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旨在解讀第 30 屆急性疾病質量倡議(Acute Disease Quality Initiative, ADQI)工作組關于血液吸附(hemoadsorption, HA)技術的共識報告,為臨床實踐和研究提供參考。HA 已在多種疾病中展現出治療優勢,ADQI 工作組對 HA 技術研究進展進行了評估,確認其短期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和技術可行性,及對特定目標分子去除的實驗性證明。初步研究顯示內毒素吸附對膿毒癥有潛在獲益。然而,由于臨床證據不足,HA 仍被視為實驗性干預措施。ADQI 共識報告著重于填補現有知識空白,指出未來研究方向,為 HA 技術的臨床應用和進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指導。
引用本文: 關明鏡, 張凌, 潘紅菊. 《血液吸附——第 30 屆急性疾病質量倡議工作組專家共識報告》解讀. 華西醫學, 2024, 39(7): 1036-1040. doi: 10.7507/1002-0179.20240609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血液吸附(hemoadsorption, HA)作為一種體外血液凈化技術,經過半個世紀的技術革新和臨床實踐,已成為治療多種疾病的重要手段。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HA 技術在提高生物相容性、增強吸附效率和特異性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現代 HA 技術利用高度生物相容性的新型膜和吸附劑,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精準的治療模式。此外,毒理學、藥理學、生物學、免疫學和病理生理學等學科的深入研究為中毒、藥物過量、膿毒癥、炎癥狀態及代謝紊亂患者 HA 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隨著 HA 領域知識基礎的不斷擴展和臨床證據積累,第 30 屆急性疾病質量倡議(Acute Disease Quality Initiative, ADQI)工作組于 2024 年 4 月發布了關于 HA 治療的共識報告[1]。該共識報告涵蓋 HA 的基本原理、技術與模式、治療適應證、處方和監測,以及評估治療效果的生化、生物學、生理學和臨床終點。鑒于當前 HA 領域證據基礎尚不充足,共識報告未提供具體的實踐建議,而是著重于填補現有知識空白,并提出未來研究方向,旨在為醫療專業人員在 HA 治療的評估和實施中提供參考,并為未來的研究探索奠定基礎。
1 HA 基本原理
HA 是一種旨在清除由于物理化學特征(如尺寸、蛋白質結合或親脂性)而不適合通過彌散或對流等傳統血液透析方式清除的溶質、細胞或病原體的體外血液/血漿凈化技術。HA 通過血液/血漿流經含有吸附劑的濾器實現,在這個過程中,血液中的吸附物與具有高吸附性的生物相容性固體表面發生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的動態結合。這種結合可以清除與蛋白質結合分子、中高分子量物質、病原體和細胞。雖然在傳統透析療法中采用某些特定的膜材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使用具有極大的比表面積的吸附珠可以靶向地去除特定分子或分子類物質[2-3]。此外,直接與血液/血漿接觸的方式還可以清除細胞、病原體和炎癥分子。
1.1 HA 原理
化學吸附是一個相對特異且能量密集的過程,涉及溶質和吸附劑之間化學鍵的形成(在體外應用中不常見)。物理吸附由溶質和吸附劑之間的疏水作用介導,也包含離子相互作用、范德華力和生物親和結合,是一個非特異性的過程[4]。HA 通常由其中的一種或多種機制共同發揮作用。吸附劑表面特征(即表面積、結構、孔徑等)和吸附劑裝置(珠粒尺寸、填充密度等)決定了吸附的效率。物理吸附雖然結合速度快,但結合力較弱,易發生解吸或被競爭性溶質置換,這種解吸是 HA 的一個缺點。
膜和其他體外多孔聚合物(如血液灌流柱)的吸附基本原理:① 溶質通過傳質到達特定結合位點附近,過程受流速和溶液特性的影響;② “活性”結合區域在孔結構內(孔徑是接觸吸附劑的關鍵決定因素);③ 一旦溶質到達潛在結合位點,吸附的可能性和發生的速率受到溶質、溶劑和吸附劑相關因素的影響[3]。
1.2 量化 HA
吸附效率可以通過體外和體內的方法進行量化,使用等溫方程、吸附物的洗脫和質量傳遞區來評估。吸附的功效從臨床角度代表了治療的效果,可以通過測量特定的生物標志物和臨床參數來量化,如急性疾病期間可能參與組織損傷的分子在血液中的水平[4]。而典型臨床參數包括序貫器官衰竭評估評分、血流動力學穩定性(平均動脈壓、升壓藥物劑量等)、肺功能(氧合指數)和腎功能(血清肌酐、估算腎小球濾過率、尿量、尿急性腎損傷生物標志物等)。這些臨床變量與相關吸附物的去除率相關。
1.3 決定 HA 特異性的因素
吸附的特異性,即結合特定目標分子的能力,受吸附膜或吸附柱結構、吸附物特性和應用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在不同的臨床情況和疾病類型中,吸附的選擇性可能因吸附柱、吸附膜濾器以及患者特征而異。血液/血漿流速、操作時間、吸附物起始濃度以及血液/血漿中其他溶質的存在都可能影響吸附效果。HA 可以實現特定介質(如多黏菌素 B 吸附內毒素)或廣譜介質(如細胞因子吸附柱)的選擇性清除[2, 5]。
1.4 HA 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耐受性
生物相容性指材料或溶液與人體接觸時不引起不適當的宿主反應的能力[6]。HA 材料的技術進步已提高了生物相容性,使得吸附劑可以單獨使用[7]。而更適合描述這些相互作用的術語是短期生物耐受性。
1.5 HA 安全性評估及未來研究方向
評估 HA 的安全性至關重要,需要測定其對內源性和外源性物質(如白蛋白)和細胞(如血小板)的不良消耗,以及對細胞反應和生化途徑的非預期調節作用,例如凝血級聯反應和補體系統的激活,以及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黏附分子的上調[7-8]。
HA 的安全性可用一組代表易被吸附溶質類別的分子標志物來表征。HA 的全身性效應可用于評估其安全性,包括引起的血液動力學不穩定、免疫學和代謝事件(如過敏反應、血管舒張、微量營養素消耗、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性血栓形成、緩激肽釋放綜合征),細胞和細胞產物耗竭(如白細胞減少癥、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丟失),治療藥物濃度(如萬古霉素)和微量營養素缺乏(如維生素 B)。
鑒于上述考慮,需要對 HA 的多個方面進行研究:① 確定吸附目標物質、最佳條件、吸附柱或膜的配置;② 評估在同時發生對流和彌散的情況下,吸附療法的效率和效果;③ 在復雜疾病和多重目標(例如細菌和細胞因子風暴)的背景下確定使用協同組合方式可以帶來改善結果的情況;④ 研究可以再生吸附能力以實現再利用的方法;⑤ 建立標準化的命名法和方法,用于在臨床環境中測量吸附能力和吸附劑飽和度;⑥ 確定使用傳感器測量反映效果和安全性的生物和生化參數的技術和方法;⑦ 創建 HA 登記冊,以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
2 HA 模式和技術
模式是指血液或血漿與吸附劑或膜接觸的吸附方法[9],例如,通過特定的內毒素吸附濾器清除內毒素的方式與通過肝素結合濾器去除病毒的方式不同。而技術則涉及 HA 治療通過體外循環發揮作用的機制,HA 的體外循環模式包括以下幾種:① 直接 HA,使用專用吸附柱;② HA 后進行血液透析或血液濾過,結合普通濾器和吸附柱的間歇性血液透析或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③ HA 與體外膜肺氧合或體外循環聯合應用;④ 血漿吸附,通過血漿分離器分離血漿,然后通過并行回路將其輸送至吸附柱,再回輸至血液回路中[10-11]。體外循環的抗凝應根據患者特點、采用的方式和治療持續時間進行優化。
3 HA 可清除的物質
HA 能夠清除血液中的內源性和外源性毒性物質。然而,吸附也可能導致內源性(如營養物質)和/或外源性(如抗生素)非毒性物質的附帶清除,這可能導致宿主體內維持穩態和恢復所需的關鍵溶質、介質和治療性溶質的耗竭。
傳統的血液凈化技術,如濾過(包括中、高截留膜),難以有效清除中分子(>15 且≤25 kDa)、大中分子(>25 且≤58 kDa)或大分子(>58 kDa)等水溶性物質[12]和蛋白質結合分子。血漿置換可以清除這些溶質,但它也會去除有益的血液成分,如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13],存在一定的局限性。HA 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法。在過去的 50 年中,吸附技術已被應用于中毒治療,包括故意或意外攝入有毒化學物質,如有機磷農藥、抗癲癇藥物中毒及非計劃手術前服用抗凝藥物[14-15],也被應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清除抗體)和肝病患者(使用膽紅素和膽汁酸作為治療效果的替代標志物)。最受關注的應用領域是 HA 在膿毒癥治療中的應用,通過特定吸附柱或濾器來實現靶向內毒素的清除或非特異性地去除中大分子量的介質以調節宿主反應[16-18]。近期有報道使用含有肝素結合吸附劑灌流器可直接去除病原體[19]。然而最佳治療持續時間及患者因素對療效的影響仍不清楚。
4 治療適應證、處方和監測
HA 在生化、生物學、微生物學和臨床方面顯示出一定療效。如降低循環細胞因子和內毒素[20-21],改善單核細胞人類白細胞抗原-DR 同型表達[22],清除病毒和改善血液動力學[23-24]。目前缺乏高質量研究支持其療效,大多數研究存在設計缺陷,且不同疾病亞型對治療的反應存在差異[25]。為符合特定和客觀標準(即生物標志物、臨床表型)的患者定制的適應性研究,可能會為 HA 治療指征和/或終點提供合理的依據。
HA 處方需結合患者個體化因素和關鍵治療參數。年齡、體重、體質量指數、性別和疾病嚴重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治療策略的制定。處方中需明確的關鍵參數包括血流量、治療時間、抗凝選擇及維持血管通路的計劃,以確保治療順利進行。目前,由于高質量數據的缺乏,許多與 HA 處方相關的決策仍依賴于臨床經驗。
HA 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缺乏,實踐中需對其進行詳細的實時監測、記錄和分析,包括治療效果(通過臨床反應和目標分子監測評估)、安全性(包括出血、低血壓等治療中出現的不良事件和脫靶效應等潛在風險)以及臨床有效性。輔助診斷工具的開發和應用將有助于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所有臨床應用數據都應被記錄并接受嚴格的審查。
5 HA 結局指標選擇
5.1 選擇原則
終點指標選擇應基于疾病臨床發展階段、臨床適應證、吸附治療的特異性和目標患者群體。在選擇替代終點(生物標志物)和臨床終點(以患者為中心的結局)時要考慮疾病和背景特異性因素,評估 HA 的相對益處和潛在危害仍然是選擇終點時的重要因素。
5.2 生物標志物作為 HA 的替代終點
生物標志物可以反映 HA 療效、效率和安全性。選擇生物標志物時應選擇不受其他療法干擾的生物標志物,初步和關鍵研究可能需要評估多種生物標志物。已被應用于 HA 研究的內源性生物標志物包括細胞因子、內毒素活性、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肌紅蛋白、游離 DNA、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損傷相關分子模式、單核細胞功能,此外外源性生物標志物(例如藥物、毒素、病原體)和臨床特征(例如血流動力學特征的變化、器官衰竭評分、實驗室數據)等也被應用于 HA 研究[26-28]。
5.3 臨床終點選擇
臨床終點指標是評估 HA 效果最可靠的指標,但現有研究多關注短期生存率,缺乏對長期療效、功能性終點指標和患者生活質量的關注[29]。對存活者而言,功能性終點指標很重要,包括短期和長期身體機能和殘疾指標,還包括心理健康、認知功能、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生長發育、神經認知發育(尤其是兒童)和社會福祉。目前臨床研究未能證明 HA 的生存優勢,甚至存在潛在風險[29]。此外,HA 的推廣應用還面臨倫理、法律、監管、資金、專業人員培訓、患者接受度以及全球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挑戰[30-32]。HA 的成本效益評估有限[33],未來需整合吸附柱、培訓、處方等成本因素進行評估。建立嚴格的登記系統和標準化指標,將有助于評估真實世界證據,包括患者報告結局和成本效益。
6 結語
盡管 HA 技術在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目前對于其臨床效果的證據仍然有限,且缺乏大規模隨機對照和高質量回顧性研究的支持。ADQI 工作組強調,為推動 HA 治療的科學發展和臨床應用,必須開展更多高質量的研究工作,包括對 HA 治療機制的深入探索、臨床效果的嚴格評估、安全性的持續監測,以及治療方案的優化。此外,工作組還指出了未來研究的關鍵領域,如確定 HA 治療的最佳適應證、治療時機、治療持續時間以及識別可能從治療中受益的患者亞型、開發新的生物標志物以及評估治療的成本效益。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血液吸附(hemoadsorption, HA)作為一種體外血液凈化技術,經過半個世紀的技術革新和臨床實踐,已成為治療多種疾病的重要手段。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HA 技術在提高生物相容性、增強吸附效率和特異性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現代 HA 技術利用高度生物相容性的新型膜和吸附劑,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精準的治療模式。此外,毒理學、藥理學、生物學、免疫學和病理生理學等學科的深入研究為中毒、藥物過量、膿毒癥、炎癥狀態及代謝紊亂患者 HA 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隨著 HA 領域知識基礎的不斷擴展和臨床證據積累,第 30 屆急性疾病質量倡議(Acute Disease Quality Initiative, ADQI)工作組于 2024 年 4 月發布了關于 HA 治療的共識報告[1]。該共識報告涵蓋 HA 的基本原理、技術與模式、治療適應證、處方和監測,以及評估治療效果的生化、生物學、生理學和臨床終點。鑒于當前 HA 領域證據基礎尚不充足,共識報告未提供具體的實踐建議,而是著重于填補現有知識空白,并提出未來研究方向,旨在為醫療專業人員在 HA 治療的評估和實施中提供參考,并為未來的研究探索奠定基礎。
1 HA 基本原理
HA 是一種旨在清除由于物理化學特征(如尺寸、蛋白質結合或親脂性)而不適合通過彌散或對流等傳統血液透析方式清除的溶質、細胞或病原體的體外血液/血漿凈化技術。HA 通過血液/血漿流經含有吸附劑的濾器實現,在這個過程中,血液中的吸附物與具有高吸附性的生物相容性固體表面發生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的動態結合。這種結合可以清除與蛋白質結合分子、中高分子量物質、病原體和細胞。雖然在傳統透析療法中采用某些特定的膜材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使用具有極大的比表面積的吸附珠可以靶向地去除特定分子或分子類物質[2-3]。此外,直接與血液/血漿接觸的方式還可以清除細胞、病原體和炎癥分子。
1.1 HA 原理
化學吸附是一個相對特異且能量密集的過程,涉及溶質和吸附劑之間化學鍵的形成(在體外應用中不常見)。物理吸附由溶質和吸附劑之間的疏水作用介導,也包含離子相互作用、范德華力和生物親和結合,是一個非特異性的過程[4]。HA 通常由其中的一種或多種機制共同發揮作用。吸附劑表面特征(即表面積、結構、孔徑等)和吸附劑裝置(珠粒尺寸、填充密度等)決定了吸附的效率。物理吸附雖然結合速度快,但結合力較弱,易發生解吸或被競爭性溶質置換,這種解吸是 HA 的一個缺點。
膜和其他體外多孔聚合物(如血液灌流柱)的吸附基本原理:① 溶質通過傳質到達特定結合位點附近,過程受流速和溶液特性的影響;② “活性”結合區域在孔結構內(孔徑是接觸吸附劑的關鍵決定因素);③ 一旦溶質到達潛在結合位點,吸附的可能性和發生的速率受到溶質、溶劑和吸附劑相關因素的影響[3]。
1.2 量化 HA
吸附效率可以通過體外和體內的方法進行量化,使用等溫方程、吸附物的洗脫和質量傳遞區來評估。吸附的功效從臨床角度代表了治療的效果,可以通過測量特定的生物標志物和臨床參數來量化,如急性疾病期間可能參與組織損傷的分子在血液中的水平[4]。而典型臨床參數包括序貫器官衰竭評估評分、血流動力學穩定性(平均動脈壓、升壓藥物劑量等)、肺功能(氧合指數)和腎功能(血清肌酐、估算腎小球濾過率、尿量、尿急性腎損傷生物標志物等)。這些臨床變量與相關吸附物的去除率相關。
1.3 決定 HA 特異性的因素
吸附的特異性,即結合特定目標分子的能力,受吸附膜或吸附柱結構、吸附物特性和應用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在不同的臨床情況和疾病類型中,吸附的選擇性可能因吸附柱、吸附膜濾器以及患者特征而異。血液/血漿流速、操作時間、吸附物起始濃度以及血液/血漿中其他溶質的存在都可能影響吸附效果。HA 可以實現特定介質(如多黏菌素 B 吸附內毒素)或廣譜介質(如細胞因子吸附柱)的選擇性清除[2, 5]。
1.4 HA 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耐受性
生物相容性指材料或溶液與人體接觸時不引起不適當的宿主反應的能力[6]。HA 材料的技術進步已提高了生物相容性,使得吸附劑可以單獨使用[7]。而更適合描述這些相互作用的術語是短期生物耐受性。
1.5 HA 安全性評估及未來研究方向
評估 HA 的安全性至關重要,需要測定其對內源性和外源性物質(如白蛋白)和細胞(如血小板)的不良消耗,以及對細胞反應和生化途徑的非預期調節作用,例如凝血級聯反應和補體系統的激活,以及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黏附分子的上調[7-8]。
HA 的安全性可用一組代表易被吸附溶質類別的分子標志物來表征。HA 的全身性效應可用于評估其安全性,包括引起的血液動力學不穩定、免疫學和代謝事件(如過敏反應、血管舒張、微量營養素消耗、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性血栓形成、緩激肽釋放綜合征),細胞和細胞產物耗竭(如白細胞減少癥、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丟失),治療藥物濃度(如萬古霉素)和微量營養素缺乏(如維生素 B)。
鑒于上述考慮,需要對 HA 的多個方面進行研究:① 確定吸附目標物質、最佳條件、吸附柱或膜的配置;② 評估在同時發生對流和彌散的情況下,吸附療法的效率和效果;③ 在復雜疾病和多重目標(例如細菌和細胞因子風暴)的背景下確定使用協同組合方式可以帶來改善結果的情況;④ 研究可以再生吸附能力以實現再利用的方法;⑤ 建立標準化的命名法和方法,用于在臨床環境中測量吸附能力和吸附劑飽和度;⑥ 確定使用傳感器測量反映效果和安全性的生物和生化參數的技術和方法;⑦ 創建 HA 登記冊,以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
2 HA 模式和技術
模式是指血液或血漿與吸附劑或膜接觸的吸附方法[9],例如,通過特定的內毒素吸附濾器清除內毒素的方式與通過肝素結合濾器去除病毒的方式不同。而技術則涉及 HA 治療通過體外循環發揮作用的機制,HA 的體外循環模式包括以下幾種:① 直接 HA,使用專用吸附柱;② HA 后進行血液透析或血液濾過,結合普通濾器和吸附柱的間歇性血液透析或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③ HA 與體外膜肺氧合或體外循環聯合應用;④ 血漿吸附,通過血漿分離器分離血漿,然后通過并行回路將其輸送至吸附柱,再回輸至血液回路中[10-11]。體外循環的抗凝應根據患者特點、采用的方式和治療持續時間進行優化。
3 HA 可清除的物質
HA 能夠清除血液中的內源性和外源性毒性物質。然而,吸附也可能導致內源性(如營養物質)和/或外源性(如抗生素)非毒性物質的附帶清除,這可能導致宿主體內維持穩態和恢復所需的關鍵溶質、介質和治療性溶質的耗竭。
傳統的血液凈化技術,如濾過(包括中、高截留膜),難以有效清除中分子(>15 且≤25 kDa)、大中分子(>25 且≤58 kDa)或大分子(>58 kDa)等水溶性物質[12]和蛋白質結合分子。血漿置換可以清除這些溶質,但它也會去除有益的血液成分,如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13],存在一定的局限性。HA 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法。在過去的 50 年中,吸附技術已被應用于中毒治療,包括故意或意外攝入有毒化學物質,如有機磷農藥、抗癲癇藥物中毒及非計劃手術前服用抗凝藥物[14-15],也被應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清除抗體)和肝病患者(使用膽紅素和膽汁酸作為治療效果的替代標志物)。最受關注的應用領域是 HA 在膿毒癥治療中的應用,通過特定吸附柱或濾器來實現靶向內毒素的清除或非特異性地去除中大分子量的介質以調節宿主反應[16-18]。近期有報道使用含有肝素結合吸附劑灌流器可直接去除病原體[19]。然而最佳治療持續時間及患者因素對療效的影響仍不清楚。
4 治療適應證、處方和監測
HA 在生化、生物學、微生物學和臨床方面顯示出一定療效。如降低循環細胞因子和內毒素[20-21],改善單核細胞人類白細胞抗原-DR 同型表達[22],清除病毒和改善血液動力學[23-24]。目前缺乏高質量研究支持其療效,大多數研究存在設計缺陷,且不同疾病亞型對治療的反應存在差異[25]。為符合特定和客觀標準(即生物標志物、臨床表型)的患者定制的適應性研究,可能會為 HA 治療指征和/或終點提供合理的依據。
HA 處方需結合患者個體化因素和關鍵治療參數。年齡、體重、體質量指數、性別和疾病嚴重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治療策略的制定。處方中需明確的關鍵參數包括血流量、治療時間、抗凝選擇及維持血管通路的計劃,以確保治療順利進行。目前,由于高質量數據的缺乏,許多與 HA 處方相關的決策仍依賴于臨床經驗。
HA 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缺乏,實踐中需對其進行詳細的實時監測、記錄和分析,包括治療效果(通過臨床反應和目標分子監測評估)、安全性(包括出血、低血壓等治療中出現的不良事件和脫靶效應等潛在風險)以及臨床有效性。輔助診斷工具的開發和應用將有助于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所有臨床應用數據都應被記錄并接受嚴格的審查。
5 HA 結局指標選擇
5.1 選擇原則
終點指標選擇應基于疾病臨床發展階段、臨床適應證、吸附治療的特異性和目標患者群體。在選擇替代終點(生物標志物)和臨床終點(以患者為中心的結局)時要考慮疾病和背景特異性因素,評估 HA 的相對益處和潛在危害仍然是選擇終點時的重要因素。
5.2 生物標志物作為 HA 的替代終點
生物標志物可以反映 HA 療效、效率和安全性。選擇生物標志物時應選擇不受其他療法干擾的生物標志物,初步和關鍵研究可能需要評估多種生物標志物。已被應用于 HA 研究的內源性生物標志物包括細胞因子、內毒素活性、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肌紅蛋白、游離 DNA、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損傷相關分子模式、單核細胞功能,此外外源性生物標志物(例如藥物、毒素、病原體)和臨床特征(例如血流動力學特征的變化、器官衰竭評分、實驗室數據)等也被應用于 HA 研究[26-28]。
5.3 臨床終點選擇
臨床終點指標是評估 HA 效果最可靠的指標,但現有研究多關注短期生存率,缺乏對長期療效、功能性終點指標和患者生活質量的關注[29]。對存活者而言,功能性終點指標很重要,包括短期和長期身體機能和殘疾指標,還包括心理健康、認知功能、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生長發育、神經認知發育(尤其是兒童)和社會福祉。目前臨床研究未能證明 HA 的生存優勢,甚至存在潛在風險[29]。此外,HA 的推廣應用還面臨倫理、法律、監管、資金、專業人員培訓、患者接受度以及全球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挑戰[30-32]。HA 的成本效益評估有限[33],未來需整合吸附柱、培訓、處方等成本因素進行評估。建立嚴格的登記系統和標準化指標,將有助于評估真實世界證據,包括患者報告結局和成本效益。
6 結語
盡管 HA 技術在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目前對于其臨床效果的證據仍然有限,且缺乏大規模隨機對照和高質量回顧性研究的支持。ADQI 工作組強調,為推動 HA 治療的科學發展和臨床應用,必須開展更多高質量的研究工作,包括對 HA 治療機制的深入探索、臨床效果的嚴格評估、安全性的持續監測,以及治療方案的優化。此外,工作組還指出了未來研究的關鍵領域,如確定 HA 治療的最佳適應證、治療時機、治療持續時間以及識別可能從治療中受益的患者亞型、開發新的生物標志物以及評估治療的成本效益。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