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雷玉倩, 武宇翔, 李蓉梅, 曾鐘月, 武永康. 互聯網醫院診療背景下復診新模式構建與應用. 華西醫學, 2024, 39(12): 1933-1937. doi: 10.7507/1002-0179.20240515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2023 年 5 月,《關于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的通知》[1]提出要簡化流程、創新模式,縮短患者在門診的滯留時間,提升患者門診體驗。2023 年 10 月,《四川省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2]明確支持部分地區開展“掛一次號管三天”,其內涵主要是指患者在醫院掛號后,從掛號、就診、檢驗檢查到取藥等整個門診就醫環節,原則上只掛 1 次號。但在線下患者就診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難度,即由于患者 3 d 內來院就診的不確定性,需要對掛號、診療、檢查檢驗等環節進行系統化管理,并確保各環節之間的緊密銜接和有效溝通。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實體醫院為依托的互聯網醫院蓬勃發展[3],利用互聯網醫院可以解決“掛一次號管三天”的問題。首先,互聯網醫院通過在線平臺,使得患者可以更便捷地掛號、咨詢和復診預約,有效減少了患者因復診而需要再次掛號的麻煩。其次,互聯網醫院拓寬了醫療資源的渠道,打破了地域限制,患者不再受地域因素的限制。這使得“掛一次號管三天”的服務能夠覆蓋更廣泛的患者群體。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 2023 年 9 月上線了互聯網醫院,門診服務覆蓋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業務服務包括醫療內容及健康宣教等,并聯動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加強醫院信息的整合和優化[4],形成了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線上診療服務新業態。2023 年 12 月底,我院在互聯網醫院上構建了線上免費復診新模式,此舉不僅改善復診患者就醫體驗,提升群眾滿意率,也解決了醫院在響應“掛一次號管三天”政策中的難點。本文將對我院在互聯網醫院診療背景下,拓展構建免費復診新模式的經驗與策略進行總結,并對互聯網醫院建設的方向進行展望,以期為互聯網醫院建設線上線下融合運營模式的創新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 2023 年 7 月—2024 年 6 月門診患者和醫生進行滿意度調查。我院是一所國家三級甲等綜合縣級醫院,編制床位 913 張,現有職工 1 100 余人,臨床科室 30 個,醫技科室 12 個,職能科室 27 個。患者納入標準:① 愿意參加調查;② 意識清楚,能夠充分理解問卷內容和準確表達觀點;③ 病情允許,能配合調查。患者排除標準:① 單次問診且未開具檢查檢驗就結束診療;② 本院職工。醫生納入標準:① 在職醫生;② 具有門診醫生資格;③ 注冊并開通互聯網醫院賬號。醫生排除標準:① 便民門診醫生;② 發熱及腸道門診醫生。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
為觀察在互聯網醫院上構建“掛一次號管三天”的實施效果,因此將線上免費復診項目實施前后的患者和醫生分為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前組(2023 年 7 月—12 月)和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后組(2024 年 1 月—6 月)。
1.2.2 復診患者現狀分析
2023 年 10 月,我院通過調取醫院信息系統數據和現場調研的方式,對線下復診的數量、流程和互聯網醫院發展潛力進行了分析:① 線下復診數量龐大。我院年門診患者 80 余萬,線下復診患者占比達 70%,而需要解讀報告的復診患者更是高達 18%,改善復診患者群體就醫體驗是各級醫療機構管理者需要解決的問題。② 線下復診流程。在傳統就診模式下,根據不同情況患者復診分 2 種流程,第 1 種是初診患者檢查檢驗報告當天發布,而初診醫生又還在坐診的情況下,復診患者拿到報告直接插隊進入診室找醫生再次就診;第 2 種是初診患者檢查檢驗報告當天發布,但初診醫生已經沒有坐診,或者報告沒有當天發布,初診醫生也沒有坐診的情況下,患者則需要再次預約號源、排隊問診,醫生在門診時段內接診(圖1)。而大部分復診患者主要目的是解讀報告和開具藥品,再次就診時間相對較短,但傳統就診模式下,患者或需要插隊,擾亂門診就診秩序,或需要多次排隊,增加了門診工作量,造成了醫療資源浪費,隨著患者數量的增加,患者就診等待時間也不斷延長,醫院管理成本升高,患者就診體驗不能非常滿意。③ 互聯網醫院有發展潛力。近年,一系列加速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有力政策被發布,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進步快速推動著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我院互聯網醫院就診量也在持續增長。
1.2.3 互聯網復診新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2023 年 12 月底,在我院互聯網醫院平穩運行的基礎上,探索將“掛一次號管三天”政策與線上問診相結合,構建互聯網醫院線上免費復診新模式。① 復診概念。患者首次就診時,在醫生完成看診和開具檢驗檢查項目后,患者憑醫院出具的檢驗檢查結果報告,且在報告發布 3 d 內到我院的同一科室就診的,屬于復診行為。② 制定免費復診規則。我院在發布第 1 張檢驗檢查報告時,作為復診開始時間,之后再有新報告發布,開始時間往后面疊加,復診有效時間為醫院發布新檢驗檢查報告后的 3 個自然日,在有效時間內,我院提供互聯網醫院免費線上診療服務。③ 復診提醒消息推送。可定制的消息推送機制能夠為患者帶來良好的就醫體驗[5],考慮到門診醫生上午工作量較大,無法及時接診互聯網醫院線上復診患者,故我院將免費復診提醒消息時間設置為初診患者發布第 1 張檢驗檢查報告單的第 2 天上午 11:00,這樣患者申請復診時間就在中午或者下午,以便于醫生能夠及時接診。醫院會給所有初診患者推送微信提醒消息;同時,我院結合自身發展戰略,為調整患者結構,提升手術患者占比,針對手術科室的初診患者,除了推送微信消息提醒以外,還推送短信消息提醒,患者根據提示點擊消息上的鏈接即可進入復診業務主頁進行申請,頁面也會提示免費復診資格有效期。④ 業務流程信息化改造。我院復診模式的構建是傳統復診流程依托互聯網醫院平臺的升級再造,由復診患者線下主動預約再就診升級為信息系統精準識別初診群體并主動推送消息,患者自行掛號排隊等候就診升級為線上免費診療,同時對需要進一步就醫的患者提供自助開單和醫技預約等線上診療功能,減少患者來院后線下非醫療就診環節。我院在互聯網醫院上進行了以下信息功能改造:A. 精準識別復診患者的身份。醫院信息系統可自動識別初診患者和檢驗檢查報告新發布患者,并根據身份進行消息推送。B. 增加互聯網醫院復診模塊。系統會自動匹配復診患者的初診科室和醫生,患者在互聯網醫院移動終端自己主動發出請求[6],醫生就會收到患者復診的短信和微信提醒,及時為患者在線上進行復診(圖2)。⑤ 線上免費復診模式宣傳推廣。免費線上復診新模式的推廣依托于互聯網醫院的宣傳,是互聯網醫院上線后開發的重要舉措之一。為了讓群眾了解我院構建了復診新模式,通過醫院微信公眾號、宣傳海報、科室宣講等方式廣而告之,特別是在門診醫生診療后,醫生主動提醒患者可以采用互聯網醫院的免費復診模式進行線上診療,對患者和醫生都實現了資源的精準匹配和高效服務,體現出醫療服務的人性化[7],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體現。
1.3 評價指標
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調查問卷形式對 2023 年 7 月—2024 年 6 月在我院就診的門診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診秩序、等候時長、就診時長、就診流程便捷程度等評價指標。滿意度采用標準題目“您對此項服務滿意度如何”測量。采用 Likert 1~10 級評分,1 是“非常不滿意”,10 是“非常滿意”,得分越高,滿意程度越高,按指標權重處理后得出調查表總分。調查表≥90 分為滿意,<90 分為不滿意。
采用線下調查問卷的形式在項目實施前后分別對門診醫生當次的診療滿意度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醫生基本信息、工作流程、患者溝通等評價指標。滿意度采用標準題目“您對此部分工作滿意度如何”測量。采用 Likert 1~10 級評分,1 是“非常不滿意”,10 是“非常滿意”,得分越高,滿意程度越高,按指標權重處理后得出調查表總分。調查表≥90 分為滿意,<90 分為不滿意。
同時,調取醫院信息系統、病案系統和互聯網醫院平臺的運營數據,包括門診及互聯網醫院復診數據、手術數據、病例組合指數、門診就診等待時間等數據作為評價指標。
1.4 數據篩選與質量控制
為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利用 SQL Server 7.0 對收集到的門診數據進行完整性校驗和邏輯性校驗,根據設定的納入和排除標準篩選符合研究要求的數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共納入患者 17 831 人次。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前組 7 993 人次,男性 3 862 人次,女性 4 131 人次;年齡≥20 歲且<39 歲 1 639 人次,≥40 歲且<59 歲 3 318 人次,≥60 歲 3 036 人次。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后組 9 838 人次,男性 4 670 人次,女性 5 168 人次;年齡≥20 歲且<39 歲 2 038 人次,≥40 歲且<59 歲 4 050 人次,≥60 歲 3 750 人次。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共納入醫生 801 人次。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前組 388 人次,男性 106 人次,女性 282 人次;年齡≥28 歲且<37 歲 11 人次,≥38 歲且<47 歲 236 人次,≥48 歲 141 人次。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后組 413 人次,男性 120 人次,女性 293 人次;年齡≥28 歲且<37 歲 15 人次,≥38 歲且<47 歲 272 人次,≥48 歲 126 人次。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患者服務迭代升級
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新模式運行以來,已對所有門診患者都進行微信消息推送,并對手術科室患者進行微信和短信消息雙推送。共有 2 000 余例患者進行免費線上復診。
2.3 醫院門診效率和患者結構
通過對復診患者的合理引流,減少了初診患者排隊等待時間,同時復診患者無須二次掛號。2024 年 1 月—6 月門診平均候診時間較去年同期(2023 年 1 月—6 月)縮短 2 min。醫院病例組合指數提高了 3.7%,手術量增長 7.5%。
2.4 滿意度
互聯網醫院上線前后患者、醫生滿意度比較見表1。可見,在互聯網醫院上線后,患者、醫生滿意度均提高。

3 討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發病率的加速,群眾就醫需求越來越大,疾病復雜程度也越來越高,傳統的就醫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患者對于高效、便捷醫療服務的需求。如何解決大部分患者需要通過多次往返醫院的問題,新復診模式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而對于縣級醫院來說,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縣級醫院不僅要面對來自周邊及上級醫院的競爭壓力,還要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留住患者,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是縣級醫院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我院在這方面做出了嘗試和探索,積極推廣互聯網醫院診療服務,并創新性地為患者提供了線上免費復診服務。這一舉措不僅讓患者能夠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專業的醫療服務,同時也為縣級醫院互聯網醫院的建設和運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在互聯網醫院診療的背景下,線上免費復診模式的推出無疑為醫院、醫生和患者三方都帶來了益處。對于醫院而言,這一模式在保持醫院號源不變、醫生排班不變的前提下,分流了線下就診人次[8],減少了僅需解讀檢查檢驗報告患者來復診,改善了醫院的診療秩序,有效避免了因患者反復進出診室而造成的就診秩序混亂,醫生接待初診患者的人數明顯提高[9],擴大了整體就診患者數量,極大地釋放了醫療資源,使更多急需救治的患者能夠得以及時就醫,進一步提升了醫院門診的運營效率,同時醫療服務難度系數增加,患者結構趨于合理。對于醫生而言,線上免費復診模式使其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處理復診患者的問題,拓寬了服務范圍,提升了服務效率,醫生滿意度明顯提升。對于患者而言,這一模式更是讓其感受到了便捷和高效。無需再次支付掛號費,即可實現與醫生的二次線上溝通對話;無需再次奔波于家和醫院之間,即可在線上完成就診和報告的解讀,這不僅降低了患者的就醫負擔,還通過復診流程的優化,節約了患者大量的就醫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10]。同時,因為有復診消息推送功能,能夠減少患者因遺忘復診而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的風險,提高了患者復診的依從性,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綜上所述,在醫院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我院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未來,更多互聯網醫院診療背景下的服務模式創新,既是醫院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實現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支持,這一模式將在更多的縣級醫院得到推廣和應用。這不僅將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加便利[11]、高效地醫療服務,還將推動整個醫療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2023 年 5 月,《關于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的通知》[1]提出要簡化流程、創新模式,縮短患者在門診的滯留時間,提升患者門診體驗。2023 年 10 月,《四川省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2]明確支持部分地區開展“掛一次號管三天”,其內涵主要是指患者在醫院掛號后,從掛號、就診、檢驗檢查到取藥等整個門診就醫環節,原則上只掛 1 次號。但在線下患者就診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難度,即由于患者 3 d 內來院就診的不確定性,需要對掛號、診療、檢查檢驗等環節進行系統化管理,并確保各環節之間的緊密銜接和有效溝通。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實體醫院為依托的互聯網醫院蓬勃發展[3],利用互聯網醫院可以解決“掛一次號管三天”的問題。首先,互聯網醫院通過在線平臺,使得患者可以更便捷地掛號、咨詢和復診預約,有效減少了患者因復診而需要再次掛號的麻煩。其次,互聯網醫院拓寬了醫療資源的渠道,打破了地域限制,患者不再受地域因素的限制。這使得“掛一次號管三天”的服務能夠覆蓋更廣泛的患者群體。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 2023 年 9 月上線了互聯網醫院,門診服務覆蓋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業務服務包括醫療內容及健康宣教等,并聯動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加強醫院信息的整合和優化[4],形成了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線上診療服務新業態。2023 年 12 月底,我院在互聯網醫院上構建了線上免費復診新模式,此舉不僅改善復診患者就醫體驗,提升群眾滿意率,也解決了醫院在響應“掛一次號管三天”政策中的難點。本文將對我院在互聯網醫院診療背景下,拓展構建免費復診新模式的經驗與策略進行總結,并對互聯網醫院建設的方向進行展望,以期為互聯網醫院建設線上線下融合運營模式的創新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 2023 年 7 月—2024 年 6 月門診患者和醫生進行滿意度調查。我院是一所國家三級甲等綜合縣級醫院,編制床位 913 張,現有職工 1 100 余人,臨床科室 30 個,醫技科室 12 個,職能科室 27 個。患者納入標準:① 愿意參加調查;② 意識清楚,能夠充分理解問卷內容和準確表達觀點;③ 病情允許,能配合調查。患者排除標準:① 單次問診且未開具檢查檢驗就結束診療;② 本院職工。醫生納入標準:① 在職醫生;② 具有門診醫生資格;③ 注冊并開通互聯網醫院賬號。醫生排除標準:① 便民門診醫生;② 發熱及腸道門診醫生。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
為觀察在互聯網醫院上構建“掛一次號管三天”的實施效果,因此將線上免費復診項目實施前后的患者和醫生分為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前組(2023 年 7 月—12 月)和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后組(2024 年 1 月—6 月)。
1.2.2 復診患者現狀分析
2023 年 10 月,我院通過調取醫院信息系統數據和現場調研的方式,對線下復診的數量、流程和互聯網醫院發展潛力進行了分析:① 線下復診數量龐大。我院年門診患者 80 余萬,線下復診患者占比達 70%,而需要解讀報告的復診患者更是高達 18%,改善復診患者群體就醫體驗是各級醫療機構管理者需要解決的問題。② 線下復診流程。在傳統就診模式下,根據不同情況患者復診分 2 種流程,第 1 種是初診患者檢查檢驗報告當天發布,而初診醫生又還在坐診的情況下,復診患者拿到報告直接插隊進入診室找醫生再次就診;第 2 種是初診患者檢查檢驗報告當天發布,但初診醫生已經沒有坐診,或者報告沒有當天發布,初診醫生也沒有坐診的情況下,患者則需要再次預約號源、排隊問診,醫生在門診時段內接診(圖1)。而大部分復診患者主要目的是解讀報告和開具藥品,再次就診時間相對較短,但傳統就診模式下,患者或需要插隊,擾亂門診就診秩序,或需要多次排隊,增加了門診工作量,造成了醫療資源浪費,隨著患者數量的增加,患者就診等待時間也不斷延長,醫院管理成本升高,患者就診體驗不能非常滿意。③ 互聯網醫院有發展潛力。近年,一系列加速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有力政策被發布,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進步快速推動著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我院互聯網醫院就診量也在持續增長。
1.2.3 互聯網復診新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2023 年 12 月底,在我院互聯網醫院平穩運行的基礎上,探索將“掛一次號管三天”政策與線上問診相結合,構建互聯網醫院線上免費復診新模式。① 復診概念。患者首次就診時,在醫生完成看診和開具檢驗檢查項目后,患者憑醫院出具的檢驗檢查結果報告,且在報告發布 3 d 內到我院的同一科室就診的,屬于復診行為。② 制定免費復診規則。我院在發布第 1 張檢驗檢查報告時,作為復診開始時間,之后再有新報告發布,開始時間往后面疊加,復診有效時間為醫院發布新檢驗檢查報告后的 3 個自然日,在有效時間內,我院提供互聯網醫院免費線上診療服務。③ 復診提醒消息推送。可定制的消息推送機制能夠為患者帶來良好的就醫體驗[5],考慮到門診醫生上午工作量較大,無法及時接診互聯網醫院線上復診患者,故我院將免費復診提醒消息時間設置為初診患者發布第 1 張檢驗檢查報告單的第 2 天上午 11:00,這樣患者申請復診時間就在中午或者下午,以便于醫生能夠及時接診。醫院會給所有初診患者推送微信提醒消息;同時,我院結合自身發展戰略,為調整患者結構,提升手術患者占比,針對手術科室的初診患者,除了推送微信消息提醒以外,還推送短信消息提醒,患者根據提示點擊消息上的鏈接即可進入復診業務主頁進行申請,頁面也會提示免費復診資格有效期。④ 業務流程信息化改造。我院復診模式的構建是傳統復診流程依托互聯網醫院平臺的升級再造,由復診患者線下主動預約再就診升級為信息系統精準識別初診群體并主動推送消息,患者自行掛號排隊等候就診升級為線上免費診療,同時對需要進一步就醫的患者提供自助開單和醫技預約等線上診療功能,減少患者來院后線下非醫療就診環節。我院在互聯網醫院上進行了以下信息功能改造:A. 精準識別復診患者的身份。醫院信息系統可自動識別初診患者和檢驗檢查報告新發布患者,并根據身份進行消息推送。B. 增加互聯網醫院復診模塊。系統會自動匹配復診患者的初診科室和醫生,患者在互聯網醫院移動終端自己主動發出請求[6],醫生就會收到患者復診的短信和微信提醒,及時為患者在線上進行復診(圖2)。⑤ 線上免費復診模式宣傳推廣。免費線上復診新模式的推廣依托于互聯網醫院的宣傳,是互聯網醫院上線后開發的重要舉措之一。為了讓群眾了解我院構建了復診新模式,通過醫院微信公眾號、宣傳海報、科室宣講等方式廣而告之,特別是在門診醫生診療后,醫生主動提醒患者可以采用互聯網醫院的免費復診模式進行線上診療,對患者和醫生都實現了資源的精準匹配和高效服務,體現出醫療服務的人性化[7],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體現。
1.3 評價指標
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調查問卷形式對 2023 年 7 月—2024 年 6 月在我院就診的門診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診秩序、等候時長、就診時長、就診流程便捷程度等評價指標。滿意度采用標準題目“您對此項服務滿意度如何”測量。采用 Likert 1~10 級評分,1 是“非常不滿意”,10 是“非常滿意”,得分越高,滿意程度越高,按指標權重處理后得出調查表總分。調查表≥90 分為滿意,<90 分為不滿意。
采用線下調查問卷的形式在項目實施前后分別對門診醫生當次的診療滿意度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醫生基本信息、工作流程、患者溝通等評價指標。滿意度采用標準題目“您對此部分工作滿意度如何”測量。采用 Likert 1~10 級評分,1 是“非常不滿意”,10 是“非常滿意”,得分越高,滿意程度越高,按指標權重處理后得出調查表總分。調查表≥90 分為滿意,<90 分為不滿意。
同時,調取醫院信息系統、病案系統和互聯網醫院平臺的運營數據,包括門診及互聯網醫院復診數據、手術數據、病例組合指數、門診就診等待時間等數據作為評價指標。
1.4 數據篩選與質量控制
為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利用 SQL Server 7.0 對收集到的門診數據進行完整性校驗和邏輯性校驗,根據設定的納入和排除標準篩選符合研究要求的數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共納入患者 17 831 人次。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前組 7 993 人次,男性 3 862 人次,女性 4 131 人次;年齡≥20 歲且<39 歲 1 639 人次,≥40 歲且<59 歲 3 318 人次,≥60 歲 3 036 人次。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后組 9 838 人次,男性 4 670 人次,女性 5 168 人次;年齡≥20 歲且<39 歲 2 038 人次,≥40 歲且<59 歲 4 050 人次,≥60 歲 3 750 人次。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共納入醫生 801 人次。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前組 388 人次,男性 106 人次,女性 282 人次;年齡≥28 歲且<37 歲 11 人次,≥38 歲且<47 歲 236 人次,≥48 歲 141 人次。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后組 413 人次,男性 120 人次,女性 293 人次;年齡≥28 歲且<37 歲 15 人次,≥38 歲且<47 歲 272 人次,≥48 歲 126 人次。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患者服務迭代升級
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新模式運行以來,已對所有門診患者都進行微信消息推送,并對手術科室患者進行微信和短信消息雙推送。共有 2 000 余例患者進行免費線上復診。
2.3 醫院門診效率和患者結構
通過對復診患者的合理引流,減少了初診患者排隊等待時間,同時復診患者無須二次掛號。2024 年 1 月—6 月門診平均候診時間較去年同期(2023 年 1 月—6 月)縮短 2 min。醫院病例組合指數提高了 3.7%,手術量增長 7.5%。
2.4 滿意度
互聯網醫院上線前后患者、醫生滿意度比較見表1。可見,在互聯網醫院上線后,患者、醫生滿意度均提高。

3 討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發病率的加速,群眾就醫需求越來越大,疾病復雜程度也越來越高,傳統的就醫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患者對于高效、便捷醫療服務的需求。如何解決大部分患者需要通過多次往返醫院的問題,新復診模式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而對于縣級醫院來說,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縣級醫院不僅要面對來自周邊及上級醫院的競爭壓力,還要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留住患者,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是縣級醫院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我院在這方面做出了嘗試和探索,積極推廣互聯網醫院診療服務,并創新性地為患者提供了線上免費復診服務。這一舉措不僅讓患者能夠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專業的醫療服務,同時也為縣級醫院互聯網醫院的建設和運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在互聯網醫院診療的背景下,線上免費復診模式的推出無疑為醫院、醫生和患者三方都帶來了益處。對于醫院而言,這一模式在保持醫院號源不變、醫生排班不變的前提下,分流了線下就診人次[8],減少了僅需解讀檢查檢驗報告患者來復診,改善了醫院的診療秩序,有效避免了因患者反復進出診室而造成的就診秩序混亂,醫生接待初診患者的人數明顯提高[9],擴大了整體就診患者數量,極大地釋放了醫療資源,使更多急需救治的患者能夠得以及時就醫,進一步提升了醫院門診的運營效率,同時醫療服務難度系數增加,患者結構趨于合理。對于醫生而言,線上免費復診模式使其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處理復診患者的問題,拓寬了服務范圍,提升了服務效率,醫生滿意度明顯提升。對于患者而言,這一模式更是讓其感受到了便捷和高效。無需再次支付掛號費,即可實現與醫生的二次線上溝通對話;無需再次奔波于家和醫院之間,即可在線上完成就診和報告的解讀,這不僅降低了患者的就醫負擔,還通過復診流程的優化,節約了患者大量的就醫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10]。同時,因為有復診消息推送功能,能夠減少患者因遺忘復診而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的風險,提高了患者復診的依從性,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綜上所述,在醫院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我院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未來,更多互聯網醫院診療背景下的服務模式創新,既是醫院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實現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支持,這一模式將在更多的縣級醫院得到推廣和應用。這不僅將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加便利[11]、高效地醫療服務,還將推動整個醫療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