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骨腫瘤部分是臨床教學的難點和重點。3D疾病模型因直觀形象等優點成為臨床難點教學的新手段。目前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骨腫瘤臨床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模式已積累大量經驗,聯合3D疾病模型可為臨床骨腫瘤教學提供新的策略。因此,該文介紹了骨科臨床教學的現狀、骨腫瘤教學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聯合3D疾病模型的探索實踐,旨在提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骨腫瘤教學質量。
引用本文: 王一天, 林婧琦, 唐凡, 盧敏勛, 羅翼, 周勇, 閔理, 屠重棋. 多元化教學模式聯合3D疾病模型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骨腫瘤教學中的應用. 華西醫學, 2024, 39(5): 802-806. doi: 10.7507/1002-0179.20231113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骨外科學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規培”)教育的必修課程,是醫學生進入臨床工作后需要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1]。其中,骨腫瘤章節病種多、影像學表現繁多、診療原則抽象[2-3]。骨腫瘤的診斷依靠“病史+影像學+病理學”三結合,同時手術切除邊界也由影像學決定,影像學在診療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4]。因此,影像學評估是骨腫瘤診療和教學的重點。隨著國內外醫學教育的發展,規培學生(規培生)不僅需掌握骨腫瘤專業的“三基”,還需鍛煉醫工結合及團隊協作能力[5]。3D疾病模型可作為骨外科學理論教學和臨床醫學實踐的重要橋梁,是培養規培生臨床應用能力的重要環節[6-8]。常規骨腫瘤規培教學中,枯燥、抽象的教學方法并不能高效地傳授相關知識[9]。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為提升規培生骨腫瘤臨床教學時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及專業能力,將多元化教學模式聯合3D疾病模型[10]綜合應用于骨腫瘤專業的規培臨床教學中并探究其效果,為骨腫瘤教學提供新的教學思路。本文主要闡述目前骨科規培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上述新教學模式的培訓效果。
1 骨科規培的現況及思考
2014 年我國正式建立規培制度,啟動規培教育及培訓工作,并且在國家層面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及設施,為全面推行規培提供了有效保障。制度、硬件、師資是開展規培工作的三大核心因素,師資建設是提升規培質量的核心內容之一。我院通過“六重并舉”師資培訓體系大大提高了師資質量[11]。然而,目前的骨科規培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1 骨科規培的現況
1.1.1 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規培教師兼具繁重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很難各方面兼顧。另一方面,部分規培生為全日制專業型研究生,需完成畢業課題和升學等相關學業任務,導致臨床學習時間有限和個人職業發展壓力大,無法過多投入臨床學習活動。因此,部分規培教師和規培生均對培訓興趣不高、參與度不強、積極性不夠[12]。
1.1.2 效果不同質
規培生需輪轉多個臨床科室、不同的骨科亞專業組,因此面臨不同的臨床工作強調和工作節奏。對于部分骨科亞專業,規培生多重病房患者管理培訓、輕手術培訓;而部分亞專業患者平均住院日較短,圍手術期節奏快。同時,國內各級單位和授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很難保證規培生培訓質量的同質化。需要規培基地和規培生共同努力,探索高效同質的培訓模式[13]。
1.2 骨科規培教學的發展
外科學的規培是高校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其通過具體的理論聯系實踐使得規培生能夠掌握外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醫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臨床思維[14]。然而,骨腫瘤章節是骨外科學的難點和重點,涉及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影像學知識,病種較多,課堂信息量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象化記憶,不利于其徹底掌握骨腫瘤知識和提高臨床思維能力。近年來,計算機導航和圖像融合等工學新興技術蓬勃發展,將骨腫瘤外科的診療準確性提到新高度[15]。《“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構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交叉學科未來發展前沿將是醫工融合、協同創新[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指出要加快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設置交叉學科,促進醫工、醫理、醫文學科交叉融合[17]。醫學和工學的交叉融合不僅能為傳統學科帶來新的發展,也為現代醫學發展指明方向,推動未來醫學的進步[18]。因此,為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及滿意度,我院參考國家發展綱要及相關教學改革經驗,將醫工交叉的3D疾病模型加入規培生臨床階段教學中[6]。
1.3 骨腫瘤規培教學的發展
在骨腫瘤科,精準的治療基于準確的影像診斷和外科學分期[19]。目前,骨腫瘤的影像學評估依賴于多種檢查,如X線、CT、MRI等。同時,不同影像學主要檢測不同的人體組織。CT 能清晰顯示骨骼及血管受累情況,但是對軟組織不靈敏;MRI能反映腫瘤邊界、水腫范圍以及神經走行等軟組織。對于現有的診斷及治療規劃,骨腫瘤外科醫生需要分別從CT、MRI等不同影像數據中提取所需的關鍵信息,并以骨組織為基礎進行空間思維分析。此過程需要極強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感,且需反復對比影像2D圖像。現有臨床工作及教學中,即使高年資主治醫師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提取以上信息并作出判斷,且存在嚴重的主觀偏差,導致臨床教學困難。規培生在骨腫瘤科短暫輪轉期內,難以學習到骨腫瘤外科的核心概念和治療原則。研究顯示,骨腫瘤教學是骨科學中復雜的章節,病變表現多樣且混淆、解剖復雜[5]。因此如何提升規培生在骨腫瘤輪轉期間的教學質量,使其掌握常見病種和治療原則,一直以來是骨腫瘤學臨床教學的重點。
2 多元化教學模式聯合3D疾病模型的探索與實踐
針對骨腫瘤的臨床教學問題,我院骨科骨與軟組織腫瘤中心依托醫(學)院學科、團隊及基地優勢,創建了多元化教學模式聯合3D疾病模型的骨腫瘤臨床教學模式。該模式以規培生為中心,從規培生的臨床學習需求出發,以醫工結合技術作為支撐,不斷提高規培生的參與度,并在培訓后對培訓效果和評價進行調研,及時改進培訓體系,最終實現規培生臨床能力的提升。
2.1 教學模式介紹
在我院規培生的骨腫瘤教學中,依然以常規綜合教學方法[9]為核心,即基于良、惡性骨腫瘤的基本概念、影像學表現(X線、CT、MRI和全身骨掃描)、診斷要點、疾病分期和對應的外科治療等;同時,增加病例法教學、推導式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和多元化考核結合的多元化模式進行臨床教學(圖1)。通過真實的病例激發規培生的學習興趣。指導規培生對病例的病史、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表現等進行研究。通過提問的方式,指導規培生就病例復習相對應的理論知識,通過電腦呈現影像圖像,引導規培生對Ennecking分型和手術切除范圍規劃表現進行判斷,作出正確的臨床診斷和術式選擇。

a. X 線片;b. 全身骨掃描;c、d. CT 掃描;e、f. MRI 掃描
此外,在上述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加3D疾病模型分析。結合患者的多種影像學資料,如術前CT、MRI和磁共振神經成像等,以DICOM格式導入工學軟件Mimics,結合影像學資料,引導規培生通過回顧病理過程及結局推導臨床表現,提升其參與熱情。例如,在骨肉瘤病理生理學改變的分析過程中,引導規培生了解骨肉瘤影像學表現及典型臨床癥狀,增強對Codman三角、日光放射征等專業術語的理解和記憶。然后,規培生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手動測量和標記血管、神經、腫瘤、水腫范圍等重要解剖結構,根據Ennecking外科學分級等原則確定手術切除范圍及邊界。之后,以提問為載體,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并解決問題。最后將模型以“.obj”格式導入工學軟件3-Matic 11.0中,完成3D疾病模型(圖2)。隨后,帶教老師使用定制的3D打印疾病模型進行臨床教學,并通過直觀的3D模型引導學生對病例的Ennecking分型、手術切除和術前規劃等進行預判。

a.腫瘤及切除邊界;b. 截骨導板設計及放置;c. 實體模型。紅色表示切除范圍
2.2 教學效果
將2021年11月—2023年10月我院骨科骨與軟組織腫瘤中心輪轉的60名規培生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30名。對照組男生21人,女生9人,年齡20~23歲;試驗組男生22人,女生8人,年齡20~23歲。對照組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試驗組在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加3D疾病模型分析。教學完成后,評估兩組規培生出科考試成績的差異并考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病例分析情況,2項考試滿分均為100分。同時調研規培生對教學滿意度和教學質量的評價,包括學習興趣、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時間把握和師德師風,每項評分滿分為20分[7, 20]。
結果顯示,試驗組的理論考試成績[(86.4±2.9)vs. (75.5±3.8)分]和病例分析成績[(84.7±3.2)vs. (73.8±2.2)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對規培生滿意度的調查顯示,試驗組的學習興趣[(17.5±1.9)vs. (12.9±2.2)分]、教學內容安排滿意度[(17.3±1.8)vs. (13.2±1.4)分]和總體滿意度[(87.9±4.1)vs. (73.4±4.0)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教學時間把握滿意度[(18.5±1.2)vs. (18.4±1.2)分]和師德師風滿意度[(17.5±1.8)vs. (17.7±1.7)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規培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超過半數的規培生對課程教學效果給出好評,超過80%的試驗組規培生認可了課程教學有利于提高影像學讀片能力、醫患溝通能力、理論結合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3 小結與展望
筆者研究團隊前期以問題為基礎等多種教學模式,對骨腫瘤見習教學進行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9]。本文介紹的基于3D疾病模型的規培生臨床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生滿意度,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3D疾病模型能整合CT、MRI和磁共振神經成像等各種影像學檢查結果,將傳統的2D模式(橫斷位、矢狀位和冠狀位)形象地轉變為3D立體圖像,并清晰展示腫瘤邊界和手術切除范圍。直觀的3D立體圖像有效化解了在老師和學生中間因知識差形成的鴻溝,多方位提升教學質量。近年來,3D打印及相關工程類軟件運用于臨床醫學教學中的報道逐漸增加,并且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王盛東等[21]采用3D打印技術聯合循證醫學-以案例為導向的教學法,在住院醫師的骨腫瘤臨床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孫凌凌等[7]運用3D打印模型聯合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結果顯示該方法能有效提高骨科規培中骨盆骨腫瘤臨床教學的教學質量,并能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江仁兵等[5]研究表明使用3D打印模型輔助案例授課法可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在骨盆惡性腫瘤臨床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高教學效果。2021年,張鵬等[2]將微課聯合3D可視化技術應用于骨腫瘤外科臨床教學中,結果顯示可視化技術不僅提高學生的成績,還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滿意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上述研究結果均提示了基于3D疾病模型臨床教學的優勢。
總之,3D疾病模型可加強學生對骨腫瘤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然而,3D疾病模型教學要求教師不但要熟練掌握本章節的教學內容,還應對相關工程軟件如Mimics和3-Matic等熟練運用,充分利用各種技術將抽象難懂的專業知識形象化和簡單化,以適應當下的教學要求[22]。此外,近年來骨腫瘤教學逐漸發展為聯合外科手術、化療、放療和病理等學科的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未來也有融入 3D疾病模型教學的潛力[23]。同時,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對教學效果的評估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探索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教學評價體系[24]。各種數字化手段運用后,一方面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具實踐性的醫學教育,為未來醫療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教師更應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重視在對話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在臨床醫學的教學中不斷進步[25]。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骨外科學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規培”)教育的必修課程,是醫學生進入臨床工作后需要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1]。其中,骨腫瘤章節病種多、影像學表現繁多、診療原則抽象[2-3]。骨腫瘤的診斷依靠“病史+影像學+病理學”三結合,同時手術切除邊界也由影像學決定,影像學在診療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4]。因此,影像學評估是骨腫瘤診療和教學的重點。隨著國內外醫學教育的發展,規培學生(規培生)不僅需掌握骨腫瘤專業的“三基”,還需鍛煉醫工結合及團隊協作能力[5]。3D疾病模型可作為骨外科學理論教學和臨床醫學實踐的重要橋梁,是培養規培生臨床應用能力的重要環節[6-8]。常規骨腫瘤規培教學中,枯燥、抽象的教學方法并不能高效地傳授相關知識[9]。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為提升規培生骨腫瘤臨床教學時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及專業能力,將多元化教學模式聯合3D疾病模型[10]綜合應用于骨腫瘤專業的規培臨床教學中并探究其效果,為骨腫瘤教學提供新的教學思路。本文主要闡述目前骨科規培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上述新教學模式的培訓效果。
1 骨科規培的現況及思考
2014 年我國正式建立規培制度,啟動規培教育及培訓工作,并且在國家層面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及設施,為全面推行規培提供了有效保障。制度、硬件、師資是開展規培工作的三大核心因素,師資建設是提升規培質量的核心內容之一。我院通過“六重并舉”師資培訓體系大大提高了師資質量[11]。然而,目前的骨科規培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1 骨科規培的現況
1.1.1 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規培教師兼具繁重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很難各方面兼顧。另一方面,部分規培生為全日制專業型研究生,需完成畢業課題和升學等相關學業任務,導致臨床學習時間有限和個人職業發展壓力大,無法過多投入臨床學習活動。因此,部分規培教師和規培生均對培訓興趣不高、參與度不強、積極性不夠[12]。
1.1.2 效果不同質
規培生需輪轉多個臨床科室、不同的骨科亞專業組,因此面臨不同的臨床工作強調和工作節奏。對于部分骨科亞專業,規培生多重病房患者管理培訓、輕手術培訓;而部分亞專業患者平均住院日較短,圍手術期節奏快。同時,國內各級單位和授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很難保證規培生培訓質量的同質化。需要規培基地和規培生共同努力,探索高效同質的培訓模式[13]。
1.2 骨科規培教學的發展
外科學的規培是高校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其通過具體的理論聯系實踐使得規培生能夠掌握外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醫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臨床思維[14]。然而,骨腫瘤章節是骨外科學的難點和重點,涉及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影像學知識,病種較多,課堂信息量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象化記憶,不利于其徹底掌握骨腫瘤知識和提高臨床思維能力。近年來,計算機導航和圖像融合等工學新興技術蓬勃發展,將骨腫瘤外科的診療準確性提到新高度[15]。《“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構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交叉學科未來發展前沿將是醫工融合、協同創新[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指出要加快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設置交叉學科,促進醫工、醫理、醫文學科交叉融合[17]。醫學和工學的交叉融合不僅能為傳統學科帶來新的發展,也為現代醫學發展指明方向,推動未來醫學的進步[18]。因此,為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及滿意度,我院參考國家發展綱要及相關教學改革經驗,將醫工交叉的3D疾病模型加入規培生臨床階段教學中[6]。
1.3 骨腫瘤規培教學的發展
在骨腫瘤科,精準的治療基于準確的影像診斷和外科學分期[19]。目前,骨腫瘤的影像學評估依賴于多種檢查,如X線、CT、MRI等。同時,不同影像學主要檢測不同的人體組織。CT 能清晰顯示骨骼及血管受累情況,但是對軟組織不靈敏;MRI能反映腫瘤邊界、水腫范圍以及神經走行等軟組織。對于現有的診斷及治療規劃,骨腫瘤外科醫生需要分別從CT、MRI等不同影像數據中提取所需的關鍵信息,并以骨組織為基礎進行空間思維分析。此過程需要極強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感,且需反復對比影像2D圖像。現有臨床工作及教學中,即使高年資主治醫師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提取以上信息并作出判斷,且存在嚴重的主觀偏差,導致臨床教學困難。規培生在骨腫瘤科短暫輪轉期內,難以學習到骨腫瘤外科的核心概念和治療原則。研究顯示,骨腫瘤教學是骨科學中復雜的章節,病變表現多樣且混淆、解剖復雜[5]。因此如何提升規培生在骨腫瘤輪轉期間的教學質量,使其掌握常見病種和治療原則,一直以來是骨腫瘤學臨床教學的重點。
2 多元化教學模式聯合3D疾病模型的探索與實踐
針對骨腫瘤的臨床教學問題,我院骨科骨與軟組織腫瘤中心依托醫(學)院學科、團隊及基地優勢,創建了多元化教學模式聯合3D疾病模型的骨腫瘤臨床教學模式。該模式以規培生為中心,從規培生的臨床學習需求出發,以醫工結合技術作為支撐,不斷提高規培生的參與度,并在培訓后對培訓效果和評價進行調研,及時改進培訓體系,最終實現規培生臨床能力的提升。
2.1 教學模式介紹
在我院規培生的骨腫瘤教學中,依然以常規綜合教學方法[9]為核心,即基于良、惡性骨腫瘤的基本概念、影像學表現(X線、CT、MRI和全身骨掃描)、診斷要點、疾病分期和對應的外科治療等;同時,增加病例法教學、推導式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和多元化考核結合的多元化模式進行臨床教學(圖1)。通過真實的病例激發規培生的學習興趣。指導規培生對病例的病史、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表現等進行研究。通過提問的方式,指導規培生就病例復習相對應的理論知識,通過電腦呈現影像圖像,引導規培生對Ennecking分型和手術切除范圍規劃表現進行判斷,作出正確的臨床診斷和術式選擇。

a. X 線片;b. 全身骨掃描;c、d. CT 掃描;e、f. MRI 掃描
此外,在上述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加3D疾病模型分析。結合患者的多種影像學資料,如術前CT、MRI和磁共振神經成像等,以DICOM格式導入工學軟件Mimics,結合影像學資料,引導規培生通過回顧病理過程及結局推導臨床表現,提升其參與熱情。例如,在骨肉瘤病理生理學改變的分析過程中,引導規培生了解骨肉瘤影像學表現及典型臨床癥狀,增強對Codman三角、日光放射征等專業術語的理解和記憶。然后,規培生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手動測量和標記血管、神經、腫瘤、水腫范圍等重要解剖結構,根據Ennecking外科學分級等原則確定手術切除范圍及邊界。之后,以提問為載體,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并解決問題。最后將模型以“.obj”格式導入工學軟件3-Matic 11.0中,完成3D疾病模型(圖2)。隨后,帶教老師使用定制的3D打印疾病模型進行臨床教學,并通過直觀的3D模型引導學生對病例的Ennecking分型、手術切除和術前規劃等進行預判。

a.腫瘤及切除邊界;b. 截骨導板設計及放置;c. 實體模型。紅色表示切除范圍
2.2 教學效果
將2021年11月—2023年10月我院骨科骨與軟組織腫瘤中心輪轉的60名規培生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30名。對照組男生21人,女生9人,年齡20~23歲;試驗組男生22人,女生8人,年齡20~23歲。對照組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試驗組在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加3D疾病模型分析。教學完成后,評估兩組規培生出科考試成績的差異并考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病例分析情況,2項考試滿分均為100分。同時調研規培生對教學滿意度和教學質量的評價,包括學習興趣、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時間把握和師德師風,每項評分滿分為20分[7, 20]。
結果顯示,試驗組的理論考試成績[(86.4±2.9)vs. (75.5±3.8)分]和病例分析成績[(84.7±3.2)vs. (73.8±2.2)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對規培生滿意度的調查顯示,試驗組的學習興趣[(17.5±1.9)vs. (12.9±2.2)分]、教學內容安排滿意度[(17.3±1.8)vs. (13.2±1.4)分]和總體滿意度[(87.9±4.1)vs. (73.4±4.0)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教學時間把握滿意度[(18.5±1.2)vs. (18.4±1.2)分]和師德師風滿意度[(17.5±1.8)vs. (17.7±1.7)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規培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超過半數的規培生對課程教學效果給出好評,超過80%的試驗組規培生認可了課程教學有利于提高影像學讀片能力、醫患溝通能力、理論結合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3 小結與展望
筆者研究團隊前期以問題為基礎等多種教學模式,對骨腫瘤見習教學進行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9]。本文介紹的基于3D疾病模型的規培生臨床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生滿意度,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3D疾病模型能整合CT、MRI和磁共振神經成像等各種影像學檢查結果,將傳統的2D模式(橫斷位、矢狀位和冠狀位)形象地轉變為3D立體圖像,并清晰展示腫瘤邊界和手術切除范圍。直觀的3D立體圖像有效化解了在老師和學生中間因知識差形成的鴻溝,多方位提升教學質量。近年來,3D打印及相關工程類軟件運用于臨床醫學教學中的報道逐漸增加,并且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王盛東等[21]采用3D打印技術聯合循證醫學-以案例為導向的教學法,在住院醫師的骨腫瘤臨床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孫凌凌等[7]運用3D打印模型聯合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結果顯示該方法能有效提高骨科規培中骨盆骨腫瘤臨床教學的教學質量,并能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江仁兵等[5]研究表明使用3D打印模型輔助案例授課法可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在骨盆惡性腫瘤臨床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高教學效果。2021年,張鵬等[2]將微課聯合3D可視化技術應用于骨腫瘤外科臨床教學中,結果顯示可視化技術不僅提高學生的成績,還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滿意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上述研究結果均提示了基于3D疾病模型臨床教學的優勢。
總之,3D疾病模型可加強學生對骨腫瘤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然而,3D疾病模型教學要求教師不但要熟練掌握本章節的教學內容,還應對相關工程軟件如Mimics和3-Matic等熟練運用,充分利用各種技術將抽象難懂的專業知識形象化和簡單化,以適應當下的教學要求[22]。此外,近年來骨腫瘤教學逐漸發展為聯合外科手術、化療、放療和病理等學科的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未來也有融入 3D疾病模型教學的潛力[23]。同時,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對教學效果的評估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探索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教學評價體系[24]。各種數字化手段運用后,一方面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具實踐性的醫學教育,為未來醫療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教師更應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重視在對話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在臨床醫學的教學中不斷進步[25]。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