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較不同的腎功能評估方法對中國人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術后發生院內不良事件預測的準確性。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283例行單純OPCAB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94例,女89例;年齡(65.0±9.7)歲。用Cockcroft-Gault公式、改良MDRD公式、CKD-EPI公式估算腎小球濾過率,通過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比較3種不同腎功能評估方法在術后早期不良事件上的預測作用。 結果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腎功能不全是術后院內并發癥發生率高、輸血多、住院時間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延長和ICU時間延長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各種并發癥中,術前腎功能不全是術后發生急性腎損傷、消化道出血、新發心房顫動、低心排血量的獨立危險因素。用Cockcroft-Gault公式、改良MDRD公式、CKD-EPI公式估算腎小球濾過率,CKD-EPI公式在術后并發癥(OR=1.227)、急性腎損傷(OR=1.534)、新發心房顫動(OR=1.184)、住院時間延長(OR=1.160)、機械通氣時間延長(OR=1.165)、ICU時間延長(OR=1.151)的預測上最優。結論 腎功能不全是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術后早期不良事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而CKD-EPI公式更適用于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術后院內不良事件的預測。
目的探究冠狀動脈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術后乳內動脈橋早期衰敗的獨立危險因素,構建并初步評估乳內動脈橋衰敗風險預測模型,優化患者術后風險分層與術后管理策略。方法回顧性分析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接受CABG患者。主要終點為術后1年乳內動脈橋衰敗,次要終點為術后5年的主要心腦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腦卒中或再次血運重建。根據術后乳內動脈橋早期衰敗與否,將患者分為衰敗組和非衰敗組。通過最小絕對收縮和選擇算子回歸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探究乳內動脈橋衰敗的獨立危險因素,構建并交叉驗證衰敗風險預測模型。根據獨立危險因素風險積分總和對術后患者進行MACCE風險分層,應用Kaplan-Meier法繪制5年累積無MACCE率。結果共納入患者657例,其中衰敗組54例,男38例、女16例,平均年齡(61.85±8.03)歲;非衰敗組603例,男467例、女136例,平均年齡(60.45±8.23)歲。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非左主干病變[OR=3.28,95%CI(1.41,7.62),P=0.006]、搏動指數(pulsatility index,PI)>3.0[OR=2.63,95%CI(1.20,5.75),P=0.016]、冠狀動脈定量血流分數(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0.80[OR=5.57,95%CI(2.98,10.41),P<0.001]和院內并發癥[OR=4.02,95%CI(1.59,10.19),P=0.003]是CABG術后乳內動脈橋衰敗的獨立危險因素。對比既往文獻中的預測模型[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0.632,95%CI(0.561,0.694)],以QFR>0.80、PI>3.0、非左主干病變和院內并發癥構建的風險預測模型具有較高的乳內動脈橋早期衰敗預測能力[曲線下面積:0.758,95%CI(0.694,0.820);凈重新分類指數:0.272,95%CI(0.180,0.370);綜合判別改善指數:0.109,95%CI(0.059,0.158);P<0.05]。乳內動脈橋衰敗獨立危險因素風險積分在5年患者隨訪中表現出顯著的MACCE風險分層效能,高風險組MACCE發生率顯著高于中、低風險組(P=0.001)。結論QFR>0.80、PI>3.0、非左主干病變及院內并發癥是CABG術后乳內動脈橋早期衰敗的獨立危險因素,以此構建的風險預測模型初步具有乳內動脈橋衰敗風險預測能力和MACCE風險分層價值,有利于改善CABG患者術后管理及中遠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