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單克隆抗體Bevacizumab眼內注射對非肥胖糖尿病小鼠視網膜微血管增生的預防作用。方法選取30只非肥胖糖尿病小鼠,左眼為實驗眼,右眼為對照眼。實驗眼眼內注入1 mu;l Bevacizumab(25 mg/1 ml)溶液, 對照眼眼內注入等量生理鹽水。分別在注射后1周,1、2個月時隨機各選取10只鼠,取出雙側眼球,行視網膜微血管內皮細胞超微結構觀察以及視網膜CD34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免疫組織化學測定,計算機圖像分析對比兩組間陽性染色密度的差異。結果 VEGF和CD34陽性表達均為棕黃色著色,CD34的染色定位在血管內皮細胞上。在注射后1周、1個月時,兩組間VEGF表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6, t=13.5; P<0.01 );注射后2個月時,兩組間VEGF表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 P>0.05)。注射后1周時,兩組間CD34表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 P>0.05);注射后1、2個月時,兩組間CD34表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3.2, P<0.01; t=2.7, P<0.05)。注射后各時間段,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的微觀結構都未發生明顯改變。結論 Bevacizumab眼內注射可預防非肥胖糖尿病小鼠視網膜微血管的異常增生。 (中華眼底病雜志,2008,24:180-183)
在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過程中,常出現內皮功能紊亂等初期癥狀,而此過程與一氧化氮(NO)介導的血管舒張密切相關,NO的釋放是由內皮一氧化氮合酶NOS3所調控。近期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常常伴隨著NOS3基因多態性變化及表觀遺傳學修飾,而現有研究對于NOS3表觀遺傳學及基因多態性對于心血管疾病調控機制及靶向治療研究關注較少。本文綜述了近年來關于NOS3在心血管系統相關疾病中的研究現狀,總結了其在各類疾病發病過程中的分子機制,重點闡述了NOS3蛋白解離、NOS3表觀遺傳修飾及多態性在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并為相關疾病藥物開發的治療靶點設計提供參考。
目的系統評價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a/b多態性與糖尿病視網膜病易感性的相關性。 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第5期)、CBM、CNKI、VIP及WanFang Data數據庫,搜集eNOS基因a/b多態性與糖尿病視網膜病易感性的病例-對照研究,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15年5月。由2位評價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RevMan 5.2軟件進行Meta分析。 結果共納入16個病例-對照研究,合計3 232例糖尿病視網膜病患者和3 555例對照人群。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總體分析中,eNOS基因a/b多態性與糖尿病視網膜病易感性無相關性[顯性模型:OR=0.94,95% CI(0.78,1.15),P=0.57;隱性模型:OR=0.97,95% CI(0.78,1.22),P=0.82;aa vs. bb:OR=0.89,95% CI(0.71,1.12),P=0.32;ab vs. bb:OR=0.94,95% CI(0.77,1.14),P=0.52;a vs. b:OR=0.97,95% CI(0.82,1.14),P=0.70]。在按照種族進行的亞組分析中,eNOS基因a/b多態性與非洲人糖尿病視網膜病有相關性,但與亞洲人和白種人無相關性。 結論eNOS基因a/b多態性可能是非洲人糖尿病視網膜病的危險因子。
目前診斷試驗準確性的網狀 Meta 分析尚在探索階段,我們先前探索并介紹了可以實現診斷試驗準確性網狀 Meta 分析的不同方法。本文結合具體實例,介紹 ANOVA 模型實現貝葉斯方法的診斷試驗準確性網狀 Meta 分析的步驟,以期為擬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提供參考。
目的探討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 受體介導的脊髓缺血-再灌注的保護機制。方法將 42 只 SD 大鼠隨機分為 4 組:非阻斷組(n=6)、生理鹽水組(n=12)、NMDA 受體阻斷劑 K-1024(25 mg/kg)組(n=12)和電壓門控 Ca2+通道阻斷劑尼莫地平(0.5 mg/kg)組(n=12),各組藥物缺血前 30 min 腹腔注射。評價神經功能,觀察并比較腰段脊髓組織學變化、神經遞質氨基酸的釋放、脊髓神經元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蛋白表達情況。結果再灌注 8 h 時,K-1024 組大鼠行為學評分為(2.00±0.00)分,與生理鹽水組[(5.83±0.41)分]和尼莫地平組[(5.00±1.00)分]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K-1024 組與生理鹽水組和尼莫地平組相比運動神經元損傷更小。在缺血 10 min 后,各組谷氨酸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31);K-1024 組與生理鹽水組比較 nNOS 蛋白表達明顯下調(P<0.01)。再灌注 8 h 后,K-1024 組與生理鹽水組比較 nNOS 蛋白表達明顯上調(P<0.05)。結論脊髓缺血期,K-1024 是通過抑制 NMDA 受體,下調 nNOS 蛋白表達發揮脊髓保護作用;再灌注期,K-1024 對脊髓的功能、結構和神經細胞生物活性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目的探討 p22phox 和 NOX5 在缺氧誘導成骨細胞自噬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將新生大鼠顱骨組織剪碎,采用組織塊貼壁法及差速貼壁法分離純化成骨細胞。取第 1 代細胞行 HE、茜素紅、ALP 染色以及流式細胞儀鑒定。采用三氣培養箱制備成骨細胞缺氧模型,于缺氧 0、3、6、12、24 h 時,采用 Western blot 檢測 p22phox、NOX5、LC3Ⅱ/Ⅰ表達情況,流式細胞儀檢測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以及細胞凋亡率,選取細胞內 ROS 水平最高時間點作為后續實驗的缺氧時間點。將第 1 代成骨細胞分成正常組、si-p22phox 缺氧處理組和 si-NOX5 缺氧處理組,行對應轉染及缺氧處理后,采用 RT-PCR 檢測 si-p22phox 和 si-NOX5 抑制效率。然后再將第1 代成骨細胞分成正常組、si-NC 缺氧處理組、si-p22phox 缺氧處理組以及 si-NOX5 缺氧處理組,行對應轉染及缺氧處理后,采用 Western blot 檢測細胞 p22phox、NOX5、自噬相關蛋白(LC3Ⅱ/Ⅰ、Beclin)、凋亡相關蛋白(Bcl-2、Bax)表達情況,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凋亡率和 ROS 水平。最后,將成骨細胞分成缺氧 12 h 組(缺氧組)和同時抑制 si-p22phox 及 si-NOX5 并缺氧 12 h 組(抑制+缺氧組),對應處理后免疫熒光染色觀察 Beclin 及 Bax 表達。結果經鑒定,分離獲得的細胞為成骨細胞。缺氧處理后,成骨細胞 p22phox、NOX5、LC3Ⅱ/Ⅰ蛋白相對表達量以及細胞凋亡率均逐漸升高(P<0.05),ROS 水平亦升高(P<0.05)且 12 h 達峰值;選擇缺氧 12 h 模型進行后續實驗。抑制 p22phox 基因不影響 NOX5 的表達,而抑制 NOX5 基因也不影響 p22phox 的表達;與單純缺氧處理相比,抑制 p22phox 或 NOX5 基因表達后 LC3Ⅱ/Ⅰ、Beclin、Bax 蛋白相對表達量下降(P<0.05),Bcl-2 蛋白相對表達量增高(P<0.05),細胞凋亡率及 ROS 水平亦下降(P<0.05);同時抑制 p22phox 和 NOX5 基因表達后,免疫熒光染色見 Beclin、Bax 熒光較弱。結論抑制 p22phox 和 NOX5 基因表達可以降低缺氧條件下成骨細胞內 ROS 水平,同時降低細胞自噬以及凋亡,尤其減弱了細胞早期向晚期凋亡的過渡,增強了缺氧成骨細胞的增殖能力。
目的 研究沉默 NOD 樣受體家族含 pyrin 結構域蛋白 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基因對大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BMEC)經促炎劑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誘導產生炎癥因子的影響,及 NLRP3 炎癥小體信號通路是否在 BMEC 經促炎劑作用形成的腦小血管病細胞模型中發揮作用。方法 體外提取雄性 Wistar 大鼠 BMEC 并鑒定內皮細胞的形態和純度。將正常培養的 BMEC 分為空白對照組和 LPS+ATP 組,利用蛋白質印跡法和實時聚合酶鏈反應檢測 NLRP3 炎癥小體及下游炎癥因子胱天蛋白酶(Caspase)-1 的表達,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進行組間比較;采用小干擾 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分子對 BMEC 內的特定基因 NLRP3 進行沉默,將 siRNA NLRP3 和 siRNA 質粒陰性對照分別轉染 BMEC 后,再將轉染后的細胞分為 4 組,即 siNC 組(未沉默目的基因,不加促炎劑)、siNLRP3 組(沉默目的基因,不加促炎劑)、siNC+LPS+ATP 組(未沉默目的基因,加促炎劑)、siNLRP3+LPS+ATP 組(沉默目的基因,加促炎劑),利用蛋白質印跡法和實時聚合酶鏈反應檢測各組 NLRP3 和 Caspase-1 的表達,采用析因設計的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大鼠 BMEC 分離培養 24 h 后腦微血管段呈“串珠狀”,48 h 后 “島嶼狀”細胞團形成,72 h 后 “鋪路石”樣單層細胞貼壁生長,后細胞逐漸密集達匯合度 80%。免疫熒光染色檢測 BMEC 陽性率達 96%。在正常培養的細胞中,LPS+ATP 組 NLRP3 和 Caspase-1 的蛋白及 mRNA 表達較空白對照組升高(P<0.05)。在 RNA 干擾培養的細胞中,siNLRP3 組較 siNC 組、siNLRP3+LPS+ATP 組較 siNC+LPS+ATP 組 NLRP3、Caspase-1 的蛋白及 mRNA 表達量均降低(P<0.05),siNC+LPS+ATP 組較 siNC 組、siNLRP3+LPS+ATP 組較 siNLRP3 組 NLRP3、Caspase-1 的蛋白及 mRNA 表達量均升高(P<0.05);對于 NLRP3、Caspase-1 的 mRNA 相對表達量,給予轉染質粒和促炎劑干預的交互效應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促炎劑 LPS 和 ATP 共同誘導能夠促進大鼠 BMEC 中 NLRP3 和 Caspase-1 的釋放。沉默 NLRP3 基因表達能夠降低促炎劑的誘導作用。NLRP3 炎癥小體信號通路可能在大鼠 BMEC 經促炎劑作用形成的腦小血管病細胞模型中發揮作用。
目的 觀察RasGRP4基因缺失對糖尿病小鼠視網膜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并探究RasGRP4基因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中的作用機制。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12只,分為正常組和糖尿病組(DM組),每組各6只;雄性RasGRP4基因敲除小鼠6只,為RasGRP4基因敲除糖尿病組(DM-KO組)。DM組和DM-KO組通過高脂飲食聯合腹腔注射鏈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定期監測體重、血糖。建模后3個月采用光相干斷層掃描檢查檢測各組小鼠視網膜厚度及神經節細胞層厚度;視網膜電圖檢測暗適應條件下小鼠視網膜總體功能。收集DM組、DM-KO組小鼠視網膜,提取總RNA,進行轉錄組測序篩選差異表達基因(DEG),應用Cytoscape v3.8.2軟件的MCODE和Cytohubba插件篩選核心基因;同時對篩選得到的DEG進行基因樣本(GO)功能富集分析。采用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各組小鼠白細胞介素(IL)-8、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干擾素-γ(IFN-γ)、NOD樣受體熱蛋白結構域蛋白3(NLRP3)、半胱天冬酶-1(Caspase-1)、IL-1β mRNA相對表達量。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三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 與DM組相比,DM-KO組小鼠隨著高脂飲食時間延長,血糖、體重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2、2.02、0.22、0.10、0.59、0.41、1.35、0.31、1.12、1.58、1.47、1.20、1.24、0.39、0.66、0.14,P>0.05)。三組小鼠視網膜厚度與神經節細胞層厚度比較:DM組較正常組明顯降低,而DM-KO較DM組明顯增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30.43、7.81,P<0.000 1、0.01)。三組小鼠a波、b波振幅比較:DM組較正常組明顯下降,而DM-KO較DM組明顯上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16.46、35.58,P<0.001、0.000 1)。與DM組相比,DM-KO組篩選出184個DEG,其中39個上調基因,145個下調基因。MCODE插件分析結果表明,Col1a2、Fbln1、Fbn1、Col6a3、Fmod、Ogn、TGF-β、Mfap4、Vcan、Nid2、Col18a1為DEG中核心基因;Cytohubba插件分析結果表明,Col1a2、Mrc1、Cd47、Fbn1、Cybb、Cd163、Fbln1、Fmod、Adgre1、Col6a3為DEG中核心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結果顯示,在細胞組分中,血紅蛋白復合體、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Ⅱ類蛋白復合物、頂端膜、炎癥小體復合物、免疫突觸被顯著富集;在生物過程中,細菌反應、炎癥反應、免疫系統過程、低氧反應、細胞粘附被顯著富集。三組小鼠IL-8、TGF-β、IFN-γ、NLRP3、Caspase-1、IL-1β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DM組較正常組明顯上升,而DM-KO較DM組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12.43、15.41、70.09、29.04、11.79、41.28,P<0.01)。結論 RasGRP4基因缺失通過抑制炎癥因子分泌和NLRP3炎癥小體通路激活對DR發揮治療作用。
目的探討NOD樣受體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癥小體抑制劑MCC950抑制人食管上皮細胞(human esophageal epithelial cells,HEECs)氧化應激、炎癥和焦亡的作用及相關機制。方法HEECs細胞經傳代培養,分為空白對照組、酸刺激組(使用pH=4酸性培養基每日刺激3次,每次15 min,培養48 h)、膽鹽刺激組(加入400 μmol/L膽鹽混合物,每日刺激3次,每次15 min,培養48 h)、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組(加入10 μL 100 ng/mL濃度的LPS孵育刺激48 h)、MCC950組(加入10 μL 7.5 ng/mL濃度的MCC950孵育4 h后,加入酸、膽鹽酸及LPS刺激HEECs細胞并孵育48 h)以及抗氧化劑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組(加入1 mmol/L NAC并孵育4 h后,加入酸、膽鹽及LPS刺激HEECs細胞并孵育48 h),每組3個培養皿。采用實時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蛋白質印跡(Western blotting)實驗分別檢測氧化應激指標Nox-4(NADPH oxidase 4)、抗氧化蛋白指標 [抗氧化蛋白核因子E2相關因子2(nuclearfactor erythroidderived 2-like 2,Nrf-2)和超血紅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NLRP-3信號通路 [NLRP-3/半胱天冬酶(caspase)-1/白細胞介素(intereukin,IL)-1β/IL-18] 及細胞焦亡通路 [caspase-4/caspase-5/GSDMD] 指標的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通過Hoechst33342染色觀察細胞凋亡情況。結果MCC950干預(0.023)以及NAC干預(0.031)有效抑制酸(0.042)、膽鹽(0.047)和LPS(0.054)誘導的HEECs凋亡。RT-PCR結果顯示,MCC950干預以及NAC干預顯著抑制酸(2.40)、膽鹽(3.07)和LPS(3.52)誘導的HEECs細胞中Nox-4 mRNA(MCC950:1.68;NAC:1.62)的高表達,并顯著上調抗氧化蛋白Nrf-2(MCC950:0.72;NAC:0.57)和HO-1(MCC950:0.74;NAC:0.57)的mRNA表達水平。MCC950干預以及抗氧化劑NAC干預有效地抑制酸刺激、膽鹽刺激和LPS誘導的HEECs細胞中NLRP-3(MCC950:1.58;NAC:1.47)、ASC(MCC950:1.56;NAC:1.93)、caspase-1(MCC950:1.64;NAC:1.96)、IL-1β(MCC950:1.66;NAC:1.82)、IL-18(MCC950:1.58;NAC:1.84)的mRNA表達水平。MCC950干預以及NAC干預有效地抑制酸刺激、膽鹽刺激和LPS誘導的HEECs細胞中caspase-4(MCC950:1.51;NAC:1.61)、caspase-5(MCC950:1.38;NAC:1.64)和GSDMD(MCC950:1.41;NAC:1.54)的mRNA表達水平。蛋白電泳結果類似。結論酸、膽鹽及LPS均可誘導HEECs過量表達氧化應激指標,下調抗氧化蛋白表達,進而活化NLRP-3炎癥小體信號通路及細胞焦亡通路,促進細胞的炎癥損傷,而MCC950對其發生具有保護作用。
為探討脫氧核糖核酸核蛋白體(rDNA)轉錄活性在大腸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效果及預后判斷的意義,通過細胞培養及銀染方法,應用CMIAS-008圖像分析系統,對59例大腸癌、20例大腸炎性疾病患者及9例健康者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rDNA轉錄活性進行了檢測(以核仁組成區嗜銀蛋白銀染強度來表達)。結果:大腸癌患者rDNA轉錄活性明顯降低,而在大腸炎性疾病組明顯升高,分別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 大腸癌手術及化療后,T淋巴細胞rDNA轉錄活性則逐漸升高并接近正常對照組,術后3年內腫瘤復發者該指標則又逐漸下降。結論: T淋巴細胞rDNA轉錄活性的檢測可作為大腸癌與大腸炎性疾病的鑒別指標,同時可作為療效及監測腫瘤復發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