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體切割手術(PPV)聯合眼內填充是治療視網膜脫離(RD)的主要手術方式之一。由于填充物質的使用,患者手術后需執行特定體位,以促進視網膜復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目前,此類手術患者在執行體位管理的過程中存在依從性低、監測管理不足等問題。臨床醫護人員對改善體位管理質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仍未形成相應的規范與共識。各地執行的標準與醫護經驗度相關較大。醫護對于患者體位執行情況的評價,多依靠患者自我報告或護士巡查記錄,缺乏連續性與準確性,未來需進一步推動輔助工具研發與轉化,借助人工智能對患者實施科學監測與管理,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個體化方案并動態調整,保障治療效果并提升患者滿意度。
引用本文: 江紹榮, 譚麗萍. 視網膜脫離患者行玻璃體切割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體位管理研究進展.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9): 738-743.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425-0017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視網膜脫離(RD)是指視網膜色素上皮層與神經上皮層之間脫離的一種病理狀態,是常見的致盲性眼病[1]。RD主要分為孔源性RD(RRD)、牽拉性RD以及滲出性RD三種類型,其中RRD最為常見[1]。不同類型RD的患病率不同,RRD的全球患病率約為1/10 000[2-4]。近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RD的常見危險因素[2]。近年來,隨著我國近視、糖尿病患病人群的增加,RD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5-7]。RD一旦發生,需盡早實施視網膜復位手術。玻璃體切割手術(PPV)聯合眼內填充是主要手術方式之一,手術成功率可達90%以上[1]。PPV聯合眼內填充治療后,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體位指導,以促進視網膜復位[2]。因此,加強手術后體位管理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現就RD患者行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體位管理研究進展作一綜述,以期為此類手術患者體位管理提供理論參考。
1 體位管理的機制及意義
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中,切割的玻璃體通常由不同性質的氣體和硅油替代。硅油比水稍輕,可通過體位變化上浮至視網膜裂孔處起到內部頂壓作用,氣泡則具有很高的表面張力,為視網膜裂口與眼球內壁提供了有效的密封[2]。患者經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實施體位管理,其主要機制是通過調整頭部姿勢,使填充的氣體或硅油上浮至視網膜裂孔部位,起到持續頂壓、封閉視網膜裂孔的作用,同時這種外力還能阻止液體通過視網膜裂孔進入視網膜下流動,并維持視網膜附著,直到視網膜復位手術疤痕形成[2]。手術后執行規范的體位管理,直接關系手術效果,尤其對于大面積RD、嚴重眼外傷引起的外傷性RD以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起的牽拉性RD等復雜視網膜病變患者而言,因其視網膜脫落面積大、裂孔數量多等,更需嚴格執行規范體位[8-9]。研究表明,規范執行手術后體位的患者,其視網膜復位率、視功能的恢復優于自由體位患者,同時白內障、繼發性青光眼、角膜病變等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10-15]。
2 體位管理現狀
2.1 體位選擇
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遵循裂孔處于最高位置原則為患者安置體位,越早實施越好[2]。裂孔位于后極部者采用面朝下體位,位于鼻側或顳側者采用側臥位,執行時間根據醫囑而定,通常≥16 h/d,持續20~60 d[16-18]。體位管理作為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的一項常規醫囑,在臨床已施行多年,但因長時間維持固定體位,也給患者帶來不適感,臨床應重視全面評估,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及手術特點探索個性化體位管理方案,減輕長期固定體位帶來的不適[17, 19-20]。
2.2 依從性管理
體位依從性管理,主要包括姿勢正確和執行足夠的時間,對于大多數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的患者而言,手術后保持長時間的特定體位存在極大挑戰[18, 21-22]。研究報道,患者體位執行依從性隨時間而變化,時間越長依從性越差,手術后3 d平均體位依從率為88.3%,午夜最差,男性患者依從性低于女性患者[23-24]。為了提高患者依從性,護士通過制作文字卡片、圖冊、視頻、親自示范等方式指導患者采取相應體位,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黃琬晶[25]通過制作體位標識卡掛于醒目處,以此持續提醒患者、家屬及醫務人員督促患者保持特定體位。研究報道,采用品管圈、戴明循環等質量管理工具對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的體位執行情況進行管理,提升了體位執行規范率、患者滿意度及舒適度[26-27]。目前,國內外對于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體位依從性的數據收集,多限于護士自制調查問卷,在巡視時記錄患者是否執行相應體位,無法連續性監測患者體位執行情況,且醫務人員在場時通常會影響患者的遵醫囑行為,不能真實反饋患者的體位執行情況[18, 28]。未來需要借助更多智能手段對此類患者實施管理,提高體位規范執行率,降低護士的工作負荷。
2.3 居家管理
2.3.1 體位選擇
絕大多數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出院后會被要求繼續執行住院期間體位,執行時間根據RD面積大小以及眼內填充物的種類、數量而決定[2]。PPV聯合眼內填充硅油的患者要求執行相應體位至硅油取出,而使用氣體作為填充物的患者則需維持至氣體吸收,體位調整有賴于每次復診時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患者不得自行更改體位方式[2, 29-31]。醫患溝通不暢會出現體位執行過度或提前終止的可能,因此醫務人員應做好動態評估與隨訪,為患者提供延續性醫療護理服務[32]。
2.3.2 依從性管理
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離開醫院環境后,體位執行情況不易于干預。與患者出院后體位執行依從性相關的主題分別是姿勢不適、醫患溝通、心理因素、職業特征和家庭因素[32]。據此,可以通過及時干預患者眼部及全身不適、加強醫患溝通、早期評估干預患者心理不適、鼓勵家庭參與等方式支持患者更好的執行體位。微信平臺教育模式為出院患者實施延續護理,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33]。微信平臺實施同伴教育,在起到對患者積極正面引導的同時,也使施教者的信念得到進一步強化[34]。將個案護理模式引入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患者管理,提升了患者的遵醫行為、視功能以及自護能力[35]。這些都為居家管理患者體位提供了參考,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可穿戴設備已廣泛用于患者慢病及患者健康行為管理,這也為將來視網膜手術后患者體位管理提供了方向[36]。
3 體位管理研究進展
3.1 相關理論研究進展
不同的學者探索將新的理論模式應用于視網膜手術患者中使其獲益。將行為轉變理論應用于RD治療的患者,在無意圖階段、意圖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維持階段分別給予相應的干預并聯合積極心理暗示,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緩解疼痛,提升患者滿意度[37]。將希望理論應用于RD患者,通過給患者灌輸希望、確立目標、加強路徑思維、動力思維的方式影響患者認知及行為,促進其疾病康復[38]。雖然目前已有相關理論研究,但多限于舒適度與心理方面改善,對于提升準確性、有效性的理論探討,需進一步豐富完善。
3.2 標準化管理方案探討
目前,國內尚缺乏體位執行的標準化護理模式,護士多根據醫囑指導患者執行相應體位[21]。研究報道,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前行體位訓練的方式可以使患者提前感受體位變化,從而促進患者手術后能夠更好調適[39]。將體位的適應性訓練納入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前常規宣教,可以提高患者手術后體位改變的心理及生理接受度[18]。對患者實施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全程護理,提高了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有利于患者理解并配合執行[40]。醫生對于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體位管理的關注度主要聚焦于視網膜復位情況與生活質量的影響,尚未形成規范與共識。為了減少視網膜褶皺發生,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特殊體位需盡早實施[2, 12],在此過程中醫生應對患者提出明確的體位配合要求、給予及時的調整咨詢、實施規范的跟蹤隨訪,這些均能增加患者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2]。研究表明,醫生在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體位設計與管理方面擁有更多的主動權,通過充分評估患者全身及眼部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和填充介質,可以促進形成符合個體需求的體位管理方案,使患者順利度過恢復期[30, 41-43]。標準化體位管理方案應包含執行前的評估、執行中的指導監督、執行后的效果評價、相關并發癥的管理。因此,呼吁重視視網膜手術后標準化體位管理方案的構建,盡早促成規范的形成,最終使得患者獲益。
3.3 心理及舒適度的關注
視網膜手術后患者心理及舒適度變化是近期的研究熱點[44]。將焦點解決短程治療模式應用于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患者,通過成立焦點心理小組對患者實施“一對一”的心理干預,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45]。接受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的患者自我負擔感處于中等水平,可采取音樂療法、局部按摩、放松訓練的方式增進患者舒適度[46]。將敘事護理引入RD手術患者管理,鼓勵患者表達宣泄內心負面情緒,能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質量[47]。將預見性護理引入對復雜性RD患者管理,可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及相關不適癥狀[48]。Chen等[49]研究報道,通過改良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病員服,將領口調整為“V”字形,防止俯臥時頸部受限,衣袖則調整為可裝卸設計,利于患者肢體伸展,提升了患者舒適度。將傳統中醫按摩、耳穴貼壓技術應用于RD手術后患者管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質量及肩頸部不適[50-51]。將正念行為引入到眼底病患者護理中,可減輕患者眼部感知壓力及負面情緒的影響[52]。韓國Kim等[43]研究報道,將一項由眼科和身體康復科共同設計的運動教育項目應用于俯臥位患者管理,可有效改善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的患者頸部、肩部、腰部的肌肉疲勞。Stryjewski等[53]研發了一種新型可生物降解水凝膠填塞劑作為玻璃體替代物,目前處于臨床前安全性和毒理學階段,將來可用于改善視網膜手術后患者的體驗。參照以上經驗,醫護人員可根據臨床患者需要來進行綜合評估,選擇聯合干預的方式,不斷提升患者舒適度。
3.4 輔助工具改進
為提高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體位執行依從性,減輕患者負擔,國內外研究者對于體位支持的輔助工具進行了持續的改善。通過優化設備升降功能,實現了患者坐、臥、站立行走時均能保持頭部與地面平行[54-55]。借助頭位角度預警裝置對視網膜手術后患者實施支持,該設備將監測器設置成人耳形狀,在頂部及底部設置兩個角度傳感器,分別感應翻轉、俯仰角度,兩個傳感器并聯設置在電路圖中,當≥1個角度傳感器監測到角度發生偏離時,觸發開關報警,提醒患者恢復相應體位,在有效提升體位執行準確率的同時降低了護士負荷[56]。將自行設計的多功能俯臥位床應用于臨床,實現患者俯臥位與坐位的輕松切換,發明者在升降頭托的臉頰部設置面部感應器,坐位板處設置壓力傳感器,床板下設置角度智能控制器,只有在患者面部與身體同時在位且感應器判別角度符合設定需求時記錄體位執行時間,否則停止計時,超過一定時限促發報警。此方法客觀記錄了體位執行時間,且通過反饋報警功能促進患者快速復位,保障了體位執行的有效性[16]。德國學者發明了一種頭戴式體位監測器,該設備內置姿態傳感器,能監測行走、坐位、側臥位、俯臥位時頭部體位數據,每500 ms進行一次數據反饋,持續提醒患者處于正確位置[57]。美國發明的穿戴設備,能夠通過陀螺儀和加速器感知位置變化,同時通過藍牙上傳信號,連接手機APP實現智能化管理,從而大幅提升體位執行的準確性及有效性[58]。近幾年,國內外關于俯臥位支持設備的改進,更傾向于科學化、智慧化,但迫于經濟、倫理以及醫療人工智能標準認證難度等方面原因,尚未得到廣泛應用[59-60]。
4 小結與展望
國內外學者對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體位管理在住院、居家及相關研究進展方面已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探討,但受限于客觀條件,實現體位全程、精準管理仍然存在較大改善空間。目前國內缺乏對于體位執行的規范標準,各地執行的標準主要與醫生和護士經驗度相關,需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探討完善相關標準。同時,醫生和護士對于患者體位執行情況的評價,多依靠患者自我報告、護士巡查記錄,缺乏連續性與準確性,未來需進一步推動輔助工具研發與轉化,借助人工智能對患者實施科學監測與管理。在體位管理的過程中,還需更加關注患者生理、心理需求,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個體化方案并動態調整,保障效果的同時提升患者滿意度。
視網膜脫離(RD)是指視網膜色素上皮層與神經上皮層之間脫離的一種病理狀態,是常見的致盲性眼病[1]。RD主要分為孔源性RD(RRD)、牽拉性RD以及滲出性RD三種類型,其中RRD最為常見[1]。不同類型RD的患病率不同,RRD的全球患病率約為1/10 000[2-4]。近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RD的常見危險因素[2]。近年來,隨著我國近視、糖尿病患病人群的增加,RD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5-7]。RD一旦發生,需盡早實施視網膜復位手術。玻璃體切割手術(PPV)聯合眼內填充是主要手術方式之一,手術成功率可達90%以上[1]。PPV聯合眼內填充治療后,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體位指導,以促進視網膜復位[2]。因此,加強手術后體位管理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現就RD患者行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體位管理研究進展作一綜述,以期為此類手術患者體位管理提供理論參考。
1 體位管理的機制及意義
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中,切割的玻璃體通常由不同性質的氣體和硅油替代。硅油比水稍輕,可通過體位變化上浮至視網膜裂孔處起到內部頂壓作用,氣泡則具有很高的表面張力,為視網膜裂口與眼球內壁提供了有效的密封[2]。患者經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實施體位管理,其主要機制是通過調整頭部姿勢,使填充的氣體或硅油上浮至視網膜裂孔部位,起到持續頂壓、封閉視網膜裂孔的作用,同時這種外力還能阻止液體通過視網膜裂孔進入視網膜下流動,并維持視網膜附著,直到視網膜復位手術疤痕形成[2]。手術后執行規范的體位管理,直接關系手術效果,尤其對于大面積RD、嚴重眼外傷引起的外傷性RD以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起的牽拉性RD等復雜視網膜病變患者而言,因其視網膜脫落面積大、裂孔數量多等,更需嚴格執行規范體位[8-9]。研究表明,規范執行手術后體位的患者,其視網膜復位率、視功能的恢復優于自由體位患者,同時白內障、繼發性青光眼、角膜病變等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10-15]。
2 體位管理現狀
2.1 體位選擇
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遵循裂孔處于最高位置原則為患者安置體位,越早實施越好[2]。裂孔位于后極部者采用面朝下體位,位于鼻側或顳側者采用側臥位,執行時間根據醫囑而定,通常≥16 h/d,持續20~60 d[16-18]。體位管理作為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的一項常規醫囑,在臨床已施行多年,但因長時間維持固定體位,也給患者帶來不適感,臨床應重視全面評估,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及手術特點探索個性化體位管理方案,減輕長期固定體位帶來的不適[17, 19-20]。
2.2 依從性管理
體位依從性管理,主要包括姿勢正確和執行足夠的時間,對于大多數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的患者而言,手術后保持長時間的特定體位存在極大挑戰[18, 21-22]。研究報道,患者體位執行依從性隨時間而變化,時間越長依從性越差,手術后3 d平均體位依從率為88.3%,午夜最差,男性患者依從性低于女性患者[23-24]。為了提高患者依從性,護士通過制作文字卡片、圖冊、視頻、親自示范等方式指導患者采取相應體位,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黃琬晶[25]通過制作體位標識卡掛于醒目處,以此持續提醒患者、家屬及醫務人員督促患者保持特定體位。研究報道,采用品管圈、戴明循環等質量管理工具對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的體位執行情況進行管理,提升了體位執行規范率、患者滿意度及舒適度[26-27]。目前,國內外對于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體位依從性的數據收集,多限于護士自制調查問卷,在巡視時記錄患者是否執行相應體位,無法連續性監測患者體位執行情況,且醫務人員在場時通常會影響患者的遵醫囑行為,不能真實反饋患者的體位執行情況[18, 28]。未來需要借助更多智能手段對此類患者實施管理,提高體位規范執行率,降低護士的工作負荷。
2.3 居家管理
2.3.1 體位選擇
絕大多數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出院后會被要求繼續執行住院期間體位,執行時間根據RD面積大小以及眼內填充物的種類、數量而決定[2]。PPV聯合眼內填充硅油的患者要求執行相應體位至硅油取出,而使用氣體作為填充物的患者則需維持至氣體吸收,體位調整有賴于每次復診時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患者不得自行更改體位方式[2, 29-31]。醫患溝通不暢會出現體位執行過度或提前終止的可能,因此醫務人員應做好動態評估與隨訪,為患者提供延續性醫療護理服務[32]。
2.3.2 依從性管理
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離開醫院環境后,體位執行情況不易于干預。與患者出院后體位執行依從性相關的主題分別是姿勢不適、醫患溝通、心理因素、職業特征和家庭因素[32]。據此,可以通過及時干預患者眼部及全身不適、加強醫患溝通、早期評估干預患者心理不適、鼓勵家庭參與等方式支持患者更好的執行體位。微信平臺教育模式為出院患者實施延續護理,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33]。微信平臺實施同伴教育,在起到對患者積極正面引導的同時,也使施教者的信念得到進一步強化[34]。將個案護理模式引入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患者管理,提升了患者的遵醫行為、視功能以及自護能力[35]。這些都為居家管理患者體位提供了參考,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可穿戴設備已廣泛用于患者慢病及患者健康行為管理,這也為將來視網膜手術后患者體位管理提供了方向[36]。
3 體位管理研究進展
3.1 相關理論研究進展
不同的學者探索將新的理論模式應用于視網膜手術患者中使其獲益。將行為轉變理論應用于RD治療的患者,在無意圖階段、意圖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維持階段分別給予相應的干預并聯合積極心理暗示,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緩解疼痛,提升患者滿意度[37]。將希望理論應用于RD患者,通過給患者灌輸希望、確立目標、加強路徑思維、動力思維的方式影響患者認知及行為,促進其疾病康復[38]。雖然目前已有相關理論研究,但多限于舒適度與心理方面改善,對于提升準確性、有效性的理論探討,需進一步豐富完善。
3.2 標準化管理方案探討
目前,國內尚缺乏體位執行的標準化護理模式,護士多根據醫囑指導患者執行相應體位[21]。研究報道,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前行體位訓練的方式可以使患者提前感受體位變化,從而促進患者手術后能夠更好調適[39]。將體位的適應性訓練納入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前常規宣教,可以提高患者手術后體位改變的心理及生理接受度[18]。對患者實施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全程護理,提高了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有利于患者理解并配合執行[40]。醫生對于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體位管理的關注度主要聚焦于視網膜復位情況與生活質量的影響,尚未形成規范與共識。為了減少視網膜褶皺發生,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特殊體位需盡早實施[2, 12],在此過程中醫生應對患者提出明確的體位配合要求、給予及時的調整咨詢、實施規范的跟蹤隨訪,這些均能增加患者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2]。研究表明,醫生在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體位設計與管理方面擁有更多的主動權,通過充分評估患者全身及眼部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和填充介質,可以促進形成符合個體需求的體位管理方案,使患者順利度過恢復期[30, 41-43]。標準化體位管理方案應包含執行前的評估、執行中的指導監督、執行后的效果評價、相關并發癥的管理。因此,呼吁重視視網膜手術后標準化體位管理方案的構建,盡早促成規范的形成,最終使得患者獲益。
3.3 心理及舒適度的關注
視網膜手術后患者心理及舒適度變化是近期的研究熱點[44]。將焦點解決短程治療模式應用于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后患者,通過成立焦點心理小組對患者實施“一對一”的心理干預,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45]。接受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的患者自我負擔感處于中等水平,可采取音樂療法、局部按摩、放松訓練的方式增進患者舒適度[46]。將敘事護理引入RD手術患者管理,鼓勵患者表達宣泄內心負面情緒,能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質量[47]。將預見性護理引入對復雜性RD患者管理,可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及相關不適癥狀[48]。Chen等[49]研究報道,通過改良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病員服,將領口調整為“V”字形,防止俯臥時頸部受限,衣袖則調整為可裝卸設計,利于患者肢體伸展,提升了患者舒適度。將傳統中醫按摩、耳穴貼壓技術應用于RD手術后患者管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質量及肩頸部不適[50-51]。將正念行為引入到眼底病患者護理中,可減輕患者眼部感知壓力及負面情緒的影響[52]。韓國Kim等[43]研究報道,將一項由眼科和身體康復科共同設計的運動教育項目應用于俯臥位患者管理,可有效改善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的患者頸部、肩部、腰部的肌肉疲勞。Stryjewski等[53]研發了一種新型可生物降解水凝膠填塞劑作為玻璃體替代物,目前處于臨床前安全性和毒理學階段,將來可用于改善視網膜手術后患者的體驗。參照以上經驗,醫護人員可根據臨床患者需要來進行綜合評估,選擇聯合干預的方式,不斷提升患者舒適度。
3.4 輔助工具改進
為提高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體位執行依從性,減輕患者負擔,國內外研究者對于體位支持的輔助工具進行了持續的改善。通過優化設備升降功能,實現了患者坐、臥、站立行走時均能保持頭部與地面平行[54-55]。借助頭位角度預警裝置對視網膜手術后患者實施支持,該設備將監測器設置成人耳形狀,在頂部及底部設置兩個角度傳感器,分別感應翻轉、俯仰角度,兩個傳感器并聯設置在電路圖中,當≥1個角度傳感器監測到角度發生偏離時,觸發開關報警,提醒患者恢復相應體位,在有效提升體位執行準確率的同時降低了護士負荷[56]。將自行設計的多功能俯臥位床應用于臨床,實現患者俯臥位與坐位的輕松切換,發明者在升降頭托的臉頰部設置面部感應器,坐位板處設置壓力傳感器,床板下設置角度智能控制器,只有在患者面部與身體同時在位且感應器判別角度符合設定需求時記錄體位執行時間,否則停止計時,超過一定時限促發報警。此方法客觀記錄了體位執行時間,且通過反饋報警功能促進患者快速復位,保障了體位執行的有效性[16]。德國學者發明了一種頭戴式體位監測器,該設備內置姿態傳感器,能監測行走、坐位、側臥位、俯臥位時頭部體位數據,每500 ms進行一次數據反饋,持續提醒患者處于正確位置[57]。美國發明的穿戴設備,能夠通過陀螺儀和加速器感知位置變化,同時通過藍牙上傳信號,連接手機APP實現智能化管理,從而大幅提升體位執行的準確性及有效性[58]。近幾年,國內外關于俯臥位支持設備的改進,更傾向于科學化、智慧化,但迫于經濟、倫理以及醫療人工智能標準認證難度等方面原因,尚未得到廣泛應用[59-60]。
4 小結與展望
國內外學者對PPV聯合眼內填充手術患者體位管理在住院、居家及相關研究進展方面已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探討,但受限于客觀條件,實現體位全程、精準管理仍然存在較大改善空間。目前國內缺乏對于體位執行的規范標準,各地執行的標準主要與醫生和護士經驗度相關,需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探討完善相關標準。同時,醫生和護士對于患者體位執行情況的評價,多依靠患者自我報告、護士巡查記錄,缺乏連續性與準確性,未來需進一步推動輔助工具研發與轉化,借助人工智能對患者實施科學監測與管理。在體位管理的過程中,還需更加關注患者生理、心理需求,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個體化方案并動態調整,保障效果的同時提升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