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古秋梅, 陳正舉, 陸方. 基于循證醫學方法對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的分析與啟示.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3): 215-221.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110-0044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眼底病是目前國內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且可導致患者視力不可逆損傷,對社會生活、經濟影響深遠,而臨床研究是解決眼底病診治問題的重要方法[1]。生物樣本庫是生物樣本標準化收集、處理、儲存和應用的綜合管理平臺,在臨床和轉化研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疾病的精準預防、診治研究等方面[2]。眼遺傳性疾病、眼部腫瘤、葡萄膜炎等目前均建設有專病生物樣本庫,但相關文獻報道卻很少,限制了數據共享和交流合作。因此,基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現有的生物樣本庫平臺,建立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為專病臨床研究的開展提供依據,促進其轉化醫學的發展,并為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合作提供平臺。本研究采用循證醫學方法總結國內外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的方法與經驗,為專病生物樣本庫的建設、發展和研究合作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檢索策略
循證醫學研究。計算機檢索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醫學數據庫PubMed、荷蘭醫學文摘數據庫Embase、中國知網及萬方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3年10月。采用主題詞、自由詞和“篇關摘”相結合方式,語言限制為英文或中文。英文檢索詞為“Disease-specific biobank”、“Biobank”、“Eye disease”、“Construction”、“Fundus disease”;中文檢索詞為“眼”、“眼病”、“眼底病”、“生物樣本庫”、“專病庫”。同時追溯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文獻內容:涉及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2)文獻類型:綜述和論著;(3)研究指標:至少包括專病生物樣本庫類型、規模、樣本類型、平臺建設、倫理、標準化操作、質量控制、科研成效的任意一項指標。排除標準:(1)會議摘要;(2)研究指標資料完整性及詳細性差;(3)重復發表文獻;(4)專病生物樣本庫專家共識;(5)專病數據庫建設。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檢索所得文獻由兩名評價員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咨詢第三方協助判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圖書館),缺乏的資料盡量與作者聯系予以補充。文獻篩選時首先閱讀文題和摘要,在排除明顯不相關的文獻后,進一步閱讀全文,以確定最終是否納入。
資料提取內容:(1)文題、第一作者、發表期刊及時間等;(2)研究指標。
1.4 分析方法
將納入文獻按發表時間、被研究國家、作者所在機構、研究內容進行梳理和歸類,對國內外文獻中提到的問題進行比較與分析。最后根據比較結果及實際經驗,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樣本庫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的建設進行完善。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共檢索出與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相關文獻1 948篇,其中PubMed、Embase、萬方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知網分別為862、732、198、156篇。剔除重復文獻和會議文獻172篇。閱讀文題和摘要后,排除與本研究內容無關的文獻1 714篇。閱讀全文后,排除信息不完整或不相關文獻39篇。最終納入23篇文獻[2-24]進行分析,其中中文、英文文獻分為11、12篇,涉及23個機構。
2.2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納入的23篇文獻中,提到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時間13篇[3, 6-8, 10-12, 17, 19, 21-24];專病生物樣本庫規模13篇[2-3, 5, 7-8, 10, 12, 15, 18-20, 22, 24];專病生物樣本庫種類22篇[2-7, 9-24];專病生物樣本庫組成23篇[2-24];倫理17篇[3-12, 14-15, 18-19, 21-22, 24];配備專職人員20篇[2-12,14-16,18-21, 23-24];專病生物樣本庫平臺建設22篇[2-4, 6-24];質控體系20篇[2-4, 7-19, 21-24];科研成效11篇[3-5, 11-13, 15-17, 22-23];資源共享8篇[3-6, 8-9, 12, 16](表1)。

2.3 國內外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對比
目前國內外專病生物樣本庫發展,從平臺搭建、信息化建設、人員配置、標準化操作等逐漸成熟,并且專病生物樣本庫作為平臺支撐能夠促進臨床和轉化研究(表2)。

樣本庫建設時間:國外較國內稍早。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于1989年建立了人類心臟組織生物樣本庫,是文獻報道較早建立專病庫的國家和機構,但1987年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建立并收集患者及健康人群的組織和器官樣本,目前存量>80萬份。國內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2003年建立了全國較大的矮小癥專病生物樣本庫,是文獻報道的較早建立專病庫機構,但1994年中國科學院即建立了中華民族永生細胞庫,收集永生細胞株,目前存量>9 000人份;2001年至2012年上海、廣州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專病庫建設較多[25]。
規模:國內外均存在<1、1~10、>10萬份的專病庫。其中,生物樣本庫存量<1萬份主要為眼病專病庫;>10萬份主要為腫瘤類型專病庫;1~10萬份為其余疾病專病庫[25]。因樣本庫現有存量規模與建庫時間密切相關,難以統一比較。
種類:國內外均以腫瘤類疾病居多。隨醫學發展,逐漸開展了其他疾病樣本庫,涉及的疾病種類及建庫機構均有所增加。
組成:國內外均由實體庫和信息庫組成。實體庫主要是標準化的樣本收集、處理、存儲,包括各類組織(如癌組織、癌旁組織、正常組織等)、全血、血漿、血清、生物體液(如尿液、房水、玻璃體液等)或經處理過的生物樣本(如DNA、RNA、蛋白質等);信息庫主要是基于這些生物樣本相關的患者臨床信息、病理、輔助檢查、診斷、治療、隨訪、樣本信息等資料及其信息管理與應用系統。
倫理:國內外均要求在倫理委員會進行申報備案,獲得批準后方可開展。但國外在法律法規監管方面更完善。
專職人員:國內外多數機構配備有專職人員開展專病生物樣本庫的建設與運行,專職人員具有相關醫學或臨床研究背景,國內機構對專職人員設立了培訓與考核;國外機構專門開設了相關課程并設立生物樣本庫專業碩士學位。
平臺建設:國內外機構均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統,同時對專病生物樣本庫配置硬件設施。
質量控制體系:國內外機構均制定了樣本采集至入庫的標準操作流程,并且對專病樣本進行定期抽查,檢測質量。
科研成效:國內外機構基于專病生物樣本庫的發展均發表了科研文章、支撐研究項目申報并且發明了相關專利;國外機構基于專病生物樣本庫還支撐了跨國合作研究。
資源共享:國內目前尚在探索恰當的共享機制,部分機構將專病生物樣本庫數據上傳至國家資源平臺進行共享;國外已有機構實現了跨國數據共享和多機構數據共享。
2.4 改善施行辦法
結合對國內外機構的比較結果,為推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樣本庫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的建設,制定了更加系統和全面的建設體系(圖1)。

針對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結合臨床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現有的生物樣本庫平臺,我們制定了門診樣本采集流程和手術室樣本采集流程(圖2)。對于眼科特有的樣本,包括玻璃體液、視網膜增生膜、房水、淚液等均制定了標準操作流程,以確保樣本的質量。門診樣本采集流程: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護士采血,其后患者簽署的知情同意書和血液一并放至指定位置(血樣本可暫存4 ℃冰箱);采集后4 h內工作人員統一送往生物樣本庫預處理平臺,對血樣本進行分裝、信息錄入、并上傳知情同意書及標記樣本入庫。手術室樣本采集流程:手術前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手術醫生取樣,樣本評估后,由樣本庫專職人員30 min內送往手術室樣本庫平臺進行處理、入庫、存儲(液氮或?80 ℃冰箱);需要使用樣本時,只需提交書面申請,審核通過便可出庫樣本。

3 討論
我國眼底病患者基數大,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的《“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中,已明確將眼底病診治作為新增重點[26]。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作為一家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擁有豐富的眼底病臨床疾病資源,如視網膜色素變性、X連鎖視網膜劈裂癥、視網膜母細胞瘤等,眼底各類常見病、罕見病、遺傳性疾病等,病種豐富,病源分布廣且病患數量大,將這些寶貴的資源得到合理采集和存儲,繼而用于基礎、臨床及轉化醫學的研究,將為眼底病的診治帶來新方法。因此,建立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十分必要。
本研究對國內外涉及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分析總結。結果顯示,專病生物樣本庫是開展專病臨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均滿足硬件、軟件設施設備,綜合了樣本實體庫及患者、樣本信息庫,并支持規范的倫理及標準化、信息化的管理。相較于國外專病生物樣本庫,我國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具有人多、疾病多,存在民族、地域多樣性、遺傳資源豐富等優勢。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法律法規方面:國內專病庫的法律法規監管相對于國外滯后,雖然國家頒布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生物安全法》等起到了一定的監管作用,但對捐獻者的隱私及合法權益的保護仍然不足,同時存在樣本被濫用的風險,還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及實施。(2)標準制定方面:各個專病庫的建設程度、標準操作流程及質量控制要求等制定不統一,存儲的樣本質量也良莠不齊,需要政府層面組織管理體系,制定全國統一標準并監督實施。(3)人才培養方面:國內專病庫建立相對滯后,沒有對專業人員制定統一的培訓標準和方案并缺乏相關成長機制,而國外已開設有專病庫專業的碩士學位點。(4)缺乏高效完善的共享機制:相較于國外,國內多數專病庫未能實現資源共享,極大降低了樣本的價值;若有政府層面組織整合資源、建立樣本信息化管理系統、推動樣本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將會有效提高樣本的使用率,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2-3, 25]。
目前國內外專病生物樣本庫以腫瘤類疾病居多,腫瘤專病庫是融合生物樣本、生物信息、樣本臨床資料及樣本表型數據的綜合應用系統。眼科專病生物樣本庫也能借鑒,比如建立實體庫與信息數據庫的結合系統,將樣本衍生數據與臨床信息整合并共同管理,為疾病的臨床研究提供支撐,特別是在眼遺傳病方面;建立樣本使用反饋追蹤體制,了解不同研究目的樣本使用量、樣本質量是否達標等問題,及時對樣本運營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進行調整;結合本院情況建設立共享機制,包括共享管理機制、數據權限機制、利益分配機制、評估激勵機制等,實現樣本、信息資源的共享,提高樣本使用率,促進醫務、科研人員的研究積極性,推動眼科的學科發展。另外,我們可以不定期向臨床科室的醫務人員、患者、宣傳,提高社會對專病生物樣本庫的認知,同時獲取醫務人員對科研支持平臺的需求進而完善專病生物樣本庫的建設,如在醫院電子病歷系統中增加樣本庫不計費采血的醫囑模塊,這樣醫生在診治的過程中就能選擇入組患者并進行宣傳,使樣本采集工作與臨床工作良好銜接 [2, 17, 25, 27]。
通過對生物樣本的應用,獲得能實施于臨床的技術和產品,才是專病生物樣本庫最佳的價值體現。在臨床轉化方面,我院眼科正在進行“KH631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患者的Ⅰ/Ⅱ期臨床試驗”和“JWK002注射液在X連鎖視網膜劈裂癥受試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臨床研究”,患者使用后眼部及全身安全性良好,眼部療效顯著。因此,我們同步開展了“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遺傳特征隊列研究”,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并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員的血液、視網膜增生膜組織、玻璃體液等,觀察其基因型與表現型的關系并探索其潛在致病基因,與院內罕見病研究院合作資源共享,希望推進該病的診治方法,最終進行臨床轉化。同時,我們擬開展Stardargt病、視網膜色素變性等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罕見病、眼部腫瘤等研究,探索新的基因相關通路及基因治療靶點等。因此,我們建立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從前期患者入組、樣本評估、臨床資料到后期隨訪,資料完整、病例充足,可滿足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表觀遺傳學等多個領域的科研需求[25]。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納入分析的機構數量較少,結論可能存在偏倚;(2)針對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的文獻報道較少,數量不足。
建立眼底病專病樣本庫可促進基礎和臨床研究,開發早期診斷、預防及治療的新方法,促進醫學轉化,包括基因治療、個性化藥物治療。隨著專病生物樣本庫不斷壯大,在滿足自身研究需要的同時,還可向醫聯體醫院、聯盟醫院和研究所等提供適合科研要求的標本,實現資源共享,推動眼底病醫療的進步[21]。
志謝 感謝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罕見病研究院卜楓嘯教授在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中的支持;感謝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圖書館何林館長對文獻檢索的支持
眼底病是目前國內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且可導致患者視力不可逆損傷,對社會生活、經濟影響深遠,而臨床研究是解決眼底病診治問題的重要方法[1]。生物樣本庫是生物樣本標準化收集、處理、儲存和應用的綜合管理平臺,在臨床和轉化研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疾病的精準預防、診治研究等方面[2]。眼遺傳性疾病、眼部腫瘤、葡萄膜炎等目前均建設有專病生物樣本庫,但相關文獻報道卻很少,限制了數據共享和交流合作。因此,基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現有的生物樣本庫平臺,建立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為專病臨床研究的開展提供依據,促進其轉化醫學的發展,并為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合作提供平臺。本研究采用循證醫學方法總結國內外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的方法與經驗,為專病生物樣本庫的建設、發展和研究合作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檢索策略
循證醫學研究。計算機檢索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醫學數據庫PubMed、荷蘭醫學文摘數據庫Embase、中國知網及萬方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3年10月。采用主題詞、自由詞和“篇關摘”相結合方式,語言限制為英文或中文。英文檢索詞為“Disease-specific biobank”、“Biobank”、“Eye disease”、“Construction”、“Fundus disease”;中文檢索詞為“眼”、“眼病”、“眼底病”、“生物樣本庫”、“專病庫”。同時追溯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文獻內容:涉及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2)文獻類型:綜述和論著;(3)研究指標:至少包括專病生物樣本庫類型、規模、樣本類型、平臺建設、倫理、標準化操作、質量控制、科研成效的任意一項指標。排除標準:(1)會議摘要;(2)研究指標資料完整性及詳細性差;(3)重復發表文獻;(4)專病生物樣本庫專家共識;(5)專病數據庫建設。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檢索所得文獻由兩名評價員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咨詢第三方協助判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圖書館),缺乏的資料盡量與作者聯系予以補充。文獻篩選時首先閱讀文題和摘要,在排除明顯不相關的文獻后,進一步閱讀全文,以確定最終是否納入。
資料提取內容:(1)文題、第一作者、發表期刊及時間等;(2)研究指標。
1.4 分析方法
將納入文獻按發表時間、被研究國家、作者所在機構、研究內容進行梳理和歸類,對國內外文獻中提到的問題進行比較與分析。最后根據比較結果及實際經驗,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樣本庫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的建設進行完善。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共檢索出與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相關文獻1 948篇,其中PubMed、Embase、萬方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知網分別為862、732、198、156篇。剔除重復文獻和會議文獻172篇。閱讀文題和摘要后,排除與本研究內容無關的文獻1 714篇。閱讀全文后,排除信息不完整或不相關文獻39篇。最終納入23篇文獻[2-24]進行分析,其中中文、英文文獻分為11、12篇,涉及23個機構。
2.2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納入的23篇文獻中,提到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時間13篇[3, 6-8, 10-12, 17, 19, 21-24];專病生物樣本庫規模13篇[2-3, 5, 7-8, 10, 12, 15, 18-20, 22, 24];專病生物樣本庫種類22篇[2-7, 9-24];專病生物樣本庫組成23篇[2-24];倫理17篇[3-12, 14-15, 18-19, 21-22, 24];配備專職人員20篇[2-12,14-16,18-21, 23-24];專病生物樣本庫平臺建設22篇[2-4, 6-24];質控體系20篇[2-4, 7-19, 21-24];科研成效11篇[3-5, 11-13, 15-17, 22-23];資源共享8篇[3-6, 8-9, 12, 16](表1)。

2.3 國內外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對比
目前國內外專病生物樣本庫發展,從平臺搭建、信息化建設、人員配置、標準化操作等逐漸成熟,并且專病生物樣本庫作為平臺支撐能夠促進臨床和轉化研究(表2)。

樣本庫建設時間:國外較國內稍早。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于1989年建立了人類心臟組織生物樣本庫,是文獻報道較早建立專病庫的國家和機構,但1987年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建立并收集患者及健康人群的組織和器官樣本,目前存量>80萬份。國內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2003年建立了全國較大的矮小癥專病生物樣本庫,是文獻報道的較早建立專病庫機構,但1994年中國科學院即建立了中華民族永生細胞庫,收集永生細胞株,目前存量>9 000人份;2001年至2012年上海、廣州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專病庫建設較多[25]。
規模:國內外均存在<1、1~10、>10萬份的專病庫。其中,生物樣本庫存量<1萬份主要為眼病專病庫;>10萬份主要為腫瘤類型專病庫;1~10萬份為其余疾病專病庫[25]。因樣本庫現有存量規模與建庫時間密切相關,難以統一比較。
種類:國內外均以腫瘤類疾病居多。隨醫學發展,逐漸開展了其他疾病樣本庫,涉及的疾病種類及建庫機構均有所增加。
組成:國內外均由實體庫和信息庫組成。實體庫主要是標準化的樣本收集、處理、存儲,包括各類組織(如癌組織、癌旁組織、正常組織等)、全血、血漿、血清、生物體液(如尿液、房水、玻璃體液等)或經處理過的生物樣本(如DNA、RNA、蛋白質等);信息庫主要是基于這些生物樣本相關的患者臨床信息、病理、輔助檢查、診斷、治療、隨訪、樣本信息等資料及其信息管理與應用系統。
倫理:國內外均要求在倫理委員會進行申報備案,獲得批準后方可開展。但國外在法律法規監管方面更完善。
專職人員:國內外多數機構配備有專職人員開展專病生物樣本庫的建設與運行,專職人員具有相關醫學或臨床研究背景,國內機構對專職人員設立了培訓與考核;國外機構專門開設了相關課程并設立生物樣本庫專業碩士學位。
平臺建設:國內外機構均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統,同時對專病生物樣本庫配置硬件設施。
質量控制體系:國內外機構均制定了樣本采集至入庫的標準操作流程,并且對專病樣本進行定期抽查,檢測質量。
科研成效:國內外機構基于專病生物樣本庫的發展均發表了科研文章、支撐研究項目申報并且發明了相關專利;國外機構基于專病生物樣本庫還支撐了跨國合作研究。
資源共享:國內目前尚在探索恰當的共享機制,部分機構將專病生物樣本庫數據上傳至國家資源平臺進行共享;國外已有機構實現了跨國數據共享和多機構數據共享。
2.4 改善施行辦法
結合對國內外機構的比較結果,為推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樣本庫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的建設,制定了更加系統和全面的建設體系(圖1)。

針對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結合臨床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現有的生物樣本庫平臺,我們制定了門診樣本采集流程和手術室樣本采集流程(圖2)。對于眼科特有的樣本,包括玻璃體液、視網膜增生膜、房水、淚液等均制定了標準操作流程,以確保樣本的質量。門診樣本采集流程: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護士采血,其后患者簽署的知情同意書和血液一并放至指定位置(血樣本可暫存4 ℃冰箱);采集后4 h內工作人員統一送往生物樣本庫預處理平臺,對血樣本進行分裝、信息錄入、并上傳知情同意書及標記樣本入庫。手術室樣本采集流程:手術前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手術醫生取樣,樣本評估后,由樣本庫專職人員30 min內送往手術室樣本庫平臺進行處理、入庫、存儲(液氮或?80 ℃冰箱);需要使用樣本時,只需提交書面申請,審核通過便可出庫樣本。

3 討論
我國眼底病患者基數大,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的《“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中,已明確將眼底病診治作為新增重點[26]。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作為一家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擁有豐富的眼底病臨床疾病資源,如視網膜色素變性、X連鎖視網膜劈裂癥、視網膜母細胞瘤等,眼底各類常見病、罕見病、遺傳性疾病等,病種豐富,病源分布廣且病患數量大,將這些寶貴的資源得到合理采集和存儲,繼而用于基礎、臨床及轉化醫學的研究,將為眼底病的診治帶來新方法。因此,建立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十分必要。
本研究對國內外涉及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分析總結。結果顯示,專病生物樣本庫是開展專病臨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均滿足硬件、軟件設施設備,綜合了樣本實體庫及患者、樣本信息庫,并支持規范的倫理及標準化、信息化的管理。相較于國外專病生物樣本庫,我國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具有人多、疾病多,存在民族、地域多樣性、遺傳資源豐富等優勢。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法律法規方面:國內專病庫的法律法規監管相對于國外滯后,雖然國家頒布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生物安全法》等起到了一定的監管作用,但對捐獻者的隱私及合法權益的保護仍然不足,同時存在樣本被濫用的風險,還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及實施。(2)標準制定方面:各個專病庫的建設程度、標準操作流程及質量控制要求等制定不統一,存儲的樣本質量也良莠不齊,需要政府層面組織管理體系,制定全國統一標準并監督實施。(3)人才培養方面:國內專病庫建立相對滯后,沒有對專業人員制定統一的培訓標準和方案并缺乏相關成長機制,而國外已開設有專病庫專業的碩士學位點。(4)缺乏高效完善的共享機制:相較于國外,國內多數專病庫未能實現資源共享,極大降低了樣本的價值;若有政府層面組織整合資源、建立樣本信息化管理系統、推動樣本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將會有效提高樣本的使用率,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2-3, 25]。
目前國內外專病生物樣本庫以腫瘤類疾病居多,腫瘤專病庫是融合生物樣本、生物信息、樣本臨床資料及樣本表型數據的綜合應用系統。眼科專病生物樣本庫也能借鑒,比如建立實體庫與信息數據庫的結合系統,將樣本衍生數據與臨床信息整合并共同管理,為疾病的臨床研究提供支撐,特別是在眼遺傳病方面;建立樣本使用反饋追蹤體制,了解不同研究目的樣本使用量、樣本質量是否達標等問題,及時對樣本運營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進行調整;結合本院情況建設立共享機制,包括共享管理機制、數據權限機制、利益分配機制、評估激勵機制等,實現樣本、信息資源的共享,提高樣本使用率,促進醫務、科研人員的研究積極性,推動眼科的學科發展。另外,我們可以不定期向臨床科室的醫務人員、患者、宣傳,提高社會對專病生物樣本庫的認知,同時獲取醫務人員對科研支持平臺的需求進而完善專病生物樣本庫的建設,如在醫院電子病歷系統中增加樣本庫不計費采血的醫囑模塊,這樣醫生在診治的過程中就能選擇入組患者并進行宣傳,使樣本采集工作與臨床工作良好銜接 [2, 17, 25, 27]。
通過對生物樣本的應用,獲得能實施于臨床的技術和產品,才是專病生物樣本庫最佳的價值體現。在臨床轉化方面,我院眼科正在進行“KH631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患者的Ⅰ/Ⅱ期臨床試驗”和“JWK002注射液在X連鎖視網膜劈裂癥受試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臨床研究”,患者使用后眼部及全身安全性良好,眼部療效顯著。因此,我們同步開展了“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遺傳特征隊列研究”,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并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員的血液、視網膜增生膜組織、玻璃體液等,觀察其基因型與表現型的關系并探索其潛在致病基因,與院內罕見病研究院合作資源共享,希望推進該病的診治方法,最終進行臨床轉化。同時,我們擬開展Stardargt病、視網膜色素變性等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罕見病、眼部腫瘤等研究,探索新的基因相關通路及基因治療靶點等。因此,我們建立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從前期患者入組、樣本評估、臨床資料到后期隨訪,資料完整、病例充足,可滿足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表觀遺傳學等多個領域的科研需求[25]。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納入分析的機構數量較少,結論可能存在偏倚;(2)針對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的文獻報道較少,數量不足。
建立眼底病專病樣本庫可促進基礎和臨床研究,開發早期診斷、預防及治療的新方法,促進醫學轉化,包括基因治療、個性化藥物治療。隨著專病生物樣本庫不斷壯大,在滿足自身研究需要的同時,還可向醫聯體醫院、聯盟醫院和研究所等提供適合科研要求的標本,實現資源共享,推動眼底病醫療的進步[21]。
志謝 感謝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罕見病研究院卜楓嘯教授在眼底病專病生物樣本庫建設中的支持;感謝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圖書館何林館長對文獻檢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