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玥 1,2 , 湯凌云 1 , 姚進 1 , 蔣沁 1 , 張明順 2
  • 1.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 南京 210029;
  • 2. 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 南京 21002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討眼內液檢測對急性視網膜壞死綜合征(ARN)繼發視網膜脫離(RD)的預測作用。方法 回顧性臨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的ARN患者40例40只眼納入研究。根據隨訪期間是否發生RD,將患者分為發生RD組(A組)、未發生RD組(B組),分別為18例18只眼、22例22只眼。患者均在確診后行玻璃體腔注射20 mg/ml更昔洛韋0.1 ml(含更昔洛韋2 mg)治療,2~3次/周。首次玻璃體腔注射更昔洛韋前抽取前房水,檢測其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血管細胞黏附因子(VCAM)、白細胞介素(IL)-6、IL-8、IL-10濃度;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其中單純皰疹病毒(HSV)、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載量。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計算并分析房水中炎性細胞因子以及HSV-DNA、VZV-DNA載量預測ARN患者發生RD的ROC曲線下面積(AUC),評判其預測價值。結果 A組18只眼、B組22只眼中,感染VZV、HSV分別為16、2只眼和21、1只眼。兩組患眼房水VZV-DNA、HSV-DNA載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762,P<0.001)。與B組比較,A組患眼房水中VEGF(Z=-3.996)、BFGF(Z=-2.430)、IL-6(Z=-3.303)、IL-8(Z=-3.480)、IL-10(Z=-3.409)濃度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VCAM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054,P=0.957)。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VEGF、病毒載量、IL-10、IL-8、IL-6、BFGF預測ARN發生RD的AUC分別為0.871、0.848、0.828、0.823、0.806、0.737;VEGF、IL-10、IL-8、IL-6、BFGF聯合預測ARN發生RD的AUC為0.924。最佳截斷值:病毒載量為0.40×106拷貝/ml,IL-10、IL-8、IL-6分別為50.65、1 695.50、6 634.00 pg/ml。結論 房水病毒載量以及細胞因子單獨或聯合對ARN發生RD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

引用本文: 趙玥, 湯凌云, 姚進, 蔣沁, 張明順. 眼內液檢測對急性視網膜壞死綜合征繼發視網膜脫離的預測作用.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7): 512-517.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15-0048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MP-3微視野計在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中的應用
  • 下一篇

    基于深度學習的視網膜眼底圖像的滲出分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