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胡寒英, 楊婷, 游志鵬, 李少川, 柴宛璇, 蘇曉涵. 玻璃體切割手術聯合41G超微針視網膜下注射平衡鹽溶液治療難治性黃斑裂孔的療效觀察.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5): 353-35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29-0051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玻璃體切割手術(PPV)聯合內界膜(ILM)剝除是目前治療黃斑裂孔的標準治療模式,手術后其解剖閉合率可達85%~90%[1-2]。然而對于直徑>600 μm的裂孔以及高度近視、外傷性、復發性黃斑裂孔患眼,常規PPV聯合黃斑區ILM剝除手術后其裂孔閉合率、視功能改善恢復均不佳[3]。針對以上難治性黃斑裂孔,有學者對手術方式進行了改良,包括ILM剝除及翻轉覆蓋、視網膜周邊松解、自體ILM、晶狀體囊膜和生物組織的填塞或移植等[4-9]。但上述部分方式存在手術中取材困難或無法取材,手術后皮瓣或游離瓣可能脫出等問題,導致裂孔閉合率仍不理想[10-11]。微針注射是一種侵入性更小、更可靠進入視網膜的方式。尤其當使用超微針進行視網膜下注射時,可通過極小的創傷有效松解裂孔區域下方的粘連組織,從而提高治療成功率,并有助于改善患者視力[12-17]。為探索針對難治性黃斑裂孔的創新、微創手術方案,本研究采用23G PPV聯合ILM剝除及41G超微針視網膜下注射BSS對一組難治性黃斑裂孔患眼進行了治療,現總結其療效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前瞻性臨床研究。本研究經南昌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號:YLS202201204);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患者均獲知情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2023年1~6月于南昌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的難治性黃斑裂孔患者20例20只眼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確診為特發性黃斑裂孔(IMH);(2)裂孔基底直徑(BD)>1 000 μm,且黃斑裂孔指數(MHI)<0.5。雙眼符合納入標準者,以右眼作為治療眼。排除標準:(1)治療眼伴有青光眼、成熟期白內障、葡萄膜炎及其他無法矯正的角膜屈光障礙;(2)治療眼有明確眼外傷史;(3)患有嚴重全身疾病者;(4)存在玻璃體手術禁忌證者;(5)治療前1個月內參加過藥物臨床試驗者;(6)溝通能力差以及依從性欠佳不能定期隨訪者。
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眼壓、裂隙燈顯微鏡聯合前置鏡、眼底彩色照相、OCT、OCT血管成像(OCTA)、微視野、A/B型超聲檢查。采用國際標準對數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日本Nidek公司MP-3微視野計行微視野檢查。選擇4-2程序,測試過程中記錄中心凹12°范圍內視網膜平均光敏感度(MS)。采用德國Zeiss Cirrus HD-OG 5000儀掃描黃斑區,測量裂孔最小直徑(MD)、BD、裂孔高度(圖1)以及橢圓體帶(EZ)、外界膜(ELM)缺失長度。計算MHI,即MHI=裂孔高度/BD。采用德國Zeiss Cirrus HD-OG 5000儀行黃斑區OCTA檢查。檢查由同一位熟練醫生獨立操作完成。采用設備自帶軟件測量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FAZ)面積、周長(PERIM)以及中心區視網膜血管長度密度(VLD)、血流灌注密度(VPD)(圖2)。

1A示MD、BD;1B示裂孔高度。患者女,66歲,右眼視物變形1個月,BCVA 0.02。可見其黃斑中心神經上皮全層組織缺損,MD、BD、裂孔高度分別為615、1 277、498 μm OCT:光相干斷層掃描;MD:最小直徑;BD:基底直徑;BCVA:最佳矯正視力

2A示VLD,為8.7 mm-1;2B示VPD,為0.193% OCTA: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VLD:視網膜血管長度密度;VPD:血流灌注密度
患眼均行經睫狀體平坦部標準三通道23G PPV。手術由同一名具有豐富玻璃體手術經驗的高年資醫師完成。患眼均合并白內障2~3級,手術中聯合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充分切除玻璃體后,考馬斯亮藍染色,環形剝除黃斑區上下血管弓區域的ILM;后極部選擇3~4個點,41G超微針于距離中心凹1~2個視盤直徑處視網膜下間隙緩慢注射BSS 20~30 μl,控制注入壓力10 psi。于裂孔周圍制造一個視網膜下液體的匯合環,水分離視網膜與鄰近視網膜色素上皮(RPE)間粘連,最后將匯合環內的BSS通過孔源處溢出(圖3)。氣液交換后玻璃體腔填充硅油。手術后患者保持俯臥位1~3周。裂孔閉合前提下,患者于手術后2~3個月取出硅油。

3A示玻璃體切割后行內界膜染色;3B示剝除內界膜;3C示使用41G超微針行視網膜下注射平衡鹽溶液,使裂孔周圍粘連分離;3D示將匯合環內的平衡鹽溶液通過孔源處溢出
手術后隨訪時間6個月。手術后1周及1、2、3、6個月采用手術前相同設備和方法行相關檢查。以手術后6個月為療效判定時間點,對比觀察患眼手術前后BCVA、MS、FAZ面積、PERIM、VLD、VPD、眼壓變化。同時觀察手術后裂孔閉合狀態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裂孔閉合狀態:(1)完全閉合:神經上皮完全覆蓋裸露的RPE,黃斑中心凹可見神經上皮組織,但可部分被瘢痕取代;(2)不完全閉合:裂孔邊緣神經上皮組織連續,也可以被瘢痕取代,黃斑區視網膜下可見積液;(3)未閉合:裂孔邊緣脫離。
采用SPSS26.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采用K-S檢驗對連續分布定量資料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偏態分布的數據以中位數(四分間距)[M,(QL,QU)]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及構成比表示。各指標手術前與手術后不同時間比較采用單因素分析;兩兩比較采用最小顯著差法t檢驗。手術后6個月logMAR BCVA、MS、FAZ面積、FAZ周長、PERIM、VLD、VPD與手術前BD、MD、裂孔高度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與病程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0例20只眼中,男性2例2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右眼、左眼分別為9、11只眼。年齡(61.45±8.56)歲。BD、MD、裂孔高度分別為(1 248.40±187.62)、(760.05±106.98)、(413.15±101.53)μm。病程4.50(1.75,7.50)個月。MHI為0.34±0.09。EZ、ELM缺失長度分別為1 114.50(977.00,1 269.25)、1 083.00(931.50,1 265.00)μm。手術后硅油取出時間(2.28±0.41)個月。
手術后6個月,20只眼中,裂孔閉合(圖4A)、不完全閉合分別為18、2只眼。

4A示OCT像,裂孔閉合;4B、4C分別示OCTA測量VLD、VPD示意圖,VLD為13.8 mm-1,VPD為0.315%,均較手術前提高
與手術前比較,手術后1、2、3、6個月BCVA、MS、VLD、VPD逐漸提高(圖4B,4C),FAZ面積、PERIM縮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兩兩比較,logMAR BCVA、FAZ面積、PERIM:手術前、手術后1、2、3、6個月,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MS、VLD、VPD:手術前、手術后6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時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手術前BD與手術后6個月PERIM、VPD呈正相關(P<0.05),與logMAR BCVA、MS、FAZ面積、VLD無相關性(P>0.05);手術前MD與手術后6個月VLD呈負相關(P<0.05),與logMAR BCVA、MS、FAZ面積、PERIM無相關性(P>0.05);裂孔高度與手術后6個月logMAR BCVA、MS、FAZ面積、PERIM、VLD、VPD無相關性(P>0.05);手術前MHI與手術后6個月logMAR BCVA、VPD呈負相關(P<0.05),與MS、FAZ面積、PERIM、VLD無相關性(P>0.05)。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病程與logMAR BCVA、MS、FAZ面積、PERIM、VLD、VPD均無相關性(P>0.05)(表2)。

末次隨訪時,所有患眼均未發生高眼壓或眼壓降低、RPE受損、視網膜出血、眼內炎及視網膜脫離等并發癥。
3 討論
盡管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技術不斷地在改進小型化的器械也應用得廣泛,但大裂孔、持續或慢性黃斑裂孔仍然是一個手術挑戰,隨著裂孔增大,解剖學和功能成功率均在下降[18-19]。為提高難治性黃斑裂孔的手術治愈率,不少學者對其手術方式進行了改良,如ILM剝除及翻轉覆蓋、視網膜周邊松解、自體ILM、晶狀體囊膜和生物組織的填塞或移植等。此外,還有手術中聯合自體血、重水、粘糖劑等輔助固定瓣膜等[20-22]。其裂孔閉合率各不相同,且部分手術方式存在取材困難,手術后皮瓣或游離瓣容易脫出,以及出現排異反應、眼內炎或裂孔復發等并發癥。
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41G超微針逐漸應用于眼底疾病的治療,并獲得較好療效。本研究采用23G PPV聯合ILM剝除及41G超微針視網膜下注射BSS治療了一組難治性黃斑裂孔患眼,結果顯示,20只眼中,裂孔完全閉合18只眼(90%,18/20),不完全閉合2只眼,裂孔閉合率達100%。既往文獻報道,裂孔直徑分別為400~649 μm和650~1 416 μm的大裂孔,其手術后裂孔閉合率分別為91%~98%和76%[18]。本組患眼裂孔解剖閉合率明顯高于既往研究[23-24]。通過41G超微針穿刺視網膜進行視網膜下注射BSS以抬高裂孔邊緣,使其與鄰近的RPE之間的粘連進行水分離,使裂孔邊緣更具流動性,便于靠近,進而裂孔更易于閉合[25]。盡管本手術方式人為造成視網膜限局性脫離,但手術后OCT檢查未觀察到明顯的膠質細胞增殖導致的瘢痕。OCTA可以無創評價黃斑裂孔患眼視網膜毛細血管網。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后不同時間患眼FAZ面積及PERIM均較手術前明顯縮小。其原因推測可能與手術后裂孔前的牽拉及裂孔周圍的粘連被解除,視網膜組織向黃斑中心凹回縮有關。此外,手術后1、2個月,患眼VLD、VPD較手術前降低,但手術后3、6個月VLD、VPD又逐漸增加,且高于手術前。其原因推測可能與手術的直接創傷有關;另外,患眼手術完畢時均進行了硅油填充,硅油的頂壓也可能導致VLD、VPD暫時減少,隨著硅油取出,手術后3、6個月VLD、VPD均逐漸恢復,并且隨著裂孔的愈合,VLD、VPD顯著優于手術前。手術后黃斑區視網膜毛細血管灌注發生顯著變化,這一結果與既往研究一致[26]。
視功能改善方面,本組患眼手術后6個月BCVA較手術前顯著提高,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27]。視力恢復高度依賴于裂孔閉合類型[28-29],我們推測這還與本研究采用的手術方式在操作時對RPE造成的創傷小有關。微視野作為一種視功能評價指標可以更好反映患眼手術后中心視力恢復情況[30]。本組患眼手術后不同時間黃斑12°范圍內MS明顯改善,至手術后6個月時黃斑區視功能恢復趨于穩定。固視穩定性為視功能的又一評估指標,對于低視力患者,穩定固視為視功能提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本組所有患眼固視穩定性均較手術前改善,這與手術后OCT觀察到視網膜外層即EZ及ELM的逐漸恢復密切相關。隨著裂孔閉合,視網膜外層結構連續性恢復越好,患眼手術后視功能越佳,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31]。
本研究還進一步分析了手術后6個月時各功能指標與手術前相關指標的相關性。結果顯示,手術前BD與手術后PERIM、VPD呈正相關,與logMAR BCVA、MS、FAZ面積、VLD均無相關性;手術前MD與手術后VLD呈負相關,與其余指標均無相關性;裂孔高度與手術后各指標均無相關性;手術前MHI與手術后logMAR BCVA、VPD呈負相關,與MS、FAZ面積、PERIM、VLD均無相關性。這提示,裂孔的BD、MD大,MHI小,均可能是黃斑裂孔患眼手術后視功能恢復不佳的影響因素。本組所有患眼手術后均未出現眼壓升高或降低、RPE受損、視網膜出血、眼內炎及視網膜脫離等并發癥。這說明本研究采用的手術方式安全性較好。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是樣本量小,缺乏遠期觀察。我們后續將進一步觀察41G超微針行視網膜下注射BSS治療高度近視黃斑裂孔、外傷性黃斑裂孔、手術后持續不閉合的黃斑裂孔、復發性黃斑裂孔等難治性黃斑裂孔的療效,收集更大樣本及更長隨訪時間的臨床治療病例,以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更好的選擇。
玻璃體切割手術(PPV)聯合內界膜(ILM)剝除是目前治療黃斑裂孔的標準治療模式,手術后其解剖閉合率可達85%~90%[1-2]。然而對于直徑>600 μm的裂孔以及高度近視、外傷性、復發性黃斑裂孔患眼,常規PPV聯合黃斑區ILM剝除手術后其裂孔閉合率、視功能改善恢復均不佳[3]。針對以上難治性黃斑裂孔,有學者對手術方式進行了改良,包括ILM剝除及翻轉覆蓋、視網膜周邊松解、自體ILM、晶狀體囊膜和生物組織的填塞或移植等[4-9]。但上述部分方式存在手術中取材困難或無法取材,手術后皮瓣或游離瓣可能脫出等問題,導致裂孔閉合率仍不理想[10-11]。微針注射是一種侵入性更小、更可靠進入視網膜的方式。尤其當使用超微針進行視網膜下注射時,可通過極小的創傷有效松解裂孔區域下方的粘連組織,從而提高治療成功率,并有助于改善患者視力[12-17]。為探索針對難治性黃斑裂孔的創新、微創手術方案,本研究采用23G PPV聯合ILM剝除及41G超微針視網膜下注射BSS對一組難治性黃斑裂孔患眼進行了治療,現總結其療效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前瞻性臨床研究。本研究經南昌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號:YLS202201204);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患者均獲知情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2023年1~6月于南昌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的難治性黃斑裂孔患者20例20只眼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確診為特發性黃斑裂孔(IMH);(2)裂孔基底直徑(BD)>1 000 μm,且黃斑裂孔指數(MHI)<0.5。雙眼符合納入標準者,以右眼作為治療眼。排除標準:(1)治療眼伴有青光眼、成熟期白內障、葡萄膜炎及其他無法矯正的角膜屈光障礙;(2)治療眼有明確眼外傷史;(3)患有嚴重全身疾病者;(4)存在玻璃體手術禁忌證者;(5)治療前1個月內參加過藥物臨床試驗者;(6)溝通能力差以及依從性欠佳不能定期隨訪者。
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眼壓、裂隙燈顯微鏡聯合前置鏡、眼底彩色照相、OCT、OCT血管成像(OCTA)、微視野、A/B型超聲檢查。采用國際標準對數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日本Nidek公司MP-3微視野計行微視野檢查。選擇4-2程序,測試過程中記錄中心凹12°范圍內視網膜平均光敏感度(MS)。采用德國Zeiss Cirrus HD-OG 5000儀掃描黃斑區,測量裂孔最小直徑(MD)、BD、裂孔高度(圖1)以及橢圓體帶(EZ)、外界膜(ELM)缺失長度。計算MHI,即MHI=裂孔高度/BD。采用德國Zeiss Cirrus HD-OG 5000儀行黃斑區OCTA檢查。檢查由同一位熟練醫生獨立操作完成。采用設備自帶軟件測量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FAZ)面積、周長(PERIM)以及中心區視網膜血管長度密度(VLD)、血流灌注密度(VPD)(圖2)。

1A示MD、BD;1B示裂孔高度。患者女,66歲,右眼視物變形1個月,BCVA 0.02。可見其黃斑中心神經上皮全層組織缺損,MD、BD、裂孔高度分別為615、1 277、498 μm OCT:光相干斷層掃描;MD:最小直徑;BD:基底直徑;BCVA:最佳矯正視力

2A示VLD,為8.7 mm-1;2B示VPD,為0.193% OCTA: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VLD:視網膜血管長度密度;VPD:血流灌注密度
患眼均行經睫狀體平坦部標準三通道23G PPV。手術由同一名具有豐富玻璃體手術經驗的高年資醫師完成。患眼均合并白內障2~3級,手術中聯合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充分切除玻璃體后,考馬斯亮藍染色,環形剝除黃斑區上下血管弓區域的ILM;后極部選擇3~4個點,41G超微針于距離中心凹1~2個視盤直徑處視網膜下間隙緩慢注射BSS 20~30 μl,控制注入壓力10 psi。于裂孔周圍制造一個視網膜下液體的匯合環,水分離視網膜與鄰近視網膜色素上皮(RPE)間粘連,最后將匯合環內的BSS通過孔源處溢出(圖3)。氣液交換后玻璃體腔填充硅油。手術后患者保持俯臥位1~3周。裂孔閉合前提下,患者于手術后2~3個月取出硅油。

3A示玻璃體切割后行內界膜染色;3B示剝除內界膜;3C示使用41G超微針行視網膜下注射平衡鹽溶液,使裂孔周圍粘連分離;3D示將匯合環內的平衡鹽溶液通過孔源處溢出
手術后隨訪時間6個月。手術后1周及1、2、3、6個月采用手術前相同設備和方法行相關檢查。以手術后6個月為療效判定時間點,對比觀察患眼手術前后BCVA、MS、FAZ面積、PERIM、VLD、VPD、眼壓變化。同時觀察手術后裂孔閉合狀態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裂孔閉合狀態:(1)完全閉合:神經上皮完全覆蓋裸露的RPE,黃斑中心凹可見神經上皮組織,但可部分被瘢痕取代;(2)不完全閉合:裂孔邊緣神經上皮組織連續,也可以被瘢痕取代,黃斑區視網膜下可見積液;(3)未閉合:裂孔邊緣脫離。
采用SPSS26.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采用K-S檢驗對連續分布定量資料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偏態分布的數據以中位數(四分間距)[M,(QL,QU)]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及構成比表示。各指標手術前與手術后不同時間比較采用單因素分析;兩兩比較采用最小顯著差法t檢驗。手術后6個月logMAR BCVA、MS、FAZ面積、FAZ周長、PERIM、VLD、VPD與手術前BD、MD、裂孔高度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與病程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0例20只眼中,男性2例2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右眼、左眼分別為9、11只眼。年齡(61.45±8.56)歲。BD、MD、裂孔高度分別為(1 248.40±187.62)、(760.05±106.98)、(413.15±101.53)μm。病程4.50(1.75,7.50)個月。MHI為0.34±0.09。EZ、ELM缺失長度分別為1 114.50(977.00,1 269.25)、1 083.00(931.50,1 265.00)μm。手術后硅油取出時間(2.28±0.41)個月。
手術后6個月,20只眼中,裂孔閉合(圖4A)、不完全閉合分別為18、2只眼。

4A示OCT像,裂孔閉合;4B、4C分別示OCTA測量VLD、VPD示意圖,VLD為13.8 mm-1,VPD為0.315%,均較手術前提高
與手術前比較,手術后1、2、3、6個月BCVA、MS、VLD、VPD逐漸提高(圖4B,4C),FAZ面積、PERIM縮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兩兩比較,logMAR BCVA、FAZ面積、PERIM:手術前、手術后1、2、3、6個月,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MS、VLD、VPD:手術前、手術后6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時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手術前BD與手術后6個月PERIM、VPD呈正相關(P<0.05),與logMAR BCVA、MS、FAZ面積、VLD無相關性(P>0.05);手術前MD與手術后6個月VLD呈負相關(P<0.05),與logMAR BCVA、MS、FAZ面積、PERIM無相關性(P>0.05);裂孔高度與手術后6個月logMAR BCVA、MS、FAZ面積、PERIM、VLD、VPD無相關性(P>0.05);手術前MHI與手術后6個月logMAR BCVA、VPD呈負相關(P<0.05),與MS、FAZ面積、PERIM、VLD無相關性(P>0.05)。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病程與logMAR BCVA、MS、FAZ面積、PERIM、VLD、VPD均無相關性(P>0.05)(表2)。

末次隨訪時,所有患眼均未發生高眼壓或眼壓降低、RPE受損、視網膜出血、眼內炎及視網膜脫離等并發癥。
3 討論
盡管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技術不斷地在改進小型化的器械也應用得廣泛,但大裂孔、持續或慢性黃斑裂孔仍然是一個手術挑戰,隨著裂孔增大,解剖學和功能成功率均在下降[18-19]。為提高難治性黃斑裂孔的手術治愈率,不少學者對其手術方式進行了改良,如ILM剝除及翻轉覆蓋、視網膜周邊松解、自體ILM、晶狀體囊膜和生物組織的填塞或移植等。此外,還有手術中聯合自體血、重水、粘糖劑等輔助固定瓣膜等[20-22]。其裂孔閉合率各不相同,且部分手術方式存在取材困難,手術后皮瓣或游離瓣容易脫出,以及出現排異反應、眼內炎或裂孔復發等并發癥。
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41G超微針逐漸應用于眼底疾病的治療,并獲得較好療效。本研究采用23G PPV聯合ILM剝除及41G超微針視網膜下注射BSS治療了一組難治性黃斑裂孔患眼,結果顯示,20只眼中,裂孔完全閉合18只眼(90%,18/20),不完全閉合2只眼,裂孔閉合率達100%。既往文獻報道,裂孔直徑分別為400~649 μm和650~1 416 μm的大裂孔,其手術后裂孔閉合率分別為91%~98%和76%[18]。本組患眼裂孔解剖閉合率明顯高于既往研究[23-24]。通過41G超微針穿刺視網膜進行視網膜下注射BSS以抬高裂孔邊緣,使其與鄰近的RPE之間的粘連進行水分離,使裂孔邊緣更具流動性,便于靠近,進而裂孔更易于閉合[25]。盡管本手術方式人為造成視網膜限局性脫離,但手術后OCT檢查未觀察到明顯的膠質細胞增殖導致的瘢痕。OCTA可以無創評價黃斑裂孔患眼視網膜毛細血管網。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后不同時間患眼FAZ面積及PERIM均較手術前明顯縮小。其原因推測可能與手術后裂孔前的牽拉及裂孔周圍的粘連被解除,視網膜組織向黃斑中心凹回縮有關。此外,手術后1、2個月,患眼VLD、VPD較手術前降低,但手術后3、6個月VLD、VPD又逐漸增加,且高于手術前。其原因推測可能與手術的直接創傷有關;另外,患眼手術完畢時均進行了硅油填充,硅油的頂壓也可能導致VLD、VPD暫時減少,隨著硅油取出,手術后3、6個月VLD、VPD均逐漸恢復,并且隨著裂孔的愈合,VLD、VPD顯著優于手術前。手術后黃斑區視網膜毛細血管灌注發生顯著變化,這一結果與既往研究一致[26]。
視功能改善方面,本組患眼手術后6個月BCVA較手術前顯著提高,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27]。視力恢復高度依賴于裂孔閉合類型[28-29],我們推測這還與本研究采用的手術方式在操作時對RPE造成的創傷小有關。微視野作為一種視功能評價指標可以更好反映患眼手術后中心視力恢復情況[30]。本組患眼手術后不同時間黃斑12°范圍內MS明顯改善,至手術后6個月時黃斑區視功能恢復趨于穩定。固視穩定性為視功能的又一評估指標,對于低視力患者,穩定固視為視功能提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本組所有患眼固視穩定性均較手術前改善,這與手術后OCT觀察到視網膜外層即EZ及ELM的逐漸恢復密切相關。隨著裂孔閉合,視網膜外層結構連續性恢復越好,患眼手術后視功能越佳,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31]。
本研究還進一步分析了手術后6個月時各功能指標與手術前相關指標的相關性。結果顯示,手術前BD與手術后PERIM、VPD呈正相關,與logMAR BCVA、MS、FAZ面積、VLD均無相關性;手術前MD與手術后VLD呈負相關,與其余指標均無相關性;裂孔高度與手術后各指標均無相關性;手術前MHI與手術后logMAR BCVA、VPD呈負相關,與MS、FAZ面積、PERIM、VLD均無相關性。這提示,裂孔的BD、MD大,MHI小,均可能是黃斑裂孔患眼手術后視功能恢復不佳的影響因素。本組所有患眼手術后均未出現眼壓升高或降低、RPE受損、視網膜出血、眼內炎及視網膜脫離等并發癥。這說明本研究采用的手術方式安全性較好。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是樣本量小,缺乏遠期觀察。我們后續將進一步觀察41G超微針行視網膜下注射BSS治療高度近視黃斑裂孔、外傷性黃斑裂孔、手術后持續不閉合的黃斑裂孔、復發性黃斑裂孔等難治性黃斑裂孔的療效,收集更大樣本及更長隨訪時間的臨床治療病例,以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