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眼科, 承德 0670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羥氯喹視網膜病變是在長期或過量使用羥氯喹后出現的一種眼部病變。該病變早期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常在疾病晚期發生嚴重的中心視力損傷時才被發現。其發病機制主要包括羥氯喹具有促黑色素性、誘導視網膜色素上皮變性、親溶酶體作用及干擾視覺周期。近年來,隨著視網膜成像技術的發展及對羥氯喹視網膜病變的深入研究,在早期階段可出現視網膜和脈絡膜厚度及血管等特征性的眼底結構改變。這不僅為羥氯喹視網膜病變的早期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探索其發病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臨床醫生熟練掌握相關的眼底改變和發病機制,將有助于早期診斷和治療,同時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患者發生不可逆的中心視力損傷。

引用本文: 鐘永芳, 許雪妹, 王海彬. 羥氯喹視網膜病變發病機制及相關眼底改變的研究進展.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9): 729-73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26-0050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鞏膜扣帶手術后光感受器缺損1例
  • 下一篇

    肥大細胞在非過敏性眼底疾病中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