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富月, 陳曉敏, 孫孔亮, 柯敏. 奧希替尼治療肺腺癌雙眼脈絡膜轉移1例.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9): 724-726.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122-0004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患者女,50歲。因右眼突發視力下降2個月,于2023年8月10日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眼科就診。既往身體健康,否認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史。眼科檢查:右眼、左眼視力分別為0.05、0.3,最佳矯正視力(BCVA)分別為0.15、1.0。右眼、左眼眼壓分別為11.5、13.0 mm Hg(1 mm Hg=0.133 kPa)。雙眼眼前節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眼底檢查,右眼視網膜后極部一約6個視盤直徑(DD)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左眼視盤下方一約2 DD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圖1A,1B)。眼部B型超聲檢查,雙眼脈絡膜各一高回聲扁平隆起,右眼病灶較大(圖1C,1D)。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雙眼眼底病灶處脈絡膜實性隆起,神經上皮層下積液,右眼較重(圖1E,1F)。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早期雙眼瘤體呈無脈絡膜背景熒光的暗區(圖1G,1H),晚期雙眼熒光素滲漏呈斑駁樣強熒光(圖1I,1J)。眼眶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右眼球后壁脈絡膜見梭形長T1WI稍長T2WI信號影,大小約7 mm×2 mm,增強明顯強化(圖1K)。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檢查,右肺上葉、縱膈淋巴結及右眼球后壁脈絡膜梭形結節代謝增高(圖2)。右上氣管旁淋巴結組織行蘇木精-伊紅染色,可見異型細胞團,符合轉移性肺腺癌(圖3)。診斷:右肺腺癌雙眼脈絡膜轉移。征求患者同意后行全外顯子基因檢測。結果顯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給予口服奧希替尼80 mg/d治療。2023年12月18日,患者于我院復診,右眼、左眼視力分別為0.5、0.3,BCVA均為1.0。眼底檢查,雙眼脈絡膜轉移灶完全消退,右眼病灶處殘留少許視網膜下黃白色沉積物(圖4A,4B)。OCT檢查,雙眼病灶完全消退,僅遺留視網膜外層信號不連續(圖4C,4D)。肺部CT檢查,肺部病灶較治療前明顯縮小(圖5)。

1A示雙眼廣角彩色眼底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右眼視網膜后極部一約6個視盤直徑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左眼視盤下方一約2個視盤直徑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1B示雙眼眼部B型超聲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雙眼脈絡膜高回聲扁平隆起。1C示雙眼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雙眼瘤體呈無脈絡膜背景熒光的暗區。1D示雙眼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雙眼瘤體熒光滲漏呈斑駁樣強熒光。1E示雙眼光相干斷層掃描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左圖為掃描方向和部位,右圖為檢查結果。雙眼眼底病灶處脈絡膜實性隆起,伴神經上皮層下積液,右眼較重。1F示右眼眼眶核磁共振像,右眼球后壁脈絡膜見梭形稍長信號影,大小約7 mm×2 mm

2A、2B、2C分別示右肺上葉、縱膈淋巴結及右眼球后壁脈絡膜梭形結節代謝增高

大量的異型細胞團,符合轉移性肺腺癌 標尺:50 μm

4A示雙眼廣角彩色眼底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左圖為掃描方向和部位,右圖為檢查結果。雙眼脈絡膜轉移灶完全消退。4B示雙眼光相干斷層掃描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雙眼脈絡膜病灶完全消退,僅遺留視網膜外層信號不連續

肺部病灶較治療前明顯縮小
討論 脈絡膜轉移癌(CM)是眼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最常見的原發病為乳腺癌和肺癌。肺腺癌是肺癌脈絡膜轉移最常見的病理類型。肺癌脈絡膜轉移大多為單側和單灶,雙眼脈絡膜轉移較為少見[1-2]。
對于非眼部原發癌的患者,若無眼部癥狀,通常不會行眼部專科檢查,因此容易漏診、誤診。對于有眼部癥狀的CM患者,若只行眼眶MRI或PET-CT等檢查,也可能因病灶較小無法檢出而漏診。本例患者左眼病灶未波及黃斑,且病灶較小,所以無明顯癥狀,眼眶MRI和PET-CT也均未檢出病灶。相較于其他檢查手段,眼部專科檢查無創、簡單、快速,而且能更靈敏的檢出CM。CM通常預示著患者預后不佳,生存期較短,且有合并腦轉移傾向[1-4]。因此建議腫瘤專科醫生對腫瘤患者行眼部專科檢查,排除是否存在CM。
眼部放射治療是CM的傳統治療手段,但相較于乳腺癌,肺癌脈絡膜轉移的放射敏感性較低,且眼部放射治療可能導致相應的并發癥,如白內障、角膜炎、視網膜病變等。因此,如果全身給藥能夠有效控制CM,則可以先行全身藥物治療。既往報道,全身給藥對CM有一定的療效[5-9]。本例患者雙眼CM病灶未經任何眼部專科治療,僅口服奧希替尼,癥狀在4個月內完全消退,視力明顯改善。
肺腺癌是一類非小細胞肺癌(NSCLC),NSCLC最常見的致癌驅動因素是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結構域的激活突變[10]。奧希替尼是一種不可逆的第三代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在一、二代藥物靶點的基礎之上,有效抑制T790M基因錯義突變,耐藥性更低。而且奧希替尼更易通過血腦屏障及血眼屏障,對于合并CM或腦轉移的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總生存期[11-15]。研究表明,奧希替尼能有效治療CM,改善患者的視力,且無明顯不良反應[16-19]。既往病例報道,NSCLC合并CM患者生存期較短,中位生存期僅12個月,奧希替尼的治療效果及長期療效還需深入研究[1, 3-4]。
目前,腫瘤患者除非出現眼部癥狀通常不會進行眼部篩查,而常規的MRI、CT等檢查手段極易漏診CM,因此眼底彩色照相,OCT,眼部B型超聲等眼科檢查對CM的早期篩查、診斷及療效評估有重要的臨床意義。CM的傳統放射治療局部并發癥較多,而本例肺腺癌雙眼脈絡膜轉移患者口服奧希替尼治療4個月,肺部原發病灶縮小,雙眼CM完全消退,BCVA恢復至1.0,提示第三代靶向藥物治療有望成為EGFR突變型肺腺癌脈絡膜轉移的一線治療方法。
患者女,50歲。因右眼突發視力下降2個月,于2023年8月10日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眼科就診。既往身體健康,否認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史。眼科檢查:右眼、左眼視力分別為0.05、0.3,最佳矯正視力(BCVA)分別為0.15、1.0。右眼、左眼眼壓分別為11.5、13.0 mm Hg(1 mm Hg=0.133 kPa)。雙眼眼前節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眼底檢查,右眼視網膜后極部一約6個視盤直徑(DD)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左眼視盤下方一約2 DD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圖1A,1B)。眼部B型超聲檢查,雙眼脈絡膜各一高回聲扁平隆起,右眼病灶較大(圖1C,1D)。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雙眼眼底病灶處脈絡膜實性隆起,神經上皮層下積液,右眼較重(圖1E,1F)。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早期雙眼瘤體呈無脈絡膜背景熒光的暗區(圖1G,1H),晚期雙眼熒光素滲漏呈斑駁樣強熒光(圖1I,1J)。眼眶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右眼球后壁脈絡膜見梭形長T1WI稍長T2WI信號影,大小約7 mm×2 mm,增強明顯強化(圖1K)。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檢查,右肺上葉、縱膈淋巴結及右眼球后壁脈絡膜梭形結節代謝增高(圖2)。右上氣管旁淋巴結組織行蘇木精-伊紅染色,可見異型細胞團,符合轉移性肺腺癌(圖3)。診斷:右肺腺癌雙眼脈絡膜轉移。征求患者同意后行全外顯子基因檢測。結果顯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給予口服奧希替尼80 mg/d治療。2023年12月18日,患者于我院復診,右眼、左眼視力分別為0.5、0.3,BCVA均為1.0。眼底檢查,雙眼脈絡膜轉移灶完全消退,右眼病灶處殘留少許視網膜下黃白色沉積物(圖4A,4B)。OCT檢查,雙眼病灶完全消退,僅遺留視網膜外層信號不連續(圖4C,4D)。肺部CT檢查,肺部病灶較治療前明顯縮小(圖5)。

1A示雙眼廣角彩色眼底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右眼視網膜后極部一約6個視盤直徑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左眼視盤下方一約2個視盤直徑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1B示雙眼眼部B型超聲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雙眼脈絡膜高回聲扁平隆起。1C示雙眼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雙眼瘤體呈無脈絡膜背景熒光的暗區。1D示雙眼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雙眼瘤體熒光滲漏呈斑駁樣強熒光。1E示雙眼光相干斷層掃描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左圖為掃描方向和部位,右圖為檢查結果。雙眼眼底病灶處脈絡膜實性隆起,伴神經上皮層下積液,右眼較重。1F示右眼眼眶核磁共振像,右眼球后壁脈絡膜見梭形稍長信號影,大小約7 mm×2 mm

2A、2B、2C分別示右肺上葉、縱膈淋巴結及右眼球后壁脈絡膜梭形結節代謝增高

大量的異型細胞團,符合轉移性肺腺癌 標尺:50 μm

4A示雙眼廣角彩色眼底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左圖為掃描方向和部位,右圖為檢查結果。雙眼脈絡膜轉移灶完全消退。4B示雙眼光相干斷層掃描像,上圖為右眼,下圖為左眼。雙眼脈絡膜病灶完全消退,僅遺留視網膜外層信號不連續

肺部病灶較治療前明顯縮小
討論 脈絡膜轉移癌(CM)是眼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最常見的原發病為乳腺癌和肺癌。肺腺癌是肺癌脈絡膜轉移最常見的病理類型。肺癌脈絡膜轉移大多為單側和單灶,雙眼脈絡膜轉移較為少見[1-2]。
對于非眼部原發癌的患者,若無眼部癥狀,通常不會行眼部專科檢查,因此容易漏診、誤診。對于有眼部癥狀的CM患者,若只行眼眶MRI或PET-CT等檢查,也可能因病灶較小無法檢出而漏診。本例患者左眼病灶未波及黃斑,且病灶較小,所以無明顯癥狀,眼眶MRI和PET-CT也均未檢出病灶。相較于其他檢查手段,眼部專科檢查無創、簡單、快速,而且能更靈敏的檢出CM。CM通常預示著患者預后不佳,生存期較短,且有合并腦轉移傾向[1-4]。因此建議腫瘤專科醫生對腫瘤患者行眼部專科檢查,排除是否存在CM。
眼部放射治療是CM的傳統治療手段,但相較于乳腺癌,肺癌脈絡膜轉移的放射敏感性較低,且眼部放射治療可能導致相應的并發癥,如白內障、角膜炎、視網膜病變等。因此,如果全身給藥能夠有效控制CM,則可以先行全身藥物治療。既往報道,全身給藥對CM有一定的療效[5-9]。本例患者雙眼CM病灶未經任何眼部專科治療,僅口服奧希替尼,癥狀在4個月內完全消退,視力明顯改善。
肺腺癌是一類非小細胞肺癌(NSCLC),NSCLC最常見的致癌驅動因素是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結構域的激活突變[10]。奧希替尼是一種不可逆的第三代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在一、二代藥物靶點的基礎之上,有效抑制T790M基因錯義突變,耐藥性更低。而且奧希替尼更易通過血腦屏障及血眼屏障,對于合并CM或腦轉移的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總生存期[11-15]。研究表明,奧希替尼能有效治療CM,改善患者的視力,且無明顯不良反應[16-19]。既往病例報道,NSCLC合并CM患者生存期較短,中位生存期僅12個月,奧希替尼的治療效果及長期療效還需深入研究[1, 3-4]。
目前,腫瘤患者除非出現眼部癥狀通常不會進行眼部篩查,而常規的MRI、CT等檢查手段極易漏診CM,因此眼底彩色照相,OCT,眼部B型超聲等眼科檢查對CM的早期篩查、診斷及療效評估有重要的臨床意義。CM的傳統放射治療局部并發癥較多,而本例肺腺癌雙眼脈絡膜轉移患者口服奧希替尼治療4個月,肺部原發病灶縮小,雙眼CM完全消退,BCVA恢復至1.0,提示第三代靶向藥物治療有望成為EGFR突變型肺腺癌脈絡膜轉移的一線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