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高慧, 謝紅, 郭文, 薛暉. 臨床醫學本科學生參加國際科研交流項目的經驗與啟示. 華西醫學, 2023, 38(12): 1908-1913. doi: 10.7507/1002-0179.20230701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為必然發展趨勢[1-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也特別提到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等指導方針[4]。在高等教育領域,醫學專業是集基礎研究、臨床實踐、循證醫學、經驗主義于一體,兼具多樣性與科學性的重要學科[5]。為培養契合社會發展需求、擁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醫學專業人才,醫學教育國際化一直是我國醫學院校的工作重點[6]。其中,積極支持學生外派訪學是國際化重要途徑之一。
然而目前,醫學院校外派訪學的參與者主要為中青年教師及碩博士研究生[7]。該人群一般已有固定的研究方向,訪學的主要目的為繼續深入某領域學習,掌握前沿技術。本科生尚處于醫學教育的早期,外派訪學機會相對較少,以科研為目的的交流項目更少。目前尚不清楚本科學生參與中長期國際科研培訓經歷對其后續心態、學習狀態、科研水平和職業選擇及發展的影響。
國家留學基金委(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SC)優秀本科生項目為本科生出境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支持。在該項目的資助下,2013 年—2019 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共有 7 批臨床醫學本科學生被成功選拔派往美國或加拿大進行為期 1 年的科研訓練。本研究分析了學生在參與該項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科研收獲及對個人影響等層面,以為醫學院校本科生出境交流項目的政策制訂及科學管理提供進一步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擇 2013 年—2019 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各學制[臨床醫學五年制(以下簡稱臨五)、臨床醫學八年制(以下簡稱臨八)、臨床醫學八年制創新班(以下簡稱臨八創新班)]曾參與 CSC 優秀本科生項目,被選拔派往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或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醫學院進行科研訓練的醫學本科生。排除標準:① 因各種原因未能完成項目資助時間(1 年)的學習;② 因各種原因無法回答本項目問卷調查的學生。
1.2 調查工具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以資料飽和為原則,2022 年 4 月采用便利抽樣選取了 5 名不同年級參與過該項目的學生進行訪談,采用模板式分析法整理訪談資料,歸納訪談的主題信息并提煉為條目,形成 51 個條目的條目池。研究者采用倉儲法和精選法獨立對條目進行初篩,討論并核對不一致結果,保留 38 個條目形成“CSC 優秀本科生項目回顧調查表”的匿名自陳問卷,涉及 3 個部分,Q1~Q11 為基本情況、Q12~Q27 為科研環境與成果、Q28~Q38 為遇到的問題與提高方面。
① 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級、專業、是否讀博、外派國家、外方導師姓名、外方實驗室名稱、在國外具體研究方向、目前是否在國內、目前工作單位、目前身份/職務。
② 科研環境與成果:包括在國外的研究方向、在國外的研究方向是否與現在一致或相關、若不相關在國外的培訓是否對日后有幫助、若有幫助體現在什么方面、是否還與國外的實驗室人員或導師有聯系、當時是第幾次出境;并對列項目外方和中方情況進行比較:開展實驗前是否進行實驗室安全培訓、實驗技能是否有專人培訓、導師指導頻率、導師指導形式(多選)、如何確定研究方向、實驗中是否有技術人員輔助、實驗室儀器設備的預約難度(1~5 分,1 分為很容易,5 分為非常難)、實驗室儀器設備預約的便捷性(1~5 分,1 分為很容易,5 分為非常難)、實驗室常用耗材的獲取難易程度(1~5 分,1 分為很容易,5 分為非常難)、實驗室辦公區和實驗區是否分離。
③ 遇到的問題與提高方面:包括學習、生活、語言與溝通、文化、不公平待遇等方面是否遇到問題(如回答是,需要注明具體原因),及個人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科研產出、科技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表達/演講能力、信息檢索和處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英語語言能力、日常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學習興趣、對未來的規劃、國際視野的開拓)與個人收獲(即交流對個人的改變,采用自行評估的方式,包括: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作息、業余愛好(健身、閱讀)、獨立生活能力(如烹飪)、思想心境改變-孤獨感、自信心)的改變。個人能力與個人收獲的改變程度以?5~5 分進行評估,?5 分為極差,5 分為極好;其中,≥3 分且≤5 分為較大往更好的方向改變、1~2 分為較小往更好的方向改變、0 分為沒有改變、≥?5 分且<0 分為往更差的方向改變(減退/變差)。
Q32~Q34 從項目整體回顧層面做了一些調查,以助于后續改進項目配套,如學生更愿意自行租房還是需要外方學校幫忙租房、是否需要母校在國外設立聯系人及原因、資助金額是否充足;Q35~Q36 通過填空題調查該項目最大的收獲、重新選擇是否還愿意參加該項目及原因;Q37 調查大幾出國交流最合適,并請學生對該項目提出改進建議(Q38)。
1.3 調查方法
利用問卷星平臺發放至每個參與 CSC 優秀本科生項目的個人,進行匿名調查。要求調查問卷的參與者均自愿、獨立地完成問卷。
1.4 質量控制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問卷,涉及的問題明確、清晰、順序安排合理,并且問卷發放是一對一發放,對于問卷有任何疑問可找到負責人聯系、質量控制員監控問卷數據收集進度和受訪者回答,并且還會隨機回訪受訪者,并驗證其數據,用以評估問卷收集數據的真實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構成比描述。3 國實驗室儀器設備的預約難度比較采用 Kruskal-Wallis H 檢驗,組間多重比較采用 Bonferroni 方法。中、美、加導師指導形式及研究方向來源比較采用χ2 檢驗。雙側檢驗水準α=0.05,調整后的α=0.017。
2 結果
2.1 參與項目學生基本情況
共有 7 批、66 名學生參與 CSC 優秀本科生項目。共發放問卷 66 份,收回 64 份,失訪率為 3.03%(2/66),失訪原因為無法聯系。在 64 名學生中,男 19 例(29.69%),女 45 例(70.31%);參與美國項目共計 34 人(臨五 7 人、臨八 16 人、臨八創新班 11 人);參與加拿大項目共計 30 人(臨五 10 人、臨八 16 人、臨八創新班 4 人);在學制為臨五的 17 人中,14 人(82.35%)最終讀博。參與者的目前身份:在讀博士 27 人(42.19%)、博士后 21 人(32.81%)、主治醫生 6 人(9.38%)、住院醫師 6 人(9.38%),及副教授、在讀碩士、營養師、臨床研究員各 1 人;目前在國內工作學習 54 人(84.38%),在國外工作學習 10 人(15.62%);68.75%(44/64)的學生仍留在四川大學讀書或工作,12.50%(8/64)的學生在國外醫院或學校進行學習、深造或工作,其余均留在國內其他三級甲等醫院或教學醫院進行工作和學習。
2.2 國內外實驗室比較
2.2.1 實驗室安全培訓、技術培訓和相關人員輔助情況
在學生進入實驗室開展實驗前,美國(34/34)、加拿大(30/30)實驗室安全培訓率為 100%,中國安全培訓率為 70.31%(45/64);美國實驗室技術培訓率為 97.06%(33/34),加拿大實驗室技術培訓率為 90.00%(27/30),中國實驗室技術培訓率為 43.75%(28/64)。在開展實驗過程中,實驗室有相關人員進行輔助的情況為美國[94.12%(32/34)]、加拿大[93.33%(28/30)]和中國[65.63%(42/64)]的學生都會找到相關人員進行輔助。
2.2.2 實驗室儀器設備的預約難度、便捷性
3 國實驗室儀器設備的預約難度(H=47.798,P<0.001)、便捷性(H=30.135,P<0.001)不同。其中,中國和加拿大(調整后 P<0.001)、中國和美國(調整后 P<0.001)的預約難度比較,中國和加拿大(調整后 P=0.002)、中國和美國(調整后 P<0.001)的預約便捷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3 導師的指導頻率、指導形式
3 國導師的指導頻率(H=0.762,P=0.683)、指導形式(P>0.05)、研究方向來源(χ2=6.543,P=0.143)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 中外研究的延續性及科研收獲
派往美國和加拿大的學生的研究一致性分別為 17.65%(6/34)和 40.00%(12/30);與導師仍有聯系的學生,派往美國占 29.41%(10/34),派往加拿大占 33.33%(10/30);與實驗室其他人員仍保持聯系的學生,派往美國占 61.76%(21/34),派往加拿大占 46.67%(14/30);與導師和實驗室其他人員均無聯系者,派往美國占 29.41%(10/34),派往加拿大占 33.33%(10/30)。
關于 CSC 1 年的國外實驗室科研培訓經歷對學生后期學習工作過程中的科研進展是否有幫助的調查顯示,只有 1 名學生表示無幫助,其余 63 名學生均認為有幫助,并進行了具體的反饋:59 人(92.19%)認為有助于其科研思維或設計;52 人(81.25%)表示有助于實驗技能的提高;23 人(35.94%)表示在國外的經歷使得自己有了相關的科研產出;4 人(6.25%)表示回國后外方導師仍繼續進行課題的指導;1 人(1.56%)反映對于自己之后繼續申請出國,外方導師提供了推薦信。
2.4 交流中遇到的問題
在參加 1 年的 CSC 國際交流項目時,62.50%(40/64)的學生為第 1 次出境,其余學生出境次數 2~8 次,主要遇到的問題有:① 學習方面占 17.19%(11/64),主要原因為學生在交流期間進入不熟悉的研究領域、接觸的新知識量較大和需要學習的新技術較多、不適應自主學習的模式和外方導師指導方式(希望更細致的指導)以及缺乏和外方導師針對個人需求進行溝通;② 生活(衣食住行)方面占 12.50%(8/64),主要原因為學生需處理房屋租賃的相關事務、飲食和作息習慣差異、出行方式差異;③ 語言溝通方面占 21.88%(14/64),主要原因為實驗室的工作環境導致語言表達較少,和預期有所差異;④ 文化方面占 17.19%(11/64),主要原因為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群受各自多元的本土文化影響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了交流障礙和難以融入;⑤ 不公平待遇方面占 4.69%(3/64),主要見于警察處理交通事故等特殊情況;⑥ 其他方面占 3.13%(2/64)。
2.5 交流對個人能力和個人收獲的影響
全部學生都認為科研思維和技術上有提升,且 85.94%認為有較大提高;絕大多數學生(>95%)認為在學術演講能力和信息檢索方面都有提高;但在科研產出和科研論文寫作技巧方面,均有 30%左右的學生認為沒有提高或有所減退,即在此方面沒有得到機會或指導,或者和同年級未出境的同學相比有所不如。此外,在自我學習能力、英語語言能力(聽說讀寫)、日常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學習興趣、未來規劃和國際視野方面,提高最多的為國際視野的開拓,其次為英語語言能力(聽說讀寫)、自我學習能力、日常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除了對未來的規劃,全部學生在這 5 項均有所提高。見表2。

對大多數學生,參加 1 年的科研交流項目在生活習慣、業余愛好、獨立生活、思想心境和自信心方面均起到了正向改變。尤其是在獨立生活能力(如烹飪)方面,85.94%的學生均認為起到了較大更好方向的改變。超過半數的學生也認為這次交流經歷在業余愛好培養和自信心方面有較大范圍的積極影響。但仍有 56.25%的學生認為在國外期間孤獨感增強,其中 3 名學生認為非常孤獨。見表3。

在對“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獲”的主觀描述中,學生們表示在自我認知、對人生多樣性的認識、心態的穩定性和包容性、個人思維的獨立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遇到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人等方面有很大收獲。95.31%(61/64)的學生認為若重新選擇,仍然愿意參加這個交流項目,因為收獲了寶貴的學習機會、獨特的人生經歷、對科研更清晰的認識、開拓的國際視野、成熟的心境等,個人有了綜合的成長和進步。54.69%(35/64)的學生也認為在本項目進行時學院選擇的時間段進行出國交流較合適。
3 討論
本研究分析了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參與 1 年的境外科研培訓項目與后續研究延續性、獲得的研究成果、遇到的問題與提高等層面,結果發現雖然研究的延續性較低,但交流經歷對學生的科研思維積極影響深遠,對其日后的工作學習有所助益。學生遇到的問題主要見于語言溝通和學習方面,雖遇到了這些問題,但交流經歷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在個人生活能力、心境以及科研能力上都起到了正向積極的影響。
目前此次調查的參與者尚處于職業的早期階段,絕大多數為博士和博士后。值得注意的是,有 12.50%的參與者現階段在國外的院校工作或學習,可見這次出境交流學習經歷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道路選擇及深造學習的想法,并為后續出境工作學習提供了基礎。還需要對該項目的參與者持續隨訪,進一步得出這次經歷對職業發展的影響。
由于本次出境交流學習的目的為科研訓練,日常學習場景為實驗室,項目也設置了外方導師提供日常指導,跟國內學生科研培訓場景基本一致,故參與者的學習經歷對醫學院校在校學生培養、科研訓練安排及一些制度規則的設定上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本調查結果顯示,國外實驗室能夠實現安全培訓 100.00%、技術培訓超過 90.00%,大幅高于國內實驗室現狀;且一些關鍵實驗設備的預約便利程度明顯高于國內。鑒于近年關于實驗室安全事故的報道屢見不鮮,接受過系統的安全培訓的研究生比例不高[8-9],教育部下達《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意見》的文件,實驗室安全已成為各高校管理工作的重點[4]。國內醫學院校實驗室管理需要從安全保障和運行管理的角度提高重視,不斷規范化和優化,接軌國外的優秀經驗,創造更便捷于學生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和培養體驗。
在導師指導學生的維度,國外導師指導和中方導師指導的方式基本類似,但整體頻率高于中方,并且“一對一指導”的形式占比更高。一項針對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調查顯示,相對于小組式帶教,學生更偏好于“一對一”指導[10]。“一對一”指導可能更有利于學生主動表達遇到的問題,獲得更加針對性的指導,提高指導效率。考慮到醫學院校的研究生導師日常臨床任務繁重,時間有限,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可提倡在日常進行組會的基礎上,適當結合一對一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給予更多關懷和支持。
在出境經歷帶給個人的改變以及提高和收獲方面,首先,本次經歷對科研能力的提升顯著,所有學生均認為從綜合角度而言有所提高。但在更為具體的科研產出、科技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表達、信息檢索和處理能力方面,均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認為沒有提高或者有所減退。分析此,可認為這個現象跟本項目的時間只有 1 年,距離科研產出目標時間相對較短有關。同時,國外科研環境的節奏一般較國內慢。未來,需要開展時間跨度更長的研究重新以定量的方式分析有出境經歷的學生和無相關經歷的學生在科研方面的綜合成果再得出更有價值的結論。
學生的適應情況是本研究重點關注的方面之一。整體而言,學生反饋在項目中收獲了成長、更好的習慣、更穩定的心態、更靈活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更強大的自信心。在語言、學習、文化、生活角度遇到的問題比例較低,均在 10%~20%,整體適應情況較好。學生反映的這些問題常見于各類交流項目[11-14],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行前知曉率,讓學生們能夠提前有思想準備,不產生心理負擔。目前,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已經形成一套針對本項交流項目的固定工作流程:① 在項目的宣講階段,由參加過項目的學生進行交流經歷的真實分享;② 在面試階段,通過高年級對低年級模擬面試等方式積極建立學生之間的聯系。③ 學生出境后,學院老師定期和學生進行單線聯系,及時捕捉學生的動態。
本研究發現,參與本項目的學生課題的延續度較低,跟學生出國時尚處本科階段,并未決定自己今后要學習的方向有關。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學生正是在出國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某領域并不如自己所想的感興趣,避免了在后續學習中選擇該領域。另外,超過半數的學生都存在“孤獨感”問題。“孤獨感”常見于留學人員,主要是因為離開熟悉的生活的學習環境,并進入一個陌生、存在文化和溝通障礙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極易陷入一種無法被人理解或者理解他人的狀態中,因此感到孤獨[15]。“孤獨感”雖可通過學校更細致的行前準備、更固定的當地幫助人員設立,以解決學生潛在的困難問題,但仍需要設置固定機制,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預防危機事件的出現,并聯合醫學院附屬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等資源在必要時給予充分支持。
總之,本研究發現醫學院校本科學生參與中長期科研交流能夠提高科研綜合實力。盡管在適應中遇到一些問題,但也在磨練中收獲了成長和自信。未來需要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項目宣講、行前指導及國外保障等,為學生出境學習的決策和遇到問題的情況創造更多便利、給予更多支持。對這些有出境經歷學生的長期隨訪和調查能夠為醫學院國際化教育工作提供更多證據支持,制定“以學生為本”的相關政策。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為必然發展趨勢[1-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也特別提到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等指導方針[4]。在高等教育領域,醫學專業是集基礎研究、臨床實踐、循證醫學、經驗主義于一體,兼具多樣性與科學性的重要學科[5]。為培養契合社會發展需求、擁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醫學專業人才,醫學教育國際化一直是我國醫學院校的工作重點[6]。其中,積極支持學生外派訪學是國際化重要途徑之一。
然而目前,醫學院校外派訪學的參與者主要為中青年教師及碩博士研究生[7]。該人群一般已有固定的研究方向,訪學的主要目的為繼續深入某領域學習,掌握前沿技術。本科生尚處于醫學教育的早期,外派訪學機會相對較少,以科研為目的的交流項目更少。目前尚不清楚本科學生參與中長期國際科研培訓經歷對其后續心態、學習狀態、科研水平和職業選擇及發展的影響。
國家留學基金委(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SC)優秀本科生項目為本科生出境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支持。在該項目的資助下,2013 年—2019 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共有 7 批臨床醫學本科學生被成功選拔派往美國或加拿大進行為期 1 年的科研訓練。本研究分析了學生在參與該項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科研收獲及對個人影響等層面,以為醫學院校本科生出境交流項目的政策制訂及科學管理提供進一步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擇 2013 年—2019 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各學制[臨床醫學五年制(以下簡稱臨五)、臨床醫學八年制(以下簡稱臨八)、臨床醫學八年制創新班(以下簡稱臨八創新班)]曾參與 CSC 優秀本科生項目,被選拔派往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或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醫學院進行科研訓練的醫學本科生。排除標準:① 因各種原因未能完成項目資助時間(1 年)的學習;② 因各種原因無法回答本項目問卷調查的學生。
1.2 調查工具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以資料飽和為原則,2022 年 4 月采用便利抽樣選取了 5 名不同年級參與過該項目的學生進行訪談,采用模板式分析法整理訪談資料,歸納訪談的主題信息并提煉為條目,形成 51 個條目的條目池。研究者采用倉儲法和精選法獨立對條目進行初篩,討論并核對不一致結果,保留 38 個條目形成“CSC 優秀本科生項目回顧調查表”的匿名自陳問卷,涉及 3 個部分,Q1~Q11 為基本情況、Q12~Q27 為科研環境與成果、Q28~Q38 為遇到的問題與提高方面。
① 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級、專業、是否讀博、外派國家、外方導師姓名、外方實驗室名稱、在國外具體研究方向、目前是否在國內、目前工作單位、目前身份/職務。
② 科研環境與成果:包括在國外的研究方向、在國外的研究方向是否與現在一致或相關、若不相關在國外的培訓是否對日后有幫助、若有幫助體現在什么方面、是否還與國外的實驗室人員或導師有聯系、當時是第幾次出境;并對列項目外方和中方情況進行比較:開展實驗前是否進行實驗室安全培訓、實驗技能是否有專人培訓、導師指導頻率、導師指導形式(多選)、如何確定研究方向、實驗中是否有技術人員輔助、實驗室儀器設備的預約難度(1~5 分,1 分為很容易,5 分為非常難)、實驗室儀器設備預約的便捷性(1~5 分,1 分為很容易,5 分為非常難)、實驗室常用耗材的獲取難易程度(1~5 分,1 分為很容易,5 分為非常難)、實驗室辦公區和實驗區是否分離。
③ 遇到的問題與提高方面:包括學習、生活、語言與溝通、文化、不公平待遇等方面是否遇到問題(如回答是,需要注明具體原因),及個人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科研產出、科技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表達/演講能力、信息檢索和處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英語語言能力、日常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學習興趣、對未來的規劃、國際視野的開拓)與個人收獲(即交流對個人的改變,采用自行評估的方式,包括: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作息、業余愛好(健身、閱讀)、獨立生活能力(如烹飪)、思想心境改變-孤獨感、自信心)的改變。個人能力與個人收獲的改變程度以?5~5 分進行評估,?5 分為極差,5 分為極好;其中,≥3 分且≤5 分為較大往更好的方向改變、1~2 分為較小往更好的方向改變、0 分為沒有改變、≥?5 分且<0 分為往更差的方向改變(減退/變差)。
Q32~Q34 從項目整體回顧層面做了一些調查,以助于后續改進項目配套,如學生更愿意自行租房還是需要外方學校幫忙租房、是否需要母校在國外設立聯系人及原因、資助金額是否充足;Q35~Q36 通過填空題調查該項目最大的收獲、重新選擇是否還愿意參加該項目及原因;Q37 調查大幾出國交流最合適,并請學生對該項目提出改進建議(Q38)。
1.3 調查方法
利用問卷星平臺發放至每個參與 CSC 優秀本科生項目的個人,進行匿名調查。要求調查問卷的參與者均自愿、獨立地完成問卷。
1.4 質量控制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問卷,涉及的問題明確、清晰、順序安排合理,并且問卷發放是一對一發放,對于問卷有任何疑問可找到負責人聯系、質量控制員監控問卷數據收集進度和受訪者回答,并且還會隨機回訪受訪者,并驗證其數據,用以評估問卷收集數據的真實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構成比描述。3 國實驗室儀器設備的預約難度比較采用 Kruskal-Wallis H 檢驗,組間多重比較采用 Bonferroni 方法。中、美、加導師指導形式及研究方向來源比較采用χ2 檢驗。雙側檢驗水準α=0.05,調整后的α=0.017。
2 結果
2.1 參與項目學生基本情況
共有 7 批、66 名學生參與 CSC 優秀本科生項目。共發放問卷 66 份,收回 64 份,失訪率為 3.03%(2/66),失訪原因為無法聯系。在 64 名學生中,男 19 例(29.69%),女 45 例(70.31%);參與美國項目共計 34 人(臨五 7 人、臨八 16 人、臨八創新班 11 人);參與加拿大項目共計 30 人(臨五 10 人、臨八 16 人、臨八創新班 4 人);在學制為臨五的 17 人中,14 人(82.35%)最終讀博。參與者的目前身份:在讀博士 27 人(42.19%)、博士后 21 人(32.81%)、主治醫生 6 人(9.38%)、住院醫師 6 人(9.38%),及副教授、在讀碩士、營養師、臨床研究員各 1 人;目前在國內工作學習 54 人(84.38%),在國外工作學習 10 人(15.62%);68.75%(44/64)的學生仍留在四川大學讀書或工作,12.50%(8/64)的學生在國外醫院或學校進行學習、深造或工作,其余均留在國內其他三級甲等醫院或教學醫院進行工作和學習。
2.2 國內外實驗室比較
2.2.1 實驗室安全培訓、技術培訓和相關人員輔助情況
在學生進入實驗室開展實驗前,美國(34/34)、加拿大(30/30)實驗室安全培訓率為 100%,中國安全培訓率為 70.31%(45/64);美國實驗室技術培訓率為 97.06%(33/34),加拿大實驗室技術培訓率為 90.00%(27/30),中國實驗室技術培訓率為 43.75%(28/64)。在開展實驗過程中,實驗室有相關人員進行輔助的情況為美國[94.12%(32/34)]、加拿大[93.33%(28/30)]和中國[65.63%(42/64)]的學生都會找到相關人員進行輔助。
2.2.2 實驗室儀器設備的預約難度、便捷性
3 國實驗室儀器設備的預約難度(H=47.798,P<0.001)、便捷性(H=30.135,P<0.001)不同。其中,中國和加拿大(調整后 P<0.001)、中國和美國(調整后 P<0.001)的預約難度比較,中國和加拿大(調整后 P=0.002)、中國和美國(調整后 P<0.001)的預約便捷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3 導師的指導頻率、指導形式
3 國導師的指導頻率(H=0.762,P=0.683)、指導形式(P>0.05)、研究方向來源(χ2=6.543,P=0.143)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 中外研究的延續性及科研收獲
派往美國和加拿大的學生的研究一致性分別為 17.65%(6/34)和 40.00%(12/30);與導師仍有聯系的學生,派往美國占 29.41%(10/34),派往加拿大占 33.33%(10/30);與實驗室其他人員仍保持聯系的學生,派往美國占 61.76%(21/34),派往加拿大占 46.67%(14/30);與導師和實驗室其他人員均無聯系者,派往美國占 29.41%(10/34),派往加拿大占 33.33%(10/30)。
關于 CSC 1 年的國外實驗室科研培訓經歷對學生后期學習工作過程中的科研進展是否有幫助的調查顯示,只有 1 名學生表示無幫助,其余 63 名學生均認為有幫助,并進行了具體的反饋:59 人(92.19%)認為有助于其科研思維或設計;52 人(81.25%)表示有助于實驗技能的提高;23 人(35.94%)表示在國外的經歷使得自己有了相關的科研產出;4 人(6.25%)表示回國后外方導師仍繼續進行課題的指導;1 人(1.56%)反映對于自己之后繼續申請出國,外方導師提供了推薦信。
2.4 交流中遇到的問題
在參加 1 年的 CSC 國際交流項目時,62.50%(40/64)的學生為第 1 次出境,其余學生出境次數 2~8 次,主要遇到的問題有:① 學習方面占 17.19%(11/64),主要原因為學生在交流期間進入不熟悉的研究領域、接觸的新知識量較大和需要學習的新技術較多、不適應自主學習的模式和外方導師指導方式(希望更細致的指導)以及缺乏和外方導師針對個人需求進行溝通;② 生活(衣食住行)方面占 12.50%(8/64),主要原因為學生需處理房屋租賃的相關事務、飲食和作息習慣差異、出行方式差異;③ 語言溝通方面占 21.88%(14/64),主要原因為實驗室的工作環境導致語言表達較少,和預期有所差異;④ 文化方面占 17.19%(11/64),主要原因為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群受各自多元的本土文化影響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了交流障礙和難以融入;⑤ 不公平待遇方面占 4.69%(3/64),主要見于警察處理交通事故等特殊情況;⑥ 其他方面占 3.13%(2/64)。
2.5 交流對個人能力和個人收獲的影響
全部學生都認為科研思維和技術上有提升,且 85.94%認為有較大提高;絕大多數學生(>95%)認為在學術演講能力和信息檢索方面都有提高;但在科研產出和科研論文寫作技巧方面,均有 30%左右的學生認為沒有提高或有所減退,即在此方面沒有得到機會或指導,或者和同年級未出境的同學相比有所不如。此外,在自我學習能力、英語語言能力(聽說讀寫)、日常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學習興趣、未來規劃和國際視野方面,提高最多的為國際視野的開拓,其次為英語語言能力(聽說讀寫)、自我學習能力、日常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除了對未來的規劃,全部學生在這 5 項均有所提高。見表2。

對大多數學生,參加 1 年的科研交流項目在生活習慣、業余愛好、獨立生活、思想心境和自信心方面均起到了正向改變。尤其是在獨立生活能力(如烹飪)方面,85.94%的學生均認為起到了較大更好方向的改變。超過半數的學生也認為這次交流經歷在業余愛好培養和自信心方面有較大范圍的積極影響。但仍有 56.25%的學生認為在國外期間孤獨感增強,其中 3 名學生認為非常孤獨。見表3。

在對“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獲”的主觀描述中,學生們表示在自我認知、對人生多樣性的認識、心態的穩定性和包容性、個人思維的獨立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遇到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人等方面有很大收獲。95.31%(61/64)的學生認為若重新選擇,仍然愿意參加這個交流項目,因為收獲了寶貴的學習機會、獨特的人生經歷、對科研更清晰的認識、開拓的國際視野、成熟的心境等,個人有了綜合的成長和進步。54.69%(35/64)的學生也認為在本項目進行時學院選擇的時間段進行出國交流較合適。
3 討論
本研究分析了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參與 1 年的境外科研培訓項目與后續研究延續性、獲得的研究成果、遇到的問題與提高等層面,結果發現雖然研究的延續性較低,但交流經歷對學生的科研思維積極影響深遠,對其日后的工作學習有所助益。學生遇到的問題主要見于語言溝通和學習方面,雖遇到了這些問題,但交流經歷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在個人生活能力、心境以及科研能力上都起到了正向積極的影響。
目前此次調查的參與者尚處于職業的早期階段,絕大多數為博士和博士后。值得注意的是,有 12.50%的參與者現階段在國外的院校工作或學習,可見這次出境交流學習經歷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道路選擇及深造學習的想法,并為后續出境工作學習提供了基礎。還需要對該項目的參與者持續隨訪,進一步得出這次經歷對職業發展的影響。
由于本次出境交流學習的目的為科研訓練,日常學習場景為實驗室,項目也設置了外方導師提供日常指導,跟國內學生科研培訓場景基本一致,故參與者的學習經歷對醫學院校在校學生培養、科研訓練安排及一些制度規則的設定上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本調查結果顯示,國外實驗室能夠實現安全培訓 100.00%、技術培訓超過 90.00%,大幅高于國內實驗室現狀;且一些關鍵實驗設備的預約便利程度明顯高于國內。鑒于近年關于實驗室安全事故的報道屢見不鮮,接受過系統的安全培訓的研究生比例不高[8-9],教育部下達《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意見》的文件,實驗室安全已成為各高校管理工作的重點[4]。國內醫學院校實驗室管理需要從安全保障和運行管理的角度提高重視,不斷規范化和優化,接軌國外的優秀經驗,創造更便捷于學生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和培養體驗。
在導師指導學生的維度,國外導師指導和中方導師指導的方式基本類似,但整體頻率高于中方,并且“一對一指導”的形式占比更高。一項針對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調查顯示,相對于小組式帶教,學生更偏好于“一對一”指導[10]。“一對一”指導可能更有利于學生主動表達遇到的問題,獲得更加針對性的指導,提高指導效率。考慮到醫學院校的研究生導師日常臨床任務繁重,時間有限,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可提倡在日常進行組會的基礎上,適當結合一對一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給予更多關懷和支持。
在出境經歷帶給個人的改變以及提高和收獲方面,首先,本次經歷對科研能力的提升顯著,所有學生均認為從綜合角度而言有所提高。但在更為具體的科研產出、科技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表達、信息檢索和處理能力方面,均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認為沒有提高或者有所減退。分析此,可認為這個現象跟本項目的時間只有 1 年,距離科研產出目標時間相對較短有關。同時,國外科研環境的節奏一般較國內慢。未來,需要開展時間跨度更長的研究重新以定量的方式分析有出境經歷的學生和無相關經歷的學生在科研方面的綜合成果再得出更有價值的結論。
學生的適應情況是本研究重點關注的方面之一。整體而言,學生反饋在項目中收獲了成長、更好的習慣、更穩定的心態、更靈活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更強大的自信心。在語言、學習、文化、生活角度遇到的問題比例較低,均在 10%~20%,整體適應情況較好。學生反映的這些問題常見于各類交流項目[11-14],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行前知曉率,讓學生們能夠提前有思想準備,不產生心理負擔。目前,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已經形成一套針對本項交流項目的固定工作流程:① 在項目的宣講階段,由參加過項目的學生進行交流經歷的真實分享;② 在面試階段,通過高年級對低年級模擬面試等方式積極建立學生之間的聯系。③ 學生出境后,學院老師定期和學生進行單線聯系,及時捕捉學生的動態。
本研究發現,參與本項目的學生課題的延續度較低,跟學生出國時尚處本科階段,并未決定自己今后要學習的方向有關。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學生正是在出國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某領域并不如自己所想的感興趣,避免了在后續學習中選擇該領域。另外,超過半數的學生都存在“孤獨感”問題。“孤獨感”常見于留學人員,主要是因為離開熟悉的生活的學習環境,并進入一個陌生、存在文化和溝通障礙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極易陷入一種無法被人理解或者理解他人的狀態中,因此感到孤獨[15]。“孤獨感”雖可通過學校更細致的行前準備、更固定的當地幫助人員設立,以解決學生潛在的困難問題,但仍需要設置固定機制,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預防危機事件的出現,并聯合醫學院附屬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等資源在必要時給予充分支持。
總之,本研究發現醫學院校本科學生參與中長期科研交流能夠提高科研綜合實力。盡管在適應中遇到一些問題,但也在磨練中收獲了成長和自信。未來需要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項目宣講、行前指導及國外保障等,為學生出境學習的決策和遇到問題的情況創造更多便利、給予更多支持。對這些有出境經歷學生的長期隨訪和調查能夠為醫學院國際化教育工作提供更多證據支持,制定“以學生為本”的相關政策。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