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是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發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普通感冒多數呈自限性,但其同樣可以導致嚴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近年來普通感冒患者癥狀呈復雜多樣,部分患者可產生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急診感染學組編撰的《成人普通感冒診斷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2023)》,探討了15個臨床實踐相關的重要問題。該文對指南進行了詳細全面的解讀,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成人普通感冒的診斷和治療,服務于臨床實踐。
引用本文: 劉燕, 童翔, 劉思彤, 范紅. 《成人普通感冒診斷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2023)》解讀. 華西醫學, 2024, 39(4): 505-508. doi: 10.7507/1002-0179.20240112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普通感冒是一種局限于上呼吸道的病癥,大部分由病毒感染所致,多呈自限性,其病程通常小于10 d[1],常具有急性鼻、副鼻竇炎特征[2],臨床表現以打噴嚏、鼻塞、流涕等卡他癥狀為主,咳嗽、咽痛也為其常見癥狀,嚴重者有發熱、頭痛或肌肉酸痛等表現。兒童、老年人群及免疫低下者是易感人群。由于感冒的流行和反復發作,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國內雖已有多個與感冒相關的專家共識,但隨著近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大流行,醫務工作者已對呼吸道病毒感染有了更深的認識,積累了新的循證醫學證據。因此,有必要對該版《成人普通感冒診斷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2023)》[3](以下簡稱《指南》)進行詳細解讀,以便臨床實踐更加實用和方便。
1 普通感冒的病原學
普通感冒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其中鼻病毒是最常見的病原體,占比約為50%,其次為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占1/4~1/5,同一病例也可檢出2種或以上致病原[4-5]。近年隨著微生物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普通感冒人群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人偏肺病毒、腸道病毒和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檢出率也進一步增高,同樣也可表現為感冒樣癥狀[6-8]。此外,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SR-CoV-2)等新發傳染病原體感染時,輕癥患者可表現為感冒樣癥狀。因此,臨床實踐工作中需謹慎作好鑒別診斷。
一般情況下,普通感冒具有自限性,以對癥治療為主,通常不需要進行病原學篩查、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臨床醫生可以依據詳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作出診斷。對于病情5~7 d無緩解,或合并有嚴重癥狀及存在多種基礎疾病的患者,《指南》建議盡快進行相應的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以便明確病原菌,進行目標性抗感染治療。《指南》還特別強調流感病毒、SASR-CoV-2等傳染性強,易導致流行,應積極完善病原學檢測,早期進行呼吸道隔離,及時給予合理抗病毒治療,避免病毒性肺炎與重癥發生。
2 普通感冒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大多數情況下,普通感冒的診斷一般不難。感冒癥狀主要為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畏寒、發熱等[9-10]。血常規、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檢查可協助判斷是否存在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此外,還可以進行血清學或病原核酸檢測。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流行病學史等基本可以作出初步判斷。
普通感冒需要與其他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進行鑒別。例如,流感、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流感的全身癥狀早期比普通感冒重,如高熱、肌肉酸痛等,病情重者后期可能繼發細菌或者耐藥菌,甚至真菌感染。此外,還需要與過敏性鼻炎等其他疾病進行鑒別。
SASR-CoV-2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導致的輕型COVID-19在疾病的初期同樣可以表現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需通過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癥狀、核酸檢測及影像學檢查,予以鑒別。
3 普通感冒的治療
3.1 抗病毒藥物治療
大多數普通感冒癥狀輕微,屬于自限性疾病,若不出現并發癥,癥狀通常在10 d內緩解。對于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采用對癥治療、緩解癥狀為主,并戒煙、注意休息、多飲水、補充維生素和營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通常就能好轉。對于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65歲)、免疫低下人群、有基礎疾病者,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肝腎功能不全、支氣管哮喘和慢性結構性肺病,以及孕婦、兒童等特殊群體,需要密切觀察,盡早防治,以減少重癥率和死亡率。此外,還應該警惕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以誘發基礎疾病的惡化[11]、全身嚴重炎癥反應、膿毒癥,甚至引發心肌炎、纖維化、猝死等。
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近來年發現了部分新型病毒的流行,甚至出現重癥或嚴重并發癥,需引起重視,盡早診斷及治療,避免造成大流行及危及生命。
RSV感染可引起兒童和成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增加,特別在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中,必須積極管理及治療RSV感染[12]。目前治療RSV感染的唯一許可藥物是霧化利巴韋林,主要用于治療RSV感染高風險患者。但其療效不確定,且有不少的不良反應,如精神改變(焦慮、抑郁、孤獨感)、腎損傷、肝損傷、惡心、喘息、支氣管痙攣等,個別患者可出現嚴重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因此,《指南》提出對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若高度懷疑或診斷RSV感染,建議嘗試霧化吸入型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但需嚴密觀察其副作用。
流感病毒感染是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易發生大流行,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一旦診斷流感,建議盡早啟動抗病毒藥物治療。同時,應及時評估病情,早期識別重癥與危重癥患者。《指南》推薦對于高度疑似流感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分泌物流感病毒檢測陽性者,盡早應用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或帕拉米韋)、阿比多爾或瑪巴洛沙韋抗病毒治療。
3.2 微量營養素治療
微量營養素在人體中含量甚微,但它們對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能量供應等起著關鍵作用。微量營養素與機體的免疫力密切相關,若攝取不足,可表現為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增加重癥發生風險。因此,在治療感冒時補充微量營養素作為一項輔助治療近年來備受關注。
基于有限的循證醫學證據,《指南》推薦在感冒出現癥狀的早期(24 h內)使用醋酸鋅和葡萄糖酸鋅口含片(鋅劑量≥75 mg/d但不宜超過100 mg/d)可以有效緩解感冒癥狀;同時,反對局部應用含鋅鼻噴霧劑,因其可導致嗅覺消失等不良反應。補充維生素C并不能減少普通人群的感冒發病率,但對生活在寒冷地區且短時間劇烈運動者(如馬拉松、滑雪運動員或士兵)及體力勞動者有用。《指南》通過匯總國內外多項研究結果,提出維生素D不足會降低機體抵抗力,導致易罹患呼吸道病毒感染,尤其是在冬季呼吸道病毒流行季節[13]。因此,對于缺乏維生素D人群,及時補充維生素D可能預防感冒。《指南》還強調維生素E的食物來源豐富,正常飲食一般不會導致維生素E缺乏,不建議對于飲食正常的普通人群常規補充維生素E預防感冒。此外,對于微量營養素檢測通常耗時長,結果價值有限,應當遵循個體化原則,而非普及性應用。
3.3 普通感冒的對癥治療
普通感冒的對癥治療尤其重要,包括合理使用解熱鎮痛藥、鼻減充血劑、抗組胺藥、鎮咳藥、祛痰藥等。近年來,通過鼻加熱器輸送加熱濕化空氣可能在治療感冒上能夠獲益,但目前循證證據仍不充分,研究結果存在差異性,且可能存在一系列嚴重不良事件[14](如嚴重咳嗽、支氣管痙攣、哮喘急性發作等),《指南》并不推薦,需未來進一步深入探索。
非處方抗感冒藥作為復方制劑(包括抗組胺藥、鼻減充血劑、抗膽堿藥、鎮痛劑等的兩兩組合或三個組合)已廣泛用于臨床。該類藥物通過不同作用機制緩解感冒的各種癥狀,有一定的療效。但《指南》強調了需要關注非處方抗感冒藥的不良反應,如嗜睡、牙齦腫脹、失眠、頭暈、心悸、腹瀉、頭痛、腹痛、嘔吐等[15],甚至誘發嚴重后果。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決策,而非自行盲目購藥。
此外,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可作為感冒時疼痛、發熱癥狀的首選治療藥物,但應作好胃腸道保護,如餐后服藥、口服胃黏膜保護劑等,避免或減少嚴重不良事件發生。在既往或現階段合并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時,需慎用這類藥。《指南》還強調孕婦,尤其是妊娠晚期應慎用包括乙酰氨基酚在內的非甾體抗炎藥;此外,對于童年期發生過阿司匹林相關瑞氏綜合征的患者,應避免再次使用。
成人普通感冒相關急性咳嗽機制不明,可能涉及病毒性上皮損傷、腺體分泌亢進、炎癥反應和神經調節機制異常多個環節[16],因此,《指南》推薦發現普通感冒相關急性咳嗽時,應首先作好鑒別診斷,排除有無引起咳嗽的其他原因,如鼻炎急性發作、咳嗽變異性哮喘、胃食管反流等。若患者發生普通感冒相關急性咳嗽時無其他合并癥,可以采用綜合性治療策略,包括改變生活習慣、飲食治療、藥物治療以及物理治療等。《指南》推薦對于>18歲的患者,若普通感冒相關急性咳嗽對生活起居影響過大,難以忍受,建議首選含蜂蜜制劑或右美沙芬鎮咳,若效果不佳,建議短期服用(<5 d)福爾可定對癥治療。但是,《指南》也強調止咳不是必須的,咳嗽屬于機體保護性反射,充分促進排痰及上皮細胞修復也可以是止咳較好的方式之一。
3.4 病毒-細菌合并感染
普通感冒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所致,治療時不應該常規使用抗生素。不恰當地使用抗生素容易導致藥物資源浪費、不良反應增加和篩選出耐藥細菌。
在普通感冒早期(3~5 d內),很難通過臨床癥狀鑒別是否存在細菌感染,有些患者甚至會出現少量膿性鼻腔分泌物,干擾臨床醫生的判斷。事實上膿性分泌物也不一定是細菌感染,很有可能與病毒炎癥導致中性粒細胞浸潤有關。
普通感冒常常并發急性鼻-鼻竇炎,少數患者可能繼發細菌感染。《指南》指出若感冒癥狀持續超過7~10 d或者5 d后癥狀不緩解反而加重,且出現以下狀況,可考慮并發急性細菌性鼻竇炎:① 鼻涕或痰液性狀和顏色變化;② 紅細胞沉降率、降鈣素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增高;③ 發熱>38.0℃;④ 單側額面部疼痛;⑤ 癥狀緩解后又加重。臨床資料顯示,抗生素治療可加快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癥狀緩解和細菌根除,縮短康復時間,故抗生素是治療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的有效策略[17]。當繼發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時,建議根據當地細菌耐藥流行情況,選用抗生素治療。
普通感冒容易誘發免疫功能低下者發生社區獲得性肺炎。常見的病原菌包括細菌(如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RSV等)、支原體、衣原體等。老年人、兒童、身體虛弱者、長期吸煙者和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在感冒后更易發生肺炎。并且,研究表明,存在免疫缺陷的慢性結構性肺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間質性肺炎等),感冒后易引起肺部細菌感染,誘發基礎疾病急性加重[18-20]。建議及時安排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評估病情,根據病原學結果及藥敏情況給予經驗性或目標性抗生素治療。
4 結語
《指南》基于循證醫學方法全面詮釋了普通感冒的定義、病原學、診斷及治療新證據與進展,內容全面詳實。《指南》基于大量文獻和研究證據的評估,較以往其他指南提出更多較為科學而客觀的見解,尤其是對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對癥治療以及微量營養素在普通感冒防治中的應用等均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剖析,相信對臨床診治工作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普通感冒是一種局限于上呼吸道的病癥,大部分由病毒感染所致,多呈自限性,其病程通常小于10 d[1],常具有急性鼻、副鼻竇炎特征[2],臨床表現以打噴嚏、鼻塞、流涕等卡他癥狀為主,咳嗽、咽痛也為其常見癥狀,嚴重者有發熱、頭痛或肌肉酸痛等表現。兒童、老年人群及免疫低下者是易感人群。由于感冒的流行和反復發作,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國內雖已有多個與感冒相關的專家共識,但隨著近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大流行,醫務工作者已對呼吸道病毒感染有了更深的認識,積累了新的循證醫學證據。因此,有必要對該版《成人普通感冒診斷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2023)》[3](以下簡稱《指南》)進行詳細解讀,以便臨床實踐更加實用和方便。
1 普通感冒的病原學
普通感冒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其中鼻病毒是最常見的病原體,占比約為50%,其次為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占1/4~1/5,同一病例也可檢出2種或以上致病原[4-5]。近年隨著微生物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普通感冒人群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人偏肺病毒、腸道病毒和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檢出率也進一步增高,同樣也可表現為感冒樣癥狀[6-8]。此外,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SR-CoV-2)等新發傳染病原體感染時,輕癥患者可表現為感冒樣癥狀。因此,臨床實踐工作中需謹慎作好鑒別診斷。
一般情況下,普通感冒具有自限性,以對癥治療為主,通常不需要進行病原學篩查、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臨床醫生可以依據詳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作出診斷。對于病情5~7 d無緩解,或合并有嚴重癥狀及存在多種基礎疾病的患者,《指南》建議盡快進行相應的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以便明確病原菌,進行目標性抗感染治療。《指南》還特別強調流感病毒、SASR-CoV-2等傳染性強,易導致流行,應積極完善病原學檢測,早期進行呼吸道隔離,及時給予合理抗病毒治療,避免病毒性肺炎與重癥發生。
2 普通感冒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大多數情況下,普通感冒的診斷一般不難。感冒癥狀主要為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畏寒、發熱等[9-10]。血常規、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檢查可協助判斷是否存在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此外,還可以進行血清學或病原核酸檢測。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流行病學史等基本可以作出初步判斷。
普通感冒需要與其他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進行鑒別。例如,流感、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流感的全身癥狀早期比普通感冒重,如高熱、肌肉酸痛等,病情重者后期可能繼發細菌或者耐藥菌,甚至真菌感染。此外,還需要與過敏性鼻炎等其他疾病進行鑒別。
SASR-CoV-2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導致的輕型COVID-19在疾病的初期同樣可以表現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需通過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癥狀、核酸檢測及影像學檢查,予以鑒別。
3 普通感冒的治療
3.1 抗病毒藥物治療
大多數普通感冒癥狀輕微,屬于自限性疾病,若不出現并發癥,癥狀通常在10 d內緩解。對于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采用對癥治療、緩解癥狀為主,并戒煙、注意休息、多飲水、補充維生素和營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通常就能好轉。對于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65歲)、免疫低下人群、有基礎疾病者,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肝腎功能不全、支氣管哮喘和慢性結構性肺病,以及孕婦、兒童等特殊群體,需要密切觀察,盡早防治,以減少重癥率和死亡率。此外,還應該警惕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以誘發基礎疾病的惡化[11]、全身嚴重炎癥反應、膿毒癥,甚至引發心肌炎、纖維化、猝死等。
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近來年發現了部分新型病毒的流行,甚至出現重癥或嚴重并發癥,需引起重視,盡早診斷及治療,避免造成大流行及危及生命。
RSV感染可引起兒童和成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增加,特別在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中,必須積極管理及治療RSV感染[12]。目前治療RSV感染的唯一許可藥物是霧化利巴韋林,主要用于治療RSV感染高風險患者。但其療效不確定,且有不少的不良反應,如精神改變(焦慮、抑郁、孤獨感)、腎損傷、肝損傷、惡心、喘息、支氣管痙攣等,個別患者可出現嚴重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因此,《指南》提出對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若高度懷疑或診斷RSV感染,建議嘗試霧化吸入型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但需嚴密觀察其副作用。
流感病毒感染是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易發生大流行,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一旦診斷流感,建議盡早啟動抗病毒藥物治療。同時,應及時評估病情,早期識別重癥與危重癥患者。《指南》推薦對于高度疑似流感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分泌物流感病毒檢測陽性者,盡早應用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或帕拉米韋)、阿比多爾或瑪巴洛沙韋抗病毒治療。
3.2 微量營養素治療
微量營養素在人體中含量甚微,但它們對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能量供應等起著關鍵作用。微量營養素與機體的免疫力密切相關,若攝取不足,可表現為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增加重癥發生風險。因此,在治療感冒時補充微量營養素作為一項輔助治療近年來備受關注。
基于有限的循證醫學證據,《指南》推薦在感冒出現癥狀的早期(24 h內)使用醋酸鋅和葡萄糖酸鋅口含片(鋅劑量≥75 mg/d但不宜超過100 mg/d)可以有效緩解感冒癥狀;同時,反對局部應用含鋅鼻噴霧劑,因其可導致嗅覺消失等不良反應。補充維生素C并不能減少普通人群的感冒發病率,但對生活在寒冷地區且短時間劇烈運動者(如馬拉松、滑雪運動員或士兵)及體力勞動者有用。《指南》通過匯總國內外多項研究結果,提出維生素D不足會降低機體抵抗力,導致易罹患呼吸道病毒感染,尤其是在冬季呼吸道病毒流行季節[13]。因此,對于缺乏維生素D人群,及時補充維生素D可能預防感冒。《指南》還強調維生素E的食物來源豐富,正常飲食一般不會導致維生素E缺乏,不建議對于飲食正常的普通人群常規補充維生素E預防感冒。此外,對于微量營養素檢測通常耗時長,結果價值有限,應當遵循個體化原則,而非普及性應用。
3.3 普通感冒的對癥治療
普通感冒的對癥治療尤其重要,包括合理使用解熱鎮痛藥、鼻減充血劑、抗組胺藥、鎮咳藥、祛痰藥等。近年來,通過鼻加熱器輸送加熱濕化空氣可能在治療感冒上能夠獲益,但目前循證證據仍不充分,研究結果存在差異性,且可能存在一系列嚴重不良事件[14](如嚴重咳嗽、支氣管痙攣、哮喘急性發作等),《指南》并不推薦,需未來進一步深入探索。
非處方抗感冒藥作為復方制劑(包括抗組胺藥、鼻減充血劑、抗膽堿藥、鎮痛劑等的兩兩組合或三個組合)已廣泛用于臨床。該類藥物通過不同作用機制緩解感冒的各種癥狀,有一定的療效。但《指南》強調了需要關注非處方抗感冒藥的不良反應,如嗜睡、牙齦腫脹、失眠、頭暈、心悸、腹瀉、頭痛、腹痛、嘔吐等[15],甚至誘發嚴重后果。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決策,而非自行盲目購藥。
此外,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可作為感冒時疼痛、發熱癥狀的首選治療藥物,但應作好胃腸道保護,如餐后服藥、口服胃黏膜保護劑等,避免或減少嚴重不良事件發生。在既往或現階段合并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時,需慎用這類藥。《指南》還強調孕婦,尤其是妊娠晚期應慎用包括乙酰氨基酚在內的非甾體抗炎藥;此外,對于童年期發生過阿司匹林相關瑞氏綜合征的患者,應避免再次使用。
成人普通感冒相關急性咳嗽機制不明,可能涉及病毒性上皮損傷、腺體分泌亢進、炎癥反應和神經調節機制異常多個環節[16],因此,《指南》推薦發現普通感冒相關急性咳嗽時,應首先作好鑒別診斷,排除有無引起咳嗽的其他原因,如鼻炎急性發作、咳嗽變異性哮喘、胃食管反流等。若患者發生普通感冒相關急性咳嗽時無其他合并癥,可以采用綜合性治療策略,包括改變生活習慣、飲食治療、藥物治療以及物理治療等。《指南》推薦對于>18歲的患者,若普通感冒相關急性咳嗽對生活起居影響過大,難以忍受,建議首選含蜂蜜制劑或右美沙芬鎮咳,若效果不佳,建議短期服用(<5 d)福爾可定對癥治療。但是,《指南》也強調止咳不是必須的,咳嗽屬于機體保護性反射,充分促進排痰及上皮細胞修復也可以是止咳較好的方式之一。
3.4 病毒-細菌合并感染
普通感冒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所致,治療時不應該常規使用抗生素。不恰當地使用抗生素容易導致藥物資源浪費、不良反應增加和篩選出耐藥細菌。
在普通感冒早期(3~5 d內),很難通過臨床癥狀鑒別是否存在細菌感染,有些患者甚至會出現少量膿性鼻腔分泌物,干擾臨床醫生的判斷。事實上膿性分泌物也不一定是細菌感染,很有可能與病毒炎癥導致中性粒細胞浸潤有關。
普通感冒常常并發急性鼻-鼻竇炎,少數患者可能繼發細菌感染。《指南》指出若感冒癥狀持續超過7~10 d或者5 d后癥狀不緩解反而加重,且出現以下狀況,可考慮并發急性細菌性鼻竇炎:① 鼻涕或痰液性狀和顏色變化;② 紅細胞沉降率、降鈣素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增高;③ 發熱>38.0℃;④ 單側額面部疼痛;⑤ 癥狀緩解后又加重。臨床資料顯示,抗生素治療可加快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癥狀緩解和細菌根除,縮短康復時間,故抗生素是治療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的有效策略[17]。當繼發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時,建議根據當地細菌耐藥流行情況,選用抗生素治療。
普通感冒容易誘發免疫功能低下者發生社區獲得性肺炎。常見的病原菌包括細菌(如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RSV等)、支原體、衣原體等。老年人、兒童、身體虛弱者、長期吸煙者和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在感冒后更易發生肺炎。并且,研究表明,存在免疫缺陷的慢性結構性肺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間質性肺炎等),感冒后易引起肺部細菌感染,誘發基礎疾病急性加重[18-20]。建議及時安排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評估病情,根據病原學結果及藥敏情況給予經驗性或目標性抗生素治療。
4 結語
《指南》基于循證醫學方法全面詮釋了普通感冒的定義、病原學、診斷及治療新證據與進展,內容全面詳實。《指南》基于大量文獻和研究證據的評估,較以往其他指南提出更多較為科學而客觀的見解,尤其是對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對癥治療以及微量營養素在普通感冒防治中的應用等均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剖析,相信對臨床診治工作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