目的 對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和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S)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Meta 分析。 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萬方及CNKI 數據庫中1990 年1 月至2015 年7 月期間發表的關于CEA 和CAS 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隨機對照試驗,收集相關數據,采用RevMan 5.1 軟件進行Meta 分析。 結果 最終納入15 個隨機對照試驗,共計9 828 例頸動脈狹窄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CAS 組比較,CEA 組術后30 d 之內的腦卒中發生率或死亡率(OR=0.63,95% CI:0.51 ~ 0.77,P<0.05)和術后任何時點的腦卒中發生率或死亡率、或術后30 d 之后同側腦梗塞的發生率(OR=0.61,95% CI:0.48 ~ 0.76,P<0.05)均較低;但術后30 d 之內的心肌梗塞發生率(OR=1.81,95% CI:1.14 ~ 2.87,P=0.01)和中樞神經損傷發生率(OR=18.28,95% CI:7.99 ~ 41.82,P<0.05)均較高。 結論 雖然CAS 組術后30 d 之內的中樞神經損傷和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比CEA 組低,但是,CEA 組術后30 d 之內的腦卒中發生率或死亡率和術后任何時點的腦卒中發生率或死亡率、或術后30 d 之后同側腦梗塞的發生率均較低,因此從術后安全性和術后長期療效來說,CEA 仍有優勢,仍然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
目的評估準分子激光消蝕術(excimer laser ablation,ELA)聯合藥物涂層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顧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期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收治且采用ELA聯合DCB治療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觀察手術成功率,術后第3天、第3、6、12個月時的踝肱指數、一期通暢率和保趾(肢)率。結果本研究共收集到40例患者,均為單下肢病變,男30例、女10例,年齡(71.9±10.9)歲。40例患者(40條肢體)手術成功率為100%,均未出現嚴重的術中并發癥。術后第3天、第3、6、12個月時的踝肱指數分別為0.87±0.09、0.82±0.12、0.78±0.10、0.76±0.15,較術前(0.34±0.13)均有明顯提高 [均數差(95%可信區間)分別為 0.011(–0.549,–0.502)、0.013(–0.502,–0.447)、0.017(–0.473,–0.404)、0.016(–0.454,–0.385),t值分別為–46.70、–34.94、–25.55、–24.86,P值分別為<0.001、<0.001、0.035、0.048]。術后第3天、第3、6、12個月時的一期通暢率分別為100%(40/40)、97.5%(39/40)、90.0%(36/40)和82.5%(33/40),保肢(趾)率分別為95.0%(38/40)、92.5%(37/40)、92.5%(37/40)和87.5%(35/40)。結論從本組有限病例分析的結果提示,ELA聯合DCB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近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