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是我國急診科的常見就診原因,與損傷共同構成我國居民第 5 大死因。該文結合國內外社會發展背景,描述了我國中毒的發展特點和發病趨勢,并針對我國中毒現狀提出了中毒臨床學科建設要點及重點研究領域,包括聚焦重點中毒類型、評估消化道毒物清除方法及技術效果,應用體內毒物清除技術,研究和推廣臨床適宜毒物檢測鑒定技術,發展有毒生物鑒定技術。
引用本文: 孫承業. 我國中毒發病趨勢及學科建設. 華西醫學, 2023, 38(11): 1613-1615. doi: 10.7507/1002-0179.20231105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規避毒物傷害是生物體本能,與環境中的毒性物質的交互作用也是生物群體進化最基本推動力之一。人類大規模把毒物作為工具并開展深入研究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這個階段不僅有大量關于毒物使用的史料和文藝作品,還產生了偉大的毒理學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這一階段人類的探索為中毒學科的發展,乃至西方醫學的進步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研究的基本體系。本文旨在通過簡述中毒事件在近代快速增加的原因、中毒控制中心的發展、國內外毒物種類數量概況及我國中毒臨床學科建設及重點研究領域,為我國的中毒防控救治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1 中毒發病及防控現況
上世紀初,科學進步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隨后涌現的技術突破點燃了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的熱情,人工染料生產和應用普及使普通公眾能夠接觸到更多種類的物質,百浪多息抗菌活性的發現開啟了合成藥物研究浪潮,醫生們爭相嘗試將人工合成物質用于疾病治療。
隨著藥物種類的增多,藥物中毒問題開始浮現,到上個世紀 30 年代,藥物中毒已經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種類繁多的人工合成物質中毒給臨床醫生帶來巨大沖擊,不了解毒物的毒性、代謝及轉化,不知道如何診斷和評估病情,治療更是無所適從,其結果是中毒發生率、重病率和病死率高,化學工業事故導致的人群健康危害事件層出不窮。
芝加哥的藥學家格達爾曼(Louis Gdalman)在不斷接受臨床醫生詢問中毒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一個用各種毒物信息卡片構成的毒理學信息系統,并轉換為縮微膠片,該系統最終涵蓋了 9 000 多種藥物和消費產品。格達爾曼每天 24 h 親自接聽電話的中毒咨詢服務,據信是現代中毒控制中心的前身。1953 年,在兒科協會的支持下,格達爾曼聯合 Edward Press 在芝加哥建立了第一個中毒控制中心,提供專業的電話咨詢,并利用標準的數據收集表格整理毒物相關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在武器開發、農藥和藥物研制等項目的推動下,新物質開發和應用進一步加速,新物質開始指數級增長,截至 2023 年 9 月 14 日,世界上已經發布的新物質種類達到 2.79 億種,且在過去 4 年里,平均每個工作日新發布的物質達 12 萬種!
為適應這些變化,中毒控制中心迅速發展,1978 年,全球建立 661 個中毒控制中心,這些中心的最初目標為向醫生提供藥物、商品的毒性信息,此傳統延續至今。但美國中毒控制中心認為將咨詢分為醫生和公眾,通過給公眾提供早期建議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就醫。同時,美國中毒控制中心還提供覆蓋全美的免費電話服務,這也是美國與其他工作中毒控制中心的不同之處[1-2]。
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我國化學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21 年,我國化肥、農藥折純產量已分別達到 5 543.6 萬噸和 249.8 萬噸。人工合成工業品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化學品暴露頻次高、種類多樣和變化快加大了其對健康影響研究的難度。
世界衛生組織估算每年全球急性中毒死亡約 100 萬人,但從近 10 年數據分析,中毒發病呈現出下降趨勢。全美中毒控制中心數據顯示自 2008 年以來,人體毒物暴露人次平均每年下降 1.90%,2020 年有超過 200 萬人次接觸毒物,最多的前 5 種分別是止痛劑(10.3%)、清潔劑(8.37%)、化妝品/個人護理產品(6.53%)、抗抑郁藥(5.30%)和鎮靜劑/催眠藥/抗精神病藥(4.92%),其中抗抑郁藥增長最快[3]。
改革開放前,我國職業中毒、農藥中毒和自殺等是導致重度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 20 年我國農藥中多數劇毒、高毒產品被禁用,低毒產品替代高毒產品使嚴重中毒發生率穩步下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06 年—2019 年我國死因監測數據分析提示中毒年死亡人數以約 7.7% 的速度下降,2019 年因中毒死亡人數約 6 萬人。我國傷害監測系統數據分析結果顯示,2019 年我國醫療機構就診病例的中毒發生譜前 5 類依次為乙醇中毒、藥物中毒、農藥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和有毒生物中毒。從地域上看,西南地區中毒死亡率較高。
在過去的 30 年間,有機磷農藥、毒鼠強、氟乙酰胺、百草枯等嚴重中毒類型臨床研究有了較大進展,其中部分中毒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中毒診治手段隨醫學進步得到提升,新的毒理學研究技術也在中毒診治中得到了應用,但中毒臨床理論和基礎問題仍進展不大,如消化道毒物清除、血液凈化、毒物檢測等技術仍存在較多需要解決的問題[4]。
總體來看,在過去的 20 多年間嚴重中毒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中毒仍然是常見且危害嚴重的一類疾病,發生率及病死率高,中毒救治研究與需求間差距大。
2 中毒臨床學科建設及重點研究領域
2.1 聚焦重點中毒類型
隨著滅鼠劑、有機磷殺蟲劑、百草枯、毒蘑菇等重點毒物研究推進,相關疾病救治方案成熟,病死率降低,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敵草快、蟲螨腈、螞蜂等中毒類型仍在毒理、臨床上研究不充分,病死率高,診治上一些關鍵問題仍未解決。
2.2 消化道毒物清除方法及技術效果評估
消化道毒物清楚應用是中毒救治最基礎的技術,但至今在洗胃、活性炭應用、全胃腸道灌洗等技術的應用條件、應用規范上爭議較大。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足夠的基礎研究和高質量臨床研究。
2.3 體內毒物清除技術及其應用
這是一類體外對血液處理去除體內毒物的治療方法,包括置換、透析、過濾、吸附或其組合。主要是基于膜技術(透析、血漿分離和超濾)和/或吸附技術(血液灌流、血漿灌注和免疫吸附)除去體內毒物,解除組織細胞的暴露。此領域技術近 20 年間有較大進展,在中毒臨床應用上有較大開發空間[5]。
2.4 臨床適宜毒物檢測鑒定技術研究和推廣
毒物理化檢測已經進入質譜時代,其準確度、精確度已經能夠支持中毒基礎研究需要,但因其裝備和條件價格昂貴、對場地和操作人員要求高等因素,在臨床推廣應用上存在較多障礙,臨床上患者診斷、病情評估中因價格、時效性等難以得到應用。開展臨床適宜的毒物快檢技術研究,加快毒物檢測普及,特別是操作簡便、投資小的免疫法毒物測定技術可能是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之一。
2.5 有毒生物鑒定技術
有毒生物種類多、毒性差異大,快速準確鑒定對臨床診療有重要意義。基因測序技術進展及快速普及使其具有應用于中毒臨床的潛在可能,特別對有毒植物、毒蘑菇和細菌的鑒別具有重要意義。
3 小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我國毒物譜和人群發病趨勢在不斷變化,并與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特點相匹配。然而,臨床實踐對專業毒理學信息、毒物檢測技術和特效解毒劑的需求一直未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積極推動學科建設和多學科聯合發展對解決中毒救治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規避毒物傷害是生物體本能,與環境中的毒性物質的交互作用也是生物群體進化最基本推動力之一。人類大規模把毒物作為工具并開展深入研究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這個階段不僅有大量關于毒物使用的史料和文藝作品,還產生了偉大的毒理學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這一階段人類的探索為中毒學科的發展,乃至西方醫學的進步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研究的基本體系。本文旨在通過簡述中毒事件在近代快速增加的原因、中毒控制中心的發展、國內外毒物種類數量概況及我國中毒臨床學科建設及重點研究領域,為我國的中毒防控救治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1 中毒發病及防控現況
上世紀初,科學進步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隨后涌現的技術突破點燃了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的熱情,人工染料生產和應用普及使普通公眾能夠接觸到更多種類的物質,百浪多息抗菌活性的發現開啟了合成藥物研究浪潮,醫生們爭相嘗試將人工合成物質用于疾病治療。
隨著藥物種類的增多,藥物中毒問題開始浮現,到上個世紀 30 年代,藥物中毒已經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種類繁多的人工合成物質中毒給臨床醫生帶來巨大沖擊,不了解毒物的毒性、代謝及轉化,不知道如何診斷和評估病情,治療更是無所適從,其結果是中毒發生率、重病率和病死率高,化學工業事故導致的人群健康危害事件層出不窮。
芝加哥的藥學家格達爾曼(Louis Gdalman)在不斷接受臨床醫生詢問中毒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一個用各種毒物信息卡片構成的毒理學信息系統,并轉換為縮微膠片,該系統最終涵蓋了 9 000 多種藥物和消費產品。格達爾曼每天 24 h 親自接聽電話的中毒咨詢服務,據信是現代中毒控制中心的前身。1953 年,在兒科協會的支持下,格達爾曼聯合 Edward Press 在芝加哥建立了第一個中毒控制中心,提供專業的電話咨詢,并利用標準的數據收集表格整理毒物相關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在武器開發、農藥和藥物研制等項目的推動下,新物質開發和應用進一步加速,新物質開始指數級增長,截至 2023 年 9 月 14 日,世界上已經發布的新物質種類達到 2.79 億種,且在過去 4 年里,平均每個工作日新發布的物質達 12 萬種!
為適應這些變化,中毒控制中心迅速發展,1978 年,全球建立 661 個中毒控制中心,這些中心的最初目標為向醫生提供藥物、商品的毒性信息,此傳統延續至今。但美國中毒控制中心認為將咨詢分為醫生和公眾,通過給公眾提供早期建議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就醫。同時,美國中毒控制中心還提供覆蓋全美的免費電話服務,這也是美國與其他工作中毒控制中心的不同之處[1-2]。
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我國化學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21 年,我國化肥、農藥折純產量已分別達到 5 543.6 萬噸和 249.8 萬噸。人工合成工業品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化學品暴露頻次高、種類多樣和變化快加大了其對健康影響研究的難度。
世界衛生組織估算每年全球急性中毒死亡約 100 萬人,但從近 10 年數據分析,中毒發病呈現出下降趨勢。全美中毒控制中心數據顯示自 2008 年以來,人體毒物暴露人次平均每年下降 1.90%,2020 年有超過 200 萬人次接觸毒物,最多的前 5 種分別是止痛劑(10.3%)、清潔劑(8.37%)、化妝品/個人護理產品(6.53%)、抗抑郁藥(5.30%)和鎮靜劑/催眠藥/抗精神病藥(4.92%),其中抗抑郁藥增長最快[3]。
改革開放前,我國職業中毒、農藥中毒和自殺等是導致重度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 20 年我國農藥中多數劇毒、高毒產品被禁用,低毒產品替代高毒產品使嚴重中毒發生率穩步下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06 年—2019 年我國死因監測數據分析提示中毒年死亡人數以約 7.7% 的速度下降,2019 年因中毒死亡人數約 6 萬人。我國傷害監測系統數據分析結果顯示,2019 年我國醫療機構就診病例的中毒發生譜前 5 類依次為乙醇中毒、藥物中毒、農藥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和有毒生物中毒。從地域上看,西南地區中毒死亡率較高。
在過去的 30 年間,有機磷農藥、毒鼠強、氟乙酰胺、百草枯等嚴重中毒類型臨床研究有了較大進展,其中部分中毒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中毒診治手段隨醫學進步得到提升,新的毒理學研究技術也在中毒診治中得到了應用,但中毒臨床理論和基礎問題仍進展不大,如消化道毒物清除、血液凈化、毒物檢測等技術仍存在較多需要解決的問題[4]。
總體來看,在過去的 20 多年間嚴重中毒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中毒仍然是常見且危害嚴重的一類疾病,發生率及病死率高,中毒救治研究與需求間差距大。
2 中毒臨床學科建設及重點研究領域
2.1 聚焦重點中毒類型
隨著滅鼠劑、有機磷殺蟲劑、百草枯、毒蘑菇等重點毒物研究推進,相關疾病救治方案成熟,病死率降低,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敵草快、蟲螨腈、螞蜂等中毒類型仍在毒理、臨床上研究不充分,病死率高,診治上一些關鍵問題仍未解決。
2.2 消化道毒物清除方法及技術效果評估
消化道毒物清楚應用是中毒救治最基礎的技術,但至今在洗胃、活性炭應用、全胃腸道灌洗等技術的應用條件、應用規范上爭議較大。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足夠的基礎研究和高質量臨床研究。
2.3 體內毒物清除技術及其應用
這是一類體外對血液處理去除體內毒物的治療方法,包括置換、透析、過濾、吸附或其組合。主要是基于膜技術(透析、血漿分離和超濾)和/或吸附技術(血液灌流、血漿灌注和免疫吸附)除去體內毒物,解除組織細胞的暴露。此領域技術近 20 年間有較大進展,在中毒臨床應用上有較大開發空間[5]。
2.4 臨床適宜毒物檢測鑒定技術研究和推廣
毒物理化檢測已經進入質譜時代,其準確度、精確度已經能夠支持中毒基礎研究需要,但因其裝備和條件價格昂貴、對場地和操作人員要求高等因素,在臨床推廣應用上存在較多障礙,臨床上患者診斷、病情評估中因價格、時效性等難以得到應用。開展臨床適宜的毒物快檢技術研究,加快毒物檢測普及,特別是操作簡便、投資小的免疫法毒物測定技術可能是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之一。
2.5 有毒生物鑒定技術
有毒生物種類多、毒性差異大,快速準確鑒定對臨床診療有重要意義。基因測序技術進展及快速普及使其具有應用于中毒臨床的潛在可能,特別對有毒植物、毒蘑菇和細菌的鑒別具有重要意義。
3 小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我國毒物譜和人群發病趨勢在不斷變化,并與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特點相匹配。然而,臨床實踐對專業毒理學信息、毒物檢測技術和特效解毒劑的需求一直未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積極推動學科建設和多學科聯合發展對解決中毒救治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