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眼科, 德國漢堡 100731;
  • 2. 長沙湘江愛爾眼科醫院, 長沙 41001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觀察CLN7型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癥小鼠模型視網膜變性的形態學和功能學改變,以及基于神經干細胞(NSC)的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和(或)睫狀神經營養因子(CNTF)對小鼠光感受器細胞的治療效果。方法 鼠齡14 d的CLN7型小鼠100只隨機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80、20只。鼠齡14 d的C57BL/6J小鼠20只設定為野生型組(WT組)。對照組、WT組小鼠不作任何處理,于2、4、6月齡時,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視網膜視錐細胞、視桿-雙極細胞、視錐-雙極細胞分布和數量變化;采用視網膜電圖(ERG)檢查記錄暗視a、b波及明視b波振幅。實驗組小鼠隨機選取單側眼為實驗眼,玻璃體腔分別注射2 μl CNTF-NSC、GDNF-NSC、CNTF-NSC和GDNF-NSC 1:1細胞混合物(GDNF/CNTF-NSC),并據此再分為CNTF-NSC組、GDNF-NSC組、GDNF/CNTF-NSC組;對側眼玻璃體腔注射不含神經營養因子(NTF)的NSC 2 μl作為自身對照組。實驗組不同治療亞組于小鼠2、4月齡時,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光感受器細胞的數量;采用ERG檢查記錄暗視a、b波及明視b波振幅;小鼠4月齡時,觀察移植的NSC分化情況和NTF表達。兩組間比較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結果 與WT組比較,小鼠2、4、6月齡時,對照組小鼠周邊區視網膜視錐細胞密度(F=285.10),中央區、周邊區視網膜視桿-雙極細胞密度(F=823.20、346.20)、視錐-雙極細胞密度(F=356.30、210.60)以及暗視a、b波振幅(F=1 911.00、387.10)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鼠4、6月齡時,對照組小鼠中央區視網膜視錐細胞密度(F=127.30)及明視b波振幅(F=51.13)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免疫熒光顯微鏡觀察發現,實驗組小鼠玻璃體內移植的NSC優先分化為星形膠質細胞,并穩定高水平表達CNTF和GDNF。實驗組不同治療亞組與其自身對照組在不同月齡時視網膜光感受器細胞核行數比較:CNTF-NSC組,2月齡:整個、中央區、周邊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1.73、75.06、75.06,P<0.05);4月齡:整個、周邊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2.27、12.27,P<0.05)。GDNF/CNTF-NSC組,2、4月齡:整個(F=27.26、27.26)、周邊區(F=16.01、13.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DNF-NSC組,不同月齡整個、中央區、周邊區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F=0.00、0.01、0.02,P>0.05)。結論 隨年齡增長,CLN7型小鼠表現出漸進性加重的退行性變化,這種變化在光感受器細胞和雙極細胞的形態結構及功能上是一致的。基于NSC玻璃體內遞送的CNTF和GDNF/CNTF均對光感受器細胞有保護作用,但聯合使用GDNF/CNTF并未展現出比各自單獨使用時更顯著的協同保護效果。GDNF對CLN7型小鼠視網膜的形態和功能均沒有治療效果。

引用本文: 魏瑩瑩, Udo Bartsch. 基于干細胞的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和睫狀神經營養因子對CLN7型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癥小鼠模型視網膜退行性病變的治療研究.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7): 526-537.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12-0048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基于深度學習的視網膜眼底圖像的滲出分割方法研究
  • 下一篇

    NDRG1基因在體外對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形成能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