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可吸收螺釘替代金屬螺釘治療下脛腓聯合損傷的可行性及療效。 方法2007年7月-2012年5月,收治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69例。采用可吸收螺釘固定38例(A組),金屬螺釘固定31例(B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類型、側別、受傷至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比較兩組患者下地負重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X線片復查骨折愈合情況,術后6個月采用Baird-Jackson評定標準評價踝關節功能。 結果術后A組3例(7.9%)、B組2例(6.5%)切口感染,A組1例(2.6%)、B組5例(16.1%)切口皮膚壞死,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兩組切口感染及皮膚壞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69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6個月,平均18.6個月。A、B組下地負重時間分別為(2.97 ± 0.59)、(3.16 ± 0.74)個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175,P=0.244)。X線片示骨折及下脛腓聯合損傷均愈合,A、B組愈合時間分別為(5.71 ± 1.01)、(5.81 ± 1.08)個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81,P=0.705)。兩組均無內固定失效及螺釘松動、斷裂等并發癥發生。術后6 個月,按Baird-Jackson評定標準評價踝關節功能,A組獲優29例、良5例、可4例,優良率為89.5%;B組獲優20例、良7例、可4例,優良率為87.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 —0.991,P=0.321)。 結論采用可吸收螺釘內固定能有效治療下脛腓聯合損傷,療效與金屬螺釘內固定相似,且無需二次手術取出。
目的 探討以帶血管蒂腓骨頭復合組織瓣修復兒童內踝骨及皮膚軟組織缺損的方法及近期療效。 方法 2008年11月-2011年1月,收治8例內踝骨及皮膚軟組織缺損患兒。男5例,女3例;年齡2~9歲,平均4.6歲。機器絞傷2例,車輪絞傷6例。內踝完全缺損,軟組織缺損范圍為3.5 cm × 3.0 cm~7.0 cm × 4.5 cm。受傷至入院時間2~8 h,平均4.5 h。以帶血管蒂腓骨頭復合組織瓣行骨及軟組織修復重建,其中5例復合組織瓣攜帶腓骨頭周圍皮膚, 3 例創面過大(gt; 5 cm × 4 cm),采用內踝上皮瓣修復軟組織缺損。供區2例直接縫合,6例植皮修復。 結果術后帶血管蒂腓骨頭復合組織瓣及內踝上皮瓣均順利成活,創面均Ⅰ期愈合。供區1例植皮出現局部壞死吸收;其余植皮均順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個月~3年,平均22個月。皮瓣顏色及彈性良好。患兒雙下肢等長,其中6例無關節內、外翻畸形;2例術后1年出現進行性踝關節內翻。5例踝關節屈伸功能恢復正常,3例輕度受限;水平側方及前后移動均與健側無差別。術后10個月按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足踝功能評價標準評定,獲優5例,良3例。X線片示踝穴間隙與健側發育基本同步,6例內踝骨骺無早閉及骨橋形成, 2 例于術后1年出現骨橋。 結論帶血管蒂腓骨頭復合組織瓣修復兒童內踝骨及皮膚軟組織缺損近期療效滿意,重建的內踝可隨患兒生長同步發育,但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隨訪觀察。
目的 總結采用鎖定鋼板聯合紐扣鋼板線纜系統治療Weber-C型踝部骨折的療效。 方法 2011年2月-9月,對25例Weber-C型踝部骨折采用鎖定鋼板固定外踝、空心螺釘固定內踝及后踝、紐扣鋼板線纜系統重建下脛腓聯合治療。男16例,女9例;年齡22~44歲,平均33.4歲。致傷原因:扭傷14例,交通事故傷9例,高處墜落傷2例。左側12例,右側13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7 d,平均2.6 d。 結果術后第2天踝部正側位X線片檢查示,下脛腓聯合間隙、踝穴均恢復正常。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相關并發癥發生。25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8個月,平均25.2個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9~13個月,平均12個月;無骨折復位丟失以及下脛腓聯合固定失效發生。術后12個月根據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踝關節功能評分系統評分,獲優21例,良4例,優良率為100%。 結論鎖定鋼板聯合紐扣鋼板線纜系統治療Weber-C型踝部骨折,避免了單螺釘固定下脛腓聯合的相關并發癥,近期療效滿意。
目的探討外科治療血友病足踝部病變圍術期處理方法、術式選擇及療效。 方法1998年6月-2012年2月,收治血友病足踝部病變男性患者10例(12足)。年齡13~41歲,平均22.6歲。其中甲型血友病9例(11足),乙型血友病1例(1足)。單足受累8例,雙足2例;左側3足,右側9足。病程5~84個月,平均32.2個月。術前根據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評分為(43.2 ± 21.1)分,簡明健康調查量表(SF-36量表)評分總分為(45.4 ± 20.0)分。入院后給予凝血因子2 000~3 500 U行預試驗,圍術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治療。行踝關節融合術4例(4足),單純跟腱延長/肌腱轉移術7例(8足);其中1例左足行單純跟腱延長術,右足行踝關節融合術。 結果手術時間65~265 min,平均141.1 min;除1例術中出血400 mL、術中回輸200 mL自體血外,其余患者出血量均lt; 50 mL,圍術期均未輸血。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無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 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14年3個月,中位時間22個月。行踝關節融合術患者末次隨訪時X線片檢查示踝關節完全融合。術后6個月及末次隨訪時,AOFAS評分分別為(78.8 ± 14.7)分和(75.8 ± 14.5)分, SF-36量表評分總分分別為(76.6 ± 13.1)分和(75.5 ± 13.2)分,兩指標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6個月與末次隨訪時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對于血友病足踝部病變患者,手術治療可以緩解足踝部疼痛,改善功能。術前行凝血因子預試驗,圍手術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可降低術后大出血發生率。
目的 總結小腿遠端皮支鏈血管皮瓣修復足踝部軟組織缺損的療效。 方法2008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11例足踝部軟組織缺損患者。男9例,女2例;年齡20~70歲,平均46.5歲。其中外傷致軟組織缺損8例,傷后至手術時間2 h~21 d;惡性腫瘤切除后缺損3例。缺損范圍為4 cm × 4 cm~7 cm × 7 cm;創面伴骨、肌腱外露。采用大小為4.5 cm × 4.5 cm~9.0 cm × 9.0 cm的小腿皮支鏈血管皮瓣修復缺損。供區直接拉攏縫合或游離植皮修復。 結果1例皮瓣術后發生遠端皮緣壞死,經換藥后二期修整縫合愈合;其余皮瓣均順利成活,創面均Ⅰ期愈合。供區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0例,Ⅱ期愈合1例。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平均8個月。皮瓣外形不臃腫,色澤、質地優良,耐磨無破潰,穿鞋行走自如。 結論小腿遠端皮支鏈血管皮瓣不犧牲主要血管及皮神經,手術操作簡便,術后成活率高,外觀較好,是修復足踝部軟組織缺損的理想方法之一。
目的 比較關節鏡輔助下與開放性踝關節融合術的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 月收治的30例行單側踝關節融合術患者臨床資料,其中關節鏡輔助下手術14例(關節鏡組),開放手術16例(開放式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損類型、病程及術前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通過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AOFAS評分及骨性融合率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 結果 關節鏡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開放式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開放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開放式組術后發生1例切口淺表感染,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兩組患者均獲隨訪12個月。X線片復查示,兩組均無螺釘斷裂發生。術后3個月關節鏡組和開放式組分別有13例(92.86%)和10例(62.50%)植骨達骨性融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50,P=0.049);12個月時關節鏡組14例(100%)均達骨性融合,開放式組15例(93.75%)達骨性愈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10,P=0.341)。兩組術后各時間點AOFAS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提高(P lt; 0.05);術后1、3個月兩組AOF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但6、12個月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關節鏡輔助下行踝關節融合術具有術中出血少、住院時間短、早期融合率高、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好的優點,整體臨床療效優于開放性踝關節融合術。
目的總結采用游離股前外側動脈穿支皮瓣及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足踝部創面的療效。 方法2006年8月-2010年7月,收治21例足踝部開放性損傷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齡21~57歲,平均37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2例,重物砸傷7例,高處墜落傷2例。傷后至手術時間1個月~2年。創面軟組織缺損范圍3.5 cm × 3.0 cm~25.0 cm × 15.0 cm,均伴足踝部骨折。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示11例陽性。采用游離股前外側動脈穿支皮瓣(16例)或腓動脈穿支皮瓣(5例)修復,皮瓣切取范圍3.5 cm × 3.0 cm~25.0 cm × 15.0 cm。供區游離植皮或直接拉攏縫合。 結果術后皮瓣及供區植皮均順利成活;創面Ⅰ期愈合19例,延期愈合2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2年,平均16個月。皮瓣質地及外觀滿意,末次隨訪時皮瓣兩點辨別覺為21~29 mm。下肢肢體功能評定,獲優10例,良8例,可3例, 優良率為85.7%。 結論根據創面大小及部位選擇游離股前外側動脈穿支皮瓣和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足踝部創面可獲得滿意療效。
目的探討股前外側筋膜皮瓣修復跟腱部皮膚軟組織缺損,同時采用改良方法縫合髂脛束重建跟腱的療效。 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10例跟腱開放性缺損患者。男7例,女3例;年齡5~60歲,中位年齡40歲。致傷原因:輪輻傷5例,重物砸傷3例,交通事故傷2例。傷后至入院時間2~24 h,平均8 h。創面范圍11 cm × 7 cm~18 cm × 10 cm;跟腱缺損長度4~10 cm,平均7 cm。3例合并跟骨結節缺損。入院后行急診清創、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5~7 d后,應用大小為11 cm × 7 cm~20 cm × 12 cm的股前外側筋膜皮瓣移植修復皮膚軟組織缺損,同時采用改良方法縫合髂脛束重建跟腱。皮瓣供區直接拉攏縫合或植皮修復。 結果術后皮瓣及供區植皮均成活,創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8個月,平均10個月。皮瓣質地柔軟,有彈性;3例皮瓣外形稍臃腫,其余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隨訪時,皮瓣兩點辨別覺為2~4 cm,平均3 cm。患者行走正常,患側踝關節背伸活動范圍(24.40 ± 2.17)°,與健側(25.90 ± 2.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91,P=0.129);跖屈活動范圍為(44.00 ± 1.94)°,與健側(45.60 ± 1.84)°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735,P=0.100)。踝關節功能按Arner-Lindhoim評定法評定均為優。 結 論應用股前外側筋膜皮瓣修復跟腱部皮膚軟組織缺損,同時采用改良方法縫合髂脛束重建跟腱,術后能早期關節功能鍛煉,有利于踝關節功能恢復。
【摘 要】 目的 總結足踝部皮膚軟組織缺損修復方法及療效。 方法 2005 年8 月- 2008 年8 月,收治46 例足踝部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男40 例,女6 例;年齡12 ~ 68 歲,平均35 歲。交通事故傷31 例,機器碾壓傷6 例,醫源性損傷2 例,電擊傷1 例,糖尿病足潰瘍6 例。缺損范圍4 cm × 2 cm ~ 27 cm × 16 cm。病程4 h ~ 2 年。采用股前外側游離皮瓣12 例,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25 例,脛后動脈逆行皮瓣1 例,隱神經皮瓣2 例,腓動脈終末穿支皮瓣2 例,交腿皮瓣1 例,足底內側皮瓣2 例,跖背皮瓣1 例,皮瓣切取范圍4 cm × 3 cm ~ 28 cm × 18 cm;供區直接縫合或中厚皮片游離移植修復。 結果 術后46 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 個月~ 3 年,平均11 個月。術后10 d 2 例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發生遠端部分壞死;其余皮瓣均成活,創面Ⅰ期愈合。供區植皮均成活,無明顯攣縮;切口Ⅰ期愈合。術后6 個月,1 例采用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修復的足底創面發生小面積潰瘍,經對癥處理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質地、色澤正常。患者可負重行走,步態正常。 結論 合理采用局部帶蒂皮瓣或游離皮瓣修復足踝部皮膚缺損,可明顯縮短病程,達到保肢保足目 的。
目的 探討關節鏡手術與非手術方法治療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的療效。 方法選擇2009年7月-2011年6月收治并符合選擇標準的58例(58踝)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患者納入研究。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28例行關節鏡手術(關節鏡組),30例行常規保守治療(對照組)。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病程及骨關節炎分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手術前后參照Mazur等的功能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和Tegner運動水平分級評定療效,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關節鏡組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年,關節鏡組平均1.5年,對照組平均1.6年。末次隨訪時,兩組Mazur、VAS和Tegner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兩組間各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根據Mazur評分標準,關節鏡組獲優8例,良14例,可5例,差1例,優良率為79%;對照組獲優6例,良15例,可6例,差3例,優良率為7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u=0.98,P=0.77)。 關節鏡組Outerbridge分級與Mazur評分無相關性(r=0.18,P=0.34)。 結論關節鏡手術及非手術方法治療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均可獲得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