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圳大學醫學部, 深圳 518061;
  • 2.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 深圳 518025;
  • 3. 汕頭大學醫學院, 汕頭 515041;
  • 4. 深圳市兒童醫院眼科, 深圳 51803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觀察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CRAO)患眼超選擇性眼動脈溶栓(IAT)治療前后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CRT)變化情況。方法 回顧性臨床研究。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檢查確診并行IAT治療的CRAO患者12例12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4例4只眼;均為單眼發病。患者年齡(47.00±15.06)歲,發病至溶栓時間為(30.00±30.42)h。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同時行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6只眼。BCVA檢查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進行,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OCT儀測量患眼黃斑中心凹(M)以及分別距中心凹小凹1、3 mm處上方(S1、S3)、下方(I1、I3)、鼻側(N1、N3)、顳側(T1、T3)CRT。CRT定義為視網膜內界膜至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強反射帶內側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IAT治療后24 h采用治療前相同設備和方法行相關檢查。對比觀察黃斑區不同點位CRT的變化情況;行FFA檢查的6只眼,對比觀察動脈顯影時間的變化。治療前后logMAR BCVA、不同點位CRT、動脈顯影時間比較采用配對檢驗。結果  IAT治療前,患眼logMAR BCVA為3.48±1.42;行FFA檢查的6只眼,動脈顯影時間為(27.50±5.47)s。治療后24 h,患眼logMAR BCVA為2.35±1.59,BCVA較治療前不同程度提高9只眼;動脈顯影時間為(24.17±7.28)s。治療前后患眼logMAR BCVA、動脈顯影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9、3.262,P<0.05)。治療前后患眼S3(t=2.871)、I1(t=2.325)、T3(t=3.446)處CRT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1(t=1.879)、I3(t=1.915)、N1(t=2.001)、N3(t=1.987)、T1(t=2.180)、M(t=?0.490)處CR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IAT可有效治療CRAO,降低CRT,但短期內黃斑區視網膜水腫消退程度有限。

引用本文: 羅天一, 姚裕鋒, 宋其緣, 竇曉燕. 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患眼超選擇性眼動脈溶栓治療前后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變化.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4): 268-27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25-0050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中國視網膜靜脈阻塞臨床診療路徑專家共識》要點解讀
  • 下一篇

    Leber先天性黑矇10型一家系CEP290基因變異及臨床表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