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 2. 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蘭州 730000);
  • 3. 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兒科學實驗室(荷蘭格羅寧根 9713GZ);
  • 4.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肝膽科(鄭州 4500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利用網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技術探討舒肝寧注射液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潛在作用機制。方法  2024 年 5 月 23 日—28 日通過檢索多個公共數據庫收集舒肝寧注射液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點、NAFLD 相關疾病靶點的信息,進行蛋白相互作用網絡分析、通路富集分析等。構建舒肝寧注射液治療 NAFLD 的“中藥-成分-靶點-疾病”多層次網絡,并對“核心靶點-活性成分”網絡中的度中心性評分排名前 5 位的關鍵活性成分與核心作用靶點進行分子對接。結果  最終獲得舒肝寧注射液的 140 個活性成分及其 486 個潛在作用靶點,得到 1058 個 NAFLD 相關靶點和舒肝寧注射液治療 NAFLD 的 154 個共有靶點。共有靶點蛋白相互作用網絡的拓撲分析篩選出包括蛋白激酶 B1、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甾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 1、白細胞介素-6 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 等的 16 個關鍵作用靶點蛋白。其基因本體富集分析顯示,共涉及 179 個生物學過程、13 個細胞組分和 48 個分子功能;京都基因與基因組數據庫富集分析顯示,共涉及癌癥、脂質與動脈粥樣硬化、NAFLD 和胰島素抵抗等 99 條通路。構建的“中藥-成分-靶點-疾病”多層次網絡由 102 個節點和 208 條邊組成。分子對接結果顯示,黃芩苷、刺槐黃素、谷甾醇、β-谷甾醇和靈芝酸 A 這 5 個關鍵活性成分與核心作用靶點蛋白的親和力均較高。結論  舒肝寧注射液可能通過黃芩苷、刺槐黃素、谷甾醇、β-谷甾醇和靈芝酸 A 等成分作用于蛋白激酶 B1、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甾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 1、白細胞介素-6 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 等關鍵靶點蛋白,參與調控脂質與動脈粥樣硬化、NAFLD 和胰島素抵抗等通路,從而對 NAFLD 發揮治療作用。

引用本文: 盧存存, 王海博, 柯立鑫, 張強. 基于網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探討舒肝寧注射液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潛在作用機制. 華西醫學, 2024, 39(12): 1911-1916. doi: 10.7507/1002-0179.20240620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醫療機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標準化臨床路徑的探索與應用
  • 下一篇

    2003 年—2023 年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的研究熱點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