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間手術病房具有可快速騰空病床、具備必要醫療資源等優點,可作為醫療機構“平急結合”的重點部門。四川天府新區醫學會日間護理專業委員會匯集相關領域專家,結合我國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的實際情況和前期實踐,形成了該專家共識。其內容涵蓋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的應急預案、流程機制、空間準備、人員準備和調配、物資準備和信息共享與協同等方面,旨在為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提供專業指引和參考,為突發事件狀態下最大限度救治患者提供新思路與新方法。
引用本文: 四川天府新區醫學會日間護理專業委員會. 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專家共識. 華西醫學, 2024, 39(2): 173-177. doi: 10.7507/1002-0179.20230912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在災難或疫情等突發事件狀態下,大量患者涌入醫療機構[1],而大部分醫療機構的各類資源在日常工作中基本達到飽和[2-3],突發事件時難以滿足大批量患者的需求[1, 4]。此時醫療機構需要緊急調集資源來應對各類突發事件[5-7]。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大規模傷害事件時二級以上醫院傷患激增應對能力的專家共識》提出,應對突發事件時,醫療機構建立應急指揮小組,統籌人力物力資源,同時要臨時擴展床位[8],但并未在科室層面給出指導意見。在醫療機構各個病房中,日間手術病房患者易分流以擴增床位,配備了必要的人員和設備,有應對突發事件的優勢。目前,日間手術病房的平時管理已有相關規定和共識[9-10],這些管理方案僅針對非突發事件時期的管理策略,不能滿足“平急結合”的需求。而突發事件中將日間手術病房應急轉換雖已有報道[11-13],卻僅是各個醫療機構具體經驗的介紹,而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的管理要點尚缺專業指引和參考。因此,四川天府新區醫學會日間護理專業委員會匯集了日間手術、衛生應急等相關專業的專家進行討論,針對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形成專家共識,為日間手術病房參與突發事件應對提出了“平急結合”的戰略導向,為醫療機構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共識制定過程
本共識是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大規模傷害事件時二級以上醫院傷患激增應對能力的專家共識》[8]在科室層面具體實施方案的補充。首先,四川天府新區醫學會日間護理專業委員會開會確定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的專家共識議題,并確定專家共識的目的和意義,確定專家共識的范圍和具體內容。然后,四川天府新區醫學會日間護理專業委員會匯集相關領域的專家 45 名,并選取 10 名專家成立專家共識編寫組。因本共識的議題前期研究缺乏,專家共識編寫組通過討論會的形式,對文獻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收集專家意見,制定了專家共識討論稿;然后再次通過討論會向專家征求意見和建議,根據反饋意見對共識進行修訂和完善。在經過 3 次修訂和完善后,由專家共識編寫組進行最終定稿,形成本共識。
2 共識內容
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是指將應急意識和理念融入到平時的日間手術病房管理機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應急處理流程,使日間手術病房可以在突發事件狀態下快速、有序地進行應急處理,具體包括機制的轉換、各類醫療資源的調配等工作,從而科學應對突發事件。在整個醫療機構綜合協調、日間手術病房作為醫院的一個部門的情況下,本共識在應急預案、流程機制、空間準備、人員準備和調配、物資準備、信息共享與協同等方面對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提出具體工作要點。
2.1 應急預案
2.1.1 建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日間手術病房應在醫院應急預案的基礎上,建立和細化日間手術病房的災難或疫情應急預案,以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日間手術病房能夠在醫院開展突發事件應對的前提下,配合各個部門,快速執行具體的啟用步驟和程序[14]。預案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應急組織機構(包括小組構成和人員調動)、報告與預警流程、應急轉換流程、應急處置流程以及應急保障(包括醫療設備、物資保障、隊伍保障和場所保障)。此外,應急預案還應包括管理和附件,如日間手術病房基本情況、通信錄和隊伍責任清單、設備清單、物資清單、處置流程圖、處置手冊、應急處置疏散圖和轉移安置圖等。預案的形式可以采用“1+N”模式,即一個綜合方案和多個專項方案結合起來。為了優化應急預案管理,可以合理設置應急響應分級,日常定期進行應急預案演練,并盡可能覆蓋常見和已發生過的突發災難事件類型,不斷改進,以確保應急預案的實操性和先進性。
2.1.2 制定物資調配方案
日間手術病房應根據實際需求,進行物資的合理分配和使用[13]。
2.1.3 基于應急預案開展演練
日間手術病房應編制災難或疫情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并實施演練,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具體的啟用步驟和程序可得到迅速執行[1, 14]。
2.2 流程機制
2.2.1 制定啟動機制
日間手術病房應建立啟動機制,具體包括緊急通知、空間準備、人員調配和物資準備的啟動流程機制[8, 15]。
2.2.2 設立緊急通信機制
日間手術病房應購置各類緊急通信設備,建立緊急通信機制,確保突發事件導致通信中斷時醫院各類人員之間能夠快速溝通和信息傳遞[1, 8]。
2.2.3 制定患者收治流程、分流機制及登記機制
日間手術病房應制定患者收治流程、分流機制和登記機制,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收治效率。
患者收治流程(圖1)包括:① 快速登記和初步評估:建立快速登記機制,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傷情;進行初步評估,以判斷傷情的嚴重程度。② 分類和優先級分配:根據傷情的嚴重程度和病情分類,將患者分為不同優先級,以便進行適當的治療和分流[16-17]。③ 快速治療和救護:根據病情和分類,進行快速的治療和救護措施,包括止血、縫合傷口、緊急手術等[18]。④ 監測和觀察:對患者進行持續監測和觀察,以確保隨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要進行進一步分類,目的是將由于病情變化而需要特殊醫療資源如重癥監護、血液透析、隔離、急診手術的患者篩選出來給予合適的處置或轉科,以免延誤病情。⑤ 記錄和報告:將患者的治療信息和進展記錄下來,并及時報告給相關的部門和上級管理人員。

同時優化患者的流程管理,包括登記、分診、檢查和治療等環節的安排和協調,確保高效的醫療服務和順暢的工作流程[19-20]。
分流機制包括:① 病情嚴重的優先處理:將病情嚴重的患者優先處理,確保他們能夠盡早得到必要的救治;② 分流到其他科室或醫院: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將部分患者分流到其他科室或醫院,以分散負荷和提供更專業的治療;③ 聯合指揮和協調:與其他相關部門(如急診科、外科、感染控制科等)進行聯合指揮和協調,確保患者的分流和治療能夠有序進行;④ 信息共享和協同行動:與外部機構(如地方衛生部門、公安部門、消防部門等)進行信息共享和協同行動,以確保分流工作的順利進行。
患者登記機制:① 日間手術病房應優化患者管理和流程,引入快速登記機制,以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傷情,便于快速評估和分流;② 應實施患者篩查和分類,根據疾病情況和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優先級分配;③ 動態了解傷情及危急狀態的變化,以實時了解負荷量和管理情況,并及時上報;④ 對于特殊突發事件如烈性傳染病、化學品中毒事件、核輻射事件等,需要由專業人員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流程[15]。
2.2.4 建立溝通交流的報告渠道
在突發事件下,日間手術病房應建立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的報告渠道,以確保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協調配合[1, 15]。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報告渠道:① 內部溝通:建立內部溝通渠道,例如使用即時通信工具、電子郵件或內部網站,以便醫護人員之間進行快速的信息交流和報告;② 上級匯報:設立上級匯報渠道,確保關鍵信息能夠及時傳達給上級管理人員,以便他們作出決策和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③ 多部門合作:與其他相關部門(如醫院管理部門、急診科、感染控制科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確保信息共享和協同行動;④ 外部通信:與外部機構(如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公安部門、消防部門等)建立聯系,并確立外部通信渠道,以便及時向他們報告突發事件的情況,并獲得必要的協助和支持。
2.2.5 建立多部門迅速協調機制
包括醫務部門、護理部門、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后勤部門、信息部門、宣傳部門等科室聯動[1, 8, 15],在醫院應急小組的指揮下統一行動。
2.3 應急空間準備
2.3.1 合理規劃和劃分收治區域
日間手術病房應制定突發事件發生后迅速建立初診區、急救區和手術區等功能區的布局規劃。根據實際情況和患者數量,調整床位布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收治容量。設立患者接待站,提供患者的初步診斷和急救處理。
2.3.2 具備應急藥品、醫療器械、個人防護裝備和急救設備的空間
日間手術病房應確保在應急情況下的急救能力和護理質量。同時,基于可行性考慮,日間手術病房難以單獨建立應急庫房,但醫療機構需要建立應急庫房,日間手術病房只從醫療機構應急庫房調用物資[21]。
2.3.3 臨時增加應急空間
日間手術病房在平時需要建立床位騰空計劃,在突發事件需要啟動日間手術病房作為應急病房時,迅速騰空床位,收治突發事件的傷病員。
如有條件可增加應急設施和儲備物資的儲存空間,同時注意在應急空間設置監控系統[22-23]。
2.3.4 增加備用應急支撐系統
如有可能,應在日間手術病房安裝緊急照明、通風系統,增加備用的電力系統和氧氣系統,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的正常運作。
2.3.5 加強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
日間手術病房應確保病房清潔和衛生安全,具體措施包括加強清潔和消毒、建立標準防護措施、強化手衛生措施、妥善管理醫療廢物、定期檢查和監測、加強教育和宣傳等。
2.4 人員準備和調配
2.4.1 設置指揮協調功能的團隊
在醫療機構突發事件應對的背景下,日間手術病房內部也應成立有指揮協調功能的團隊。一般主任擔任組長,護士長擔任副組長,負責緊急情況下人員調配。每一個相關人員都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任務。
2.4.2 預先指定應急團隊,并開展培訓演練
由具備應急經驗和技能的醫生、護士組成應急團隊。醫療機構應對應急團隊的人員提供培訓和指導,使其具備應急情況下的處理能力和安全意識。包括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提高醫護人員對應急情況的應對能力和協同配合能力;進行應急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災害醫學知識和技能。
由于應對突發事件是整個醫療機構的任務,因此應急團隊并不一定是日間手術病房的醫務人員,但在平時應對這些人員進行日間手術病房的空間構造、物資和常規機制等的培訓,以便于在突發事件時快速有效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2.4.3 制定人員調配計劃
確保在災難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調集足夠的醫護人員。安排人員輪班制和工作制度,確保足夠的人員數量和連續的護理服務。如有可能,建立應急人員機動庫[1, 8]。
2.4.4 建立應急聯絡員機制
由于來自其他部門的應急隊員可能對日間手術病房欠熟悉,因此需要溝通協調人員。建議建立聯絡員機制,以熟悉該區域的人員作為聯絡員,幫助其他部門的支援人員熟悉該區域的設置、常規流程等。
2.4.5 建立志愿者制度
招募志愿者,開展維持秩序、幫助來院就診患者、穩定患者及家屬情緒、連接社區等輔助工作。要注意:志愿者在開展工作前應得到必要的培訓,具體做法可參考《衛生應急志愿服務規范》[24]。
2.5 物資準備
2.5.1 增加應急物資的臨時儲備量
日間手術病房應儲備足夠的應急物資,主要包括急救用品、急救耗材和消毒物品,以應對大量患者的緊急需求。同時要注意“平急結合”,重癥設備等特殊醫療設備和物資通常由醫療機構整體規劃協調,建議日間手術病房增加平時在病房中需要用到的耗材等常用物資的臨時儲備量[25]。
需要注意的是,在應急工作中,全院應急物資由醫院職能管理部門統一協調、統籌安排,日間手術病房所需要準備的應急物資僅需滿足大批量患者在第一時間的急救需求即可,無需過多儲備。
2.5.2 提供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
為醫護人員提供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并進行相關培訓,確保他們的安全和健康[26]。
2.5.3 準備必需的應急通信設備
日間手術病房平時可配備手持對講機、應急廣播系統、電子郵件和短信系統、電子看板或顯示屏等。平時應確保這些設備的可用性,以便在突發事件中能夠有效地進行通信和協作。
2.5.4 建立應急物資清單明細表
日間手術病房應建立應急物資清單明細表,和設備物資部、藥劑科確認其清單內容是否皆為院內已有物資且可調配。對清單里沒有的物資,討論是否需要購買或協議[27-28]。
2.6 信息共享與協同
2.6.1 明確突發事件應對情況下信息發布的主體
在整個醫療機構應對突發事件的背景下,信息發布的主體應是醫療機構的宣傳部門或管理部門,日間手術病房作為應對科室,應注意收集所需信息,向醫療機構的宣傳部門或管理部門進行匯報,通常不應作為信息發布的主體[29-30]。醫務人員不得隨意對外講述突發事件相關信息,以防止輿情發生。
2.6.2 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合作與協調
在突發事件中,日間手術病房應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合作與協調,建立緊急聯絡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和流程、參與多部門演練和培訓、建立跨部門指揮中心、共享信息和資源,以及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從而提高整體應對能力和應急響應效率。
2.6.3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建立的信息共享平臺用于實時傳遞災情和醫療需求的信息。通常情況下,信息共享平臺由醫療機構建立,日間手術病房僅作為參與部門,但應熟悉平臺的使用,并及時接收上級指令、按照規定上報信息和收集其他部門的信息。
2.6.4 建立監測與預警系統
院內外、各部門及時暢通的信息渠道很重要,需加強信息收集效率;應按照相關規定及制度實現及時上報,做好逐層上報等工作。此外,還可補充事后評估及需改進的部分[31-32]。
3 結語
本共識基于醫療機構應對突發事件的實際需求,根據日間手術病房自身特點,提出突發事件時醫療機構啟用日間手術病房作為大批量患者收治應急病房的方案,并建議日間手術病房在平時的管理中加入應急理念,形成“平急結合”管理模式,可作為醫療機構在突發事件時應對大批量患者激增的必要補充。本共識集合了日間手術、衛生應急領域相關專家的意見,可作為指導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構建和具體實踐的行動指導,突出了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構建的整體方略與目標。此外,專家組還計劃定期更新共識,以適應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特點。然而,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作為一種新模式,尚屬于探索階段,還需進一步論證和完善。
執筆專家:賴小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戴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胡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專家共識編寫組:賴小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戴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胡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朱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殷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馬洪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成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張嘉妮(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陳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共識專家:(按姓名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陳靜(廣安市人民醫院),陳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陳永強(香港危重病專科學院),成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戴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鄧歡(四川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馮先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高慧(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何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胡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胡曉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都上錦南府醫院),黃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黃明君(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文姣(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顯雯(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黃毅(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姜靜媛(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賴小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李浩(四川旅游學院大健康產業學院),李敏捷(四川藍天救援隊),廖曉駿(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劉立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小林(廣安市人民醫院),劉子涵(中山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陸靜(德陽市人民醫院),羅艷燕(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馬洪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馬蓉(遂寧市中心醫院),冉隆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孫英英(中國人民大學),田兵偉(四川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田亞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婉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玲(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徐立娜(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顏龍萍(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楊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姚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殷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張紅(德陽市人民醫院),張雨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張紅(德陽市人民醫院),朱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張嘉妮(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在災難或疫情等突發事件狀態下,大量患者涌入醫療機構[1],而大部分醫療機構的各類資源在日常工作中基本達到飽和[2-3],突發事件時難以滿足大批量患者的需求[1, 4]。此時醫療機構需要緊急調集資源來應對各類突發事件[5-7]。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大規模傷害事件時二級以上醫院傷患激增應對能力的專家共識》提出,應對突發事件時,醫療機構建立應急指揮小組,統籌人力物力資源,同時要臨時擴展床位[8],但并未在科室層面給出指導意見。在醫療機構各個病房中,日間手術病房患者易分流以擴增床位,配備了必要的人員和設備,有應對突發事件的優勢。目前,日間手術病房的平時管理已有相關規定和共識[9-10],這些管理方案僅針對非突發事件時期的管理策略,不能滿足“平急結合”的需求。而突發事件中將日間手術病房應急轉換雖已有報道[11-13],卻僅是各個醫療機構具體經驗的介紹,而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的管理要點尚缺專業指引和參考。因此,四川天府新區醫學會日間護理專業委員會匯集了日間手術、衛生應急等相關專業的專家進行討論,針對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形成專家共識,為日間手術病房參與突發事件應對提出了“平急結合”的戰略導向,為醫療機構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共識制定過程
本共識是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大規模傷害事件時二級以上醫院傷患激增應對能力的專家共識》[8]在科室層面具體實施方案的補充。首先,四川天府新區醫學會日間護理專業委員會開會確定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的專家共識議題,并確定專家共識的目的和意義,確定專家共識的范圍和具體內容。然后,四川天府新區醫學會日間護理專業委員會匯集相關領域的專家 45 名,并選取 10 名專家成立專家共識編寫組。因本共識的議題前期研究缺乏,專家共識編寫組通過討論會的形式,對文獻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收集專家意見,制定了專家共識討論稿;然后再次通過討論會向專家征求意見和建議,根據反饋意見對共識進行修訂和完善。在經過 3 次修訂和完善后,由專家共識編寫組進行最終定稿,形成本共識。
2 共識內容
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是指將應急意識和理念融入到平時的日間手術病房管理機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應急處理流程,使日間手術病房可以在突發事件狀態下快速、有序地進行應急處理,具體包括機制的轉換、各類醫療資源的調配等工作,從而科學應對突發事件。在整個醫療機構綜合協調、日間手術病房作為醫院的一個部門的情況下,本共識在應急預案、流程機制、空間準備、人員準備和調配、物資準備、信息共享與協同等方面對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提出具體工作要點。
2.1 應急預案
2.1.1 建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日間手術病房應在醫院應急預案的基礎上,建立和細化日間手術病房的災難或疫情應急預案,以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日間手術病房能夠在醫院開展突發事件應對的前提下,配合各個部門,快速執行具體的啟用步驟和程序[14]。預案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應急組織機構(包括小組構成和人員調動)、報告與預警流程、應急轉換流程、應急處置流程以及應急保障(包括醫療設備、物資保障、隊伍保障和場所保障)。此外,應急預案還應包括管理和附件,如日間手術病房基本情況、通信錄和隊伍責任清單、設備清單、物資清單、處置流程圖、處置手冊、應急處置疏散圖和轉移安置圖等。預案的形式可以采用“1+N”模式,即一個綜合方案和多個專項方案結合起來。為了優化應急預案管理,可以合理設置應急響應分級,日常定期進行應急預案演練,并盡可能覆蓋常見和已發生過的突發災難事件類型,不斷改進,以確保應急預案的實操性和先進性。
2.1.2 制定物資調配方案
日間手術病房應根據實際需求,進行物資的合理分配和使用[13]。
2.1.3 基于應急預案開展演練
日間手術病房應編制災難或疫情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并實施演練,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具體的啟用步驟和程序可得到迅速執行[1, 14]。
2.2 流程機制
2.2.1 制定啟動機制
日間手術病房應建立啟動機制,具體包括緊急通知、空間準備、人員調配和物資準備的啟動流程機制[8, 15]。
2.2.2 設立緊急通信機制
日間手術病房應購置各類緊急通信設備,建立緊急通信機制,確保突發事件導致通信中斷時醫院各類人員之間能夠快速溝通和信息傳遞[1, 8]。
2.2.3 制定患者收治流程、分流機制及登記機制
日間手術病房應制定患者收治流程、分流機制和登記機制,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收治效率。
患者收治流程(圖1)包括:① 快速登記和初步評估:建立快速登記機制,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傷情;進行初步評估,以判斷傷情的嚴重程度。② 分類和優先級分配:根據傷情的嚴重程度和病情分類,將患者分為不同優先級,以便進行適當的治療和分流[16-17]。③ 快速治療和救護:根據病情和分類,進行快速的治療和救護措施,包括止血、縫合傷口、緊急手術等[18]。④ 監測和觀察:對患者進行持續監測和觀察,以確保隨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要進行進一步分類,目的是將由于病情變化而需要特殊醫療資源如重癥監護、血液透析、隔離、急診手術的患者篩選出來給予合適的處置或轉科,以免延誤病情。⑤ 記錄和報告:將患者的治療信息和進展記錄下來,并及時報告給相關的部門和上級管理人員。

同時優化患者的流程管理,包括登記、分診、檢查和治療等環節的安排和協調,確保高效的醫療服務和順暢的工作流程[19-20]。
分流機制包括:① 病情嚴重的優先處理:將病情嚴重的患者優先處理,確保他們能夠盡早得到必要的救治;② 分流到其他科室或醫院: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將部分患者分流到其他科室或醫院,以分散負荷和提供更專業的治療;③ 聯合指揮和協調:與其他相關部門(如急診科、外科、感染控制科等)進行聯合指揮和協調,確保患者的分流和治療能夠有序進行;④ 信息共享和協同行動:與外部機構(如地方衛生部門、公安部門、消防部門等)進行信息共享和協同行動,以確保分流工作的順利進行。
患者登記機制:① 日間手術病房應優化患者管理和流程,引入快速登記機制,以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傷情,便于快速評估和分流;② 應實施患者篩查和分類,根據疾病情況和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優先級分配;③ 動態了解傷情及危急狀態的變化,以實時了解負荷量和管理情況,并及時上報;④ 對于特殊突發事件如烈性傳染病、化學品中毒事件、核輻射事件等,需要由專業人員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流程[15]。
2.2.4 建立溝通交流的報告渠道
在突發事件下,日間手術病房應建立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的報告渠道,以確保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協調配合[1, 15]。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報告渠道:① 內部溝通:建立內部溝通渠道,例如使用即時通信工具、電子郵件或內部網站,以便醫護人員之間進行快速的信息交流和報告;② 上級匯報:設立上級匯報渠道,確保關鍵信息能夠及時傳達給上級管理人員,以便他們作出決策和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③ 多部門合作:與其他相關部門(如醫院管理部門、急診科、感染控制科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確保信息共享和協同行動;④ 外部通信:與外部機構(如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公安部門、消防部門等)建立聯系,并確立外部通信渠道,以便及時向他們報告突發事件的情況,并獲得必要的協助和支持。
2.2.5 建立多部門迅速協調機制
包括醫務部門、護理部門、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后勤部門、信息部門、宣傳部門等科室聯動[1, 8, 15],在醫院應急小組的指揮下統一行動。
2.3 應急空間準備
2.3.1 合理規劃和劃分收治區域
日間手術病房應制定突發事件發生后迅速建立初診區、急救區和手術區等功能區的布局規劃。根據實際情況和患者數量,調整床位布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收治容量。設立患者接待站,提供患者的初步診斷和急救處理。
2.3.2 具備應急藥品、醫療器械、個人防護裝備和急救設備的空間
日間手術病房應確保在應急情況下的急救能力和護理質量。同時,基于可行性考慮,日間手術病房難以單獨建立應急庫房,但醫療機構需要建立應急庫房,日間手術病房只從醫療機構應急庫房調用物資[21]。
2.3.3 臨時增加應急空間
日間手術病房在平時需要建立床位騰空計劃,在突發事件需要啟動日間手術病房作為應急病房時,迅速騰空床位,收治突發事件的傷病員。
如有條件可增加應急設施和儲備物資的儲存空間,同時注意在應急空間設置監控系統[22-23]。
2.3.4 增加備用應急支撐系統
如有可能,應在日間手術病房安裝緊急照明、通風系統,增加備用的電力系統和氧氣系統,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的正常運作。
2.3.5 加強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
日間手術病房應確保病房清潔和衛生安全,具體措施包括加強清潔和消毒、建立標準防護措施、強化手衛生措施、妥善管理醫療廢物、定期檢查和監測、加強教育和宣傳等。
2.4 人員準備和調配
2.4.1 設置指揮協調功能的團隊
在醫療機構突發事件應對的背景下,日間手術病房內部也應成立有指揮協調功能的團隊。一般主任擔任組長,護士長擔任副組長,負責緊急情況下人員調配。每一個相關人員都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任務。
2.4.2 預先指定應急團隊,并開展培訓演練
由具備應急經驗和技能的醫生、護士組成應急團隊。醫療機構應對應急團隊的人員提供培訓和指導,使其具備應急情況下的處理能力和安全意識。包括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提高醫護人員對應急情況的應對能力和協同配合能力;進行應急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災害醫學知識和技能。
由于應對突發事件是整個醫療機構的任務,因此應急團隊并不一定是日間手術病房的醫務人員,但在平時應對這些人員進行日間手術病房的空間構造、物資和常規機制等的培訓,以便于在突發事件時快速有效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2.4.3 制定人員調配計劃
確保在災難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調集足夠的醫護人員。安排人員輪班制和工作制度,確保足夠的人員數量和連續的護理服務。如有可能,建立應急人員機動庫[1, 8]。
2.4.4 建立應急聯絡員機制
由于來自其他部門的應急隊員可能對日間手術病房欠熟悉,因此需要溝通協調人員。建議建立聯絡員機制,以熟悉該區域的人員作為聯絡員,幫助其他部門的支援人員熟悉該區域的設置、常規流程等。
2.4.5 建立志愿者制度
招募志愿者,開展維持秩序、幫助來院就診患者、穩定患者及家屬情緒、連接社區等輔助工作。要注意:志愿者在開展工作前應得到必要的培訓,具體做法可參考《衛生應急志愿服務規范》[24]。
2.5 物資準備
2.5.1 增加應急物資的臨時儲備量
日間手術病房應儲備足夠的應急物資,主要包括急救用品、急救耗材和消毒物品,以應對大量患者的緊急需求。同時要注意“平急結合”,重癥設備等特殊醫療設備和物資通常由醫療機構整體規劃協調,建議日間手術病房增加平時在病房中需要用到的耗材等常用物資的臨時儲備量[25]。
需要注意的是,在應急工作中,全院應急物資由醫院職能管理部門統一協調、統籌安排,日間手術病房所需要準備的應急物資僅需滿足大批量患者在第一時間的急救需求即可,無需過多儲備。
2.5.2 提供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
為醫護人員提供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并進行相關培訓,確保他們的安全和健康[26]。
2.5.3 準備必需的應急通信設備
日間手術病房平時可配備手持對講機、應急廣播系統、電子郵件和短信系統、電子看板或顯示屏等。平時應確保這些設備的可用性,以便在突發事件中能夠有效地進行通信和協作。
2.5.4 建立應急物資清單明細表
日間手術病房應建立應急物資清單明細表,和設備物資部、藥劑科確認其清單內容是否皆為院內已有物資且可調配。對清單里沒有的物資,討論是否需要購買或協議[27-28]。
2.6 信息共享與協同
2.6.1 明確突發事件應對情況下信息發布的主體
在整個醫療機構應對突發事件的背景下,信息發布的主體應是醫療機構的宣傳部門或管理部門,日間手術病房作為應對科室,應注意收集所需信息,向醫療機構的宣傳部門或管理部門進行匯報,通常不應作為信息發布的主體[29-30]。醫務人員不得隨意對外講述突發事件相關信息,以防止輿情發生。
2.6.2 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合作與協調
在突發事件中,日間手術病房應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合作與協調,建立緊急聯絡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和流程、參與多部門演練和培訓、建立跨部門指揮中心、共享信息和資源,以及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從而提高整體應對能力和應急響應效率。
2.6.3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建立的信息共享平臺用于實時傳遞災情和醫療需求的信息。通常情況下,信息共享平臺由醫療機構建立,日間手術病房僅作為參與部門,但應熟悉平臺的使用,并及時接收上級指令、按照規定上報信息和收集其他部門的信息。
2.6.4 建立監測與預警系統
院內外、各部門及時暢通的信息渠道很重要,需加強信息收集效率;應按照相關規定及制度實現及時上報,做好逐層上報等工作。此外,還可補充事后評估及需改進的部分[31-32]。
3 結語
本共識基于醫療機構應對突發事件的實際需求,根據日間手術病房自身特點,提出突發事件時醫療機構啟用日間手術病房作為大批量患者收治應急病房的方案,并建議日間手術病房在平時的管理中加入應急理念,形成“平急結合”管理模式,可作為醫療機構在突發事件時應對大批量患者激增的必要補充。本共識集合了日間手術、衛生應急領域相關專家的意見,可作為指導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構建和具體實踐的行動指導,突出了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構建的整體方略與目標。此外,專家組還計劃定期更新共識,以適應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特點。然而,日間手術病房“平急結合”管理模式作為一種新模式,尚屬于探索階段,還需進一步論證和完善。
執筆專家:賴小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戴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胡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專家共識編寫組:賴小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戴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胡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朱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殷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馬洪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成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張嘉妮(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陳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共識專家:(按姓名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陳靜(廣安市人民醫院),陳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陳永強(香港危重病專科學院),成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戴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鄧歡(四川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馮先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高慧(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何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胡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胡曉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都上錦南府醫院),黃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黃明君(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文姣(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顯雯(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黃毅(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姜靜媛(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賴小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李浩(四川旅游學院大健康產業學院),李敏捷(四川藍天救援隊),廖曉駿(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劉立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小林(廣安市人民醫院),劉子涵(中山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陸靜(德陽市人民醫院),羅艷燕(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馬洪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馬蓉(遂寧市中心醫院),冉隆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孫英英(中國人民大學),田兵偉(四川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田亞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婉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玲(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徐立娜(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顏龍萍(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楊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姚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殷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張紅(德陽市人民醫院),張雨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張紅(德陽市人民醫院),朱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張嘉妮(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