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張建萍, 白玉, 徐燕萍, 劉文慧, 趙軍陽. 篩查發現的視網膜母細胞瘤臨床特征.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3, 39(10): 844-84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1206-0064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視網膜母細胞瘤(RB)是嬰幼兒最常見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發病率約為1∶18 000[1]。RB診斷標準、分期、臨床危險度分組、治療方案和療效標準均參照眼內期RB國際分期(IIRC)進行分級[2-3],其中早中期(A~C期)保眼成功率高,近100%[4];晚期(D、E期)治療效果差,特別是E期,多數患兒需行眼球摘除。因此,早期發現并及時治療是獲得良好預后的關鍵。眼底篩查是唯一可早期發現RB的方法。我們回顧分析了一組篩查發現的RB患兒臨床特征,以期為提高早期RB發現率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臨床研究。本研究經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號:快審-科研-2018-094)。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因回顧性研究性質免除知情同意。
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及其他醫院檢查發現,但均經過北京兒童醫院眼科會診確診的RB患兒2 443例3 182只眼,其中眼底篩查發現的34例46只眼納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單眼22例,雙眼12例。確診年齡(10.17±14.15)(0.1~54.3)個月,確診年齡中位數2.9個月。所有患兒均為各地市級以上醫院眼底篩查發現,經北京兒童醫院眼科會診符合RB診斷標準[2-3]。參照IIRC對患眼進行分期。A、B、C期定義為早中期;D、E期定義為晚期。
通過醫院信息系統回顧性收集患兒年齡、性別、家族史、臨床表現、臨床分期、治療過程、臨床病理報告等。按有無RB家族史,將患兒分為有RB家族史組(A組)、無RB家族史組(B組)。A組根據家族史中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否為RB患者,再分為父母為RB患者組(A1組)、兄弟姐妹為RB患者組(A2組)。B組按篩查原因再分為常規眼底篩查組(B1組)、0~3歲定期健康檢查組(B2組)、入園和(或)(入學)視力篩查組(B3組)。
統計所有患兒腫瘤的大小及其眼底和全身情況,并根據病情選擇全身靜脈化學藥物治療(以下簡稱為化療)、眼動脈介入治療、球內注藥、眼內激光、冷凍、眼球摘除等綜合治療的方法。
34例46只眼中,失訪8例8只眼(17.39%,8/46),其中男性、女性各4例,均為單眼患者。有隨訪資料26例38只眼。回顧分析患兒的性別、確診年齡、眼別、臨床分期和治療結果等情況。
2 結果
34例患兒中,A組11例(32.35%,11/34),B組23例(67.64%,23/34)。A組11例患兒中,男性7例,女性4例;單眼、雙眼分別為3、8例。A1組、A2組分別為4(11.76%,4/34)、7例(20.59%,7/34)。B組23例患兒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單眼、雙眼分別為19、4例。B1組12例(35.29%,12/34),其中早產兒、足月兒分別為5、7例;B2組7例(20.59%,7/34);B3組4例(11.76%,4/34)。46只眼中,早中期33只眼(71.74%,33/46),其中A~C期分別為7、23、3只眼;晚期13只眼(28.26%,13/46),其中D、E期分別為10(21.74%,10/46)、3(6.52%,3/46)只眼(表1)。

有隨訪資料的26例38只眼中,存活25例36只眼(92.3%,25/26)。其中,男性、女性分別為16、9例;單眼、雙眼分別為14、11例;有家族史8例(32%,8/25)。36只眼中,A、B、C、D、E期分別為6、18、3、7、2只眼。其中,保眼成功34只眼(94.45%,34/36),均為A~D期;行眼球摘除2只眼,均為E期。早中期27只眼均保眼成功(100%,27/27);晚期9只眼中,保眼成功3只眼(33.33%,3/9)。死亡1例,男性,因RB家族史篩查發現雙眼RB(右眼B期,左眼A期);介入治療時突發小腦疝,顱內高壓死亡。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A1組(家族中父母患RB)患兒D期檢出率顯著高于A2組(家族中兄弟姐妹患RB)。有研究發現,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對于RB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RB的早期發現與早期診斷[5-6]。提醒臨床對有家族史患兒的家長應加強健康宣教,包括遺傳基因的檢測和第三代試管嬰兒的宣教,同時對于已經出生的兄弟姐妹做到出生后的眼底篩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干預治療,改善預后[7-10]。
本研究中,通過新生兒期眼底篩查發現RB者12例(35.29%,12/34),是所有篩查發現RB中占比最高者,且86.67%(13/15)的患眼為早期病變(C期及其以下),除B2組(家族中兄弟姐妹患RB)外,是發現早期病例最高的組。因此,出生后新生兒期眼底篩查尤為關鍵,是臨床發現早期RB的重要途徑[11-13]。通過全身化療、眼動脈介入治療、球內激光、冷凍、球內注藥、眼球摘除等綜合治療,早中期RB(C期及其以下)保眼率為100%,而晚期(D/E期)保眼率僅為33.33%(3/9),因此早期診斷是治療RB的關鍵[14-15]。
本研究中,因0~3歲定期健康檢查、入園和(或)入學視力篩查檢出RB者11例(32.35%,11/34),單眼患病高于雙眼,75.0%(9/12)的患眼為D期及以上,占比較高。這表明被動篩查也有較大的臨床意義,但發現時間較晚,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預后較差。因此,在加大宣傳、篩查力度的同時,還應加強對早期RB的識別,發現異常者及時進行全面眼科檢查,力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雖然通過兒童眼部篩查發現RB的比例很低(1.39%,34/2 443),但早中期患眼所占比例最高(71.74%,33/46),因此保眼率較高(94.45%,34/36),預后較好。這提示臨床應重視兒童不同時期的眼部篩查,尤其是有家族史者盡早行眼底檢查,同時對于正常新生兒,也提倡行新生兒眼底篩查;對于0~3歲常規眼部檢查及入園和(或)入學前的視力篩查,發現異常者及時到醫院做全面的眼科檢查,爭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視網膜母細胞瘤(RB)是嬰幼兒最常見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發病率約為1∶18 000[1]。RB診斷標準、分期、臨床危險度分組、治療方案和療效標準均參照眼內期RB國際分期(IIRC)進行分級[2-3],其中早中期(A~C期)保眼成功率高,近100%[4];晚期(D、E期)治療效果差,特別是E期,多數患兒需行眼球摘除。因此,早期發現并及時治療是獲得良好預后的關鍵。眼底篩查是唯一可早期發現RB的方法。我們回顧分析了一組篩查發現的RB患兒臨床特征,以期為提高早期RB發現率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臨床研究。本研究經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號:快審-科研-2018-094)。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因回顧性研究性質免除知情同意。
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及其他醫院檢查發現,但均經過北京兒童醫院眼科會診確診的RB患兒2 443例3 182只眼,其中眼底篩查發現的34例46只眼納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單眼22例,雙眼12例。確診年齡(10.17±14.15)(0.1~54.3)個月,確診年齡中位數2.9個月。所有患兒均為各地市級以上醫院眼底篩查發現,經北京兒童醫院眼科會診符合RB診斷標準[2-3]。參照IIRC對患眼進行分期。A、B、C期定義為早中期;D、E期定義為晚期。
通過醫院信息系統回顧性收集患兒年齡、性別、家族史、臨床表現、臨床分期、治療過程、臨床病理報告等。按有無RB家族史,將患兒分為有RB家族史組(A組)、無RB家族史組(B組)。A組根據家族史中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否為RB患者,再分為父母為RB患者組(A1組)、兄弟姐妹為RB患者組(A2組)。B組按篩查原因再分為常規眼底篩查組(B1組)、0~3歲定期健康檢查組(B2組)、入園和(或)(入學)視力篩查組(B3組)。
統計所有患兒腫瘤的大小及其眼底和全身情況,并根據病情選擇全身靜脈化學藥物治療(以下簡稱為化療)、眼動脈介入治療、球內注藥、眼內激光、冷凍、眼球摘除等綜合治療的方法。
34例46只眼中,失訪8例8只眼(17.39%,8/46),其中男性、女性各4例,均為單眼患者。有隨訪資料26例38只眼。回顧分析患兒的性別、確診年齡、眼別、臨床分期和治療結果等情況。
2 結果
34例患兒中,A組11例(32.35%,11/34),B組23例(67.64%,23/34)。A組11例患兒中,男性7例,女性4例;單眼、雙眼分別為3、8例。A1組、A2組分別為4(11.76%,4/34)、7例(20.59%,7/34)。B組23例患兒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單眼、雙眼分別為19、4例。B1組12例(35.29%,12/34),其中早產兒、足月兒分別為5、7例;B2組7例(20.59%,7/34);B3組4例(11.76%,4/34)。46只眼中,早中期33只眼(71.74%,33/46),其中A~C期分別為7、23、3只眼;晚期13只眼(28.26%,13/46),其中D、E期分別為10(21.74%,10/46)、3(6.52%,3/46)只眼(表1)。

有隨訪資料的26例38只眼中,存活25例36只眼(92.3%,25/26)。其中,男性、女性分別為16、9例;單眼、雙眼分別為14、11例;有家族史8例(32%,8/25)。36只眼中,A、B、C、D、E期分別為6、18、3、7、2只眼。其中,保眼成功34只眼(94.45%,34/36),均為A~D期;行眼球摘除2只眼,均為E期。早中期27只眼均保眼成功(100%,27/27);晚期9只眼中,保眼成功3只眼(33.33%,3/9)。死亡1例,男性,因RB家族史篩查發現雙眼RB(右眼B期,左眼A期);介入治療時突發小腦疝,顱內高壓死亡。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A1組(家族中父母患RB)患兒D期檢出率顯著高于A2組(家族中兄弟姐妹患RB)。有研究發現,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對于RB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RB的早期發現與早期診斷[5-6]。提醒臨床對有家族史患兒的家長應加強健康宣教,包括遺傳基因的檢測和第三代試管嬰兒的宣教,同時對于已經出生的兄弟姐妹做到出生后的眼底篩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干預治療,改善預后[7-10]。
本研究中,通過新生兒期眼底篩查發現RB者12例(35.29%,12/34),是所有篩查發現RB中占比最高者,且86.67%(13/15)的患眼為早期病變(C期及其以下),除B2組(家族中兄弟姐妹患RB)外,是發現早期病例最高的組。因此,出生后新生兒期眼底篩查尤為關鍵,是臨床發現早期RB的重要途徑[11-13]。通過全身化療、眼動脈介入治療、球內激光、冷凍、球內注藥、眼球摘除等綜合治療,早中期RB(C期及其以下)保眼率為100%,而晚期(D/E期)保眼率僅為33.33%(3/9),因此早期診斷是治療RB的關鍵[14-15]。
本研究中,因0~3歲定期健康檢查、入園和(或)入學視力篩查檢出RB者11例(32.35%,11/34),單眼患病高于雙眼,75.0%(9/12)的患眼為D期及以上,占比較高。這表明被動篩查也有較大的臨床意義,但發現時間較晚,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預后較差。因此,在加大宣傳、篩查力度的同時,還應加強對早期RB的識別,發現異常者及時進行全面眼科檢查,力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雖然通過兒童眼部篩查發現RB的比例很低(1.39%,34/2 443),但早中期患眼所占比例最高(71.74%,33/46),因此保眼率較高(94.45%,34/36),預后較好。這提示臨床應重視兒童不同時期的眼部篩查,尤其是有家族史者盡早行眼底檢查,同時對于正常新生兒,也提倡行新生兒眼底篩查;對于0~3歲常規眼部檢查及入園和(或)入學前的視力篩查,發現異常者及時到醫院做全面的眼科檢查,爭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