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并分析特發性黃斑裂孔(IMH)患眼黃斑區脈絡膜厚度和脈絡膜血流灌注(CBP)情況及其相關性。方法橫斷面觀察性臨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連續就診的IMH患者60例60只眼(IMH組)以及健康志愿者60名60只眼(對照組)納入研究。IMH組60只眼中,裂孔Ⅰ、Ⅱ、Ⅲ、Ⅳ期分別為8、8、15、29只眼。兩組受檢者年齡、等效球鏡度、眼軸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27、0.157、0.542,P>0.05)。采用掃頻源光相干斷層掃描儀測量受檢眼黃斑區不同區域平均脈絡膜厚度(AMCT)和CBP。根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研究的分區方法將中心凹6 mm范圍內脈絡膜劃分為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的3個同心圓,分別是直徑為1 mm的中心區,1~3 mm的內環區,3~6 mm的外環區;在內環區和外環區分別有2條放射線將其各自分為4個區,包括內環上方(IS)、內環下方(II)、內環鼻側(IN)、內環顳側(IT)、外環上方(OS)、外環下方(OI)、外環鼻側(ON)、外環顳側(OT);共計9個區域。觀察不同區域AMCT、CBP分布特點。AMCT與CBP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AMCT、CBP與IMH分期的相關關系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與對照組受檢眼比較,IMH組患眼黃斑各區域AMCT均明顯變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78、4.641、2.888、3.390、3.575、4.870、4.077、4.946、4.578,P<0.05)。IMH組患眼OS、OT區域CBP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424、4.516,P<0.05)。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OT區域AMCT與CBP呈顯著正相關(r=0.314,P<0.001)。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各區域AMCT與IMH分期均呈顯著正相關(r=0.375、0.374、0.289、0.379、0.441、0.392、0.303、0.341、0.292,P<0.05)。IN、OI、OT區域CBP與IMH分期無明顯相關性(r=-0.138、-0.016、-0.221,P>0.05);其余區域CBP與IMH分期均呈顯著負相關(r=-0.560、-0.390、-0.819、-0.692、-0.329、-0.587,P<0.05)。結論與正常者比較,IMH患眼黃斑區各區域脈絡膜厚度顯著變薄;局部區域存在脈絡膜低灌注。其局部區域AMCT與CBP呈顯著正相關;IMH分期越高,各區域AMCT有增厚趨勢,多數區域CBP有減少現象。
目的觀察基于掃頻源光相干斷層掃描(SS-OCT)影像特征設計的個性化手術方案治療先天性視盤小凹(ODP)合并黃斑病變(ODP-M)患眼的療效。方法前瞻性干預性隊列研究。2019年9月至2024年5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ODP-M患者15例15只眼納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SS-OCT檢查。采用標準E字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視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黃斑區SS-OCT檢查,測量患眼黃斑中心凹厚度(CRT)。根據ODP形態特征以及黃斑區劈裂、水腫和脫離情況,結合手術中玻璃體后皮質與黃斑區內界膜牽拉程度,設計個性化手術方式。Ⅰ類:玻璃體切割聯合保留黃斑區內界膜剝除、ODP內界膜填塞和玻璃體腔氣體填充;Ⅱ類:玻璃體切割聯合不保留黃斑區的內界膜剝除或未行ODP內界膜填塞,玻璃體腔氣體填充。15只眼中,行Ⅰ類、Ⅱ類手術分別為10、5只眼。手術后隨訪時間>6個月。隨訪期間采用手術前相同的設備和方法行相關檢查。觀察BCVA變化以及CRT降低率和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前后BCVA、CRT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15例15只眼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年齡(28.87±16.5)歲。患眼logMAR BCVA為0.94 ± 0.51;CRT為(697.80 ± 301.80)μm。末次隨訪時,患眼logMAR BCVA為0.53±0.49;CRT為(392.53 ±167.55)μm。與手術前比較,患眼BCVA、CRT均獲得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3、3.25,P=0.006、0.006)。手術后,出現一過性高眼壓2只眼,未給予特殊處理,持續3~7 d后眼壓恢復正常水平。行非預期二次手術2只眼。其中,Ⅰ類手術1只眼,手術后ODP處隧道封閉,黃斑區少量視網膜下液;Ⅱ類手術1只眼,手術后視網膜復位。結論基于SS-OCT影像特征設計的個性化手術治療ODP-M可降低患眼CRT,改善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