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院(北京 100853);
  • 2.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心臟內科(成都 610041);
  • 3.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二集團軍醫院 醫學工程科(浙江湖州 313000);
  • 4.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康復醫學中心(成都 610041);
  • 5. 北京郵電大學 人工智能學院(北京 100876);
  • 6.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第一醫學中心 高壓氧科(北京 100853);
  • 7.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醫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常伴呼吸困難,對患者的呼吸模式進行監測和量化分析可為病情和預后評估提供參考信息。本文納入39例AHF患者和24例健康受試者,采用可穿戴設備收集其夜間胸腹呼吸信號,并量化分析兩組人群夜間呼吸模式的差異。與健康組相比,AHF組的呼吸率(BR)均值更高[(21.03 ± 3.84)次/分 vs.(15.95 ± 3.08)次/分,P < 0.001],相對淺快呼吸指數變異系數更大[70.96%(54.34%~104.28)% vs. 58.48%(45.34%~65.95)%,P = 0.005],腹呼吸貢獻比變異系數更大[(22.52 ± 7.14)% vs.(17.10 ± 6.83)%,P = 0.004],呼吸率樣本熵更小(0.67 ± 0.37 vs. 1.01 ± 0.29,P < 0.001);此外,吸氣(TI)和呼氣(TE)時間均值更短、變異系數更大,勞累呼吸指數變異系數更大,龐加萊圖SD1、SD2更大,以上指標的兩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使用Logistic回歸校準發現TI均值降低是AHF的危險因素。BR均值區分兩組人群的能力最強,曲線下面積(AUC)為0.846。結果表明呼吸周期、幅度、協調性和非線性參數等能夠有效量化AHF患者的異常呼吸模式,其中TI均值降低是AHF的危險因素,呼吸率均值區分兩組人群的能力最強。以上結果有望為心衰患者病情評估提供新的信息。

引用本文: 李夢偉, 亢玉, 寇宇晴, 趙雙琳, 張秀, 邱麗叡, 顏偉, 喻鵬銘, 張慶, 張政波. 基于可穿戴設備量化分析急性心衰患者夜間呼吸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2023, 40(6): 1108-1116. doi: 10.7507/1001-5515.20231001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光電容積脈搏波在心房纖顫預警、診斷及整合管理中的應用
  • 下一篇

    基于可穿戴六分鐘步行系統預測心臟瓣膜手術術后肺部并發癥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