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杭州院區, 杭州 310020;
  • 2. 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 杭州 31002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觀察特發性視網膜前膜(ERM)患眼視網膜動脈角的改變,初步分析動脈角與基于光相干斷層掃描(OCT)的ERM分級、視力的相關性。方法 回顧性橫斷面臨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及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杭州院區檢查確診的單眼特發性ERM(IERM)患者187例187只眼(IERM組)納入研究。將患者對側健康眼作為對照組。所有受檢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譜域OCT、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以及眼軸長度(AL)測量。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OCTA儀測量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FAZ)面積;譜域OCT測量黃斑中心凹厚度(CMT)。參照文獻中心凹內層異位的分級標準將ERM分為1~4級,分別為42、45、62、38只眼,并據此將IERM組再分為1級組、2級組、3級組、4級組。應用Image J軟件在彩色眼底像上測量視網膜動脈角及1/2視網膜動脈角。多元線性回歸分析BCVA與動脈角、1/2動脈角、CMT、FAZ面積、AL之間的相關性。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IERM組患眼BCVA降低(t=9.727)、CMT增厚(t=12.452),FAZ面積縮小(t=-14.329)以及動脈角(t=-9.165)、1/2動脈角(t=-9.549)減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隨IERM分級增大,動脈角、1/2動脈角顯著減小(F=21.763、12.515,P<0.001)。其中,1級組與2級組動脈角及1/2動脈角、2級組與3級組1/2動脈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級組間動脈角、1/2動脈角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IERM組不同分級亞組間CMT、 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級組與4級組之間FAZ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級組間FAZ面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動脈角減小(P=0.013)、CMT增厚(P<0.001)與BCVA降低相關。結論 與健康眼比較,隨ERM分級增大,動脈角顯著減小;動脈角減小與IERM患眼視力降低相關。

引用本文: 項子怡, 毛劍波, 王勤美, 張正熙, 陳怡靜, 張士安, 張曉雅, 鐘靜, 沈麗君. 特發性視網膜前膜視網膜動脈夾角變化與視力、光相干斷層掃描分級的相關性研究.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3): 190-19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103-0044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中國視網膜靜脈阻塞臨床診療路徑專家共識》解讀
  • 下一篇

    慢性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所致黃斑囊樣變性的臨床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