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腓骨切除" 1條結果
      • 成人腓骨切除術后下肢功能評價與步態特征研究

        目的 通過步態檢測探討腓骨切除術對成年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態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腓骨切除且符合選擇標準的24例患者臨床資料。男12例,女12例;年齡18~68歲,平均25歲。術中腓骨切除長度為10~19 cm,平均15 cm。術后進行常規康復訓練。記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手術切口疼痛程度,影像學復查殘余腓骨骨質情況。術前及術后6個月采用步態測試系統,采集慢、中、快速條件下健、患側步態數據,包括步態參數(足轉角、步長、支撐相、擺動相、步態線長度、單支撐線、最大力值1、最大力值2)以及三足區參數(前、中、后足的最大壓力、時間最大力值、接觸時間)。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5年,平均3年。3例發生踇背伸肌力下降,5例發生術區及其遠端部位感覺缺陷。術后6個月手術切口VAS評分為0~6分,平均4分;末次隨訪時為0~5分,平均2分。隨訪期間影像學復查示,5例出現腓骨遠端殘余骨質疏松改變,且殘余節段越短,表現越顯著;3例出現新生骨。步態測試示,3種步速下步態參數及三足區參數檢測結果一致。術前健、患側各項步態參數以及三足區參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與健側相比,患側足轉角、單支撐線、最大力值1、最大力值2以及前、后足最大壓力均減小,步長與中、后足時間最大力值以及前、中足接觸時間均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同側術前相比,術后健、患側足轉角、步態線長度減小,前、中、后足最大壓力以及中足時間最大力值均增大;健側步長減小、患側增大;健側最大力值1及最大力值2增大、患側減小;患側單支撐線減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成年患者腓骨部分切除后會出現不同程度臨床癥狀,步態模式發生改變,出現代償性步態且步態穩定性下降,跌倒風險提高,因此建議術后慢速步行。

        發表時間:2024-02-20 04:1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