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左瑞玲, 楊春愛, 施妍, 陽碩, 楊文韜, 朱峻波, 徐軍, 鄭粉雙. 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的救治. 華西醫學, 2023, 38(11): 1662-1665. doi: 10.7507/1002-0179.20231010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世界各地每年都會發生食用蘑菇后中毒的事件,蘑菇中毒是世界性食品安全問題,是食物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鵝膏引起中毒的死亡人數占蘑菇中毒總死亡人數的 90%[1-5]。鵝膏中毒即食用含鵝膏毒肽(amatoxin, AMA)類毒素的蘑菇引起以急性肝損傷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疾病[1]。AMA 類毒素根據氨基酸組成和結構差異分為 AMA、鬼筆毒肽和毒傘肽[6-7]。AMA 中α-AMA 含量最高、毒性最強,是引起肝損害的主要毒素,人類致死量為 0.1~0.3 mg/kg[8-10]。鵝膏中毒初始表現為消化道癥狀,后出現進行性肝損傷,若持續進展可引起肝衰竭、肝性腦病、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1, 6, 10]。目前關于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救治的報道極少,國內外多為鵝膏中毒的個案報告和綜述[5, 11-12],無群體性致命鵝膏系統性救治方案總結。因此,本研究對云南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群體性致命鵝膏(白羅傘)中毒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的救治方法及策略。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納入 2023 年 7 月 31 日我院急診醫學部收治的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患者。納入標準:① 確診為致命鵝膏中毒;② 群體性中毒且于我院就診。排除標準:臨床資料缺失。
1.2 研究方法
根據 2020 年《中國含鵝膏毒肽蘑菇中毒臨床診斷治療專家共識》[1]中的含 AMA 蘑菇中毒臨床病情分級對研究對象進行病情分級(Ⅰ~Ⅳ級),分析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患者的臨床資料、救治方法及血液凈化選擇模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Excel 2021 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
2 結果
2.1 患者基本情況
共納入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患者 6 例,既往均體健,平均年齡 52 歲,男女比 2∶1,發病時間為 6~9 h,6 例均有消化道癥狀。臨床病情分級顯示,2 例患者病情分級為Ⅰ級,2 例患者病情分級為Ⅱ級,另 2 例患者病情分級分別為Ⅲ、Ⅳ級。2 例患者不存在器官功能損傷,3 例患者存在肝損傷,1 例患者合并肝衰竭、肝性腦病與腎損傷。見表1。

2.2 患者藥物治療、血液凈化模式及轉歸
2.2.1 藥物治療
6 例患者入院后予藥物基礎治療:① 15%碳粉混懸液口服(首劑 50 g 混 350 mL 溫水,后續按碳粉 0.25 g/kg,6 次/d,持續應用至進食后第 4 天);② 促胃腸動力藥、復方聚乙二醇口服導瀉至進食后第 4 天;③ 水飛薊素膠囊口服(50~100 mg/kg ,單次最大劑量 2 g,3 次/d,持續 6 d);④ 靜脈使用 30 萬 U/(kg·d)青霉素 G(最大劑量不超過 2500 萬 U)和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m, NAC),NAC 的用法為首劑 150 mg/kg,不超過 10 g,靜脈泵 60 min,然后以 12.5 mg/(kg·d)靜脈泵 4 h,最后以 6.25 mg/(kg·d)靜脈泵 16 h,若肝功能障礙持續存在,重復予 6.25 mg/(kg·d)靜脈泵 16 h;⑤ 靜脈使用維生素 C 2.5 g 和甲潑尼龍琥珀酸鈉 40 mg 治療,兩者與水飛薊素、NAC 聯用,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⑥ 其余予糾正電解質紊亂、維持循環穩定與臟器灌注等對癥支持治療。
2.2.2 血液凈化模式
除上述藥物基礎治療外,血液凈化是關鍵性治療,需先綜合考慮血液凈化帶來的副作用與患方經濟等因素,再根據患者不同病情分級選擇不同的血液凈化模式治療(表1):① Ⅰ級:患者 3、患者 4 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入院后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HP)單一單次模式治療(HP 治療 1 次),目的是清除血液循環中的 AMA。② Ⅱ級:患者 1、患者 5 存在肝損傷,腎功能與凝血功能均正常,入院后予 HP 單一多次模式治療(HP 治療 2~3 次),經治療后患者肝功能恢復正常。③ Ⅲ級:患者 2 存在肝損傷,腎功能正常,入院后予 HP 與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 PE)聯合多次模式治療(HP+PE 治療 2 次),目的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代謝廢物,還提供白蛋白、凝血因子、纖維蛋白溶解蛋白等物質以維持肝細胞再生的內部環境,經治療后患者肝功能指標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④ Ⅳ級:患者 6 病情危重,存在肝衰竭、肝性腦病、腎損傷與代謝性酸中毒,于入院第 2 天出現雙眼鞏膜及全身皮膚輕度黃染,考慮急性肝衰竭,并且肌酐進行性升高,同時合并代謝性酸中毒。第 3 天患者出現嗜睡,雙眼鞏膜與全身皮膚黃染加重,實驗室檢查提示膽酶分離,考慮肝性腦病。入院后積極予 HP、PE、雙重血漿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DPMAS)與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聯合多次模式治療(HP+PE+DPMAS+CRRT 治療 2 次),目的是清除血液中毒素和炎癥介質、膽紅素等物質,糾正酸堿失衡,維持肝細胞再生的內部環境。
2.2.3 轉歸
患者 6 搶救無效死亡,余 5 例均治愈出院。
3 討論
AMA 耐酸堿、高低溫,在胃腸中不被胃酸和消化酶降解,一般食物烹飪方式也無法消除毒性[1, 13]。其在腸腔處被吸收,與血漿蛋白結合力較弱,在血液中半衰期短,48 h 內從血液中迅速消失分散到肝臟和腎臟中[1, 3]。約 60%的毒素隨膽汁酸分泌入腸腔,經肝腸循環反復吸收至肝臟形成損害[1]。肝臟是主要受累的靶器官,可引起肝臟合成、代謝、凝血等功能異常[1, 6]。AMA 中毒的機制目前有以下幾種:① 干擾轉錄:AMA 通過抑制 RNA 聚合酶 Ⅱ 來干擾轉錄過程,阻礙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從而誘發肝細胞死亡和肝功能衰竭[14-16];② 促進細胞凋亡:α-AMA 可能與內源性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協同作用,促進細胞凋亡[5, 17];③ 氧化應激與炎癥:α-AMA 在肝內蓄積會引起大量活性氧產生,從而導致氧化應激反應[6, 18];④ 免疫機制:Kim 等[19]研究發現補體成分 3 是α-AMA 誘導肝毒性的標志物,有助于確定α-AMA 誘導肝毒性的新毒性機制、治療靶點和暴露標志物;⑤ 阻礙 RNA 合成:α-AMA 通過阻礙 DNA、RNA 易位等,使 RNA 無法合成[6]。綜上,AMA 類毒素的毒理機制尚不明晰,并且無特效解藥,現有治療方法主要根據患者病情、發病機制、毒素代謝規律和已有研究結果進行臨床干預治療[1]。有研究者發現吲哚菁綠有潛力用作α-AMA 的特異性解毒劑,其利用全基因組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篩選,發現了α-AMA 誘導細胞死亡所需的新途徑即 N-聚糖生物合成途徑,并利用虛擬藥物篩選發現了吲哚菁綠可作為 STT3B(N-聚糖生物合成的關鍵酶)的抑制劑,或能預防肝毒性,可用作α-AMA 的特異性解毒劑[20]。此項研究還發現吲哚菁綠能提高暴露在α-AMA 中的人類細胞系和小鼠的生存率,但仍需進一步研究吲哚菁綠治療 α-AMA 中毒的具體作用機制,并評估其用于人體的安全性。
本研究中 6 例患者的藥物基礎治療中均予碳粉清除胃腸道毒物,口服水飛薊素膠囊與靜脈用青霉素 G 以減少肝細胞攝取 AMA,靜脈用 NAC 與維生素 C 抗氧化,靜脈用激素抗炎,維持循環穩定及電解質平衡等治療。除上述藥物基礎治療外,血液凈化是關鍵性治療,需綜合考慮血液凈化帶來的副作用與患方經濟等因素后,再根據患者不同病情分級選擇單一或聯合模式的血液凈化治療方法。Ⅰ級選擇 HP 單一單次模式,Ⅱ級選擇 HP 單一多次模式,Ⅲ級選擇 HP 與 PE 聯合多次模式,Ⅳ級選擇 HP、PE、DPMAS 與 CRRT 聯合多次模式治療。患者 6 病情危重,出現肝衰竭、肝性腦病和腎損傷,雖經積極搶救但仍死亡,余 5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個體的存活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肝損害的嚴重程度、肝再生率以及中毒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的處理[21]。蒲艷等[22]報道了 3 例致命鵝膏白羅傘中毒病例。其中,1 例經口服藥用炭片吸附毒素、硫酸鎂導瀉、NAC 保肝以及 HP 等治療后好轉出院;1 例住院期間化驗指標均正常,予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后好轉出院;1 例雖經藥物治療,但家屬拒絕進一步治療要求出院,后隨訪患者已死亡。與此報道的治療方法對比,本研究中 6 例群體性中毒患者救治方法的不同之處在于:① 靜脈使用維生素 C 與激素:氧化應激與炎癥免疫是 AMA 中毒機制之一,維生素 C 具有抗氧化和細胞保護作用,激素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并且動物實驗發現使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可明顯減輕 AMA 中毒小鼠的肝腎損傷[21];② 根據不同病情分級選擇血液凈化單一或聯合、單次或多次模式治療:這樣可提高個體化治療效率。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① 樣本量少,后期需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臨床研究;② 研究僅通過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鵝膏中毒,缺乏實驗室檢查來明確診斷及對中毒嚴重程度進行分型,此為未來研究方向之一。
綜上,致命鵝膏中毒的死亡率極高,對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來說,其所食菌子來源一致,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一,且異常實驗室指標顯現有滯后性,建議先綜合考慮血液凈化副作用與患方經濟條件等因素后,再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分級,盡早選擇恰當的個體化血液凈化模式治療,可為中毒患者有效爭取搶救時間。當然,對群體性中毒而言,預防需放在首位,各級疾控中心應加強毒蘑菇科普宣傳力度,擴大宣傳范圍,農村是重點,宣傳內容需簡單化,讓普羅大眾易懂能接受,從根源上預防這類中毒事件發生。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世界各地每年都會發生食用蘑菇后中毒的事件,蘑菇中毒是世界性食品安全問題,是食物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鵝膏引起中毒的死亡人數占蘑菇中毒總死亡人數的 90%[1-5]。鵝膏中毒即食用含鵝膏毒肽(amatoxin, AMA)類毒素的蘑菇引起以急性肝損傷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疾病[1]。AMA 類毒素根據氨基酸組成和結構差異分為 AMA、鬼筆毒肽和毒傘肽[6-7]。AMA 中α-AMA 含量最高、毒性最強,是引起肝損害的主要毒素,人類致死量為 0.1~0.3 mg/kg[8-10]。鵝膏中毒初始表現為消化道癥狀,后出現進行性肝損傷,若持續進展可引起肝衰竭、肝性腦病、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1, 6, 10]。目前關于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救治的報道極少,國內外多為鵝膏中毒的個案報告和綜述[5, 11-12],無群體性致命鵝膏系統性救治方案總結。因此,本研究對云南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群體性致命鵝膏(白羅傘)中毒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的救治方法及策略。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納入 2023 年 7 月 31 日我院急診醫學部收治的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患者。納入標準:① 確診為致命鵝膏中毒;② 群體性中毒且于我院就診。排除標準:臨床資料缺失。
1.2 研究方法
根據 2020 年《中國含鵝膏毒肽蘑菇中毒臨床診斷治療專家共識》[1]中的含 AMA 蘑菇中毒臨床病情分級對研究對象進行病情分級(Ⅰ~Ⅳ級),分析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患者的臨床資料、救治方法及血液凈化選擇模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Excel 2021 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
2 結果
2.1 患者基本情況
共納入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患者 6 例,既往均體健,平均年齡 52 歲,男女比 2∶1,發病時間為 6~9 h,6 例均有消化道癥狀。臨床病情分級顯示,2 例患者病情分級為Ⅰ級,2 例患者病情分級為Ⅱ級,另 2 例患者病情分級分別為Ⅲ、Ⅳ級。2 例患者不存在器官功能損傷,3 例患者存在肝損傷,1 例患者合并肝衰竭、肝性腦病與腎損傷。見表1。

2.2 患者藥物治療、血液凈化模式及轉歸
2.2.1 藥物治療
6 例患者入院后予藥物基礎治療:① 15%碳粉混懸液口服(首劑 50 g 混 350 mL 溫水,后續按碳粉 0.25 g/kg,6 次/d,持續應用至進食后第 4 天);② 促胃腸動力藥、復方聚乙二醇口服導瀉至進食后第 4 天;③ 水飛薊素膠囊口服(50~100 mg/kg ,單次最大劑量 2 g,3 次/d,持續 6 d);④ 靜脈使用 30 萬 U/(kg·d)青霉素 G(最大劑量不超過 2500 萬 U)和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m, NAC),NAC 的用法為首劑 150 mg/kg,不超過 10 g,靜脈泵 60 min,然后以 12.5 mg/(kg·d)靜脈泵 4 h,最后以 6.25 mg/(kg·d)靜脈泵 16 h,若肝功能障礙持續存在,重復予 6.25 mg/(kg·d)靜脈泵 16 h;⑤ 靜脈使用維生素 C 2.5 g 和甲潑尼龍琥珀酸鈉 40 mg 治療,兩者與水飛薊素、NAC 聯用,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⑥ 其余予糾正電解質紊亂、維持循環穩定與臟器灌注等對癥支持治療。
2.2.2 血液凈化模式
除上述藥物基礎治療外,血液凈化是關鍵性治療,需先綜合考慮血液凈化帶來的副作用與患方經濟等因素,再根據患者不同病情分級選擇不同的血液凈化模式治療(表1):① Ⅰ級:患者 3、患者 4 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入院后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HP)單一單次模式治療(HP 治療 1 次),目的是清除血液循環中的 AMA。② Ⅱ級:患者 1、患者 5 存在肝損傷,腎功能與凝血功能均正常,入院后予 HP 單一多次模式治療(HP 治療 2~3 次),經治療后患者肝功能恢復正常。③ Ⅲ級:患者 2 存在肝損傷,腎功能正常,入院后予 HP 與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 PE)聯合多次模式治療(HP+PE 治療 2 次),目的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代謝廢物,還提供白蛋白、凝血因子、纖維蛋白溶解蛋白等物質以維持肝細胞再生的內部環境,經治療后患者肝功能指標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④ Ⅳ級:患者 6 病情危重,存在肝衰竭、肝性腦病、腎損傷與代謝性酸中毒,于入院第 2 天出現雙眼鞏膜及全身皮膚輕度黃染,考慮急性肝衰竭,并且肌酐進行性升高,同時合并代謝性酸中毒。第 3 天患者出現嗜睡,雙眼鞏膜與全身皮膚黃染加重,實驗室檢查提示膽酶分離,考慮肝性腦病。入院后積極予 HP、PE、雙重血漿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DPMAS)與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聯合多次模式治療(HP+PE+DPMAS+CRRT 治療 2 次),目的是清除血液中毒素和炎癥介質、膽紅素等物質,糾正酸堿失衡,維持肝細胞再生的內部環境。
2.2.3 轉歸
患者 6 搶救無效死亡,余 5 例均治愈出院。
3 討論
AMA 耐酸堿、高低溫,在胃腸中不被胃酸和消化酶降解,一般食物烹飪方式也無法消除毒性[1, 13]。其在腸腔處被吸收,與血漿蛋白結合力較弱,在血液中半衰期短,48 h 內從血液中迅速消失分散到肝臟和腎臟中[1, 3]。約 60%的毒素隨膽汁酸分泌入腸腔,經肝腸循環反復吸收至肝臟形成損害[1]。肝臟是主要受累的靶器官,可引起肝臟合成、代謝、凝血等功能異常[1, 6]。AMA 中毒的機制目前有以下幾種:① 干擾轉錄:AMA 通過抑制 RNA 聚合酶 Ⅱ 來干擾轉錄過程,阻礙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從而誘發肝細胞死亡和肝功能衰竭[14-16];② 促進細胞凋亡:α-AMA 可能與內源性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協同作用,促進細胞凋亡[5, 17];③ 氧化應激與炎癥:α-AMA 在肝內蓄積會引起大量活性氧產生,從而導致氧化應激反應[6, 18];④ 免疫機制:Kim 等[19]研究發現補體成分 3 是α-AMA 誘導肝毒性的標志物,有助于確定α-AMA 誘導肝毒性的新毒性機制、治療靶點和暴露標志物;⑤ 阻礙 RNA 合成:α-AMA 通過阻礙 DNA、RNA 易位等,使 RNA 無法合成[6]。綜上,AMA 類毒素的毒理機制尚不明晰,并且無特效解藥,現有治療方法主要根據患者病情、發病機制、毒素代謝規律和已有研究結果進行臨床干預治療[1]。有研究者發現吲哚菁綠有潛力用作α-AMA 的特異性解毒劑,其利用全基因組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篩選,發現了α-AMA 誘導細胞死亡所需的新途徑即 N-聚糖生物合成途徑,并利用虛擬藥物篩選發現了吲哚菁綠可作為 STT3B(N-聚糖生物合成的關鍵酶)的抑制劑,或能預防肝毒性,可用作α-AMA 的特異性解毒劑[20]。此項研究還發現吲哚菁綠能提高暴露在α-AMA 中的人類細胞系和小鼠的生存率,但仍需進一步研究吲哚菁綠治療 α-AMA 中毒的具體作用機制,并評估其用于人體的安全性。
本研究中 6 例患者的藥物基礎治療中均予碳粉清除胃腸道毒物,口服水飛薊素膠囊與靜脈用青霉素 G 以減少肝細胞攝取 AMA,靜脈用 NAC 與維生素 C 抗氧化,靜脈用激素抗炎,維持循環穩定及電解質平衡等治療。除上述藥物基礎治療外,血液凈化是關鍵性治療,需綜合考慮血液凈化帶來的副作用與患方經濟等因素后,再根據患者不同病情分級選擇單一或聯合模式的血液凈化治療方法。Ⅰ級選擇 HP 單一單次模式,Ⅱ級選擇 HP 單一多次模式,Ⅲ級選擇 HP 與 PE 聯合多次模式,Ⅳ級選擇 HP、PE、DPMAS 與 CRRT 聯合多次模式治療。患者 6 病情危重,出現肝衰竭、肝性腦病和腎損傷,雖經積極搶救但仍死亡,余 5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個體的存活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肝損害的嚴重程度、肝再生率以及中毒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的處理[21]。蒲艷等[22]報道了 3 例致命鵝膏白羅傘中毒病例。其中,1 例經口服藥用炭片吸附毒素、硫酸鎂導瀉、NAC 保肝以及 HP 等治療后好轉出院;1 例住院期間化驗指標均正常,予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后好轉出院;1 例雖經藥物治療,但家屬拒絕進一步治療要求出院,后隨訪患者已死亡。與此報道的治療方法對比,本研究中 6 例群體性中毒患者救治方法的不同之處在于:① 靜脈使用維生素 C 與激素:氧化應激與炎癥免疫是 AMA 中毒機制之一,維生素 C 具有抗氧化和細胞保護作用,激素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并且動物實驗發現使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可明顯減輕 AMA 中毒小鼠的肝腎損傷[21];② 根據不同病情分級選擇血液凈化單一或聯合、單次或多次模式治療:這樣可提高個體化治療效率。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① 樣本量少,后期需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臨床研究;② 研究僅通過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鵝膏中毒,缺乏實驗室檢查來明確診斷及對中毒嚴重程度進行分型,此為未來研究方向之一。
綜上,致命鵝膏中毒的死亡率極高,對群體性致命鵝膏中毒來說,其所食菌子來源一致,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一,且異常實驗室指標顯現有滯后性,建議先綜合考慮血液凈化副作用與患方經濟條件等因素后,再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分級,盡早選擇恰當的個體化血液凈化模式治療,可為中毒患者有效爭取搶救時間。當然,對群體性中毒而言,預防需放在首位,各級疾控中心應加強毒蘑菇科普宣傳力度,擴大宣傳范圍,農村是重點,宣傳內容需簡單化,讓普羅大眾易懂能接受,從根源上預防這類中毒事件發生。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