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我國近 40 年的醫院感染管理事業發展,全國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質控)工作也已開展 10 年,發展迅速,成果豐碩。10 年來,我國從事醫院感染質量管理與控制工作的人才隊伍持續發展壯大、隊伍素質持續提升,管理能力持續提高、運行機制持續完善。隨著公立醫院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運行模式轉向精細化管理、醫療質量注重內涵發展,醫院感染質控工作需要進一步固本興新,抓好質量。該文總結了全國醫院感染管理質控中心建設和工作開展情況,分析了當前醫院感染管理質控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共同探討了我國醫院感染管理質控工作發展的定位和方向。
引用本文: 徐笑, 劉遠東, 劉善善, 楊蕾, 單淑娟. 固本興新抓質量,深拓醫院感染質量控制新局面. 華西醫學, 2024, 39(3): 333-337. doi: 10.7507/1002-0179.20240215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我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起步較國外晚,但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化發展迅速[1]。自 1986 年原衛生部成立醫院感染監控研究協調小組,開啟了國家層面有組織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在該“研究協調小組”的領導下,要求各級醫療機構建立醫院感染的管理組織,配備相應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開展醫院感染監測工作,從組織建設層面上為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09 年,為提高醫療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原衛生部印發《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管理辦法(試行)》[2],國家級各專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陸續成立;2013 年,國家醫院感染質量管理與控制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醫院感染質量控制(質控)工作正式步入發展軌道。
縱觀我國 10 年來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發展,經歷了不斷規范、不斷推進、不斷拓展的過程,在醫院感染質控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指標體系、監測反饋體系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與安全的新時期,新階段醫院感染質控工作要錨定科學發展,精準定位、找準方向、明確目標,為推動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發展提供思路和參考。
1 我國醫院感染質控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質控組織體系不斷完善
自 1994 年,原國家衛生部頒布了我國第 1 部醫院感染規范性文件《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3](以下簡稱“規范”),并在 2000 年進行修訂。該規范明確了醫院感染管理的組織及其職責,為醫院感染工作的規范管理提供了法規依據,有力促進了全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同年浙江省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成立,這是我國首家省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隨后省級、地市級、縣區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相繼成立,國家-省-市-縣區級組成的 4 級質控體系逐步建立。截至 2023 年年底,省級、地市及區縣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成立數量已達 2 000 余個;全國省級和地市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覆蓋率為 100%;全國區縣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 1 555 個,全國覆蓋率為 60%。此外,醫療機構內部成立了院級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設置了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根據全國醫療質量數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設置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獨立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分別占比分別為 98.45%、94.53%。
1.2 制度體系不斷優化
醫院感染質控制度體系包括質控中心管理規定、醫院感染相關管理規范及行業衛生標準等。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的管理規定、行業標準等根據臨床工作及時更新,切實指導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的開展。10 年來,國家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相繼頒布了《國家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工作規劃(2023—2025 年)》[4]、《國家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專業技術指導管理規范(試行)》和《質控中心工作例會制度》等文件。
截至 2021 年,涉及醫院感染管理標準規范制度包括:《中國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5]等 6 部法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6]等 4 項法規,以及《醫療質量管理辦法》[7]、《醫院感染管理辦法》[8]等部門規章 7 項,國務院辦公廳和行業主管部門發布的規范性文件約 70 個,國家衛生行業標準近 90 項。各類標準、技術指南、規范的頒布與實施為開展醫院感染質控工作奠定堅實的制度依據。
1.3 質控指標體系不斷健全
國家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成立后,圍繞質控指標體系建設主要開展 4 個方面工作。一是起草完成醫院感染管理質控指標。2015 年,13 項醫院感染管理質控指標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批準正式發布;同時為進一步規范指標數據采集,相繼出版了《醫院感染監測基本數據集及質量控制指標集實施指南(2016 版)》[9]和《醫療機構住院患者感染監測基本數據集及質量控制指標集實施指南(2021 版)》[10];醫院感染質控指標的建立有力推動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化、同質化,促進了醫院感染信息化預警監測能力提升。二是醫院感染質控指標之一“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納入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委員會 2021 和 2022 年發布的“十大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11-12]。為進一步落實目標改進工作,加強醫院感染質控目標化管理,國家醫院感染管理專業質控中心聯合國家臨床檢驗專業質控中心及國家藥事管理專業質控中心印發《“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專項行動》,對醫療機構抗菌藥物合理規范送檢管理作出具體要求。三是 2021 年啟動了 13 項醫院感染質控指標(2015 版)評價工作,全面了解指標使用情況、使用效果及存在的問題,并于 2023 年完成新版醫院感染質控指標的修訂工作。四是在醫院感染質控指標數據基礎上,研究構建適用于不同類型醫院的感染防控效果評價標準。質控指標體系化的健全完善為醫院感染管理質量評估、評價與持續改進夯實了基礎,進一步推動質控體系專業化發展。
1.4 質控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隨著省、市、縣三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數量不斷擴大,從事醫院感染質控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各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均配備專兼職人員,截至 2023 年底,經保守估算,全國省、市、縣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專兼職人員 4 000 余人,約占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專職感染控制(感控)人員的 7%;省、市、縣三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專職人員占比分別為 21.88%、15.57%、15.71%。根據全國醫療質量數據抽樣調查數據計算,2022 年全國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感控專職人員總人數約 5.42 萬名,專職人員占實際床位比 1∶135,高于 2015 年專職人員占實際床位比 1∶244[13];專職人員中護理專業背景人員占 58.15%、醫師專業背景人員占 30.20%(臨床醫師 19.48%,公共衛生醫師 10.72%)、其他人員占 11.64%(衛生管理 3.73%,其他 7.91%),公衛專業、統計專業和流行病學專業等專業人員陸續加入到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隊伍[14]。
1.5 質控信息化平臺基本搭建
10 年來,在各省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的努力下,醫院感染質控信息監測工作取得長足發展。一是在醫療機構內實現醫院感染預警監測基礎上,目前全國已有 20 個省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占 62.5%)建立基于醫院感染過程化數據抓取的省級信息化監測平臺。二是自 2016 年起,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在國家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信息網(national clinical improvement system, NCIS)進行年度醫院感染管理相關數據填報,目前每年萬余家醫療機構報送相關數據。三是為及時掌握全國醫院感染質控工作最新進展,充分發揮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哨點醫院作用,2022 年國家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啟動全國數據信息報送平臺。目前,共納入哨點醫院 1 600 余家,包括二、三級綜合醫院及專科醫院,平臺的建立將極大提升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管理質量。
2 新時期醫院感染質控工作面臨的挑戰
2.1 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專業能力及組織能力亟待加強
質控是用專業手段對醫療服務全過程實行的動態管理過程,查找系統漏洞,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醫院感染管理質控涉及醫院管理、醫療、護理、藥學、臨床檢驗、公共衛生學等多個專業領域,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術性。各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作為推進醫療質量與控制工作的重要載體之一,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領導下,需要具有組織管理本轄區醫院感染管理的能力,需要建立醫院感染質控理念及系統思維,優化質控模式和機制,提升質控中心組織管理能力及崗位勝任力,包括從結構質量、環節質量、終末質量等 3 個方面協助衛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實施質量控制監管,制定質量控制標準和指標,開展質控培訓,實施質控評估,加強質控信息化建設、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監管力度;借助醫聯體、醫療集團等,促進醫院感染資源下沉,切實促進基層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的持續質量改進,夯實基層醫院感染防控能力。
2.2 醫院感染質控信息化建設亟待加強
醫院感染質控信息化監測是醫院感染管理質控體系形成“指標監測-評價反饋-持續改進”模式持續循環的重要抓手。當前,在醫院感染質控信息化建設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是數據自動采集能力需進一步提升。NCIS 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采用“獨立醫院感染平臺監測”的醫院感染監測手段僅占 45.7%,部分醫療機構仍未在建立院內獨立的醫院感染監測采集系統。二是系統功能需進一步細化。通過建立與應用大數據,實現風險識別、精準感控,提升防控措施的依從性,對臨床感染控制工作進行引導、預警、評價及干預,充分發揮“指標數據”指揮棒作用。三是數據質量需進一步提高。醫院感染質控數據信息采集的完整度、維度與顆粒度、數據一致性與可追溯性、數據傳輸準確可靠性與便利性、應用分析延展性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
2.3 醫院感染質控基礎質量亟待夯實
醫療機構是診療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場所,各種傳染源和易感人群在此密集,存在較高的交叉感染風險。做好感染防控,是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重要基石。新時期醫院感染質控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質量,一是加強對縣級醫院、基層和民營醫療機構的質控。各級質控中心圍繞過去質控中存在問題,明確醫院感染質控管理的薄弱點和風險環節,優化醫院感染質控質量管理體系,建立有效的監督和評價方法,不斷提升縣級醫院、基層和民營醫療機構質控力度和效能。二是質控指標需分類細化,重點關注診療過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過程化醫院感染實時監控與質量控制,形成基于信息化監測與專業化監管融合的醫院感染質控工作模式。三是夯實結構基礎,加強醫院感染質控及專職人才隊伍培養,優化人員專業配置。2023 年,國家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對省、市、縣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專職人員情況調研顯示,納入分析的 1 888 家省、市、縣級質控中心專職人員配比分別為 21.88%、15.57%、15.71%,總體上醫院感染質控專職人員配備仍然不足。另外,國內多數醫學院校目前尚未將感染控制專業納入學校課程,致使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的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標準預防等基本概念與知識了解不足,也給醫院感染工作帶來巨大挑戰。雖然國內有少數醫學院校已經在醫學本科、護理本科、預防醫學本科等專業開設醫院感染課程或選修課程,個別院校為研究生開設醫院感染選修課,但中國醫院感染系統性培養還需要更多的探索與發展[15]。
3 未來展望
在深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與安全的新時期,對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醫院感染質控工作要科學規劃,工作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健全。2023 年 9 月國家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組織制定了《國家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工作規劃(2023—2025 年)》[4],強調當前以“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為主線,完善質控組織體系,夯實基礎質量和精細化過程質控管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推動醫院感染質控工作。
3.1 堅持“全國一盤棋”,提高醫院感染質控同質化水平
在醫療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和現代醫學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一系列醫療新技術和管理行為改變可能引發醫院感染風險增加,顯然傳統醫院感染防控方法已不能滿足當前精細化管理的需要。因此,醫院感染質控理念亟需轉變,管理思路亟需更多探索,在做好年度全國醫療質量數據抽樣調查數據收集與分析基礎上,拓展國家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哨點醫院數據信息報送平臺采集范圍,橫向覆蓋至全國各省份并向基層延伸,縱向指標深入細化貫穿全要素、全環節,未來借助信息化平臺來實現區域醫院感染質量統一動態管理。堅持質控工作協同管理,橫向堅持感控與區域內重癥醫學、血液透析、藥學及護理等不同相關專業協同,縱向堅持國家、省、市、縣區協同。同時,激發醫療機構醫院感染防控內生動力,以點帶面,打通隔閡,引導改進策略融入日常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堅持“全國一盤棋”,不同地區、不同級別質控組織形成合力,共同提高醫院感染質控同質化發展水平。
3.2 借助信息智能為醫院感染質控賦能,提升醫院感染質控信息化水平
醫院感染實時監測是醫院感染管理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手段,做好醫院感染的監測是落實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的基礎。醫院感染質控離不開高質量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特別是省級質控中心應加強對本轄區相關質控數據的信息化、自動化采集,提高醫院感染監測數據的質量。同時,各級醫院感染質控組織應加強數據的使用,提升數據分析服務質量,完善以結果為導向的服務質量數據評估、反饋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監測數據的指揮棒作用,讓監測數據真正能為各級質控中心、醫療機構醫院感染工作提供決策支撐,提高醫院感染管理成效。
3.3 持之以恒抓基礎質量,固本興新拓精準質控
新階段醫院感染質控工作要針對存在的問題與挑戰,錨定精準定位、找準方向、明確目標。需要大家立足新發展階段,守正創新,緊扣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形勢、新任務,為推動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發展提供思路和參考。
3.3.1 以人為本,提升醫院感染專職人員能力
人才是一個學科發展的命脈,優秀的專業人才是推動學科不斷進步和創新的關鍵。聚焦“懂臨床,精感控”的醫院感染專職人員發展定位,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醫院感染質控骨干人才培養,提升醫院感染質控人才工作能力。2024 年 1 月,國家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啟動了“感·動中國”二期項目,旨在打造一批優秀的醫院感染骨干力量,為醫院感染專業化發展儲備力量。
3.3.2 以質為先,提高醫院感染質控的精準化水平
針對臨床專科特點,依據臨床診療規范、操作流程,關注關鍵技術及重點環節,重點圍繞質控指標體系建設、醫院感染風險評估、醫院感染信息化數據治理、智能化成熟度以及重癥醫學科、血液透析室、新生兒、腫瘤等專科制訂醫院感染質控相關監測指標及專家共識,通過質控指標加強感染控制的過程管理,推動醫院感染管理質量不斷持續改進。同時,以病種為防控抓手,積極探索借助單病種管理提高醫院感染質控精細化水平。
4 小結
2024 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也是衛生健康事業事業改革創新、強基固本、全面提升的重要一年,如何使醫院感染管理質控工作真正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符合衛生健康工作總體要求,把握重點任務和關鍵環節,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是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發展的重點問題。面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形勢、新任務帶來的新挑戰,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發展應做好“五位”。一是“站位”,提高政治站位,牢記“國之大者”,堅持以患者和醫務人員安全為中心的根本遵循;二是“方位”,始終把握醫院感染質控要緊密圍繞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醫療質量提升的總體部署為核心,開展質控工作;三是“定位”,明確醫院感染質控工作主要職責,用好質控管理方法助力全國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化發展;四是“換位”,以目標為引領,貼近實際、貼近臨床、貼近患者,以問題為導向,同題共答,多角度審視醫院感染質控工作,做到順勢而為;五是“落位”,堅持系統思維,守正創新,將任務落實到位,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狠抓責任落實。相信“五位”集成將為新發展階段的醫院感染質控發展提供助力。期盼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斷解決感染控制質控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助力全國醫院感染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就。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我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起步較國外晚,但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化發展迅速[1]。自 1986 年原衛生部成立醫院感染監控研究協調小組,開啟了國家層面有組織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在該“研究協調小組”的領導下,要求各級醫療機構建立醫院感染的管理組織,配備相應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開展醫院感染監測工作,從組織建設層面上為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09 年,為提高醫療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原衛生部印發《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管理辦法(試行)》[2],國家級各專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陸續成立;2013 年,國家醫院感染質量管理與控制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醫院感染質量控制(質控)工作正式步入發展軌道。
縱觀我國 10 年來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發展,經歷了不斷規范、不斷推進、不斷拓展的過程,在醫院感染質控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指標體系、監測反饋體系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與安全的新時期,新階段醫院感染質控工作要錨定科學發展,精準定位、找準方向、明確目標,為推動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發展提供思路和參考。
1 我國醫院感染質控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質控組織體系不斷完善
自 1994 年,原國家衛生部頒布了我國第 1 部醫院感染規范性文件《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3](以下簡稱“規范”),并在 2000 年進行修訂。該規范明確了醫院感染管理的組織及其職責,為醫院感染工作的規范管理提供了法規依據,有力促進了全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同年浙江省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成立,這是我國首家省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隨后省級、地市級、縣區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相繼成立,國家-省-市-縣區級組成的 4 級質控體系逐步建立。截至 2023 年年底,省級、地市及區縣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成立數量已達 2 000 余個;全國省級和地市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覆蓋率為 100%;全國區縣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 1 555 個,全國覆蓋率為 60%。此外,醫療機構內部成立了院級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設置了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根據全國醫療質量數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設置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獨立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分別占比分別為 98.45%、94.53%。
1.2 制度體系不斷優化
醫院感染質控制度體系包括質控中心管理規定、醫院感染相關管理規范及行業衛生標準等。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的管理規定、行業標準等根據臨床工作及時更新,切實指導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的開展。10 年來,國家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相繼頒布了《國家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工作規劃(2023—2025 年)》[4]、《國家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專業技術指導管理規范(試行)》和《質控中心工作例會制度》等文件。
截至 2021 年,涉及醫院感染管理標準規范制度包括:《中國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5]等 6 部法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6]等 4 項法規,以及《醫療質量管理辦法》[7]、《醫院感染管理辦法》[8]等部門規章 7 項,國務院辦公廳和行業主管部門發布的規范性文件約 70 個,國家衛生行業標準近 90 項。各類標準、技術指南、規范的頒布與實施為開展醫院感染質控工作奠定堅實的制度依據。
1.3 質控指標體系不斷健全
國家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成立后,圍繞質控指標體系建設主要開展 4 個方面工作。一是起草完成醫院感染管理質控指標。2015 年,13 項醫院感染管理質控指標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批準正式發布;同時為進一步規范指標數據采集,相繼出版了《醫院感染監測基本數據集及質量控制指標集實施指南(2016 版)》[9]和《醫療機構住院患者感染監測基本數據集及質量控制指標集實施指南(2021 版)》[10];醫院感染質控指標的建立有力推動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化、同質化,促進了醫院感染信息化預警監測能力提升。二是醫院感染質控指標之一“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納入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委員會 2021 和 2022 年發布的“十大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11-12]。為進一步落實目標改進工作,加強醫院感染質控目標化管理,國家醫院感染管理專業質控中心聯合國家臨床檢驗專業質控中心及國家藥事管理專業質控中心印發《“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專項行動》,對醫療機構抗菌藥物合理規范送檢管理作出具體要求。三是 2021 年啟動了 13 項醫院感染質控指標(2015 版)評價工作,全面了解指標使用情況、使用效果及存在的問題,并于 2023 年完成新版醫院感染質控指標的修訂工作。四是在醫院感染質控指標數據基礎上,研究構建適用于不同類型醫院的感染防控效果評價標準。質控指標體系化的健全完善為醫院感染管理質量評估、評價與持續改進夯實了基礎,進一步推動質控體系專業化發展。
1.4 質控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隨著省、市、縣三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數量不斷擴大,從事醫院感染質控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各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均配備專兼職人員,截至 2023 年底,經保守估算,全國省、市、縣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專兼職人員 4 000 余人,約占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專職感染控制(感控)人員的 7%;省、市、縣三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專職人員占比分別為 21.88%、15.57%、15.71%。根據全國醫療質量數據抽樣調查數據計算,2022 年全國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感控專職人員總人數約 5.42 萬名,專職人員占實際床位比 1∶135,高于 2015 年專職人員占實際床位比 1∶244[13];專職人員中護理專業背景人員占 58.15%、醫師專業背景人員占 30.20%(臨床醫師 19.48%,公共衛生醫師 10.72%)、其他人員占 11.64%(衛生管理 3.73%,其他 7.91%),公衛專業、統計專業和流行病學專業等專業人員陸續加入到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隊伍[14]。
1.5 質控信息化平臺基本搭建
10 年來,在各省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的努力下,醫院感染質控信息監測工作取得長足發展。一是在醫療機構內實現醫院感染預警監測基礎上,目前全國已有 20 個省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占 62.5%)建立基于醫院感染過程化數據抓取的省級信息化監測平臺。二是自 2016 年起,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在國家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信息網(national clinical improvement system, NCIS)進行年度醫院感染管理相關數據填報,目前每年萬余家醫療機構報送相關數據。三是為及時掌握全國醫院感染質控工作最新進展,充分發揮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哨點醫院作用,2022 年國家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啟動全國數據信息報送平臺。目前,共納入哨點醫院 1 600 余家,包括二、三級綜合醫院及專科醫院,平臺的建立將極大提升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管理質量。
2 新時期醫院感染質控工作面臨的挑戰
2.1 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專業能力及組織能力亟待加強
質控是用專業手段對醫療服務全過程實行的動態管理過程,查找系統漏洞,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醫院感染管理質控涉及醫院管理、醫療、護理、藥學、臨床檢驗、公共衛生學等多個專業領域,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術性。各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作為推進醫療質量與控制工作的重要載體之一,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領導下,需要具有組織管理本轄區醫院感染管理的能力,需要建立醫院感染質控理念及系統思維,優化質控模式和機制,提升質控中心組織管理能力及崗位勝任力,包括從結構質量、環節質量、終末質量等 3 個方面協助衛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實施質量控制監管,制定質量控制標準和指標,開展質控培訓,實施質控評估,加強質控信息化建設、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監管力度;借助醫聯體、醫療集團等,促進醫院感染資源下沉,切實促進基層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的持續質量改進,夯實基層醫院感染防控能力。
2.2 醫院感染質控信息化建設亟待加強
醫院感染質控信息化監測是醫院感染管理質控體系形成“指標監測-評價反饋-持續改進”模式持續循環的重要抓手。當前,在醫院感染質控信息化建設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是數據自動采集能力需進一步提升。NCIS 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采用“獨立醫院感染平臺監測”的醫院感染監測手段僅占 45.7%,部分醫療機構仍未在建立院內獨立的醫院感染監測采集系統。二是系統功能需進一步細化。通過建立與應用大數據,實現風險識別、精準感控,提升防控措施的依從性,對臨床感染控制工作進行引導、預警、評價及干預,充分發揮“指標數據”指揮棒作用。三是數據質量需進一步提高。醫院感染質控數據信息采集的完整度、維度與顆粒度、數據一致性與可追溯性、數據傳輸準確可靠性與便利性、應用分析延展性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
2.3 醫院感染質控基礎質量亟待夯實
醫療機構是診療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場所,各種傳染源和易感人群在此密集,存在較高的交叉感染風險。做好感染防控,是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重要基石。新時期醫院感染質控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質量,一是加強對縣級醫院、基層和民營醫療機構的質控。各級質控中心圍繞過去質控中存在問題,明確醫院感染質控管理的薄弱點和風險環節,優化醫院感染質控質量管理體系,建立有效的監督和評價方法,不斷提升縣級醫院、基層和民營醫療機構質控力度和效能。二是質控指標需分類細化,重點關注診療過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過程化醫院感染實時監控與質量控制,形成基于信息化監測與專業化監管融合的醫院感染質控工作模式。三是夯實結構基礎,加強醫院感染質控及專職人才隊伍培養,優化人員專業配置。2023 年,國家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對省、市、縣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專職人員情況調研顯示,納入分析的 1 888 家省、市、縣級質控中心專職人員配比分別為 21.88%、15.57%、15.71%,總體上醫院感染質控專職人員配備仍然不足。另外,國內多數醫學院校目前尚未將感染控制專業納入學校課程,致使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的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標準預防等基本概念與知識了解不足,也給醫院感染工作帶來巨大挑戰。雖然國內有少數醫學院校已經在醫學本科、護理本科、預防醫學本科等專業開設醫院感染課程或選修課程,個別院校為研究生開設醫院感染選修課,但中國醫院感染系統性培養還需要更多的探索與發展[15]。
3 未來展望
在深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與安全的新時期,對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醫院感染質控工作要科學規劃,工作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健全。2023 年 9 月國家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組織制定了《國家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工作規劃(2023—2025 年)》[4],強調當前以“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為主線,完善質控組織體系,夯實基礎質量和精細化過程質控管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推動醫院感染質控工作。
3.1 堅持“全國一盤棋”,提高醫院感染質控同質化水平
在醫療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和現代醫學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一系列醫療新技術和管理行為改變可能引發醫院感染風險增加,顯然傳統醫院感染防控方法已不能滿足當前精細化管理的需要。因此,醫院感染質控理念亟需轉變,管理思路亟需更多探索,在做好年度全國醫療質量數據抽樣調查數據收集與分析基礎上,拓展國家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哨點醫院數據信息報送平臺采集范圍,橫向覆蓋至全國各省份并向基層延伸,縱向指標深入細化貫穿全要素、全環節,未來借助信息化平臺來實現區域醫院感染質量統一動態管理。堅持質控工作協同管理,橫向堅持感控與區域內重癥醫學、血液透析、藥學及護理等不同相關專業協同,縱向堅持國家、省、市、縣區協同。同時,激發醫療機構醫院感染防控內生動力,以點帶面,打通隔閡,引導改進策略融入日常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堅持“全國一盤棋”,不同地區、不同級別質控組織形成合力,共同提高醫院感染質控同質化發展水平。
3.2 借助信息智能為醫院感染質控賦能,提升醫院感染質控信息化水平
醫院感染實時監測是醫院感染管理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手段,做好醫院感染的監測是落實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的基礎。醫院感染質控離不開高質量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特別是省級質控中心應加強對本轄區相關質控數據的信息化、自動化采集,提高醫院感染監測數據的質量。同時,各級醫院感染質控組織應加強數據的使用,提升數據分析服務質量,完善以結果為導向的服務質量數據評估、反饋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監測數據的指揮棒作用,讓監測數據真正能為各級質控中心、醫療機構醫院感染工作提供決策支撐,提高醫院感染管理成效。
3.3 持之以恒抓基礎質量,固本興新拓精準質控
新階段醫院感染質控工作要針對存在的問題與挑戰,錨定精準定位、找準方向、明確目標。需要大家立足新發展階段,守正創新,緊扣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形勢、新任務,為推動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發展提供思路和參考。
3.3.1 以人為本,提升醫院感染專職人員能力
人才是一個學科發展的命脈,優秀的專業人才是推動學科不斷進步和創新的關鍵。聚焦“懂臨床,精感控”的醫院感染專職人員發展定位,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醫院感染質控骨干人才培養,提升醫院感染質控人才工作能力。2024 年 1 月,國家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啟動了“感·動中國”二期項目,旨在打造一批優秀的醫院感染骨干力量,為醫院感染專業化發展儲備力量。
3.3.2 以質為先,提高醫院感染質控的精準化水平
針對臨床專科特點,依據臨床診療規范、操作流程,關注關鍵技術及重點環節,重點圍繞質控指標體系建設、醫院感染風險評估、醫院感染信息化數據治理、智能化成熟度以及重癥醫學科、血液透析室、新生兒、腫瘤等專科制訂醫院感染質控相關監測指標及專家共識,通過質控指標加強感染控制的過程管理,推動醫院感染管理質量不斷持續改進。同時,以病種為防控抓手,積極探索借助單病種管理提高醫院感染質控精細化水平。
4 小結
2024 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也是衛生健康事業事業改革創新、強基固本、全面提升的重要一年,如何使醫院感染管理質控工作真正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符合衛生健康工作總體要求,把握重點任務和關鍵環節,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是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發展的重點問題。面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形勢、新任務帶來的新挑戰,醫院感染質控工作發展應做好“五位”。一是“站位”,提高政治站位,牢記“國之大者”,堅持以患者和醫務人員安全為中心的根本遵循;二是“方位”,始終把握醫院感染質控要緊密圍繞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醫療質量提升的總體部署為核心,開展質控工作;三是“定位”,明確醫院感染質控工作主要職責,用好質控管理方法助力全國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化發展;四是“換位”,以目標為引領,貼近實際、貼近臨床、貼近患者,以問題為導向,同題共答,多角度審視醫院感染質控工作,做到順勢而為;五是“落位”,堅持系統思維,守正創新,將任務落實到位,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狠抓責任落實。相信“五位”集成將為新發展階段的醫院感染質控發展提供助力。期盼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斷解決感染控制質控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助力全國醫院感染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就。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