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1,2 , 陶克怡 1,2 , 劉昭 1,2 , 杜田明 1,2 , 張艷萍 1,2 , 劉圣文 3 , 馮繼玲 4 , 喬愛科 1,2
  • 1. 北京工業大學 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北京 100124);
  • 2. 智能化生理測量與臨床轉化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北京 100124);
  • 3.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心內科(北京 100032);
  • 4. 曼徹斯特城市大學 科學與工程學部 工程系(英國曼徹斯特 M1 5GD);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針對適形貼壁支架“適形”和“可行”的矛盾,探究不同平滑設計方案對支架力學行為和貼壁效果的影響。基于三維投影方法,對投影區域用最小二乘法進行擬合(擬合階數1~6分別對應模型1~6),達到對適形貼壁支架平滑的效果。模擬6組支架在斑塊鈣化程度不同的狹窄血管中的壓握、擴張過程,分析了彎曲剛度、支架崎嶇度、面積殘余狹窄率、接觸面積分數和接觸體積分數等指標。結果顯示,彎曲剛度、支架崎嶇度、面積殘余狹窄率、接觸面積分數和接觸體積分數均隨擬合階數的增加呈上升趨勢。其中模型1的接觸面積分數和接觸體積分數最小,未完全鈣化斑塊環境中分別為77.63%和83.49%,完全鈣化斑塊環境中分別為72.86%和82.21%,“適形”性最差;模型5和6的支架崎嶇度的值較為接近,分別為32.15%和32.38%,制造和植入的“可行”性最差;模型2、3、4在兩種斑塊環境中具有相近的面積殘余狹窄率。可見,對投影區域用最小二乘法進行2~4階擬合獲得適形貼壁支架較為合理;其中,在完全鈣化環境中,2階擬合獲得的適形貼壁支架性能更好。

引用本文: 孫浩, 陶克怡, 劉昭, 杜田明, 張艷萍, 劉圣文, 馮繼玲, 喬愛科. 適形貼壁支架的“適形”與“可行”結構設計及其力學分析.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2024, 41(4): 790-797, 806. doi: 10.7507/1001-5515.20240300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直接心室輔助加載模式研究
  • 下一篇

    X線片橈骨遠端骨折自動快速診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