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分子影像、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醫療裝備融合,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臨床工程人才在醫療領域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于 2018 年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為響應國家教育改革戰略,課程由單一理論授課模式轉向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豐富了師資團隊并優化教學考核。隨著 5 年來的課程實踐,選課人數持續增長,涉及學科領域愈加廣泛,學生評教良好。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為培養臨床工程人才提供了新的策略。
引用本文: 屈文, 陳正龍, 葉朋鑫, 卓義軒, 劉麒麟, 黃進. 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 華西醫學, 2024, 39(8): 1280-1285. doi: 10.7507/1002-0179.20240400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隨著多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的精密醫療裝備快速發展,醫療技術也表現出多樣性、復雜性和專業性。臨床工程以醫療裝備為載體,為醫療技術高質量發展提供信息、方法和手段,涉及到工程學、生命科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領域專業知識[1],是現代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2]。國外臨床工程學科發展較早,美國有完善的資格認證和培養體系[3],日本也于 1987 年立法頒布《臨床工程技士法》規范臨床工程的管理。國內最早由上海健康醫學院于 2002 年與日本合作創辦了臨床工程技術專業,填補了國內臨床工程師培養的空白。目前我國的臨床工程學科仍然發展緩慢,多數院校寬泛地將臨床工程納入生物醫學工程學科范疇,部分大型醫院醫學工程部門通過科研、教學和繼續教育等方式培養臨床工程人才[4],均缺乏獨立且專業的推進路徑和有效的發展策略,不能實現臨床工程人才培養的系統化和規模化[5]。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結合自身學科優勢,于 2018 年開設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多學院聯合完成課程設計,并結合臨床工程相關案例,針對性開展實踐課和討論課,使學生掌握醫學裝備臨床應用、維護管理和技術創新等相關技能。
1 課程設置
1.1 課程目標
為全面提升學生臨床工程技術崗位勝任力,重點強化學生在理論方法、技術操作、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等 5 個方面的培養[6],塑造具備素質、知識和能力“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7],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確定了 3 個培養目標,即素質培養目標、知識培養目標以及能力培養目標。素質培養目標是指在課堂及實踐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臨床工程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培養其與臨床工程管理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促進獨立思考、協作能力與創新思維。知識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掌握臨床工程管理的概念以及常用的技術、工具和方法,構建臨床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識體系,了解臨床工程管理在醫院管理中的重要性。能力培養目標是要讓學生鞏固臨床工程管理相關知識體系內容,具備醫學裝備購置、供應和維護保障相關基本知識技能,掌握一定的醫學裝備故障判斷能力、處理的基本原則和解決方法,能夠操作急救、高風險醫學裝備的質量控制檢測。
1.2 課程內容
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開設之初,僅設置了醫療器械購置和維護保障相關內容的理論授課。已有研究表明,醫療設備應用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對從業能力具有正向影響[8]。因此,課程內容設置要以增強從業能力為目標。為了培養兼具素質、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精煉了理論課程,并增設了臨床工程維護保障方面的實踐課程(技能訓練、臨床見習)以及匯報討論課程,以豐富課程內容和拓展學生技術能力。理論課程設置了臨床工程概述、醫療器械使用質量和風險管理、醫療器械性能評價、醫療器械合理使用、臨床工程與信息技術、臨床工程與醫療器械創新、緊急醫學救援裝備管理、醫療器械準入評估、醫療器械購置和資產管理;實踐課程包括醫療器械維修、醫療器械質量控制、醫療器械維護管理;匯報討論課程分為翻轉課堂和小組匯報。
1.3 授課實踐
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每年分為春秋兩學期,每學期開設 16 周,每周 2 學時,共 32 學時。2021 年評教反饋指出,原有課程題目在傳達章節核心要義及激發學生興趣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兼顧每個授課章節核心要義和課程通識性的綜合考量下,授課章節題目進行了優化。優化后的課程圍繞深入開展素質、知識和能力教育培養,貫徹“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精心重構授課章節序列,并增設了實踐教學(表1)。課程將“醫工結合創新案例”并入“臨床工程與醫療器械創新”,將“臨床工程法規與標準體系”和“臨床工程人員教育培訓與職業發展”融入其他各個章節。通過一系列調整優化,課程最終構建了 12 個不同方向的授課章節,自“臨床工程概述”開篇全面揭示臨床工程的深度和廣度;隨后聚焦“醫療器械使用質量和風險管理”,通過案例分析與討論,讓學生直觀理解并有效管理設備使用中的潛在風險;進一步引入“醫療器械性能評價”“醫療器械合理使用”章節,引領學生深入探索醫療器械的使用評價和維護保障,培養其專業素養;在奠定了堅實的設備管理知識基礎后,課程巧妙融入“臨床工程與信息技術”“臨床工程與醫療器械創新”等前沿理論,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未來醫療技術發展的無限遐想與創新能力;最后,課程以“緊急醫學救援裝備高效管理”“醫療器械準入嚴謹評估”及“購置與資產管理策略”3 個章節為軸,引導學生從臨床工程的獨特視角,全面審視并掌握醫療器械從引入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課程設計中巧妙穿插了“醫療器械實戰維修”“精準質控實踐”及“醫療設備維護管理實訓”等實踐環節,通過動手操作與問題解決,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潛能與參與熱情,使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的授課章節題目力求以凝練而富有啟發性的語言進行概述,既準確概括課程的核心價值與廣泛適用性,又能夠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其探索欲與學習興趣,進而提升課程的選擇意愿與滿意度。
1.4 教學考核
考核分為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如表2 所示,過程考核占比 70%,總分為隨堂測試、現場討論、實踐操作和翻轉課堂總成績的平均值;期末考核占比 30%,分小組進行專題匯報,考核學生對臨床工程技術管理相關知識的應用和團隊合作能力。

除了對學生進行考核,課程負責人會對教師的每個課程收集學生的意見以便授課教師優化教學內容和模式。學校教務系統每個學期也安排了學生對課程進行整體評教。
2 教學現狀
2.1 師資團隊
授課教師團隊共 15 人,包括課程負責人 1 人(兼職課程指導教授)、課程指導教授 2 人、骨干教師 13 人。師資團隊匯聚了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13 人)、生物醫學工程學院(1 人)、華西口腔醫學院(1 人)的臨床醫師、技師以及臨床工程師等中堅力量,涵蓋了醫學、工學和管理研究等多個學科背景,包括臨床工程師 6 人,技師 4 人,醫師 2 人,教授 2 人,研究員 1 人。團隊不僅跨學科性強,而且綜合性突出,師資配置確保了課程的高質量和多元化。
2.2 選課情況
從 2018 年課程首次開設以來,選課人數逐年增長。開課之初,僅有 14 名來自華西臨床醫學院、計算機學院、華西口腔醫學院和機械學院的學生選課。為了擴大課程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學校采取了積極宣傳和調整授課方式及內容等措施。到 2024 年春季,選課人數已經增至 82 人,選課學生的學科分布已經擴展到四川大學全校 22 個學院(圖1)。該課程選課學生主要來自醫科和理工科領域,其中醫科學生占比最高,達到 43.90%;理工科學生占比次之,為 41.46%;其他學科(經管文)學生占比最少,為 14.63%。總體而言,該通識課在四川大學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并逐漸成為全校范圍內多個學科領域的熱門通識課程。

2.3 教學成績
選課學生人數的增加和學科背景的多樣性變化體現了該門課程的成效,也促進了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種跨學科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在本科項目和競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此外,該課程在學生中的評價持續走高,2023 年秋季學期的教務系統課程評教好評率高達 85%,相較于 2019 年有了顯著的提升,評教排名從 2019 年的 124 名(通識課程總數為 153 個)躍升至 2023 年的 24 名(通識課程總數為 186 個)。這一顯著進步充分展現了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滿意度等方面的持續優化和提升。
2.4 課程問題
雖然本門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步,但由于課程開設時間較短,選課學生背景較為復雜多樣,且要考慮到臨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課程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綜合近幾年學生的評教情況來看,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教師團隊以臨床工程師為主,學科專業背景較為單一,不能很好契合經管文等跨學科跨專業學生培養;未能形成系統的醫工結合實踐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僅通過線下理論和實踐教學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3 課程改革建議
3.1 增強師資團隊多樣性
隨著新工科、新醫科教學改革發展,多學科聯合培養也更加緊密。授課教師需要積極尋求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更好地適應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學習需求。建議通過開展跨學科的教學和研究項目,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教學沙龍等活動,引入其他學科領域專家作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參與教學,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拓寬團隊成員的學術視野。
3.2 課程建設
依托四川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的豐富學科和教學資源,臨床工程管理概論課程建設既要突出臨床工程本身專業特點,又要注重課程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同時還要注重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實踐課程對臨床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是課題體系的關鍵[9]。建議聯合四川大學“醫學+制造”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學工程部門和各臨床科室以及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搭建多元化、綜合性的課程實踐平臺,將醫療器械的發展和醫學技術的應用深度融合,并與行業領先的企業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實踐教學、項目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活動,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最前沿的醫學工程技術和實踐經驗;同時,以臨床問題與需求為導向,將臨床實際需求和工程實踐結合起來,積極申請并參與臨床設備管理和創新等科研課題,加強交叉學科的技術交流,提高學生科研和創新能力;此外,為了進一步完善醫工結合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將課程實踐與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養課程相結合,以本碩博貫通模式培養高質量人才并開設學術和項目沙龍,打造高水平的學術性交流平臺。
3.3 教學形式
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應加強大班講座、小班討論教學、團隊式學習(team-based learning, TBL)/案例式學習(case-based learning, CBL)/問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10-12]以及線上智慧學習平臺的應用。大班講座強調理論知識和相關概念的講解。在小班教學中,學生可以承擔更多的任務和授課老師參與互動,加強探究性教學,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小班討論頻次。針對不同課程的特點,應積極探索并引入 TBL、CBL 和 PBL 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積極參與討論并有效解決問題。線上教學可以引入云課堂或者智慧學習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提高日常管理監督和互動性[13]。例如,課前,學生可以通過平臺瀏覽公告、閱讀課件、完成課前練習,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準備;課中,學生可以進行提問和答題討論,與老師和同學實時交流,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課后,學生可以在線上完成作業,并獲得老師的及時點評和反饋。
4 結語
臨床工程作為醫學、工程技術與管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領域,已成為現代醫(學)院建設的重點學科之一[14],其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人才支撐是推動其持續進步的核心力量[15]。此外,臨床工程技術人員在醫療裝備臨床應用過程中不可或缺,能夠為醫護人員提供相關專業技術支持,從而保障裝備使用過程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16]。醫療器械臨床應用質量問題日益凸顯,應加快建設以臨床問題與需求為導向的臨床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17]。教育部于 2023 年 12 月發文《服務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強調了高等學校在增設新醫科專業時,必須緊密圍繞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的總體方針,緊扣健康中國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這不僅要求專業設置與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實現深度融合與有機銜接,還需要密切關注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的新發展態勢,特別是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革新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完善和加快臨床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既是適應現代醫院科學發展的需要,滿足國家對加強醫療健康領域醫療器械應用質量監督管理的要求,也是臨床工程學科自身持續創新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
臨床工程管理概論不僅是一門通識課程,更是連接醫學與工程技術的橋梁。該門課程在四川大學理、醫、工等多學科背景下開展,能夠培養處理臨床工程實際問題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響應國家教育部的改革要求和人才培養方針,可考慮將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設在“臨床醫學工程”等醫學門類下,結合基礎教育,促進醫理、醫工學科融合,充分發揮產學研教育優勢,為四川大學建設“新醫工”“新工科”平臺建設提供人才支持。通過這樣的培養方式,學生將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醫療領域對設備和技術應用的發展需求,推動臨床工程與醫療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供堅實保障。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隨著多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的精密醫療裝備快速發展,醫療技術也表現出多樣性、復雜性和專業性。臨床工程以醫療裝備為載體,為醫療技術高質量發展提供信息、方法和手段,涉及到工程學、生命科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領域專業知識[1],是現代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2]。國外臨床工程學科發展較早,美國有完善的資格認證和培養體系[3],日本也于 1987 年立法頒布《臨床工程技士法》規范臨床工程的管理。國內最早由上海健康醫學院于 2002 年與日本合作創辦了臨床工程技術專業,填補了國內臨床工程師培養的空白。目前我國的臨床工程學科仍然發展緩慢,多數院校寬泛地將臨床工程納入生物醫學工程學科范疇,部分大型醫院醫學工程部門通過科研、教學和繼續教育等方式培養臨床工程人才[4],均缺乏獨立且專業的推進路徑和有效的發展策略,不能實現臨床工程人才培養的系統化和規模化[5]。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結合自身學科優勢,于 2018 年開設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多學院聯合完成課程設計,并結合臨床工程相關案例,針對性開展實踐課和討論課,使學生掌握醫學裝備臨床應用、維護管理和技術創新等相關技能。
1 課程設置
1.1 課程目標
為全面提升學生臨床工程技術崗位勝任力,重點強化學生在理論方法、技術操作、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等 5 個方面的培養[6],塑造具備素質、知識和能力“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7],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確定了 3 個培養目標,即素質培養目標、知識培養目標以及能力培養目標。素質培養目標是指在課堂及實踐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臨床工程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培養其與臨床工程管理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促進獨立思考、協作能力與創新思維。知識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掌握臨床工程管理的概念以及常用的技術、工具和方法,構建臨床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識體系,了解臨床工程管理在醫院管理中的重要性。能力培養目標是要讓學生鞏固臨床工程管理相關知識體系內容,具備醫學裝備購置、供應和維護保障相關基本知識技能,掌握一定的醫學裝備故障判斷能力、處理的基本原則和解決方法,能夠操作急救、高風險醫學裝備的質量控制檢測。
1.2 課程內容
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開設之初,僅設置了醫療器械購置和維護保障相關內容的理論授課。已有研究表明,醫療設備應用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對從業能力具有正向影響[8]。因此,課程內容設置要以增強從業能力為目標。為了培養兼具素質、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精煉了理論課程,并增設了臨床工程維護保障方面的實踐課程(技能訓練、臨床見習)以及匯報討論課程,以豐富課程內容和拓展學生技術能力。理論課程設置了臨床工程概述、醫療器械使用質量和風險管理、醫療器械性能評價、醫療器械合理使用、臨床工程與信息技術、臨床工程與醫療器械創新、緊急醫學救援裝備管理、醫療器械準入評估、醫療器械購置和資產管理;實踐課程包括醫療器械維修、醫療器械質量控制、醫療器械維護管理;匯報討論課程分為翻轉課堂和小組匯報。
1.3 授課實踐
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每年分為春秋兩學期,每學期開設 16 周,每周 2 學時,共 32 學時。2021 年評教反饋指出,原有課程題目在傳達章節核心要義及激發學生興趣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兼顧每個授課章節核心要義和課程通識性的綜合考量下,授課章節題目進行了優化。優化后的課程圍繞深入開展素質、知識和能力教育培養,貫徹“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精心重構授課章節序列,并增設了實踐教學(表1)。課程將“醫工結合創新案例”并入“臨床工程與醫療器械創新”,將“臨床工程法規與標準體系”和“臨床工程人員教育培訓與職業發展”融入其他各個章節。通過一系列調整優化,課程最終構建了 12 個不同方向的授課章節,自“臨床工程概述”開篇全面揭示臨床工程的深度和廣度;隨后聚焦“醫療器械使用質量和風險管理”,通過案例分析與討論,讓學生直觀理解并有效管理設備使用中的潛在風險;進一步引入“醫療器械性能評價”“醫療器械合理使用”章節,引領學生深入探索醫療器械的使用評價和維護保障,培養其專業素養;在奠定了堅實的設備管理知識基礎后,課程巧妙融入“臨床工程與信息技術”“臨床工程與醫療器械創新”等前沿理論,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未來醫療技術發展的無限遐想與創新能力;最后,課程以“緊急醫學救援裝備高效管理”“醫療器械準入嚴謹評估”及“購置與資產管理策略”3 個章節為軸,引導學生從臨床工程的獨特視角,全面審視并掌握醫療器械從引入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課程設計中巧妙穿插了“醫療器械實戰維修”“精準質控實踐”及“醫療設備維護管理實訓”等實踐環節,通過動手操作與問題解決,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潛能與參與熱情,使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的授課章節題目力求以凝練而富有啟發性的語言進行概述,既準確概括課程的核心價值與廣泛適用性,又能夠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其探索欲與學習興趣,進而提升課程的選擇意愿與滿意度。
1.4 教學考核
考核分為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如表2 所示,過程考核占比 70%,總分為隨堂測試、現場討論、實踐操作和翻轉課堂總成績的平均值;期末考核占比 30%,分小組進行專題匯報,考核學生對臨床工程技術管理相關知識的應用和團隊合作能力。

除了對學生進行考核,課程負責人會對教師的每個課程收集學生的意見以便授課教師優化教學內容和模式。學校教務系統每個學期也安排了學生對課程進行整體評教。
2 教學現狀
2.1 師資團隊
授課教師團隊共 15 人,包括課程負責人 1 人(兼職課程指導教授)、課程指導教授 2 人、骨干教師 13 人。師資團隊匯聚了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13 人)、生物醫學工程學院(1 人)、華西口腔醫學院(1 人)的臨床醫師、技師以及臨床工程師等中堅力量,涵蓋了醫學、工學和管理研究等多個學科背景,包括臨床工程師 6 人,技師 4 人,醫師 2 人,教授 2 人,研究員 1 人。團隊不僅跨學科性強,而且綜合性突出,師資配置確保了課程的高質量和多元化。
2.2 選課情況
從 2018 年課程首次開設以來,選課人數逐年增長。開課之初,僅有 14 名來自華西臨床醫學院、計算機學院、華西口腔醫學院和機械學院的學生選課。為了擴大課程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學校采取了積極宣傳和調整授課方式及內容等措施。到 2024 年春季,選課人數已經增至 82 人,選課學生的學科分布已經擴展到四川大學全校 22 個學院(圖1)。該課程選課學生主要來自醫科和理工科領域,其中醫科學生占比最高,達到 43.90%;理工科學生占比次之,為 41.46%;其他學科(經管文)學生占比最少,為 14.63%。總體而言,該通識課在四川大學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并逐漸成為全校范圍內多個學科領域的熱門通識課程。

2.3 教學成績
選課學生人數的增加和學科背景的多樣性變化體現了該門課程的成效,也促進了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種跨學科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在本科項目和競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此外,該課程在學生中的評價持續走高,2023 年秋季學期的教務系統課程評教好評率高達 85%,相較于 2019 年有了顯著的提升,評教排名從 2019 年的 124 名(通識課程總數為 153 個)躍升至 2023 年的 24 名(通識課程總數為 186 個)。這一顯著進步充分展現了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滿意度等方面的持續優化和提升。
2.4 課程問題
雖然本門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步,但由于課程開設時間較短,選課學生背景較為復雜多樣,且要考慮到臨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課程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綜合近幾年學生的評教情況來看,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教師團隊以臨床工程師為主,學科專業背景較為單一,不能很好契合經管文等跨學科跨專業學生培養;未能形成系統的醫工結合實踐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僅通過線下理論和實踐教學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3 課程改革建議
3.1 增強師資團隊多樣性
隨著新工科、新醫科教學改革發展,多學科聯合培養也更加緊密。授課教師需要積極尋求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更好地適應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學習需求。建議通過開展跨學科的教學和研究項目,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教學沙龍等活動,引入其他學科領域專家作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參與教學,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拓寬團隊成員的學術視野。
3.2 課程建設
依托四川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的豐富學科和教學資源,臨床工程管理概論課程建設既要突出臨床工程本身專業特點,又要注重課程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同時還要注重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實踐課程對臨床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是課題體系的關鍵[9]。建議聯合四川大學“醫學+制造”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學工程部門和各臨床科室以及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搭建多元化、綜合性的課程實踐平臺,將醫療器械的發展和醫學技術的應用深度融合,并與行業領先的企業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實踐教學、項目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活動,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最前沿的醫學工程技術和實踐經驗;同時,以臨床問題與需求為導向,將臨床實際需求和工程實踐結合起來,積極申請并參與臨床設備管理和創新等科研課題,加強交叉學科的技術交流,提高學生科研和創新能力;此外,為了進一步完善醫工結合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將課程實踐與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養課程相結合,以本碩博貫通模式培養高質量人才并開設學術和項目沙龍,打造高水平的學術性交流平臺。
3.3 教學形式
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應加強大班講座、小班討論教學、團隊式學習(team-based learning, TBL)/案例式學習(case-based learning, CBL)/問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10-12]以及線上智慧學習平臺的應用。大班講座強調理論知識和相關概念的講解。在小班教學中,學生可以承擔更多的任務和授課老師參與互動,加強探究性教學,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小班討論頻次。針對不同課程的特點,應積極探索并引入 TBL、CBL 和 PBL 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積極參與討論并有效解決問題。線上教學可以引入云課堂或者智慧學習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提高日常管理監督和互動性[13]。例如,課前,學生可以通過平臺瀏覽公告、閱讀課件、完成課前練習,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準備;課中,學生可以進行提問和答題討論,與老師和同學實時交流,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課后,學生可以在線上完成作業,并獲得老師的及時點評和反饋。
4 結語
臨床工程作為醫學、工程技術與管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領域,已成為現代醫(學)院建設的重點學科之一[14],其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人才支撐是推動其持續進步的核心力量[15]。此外,臨床工程技術人員在醫療裝備臨床應用過程中不可或缺,能夠為醫護人員提供相關專業技術支持,從而保障裝備使用過程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16]。醫療器械臨床應用質量問題日益凸顯,應加快建設以臨床問題與需求為導向的臨床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17]。教育部于 2023 年 12 月發文《服務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強調了高等學校在增設新醫科專業時,必須緊密圍繞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的總體方針,緊扣健康中國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這不僅要求專業設置與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實現深度融合與有機銜接,還需要密切關注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的新發展態勢,特別是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革新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完善和加快臨床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既是適應現代醫院科學發展的需要,滿足國家對加強醫療健康領域醫療器械應用質量監督管理的要求,也是臨床工程學科自身持續創新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
臨床工程管理概論不僅是一門通識課程,更是連接醫學與工程技術的橋梁。該門課程在四川大學理、醫、工等多學科背景下開展,能夠培養處理臨床工程實際問題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響應國家教育部的改革要求和人才培養方針,可考慮將臨床工程管理概論通識課程設在“臨床醫學工程”等醫學門類下,結合基礎教育,促進醫理、醫工學科融合,充分發揮產學研教育優勢,為四川大學建設“新醫工”“新工科”平臺建設提供人才支持。通過這樣的培養方式,學生將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醫療領域對設備和技術應用的發展需求,推動臨床工程與醫療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供堅實保障。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