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1,2 , 張凌 2 , 付平 2 , 劉壯 1
  • 1. 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成都 610041);
  • 2.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腎臟內科/腎臟病研究所(成都 61004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臨床中使用接觸血液的生物材料進行治療時,材料表面血栓的形成將影響生物材料的使用壽命及患者的生存預后。而抗凝、抗血小板等藥物的使用則增加了患者全身出血的風險。構建出具備抗凝血性能的生物材料,在材料局部實現抗凝,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基于材料表面血栓形成的主要機制,抗凝血生物材料的研發策略可大致分為改變材料理化性質、構建固定/釋放活性物質的涂層、材料表面內皮化三大類。由于材料表面血栓形成的機制復雜且相互影響,單一機制構建的抗凝血生物材料往往性能并不理想。多機制協同干預有助于構建出抗凝血性能更優越的生物材料。

引用本文: 劉晨, 張凌, 付平, 劉壯. 生物材料抗凝血策略的研究進展. 華西醫學, 2024, 39(7): 1028-1035. doi: 10.7507/1002-0179.20240616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小型化便攜式離子持續監測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 下一篇

    《血液吸附——第 30 屆急性疾病質量倡議工作組專家共識報告》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