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防治工作是面向人民群眾重大疾病的重要衛生醫療工作,是“健康中國 2030”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總結介紹了四川省宜賓市和雅安市地方癌癥防治現狀和實踐經驗。肺癌、消化系統癌癥、女性兩癌是高發病率的重點癌種,城市間和城鄉間癌癥流行病學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性和癌種差異性,其中在農村地區癌癥的病死風險更高。從宜賓市和雅安市來看,地方癌癥防治的專門機構和治理體系尚處于發展早期階段,地方的本底數據如癌種生存率、公眾核心知識知曉率、關鍵技術質量控制、網底衛生資源要素配置情況等不甚清晰。因此各級應進一步加強癌癥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和體系建設,促進上下聯動和均衡發展。
引用本文: 雷開鍵, 于力力, 李自康, 陳心足, SIGES研究組. 高質量推進地方癌癥防治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華西醫學, 2024, 39(12): 1948-1952. doi: 10.7507/1002-0179.20240730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自上世紀 60 年代末我國啟動癌癥防治相關工作至今,我國的癌癥防治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癌癥人群發病率和死亡率始終居高不下[1-2]。據我國 2018 年癌癥登記數據,癌癥粗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 341.75/10 萬和 182.34/10 萬[3]。2020 年我國人口占全球 18.5%,而男女癌癥新發病例分別占全球 24.6% 和 22.7%,新發死亡病例分別占全球 32.9% 和 26.7%[4]。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提高重大疾病癌癥的防治水平有更高的目標與規劃,其中地方癌癥防治的體系建設與能力提升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性任務。如何提高地方癌癥防治水平,包括衛生醫療資源可及性、診療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已是我國地方癌癥防治促進與發展的必答題。四川省地處西部地區,呈現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總體現狀,在地市州地區的地方癌癥防治工作具有一定難度與挑戰,需摸清底數因地制宜地推進地方癌癥防治高質量發展。本文報道了四川省宜賓市(川南地區)和雅安市(川西地區)在地方癌癥防治工作中的探索與實踐,以期為我國高質量推進地方癌癥防治發展提供參考。
1 我國癌癥防治的形勢與任務
癌癥仍是我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的沉重負擔,我國尚需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癌癥防治體系和綜合施策方案[5]。《“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提出強化全民覆蓋的重大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服務,期望到 2030 年總體癌癥 5 年生存率提高 15%[6-7]。《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 年)》提出主要目標為“到 2030 年,癌癥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危險因素綜合防控、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能力顯著增強,規范診療水平穩步提升,癌癥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癥 5 年生存率達到 46.6%,患者疾病負擔得到有效控制”[8]。我國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需要更準確地了解地方癌癥防治的情況和問題,尤其是針對重點癌種制定專項方案[9]。當前,我國地方癌癥防治工作仍面臨預防難、發現晚、治療艱、均質差的挑戰,在系統治理、體系建設、資源整合、上下聯動方面仍需不斷探索和實踐。
2 宜賓和雅安地方癌癥防治現狀
四川省宜賓市 2022 年癌癥登記年報報告,宜賓市癌癥總體粗發病率達 176.57/萬人。當前各級對地方癌癥登記工作越來越重視,質量控制(質控)不斷提高,漏報病例明顯減少。隨著地方癌癥登記質控和癌癥篩查工作的加強,對于發病率的增長應辯證地解讀。一方面,這可能反映了工作的成效,更多的病例得以發現;另一方面,這也提示我們應更加重視癌癥預防工作,以減少癌癥的發生率。對 2022 年宜賓市癌癥登記年報數據中的粗發病率、粗死亡率和人群病死指數[人群病死指數=死亡率/(發病率+死亡率)×100%][1]進行分析,與農村地區相比,城市地區全部位癌癥的粗發病率更高,而農村地區全部位癌癥的粗死亡率更高;農村各縣的全部位癌癥人群病死指數(中位數 41.3%,范圍 35.1%~41.9%)高于城市各區(中位數 39.8%,范圍 39.5%~40.2%);在發病率前 10 位的癌癥中,上消化道系統癌癥(食道癌、肝癌和胃癌)和肺癌的人群病死指數較高(范圍為 44.1%~50.3%)。
根據四川省雅安市腫瘤登記年報,2020 年—2022 年雅安市新發癌癥分別為 3838、3972、4185 例,呈一定上升趨勢。目前,從全市來看,男性發病前 5 位的癌癥為肺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女性發病前 5 位的癌癥為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與宜賓市不同的是,雅安市農村癌癥人群的中國人口標準化發病率和中國人口標準化死亡率無論男女性別均高于城市癌癥人群,因此雅安全市癌癥防治現狀存在較明顯的城鄉差距。但目前各重點癌種的 5 年生存率底數尚不明確,雅安市癌癥防治中心正在開展回顧性隊列研究對重點癌癥進行生存分析。根據醫療保險數據分析,2021 年至 2023 年上半年期間,雅安城鄉居民市外就醫病種排名第一的即為癌癥,共 13514 例,占全部市外就診患者比例的 26.4%,其中消化系統、呼吸道和肺部、乳腺、婦科、肝膽胰相關癌癥市外就診均在 1000 例以上。
3 地方癌癥防治問題剖析
3.1 地方癌癥防治本底存在差異性
以四川省宜賓市、雅安市為例,癌癥防治工作具有屬地化管理要求,是目前地市州醫療衛生領域重點和難點之一,雖然各地市州之間有不同特點,但也有很多共同問題和相似經驗。城市人群的癌癥粗發病率較農村人群更高,可能與城市地區癌癥登記質量更高、環境暴露風險因素多樣、癌癥篩查可及性更高等因素有關。肺癌和消化系統癌癥長期以來是我國疾病致死的沉重負擔[9]。宜賓市胃癌的發病率相對較低(2022 年為 7.54/10 萬人),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1/4 至 1/3 水平,但其人群病死指數卻相對較高(48.3%),即胃癌專病人群的 TNM 分期結構不佳是決定性因素[10-11]。目前我國癌癥規范化診療服務的“量”與“質”在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尚存在一定的異質性,這也成為我國癌癥防治的重要制約因素——醫療資源可及性的不均衡性。城市人群健康體檢意識更強、有組織的篩查更普及,如成都市的城市體檢人群的幽門螺桿菌現患率近年明顯下降,預期能夠降低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癌發病率[12-13]。
3.2 地方癌癥防治在農村地區較薄弱
我國地方癌癥防治具有多樣性和特殊性,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癌癥防治需要持續加強支持,以提高篩查的可及性和醫療質量[14-15]。農村地區人群病死指數較高的原因可分析為早期疾病比例較低、標準化的多學科和手術治療的可及性較低,以及新療法的可及性較低。在農村地區開展有組織的規模性篩查可能是提高早期發現比例的有效途徑,同時應在農村人口中開展健康知識推廣與健康檢查意愿提升工作[16-17]。此外,高發地區出生、少數民族、癌癥特異性家族史均可能增加患癌風險[13, 18-19],目前精準化設計的篩查項目在地方探索和實施尚不多,探索地方人群精準篩查可望提高篩查檢出率和取得更佳的成本效益比。
3.3 地方癌癥防治專業人才短缺
縣域家庭醫生、全科醫生、內科專科醫生、腫瘤科醫生和腫瘤外科醫生的專業教育和培訓在當前和未來都需要持續的組織和支持,特別是針對農村的縣、鎮、村[20-21]。當前癌癥規范化診療全國巡講已開展 10 余年,但一般僅下沉到地市州層面。從近年在宜賓市和雅安市開展地方癌癥防治的經驗來看,有組織地下沉區縣開展癌癥規范化診療巡講非常受基層醫務人員歡迎,且能切實為基層提供癌癥防治能力提升的學習平臺。事實上,在癌癥防治領域,初級保健和公共衛生人員的數量仍然存在很大不足,需要從醫學教育規劃開始謀劃并逐步充實。
3.4 地方癌癥防治新技術需發展
目前,重點癌種的患者外出就醫為數不少,為實現“讓老百姓少跑路”,在體系建設和能力提升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開展,包括提高新技術、新模式、新藥物在地方癌癥防治中應用的可及性[22]。通過省-市醫療聯合體、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等整合性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可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更多癌癥患者留在本地治療,手術占比逐年提高。近年,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大力參與新藥臨床試驗,隨著承接的試驗項目數量逐年明顯增加,該院招募留在宜賓市本地接受試驗新藥治療的癌癥患者數量也明顯增加。雅安市人民醫院也跟隨高質量發展需要建成國家級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服務于提高地方癌癥防治中試驗新藥的本地可及性。
3.5 地方癌癥防治存在底數不清
地方癌癥防治尚存在一些底數不清的情況,包括重點癌種的 5 年生存率、城鄉居民對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的知曉率、市縣(區)兩級重點癌種診療質控核心指標完成率,以及建設市縣(區)癌癥防治聯動體系的核心難點和要素等方面還未形成有效的分析數據。
4 地方癌癥防治體系建設
為探索基于西部地區實際的醫療聯合體建設模式,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雅安市人民醫院作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領辦型醫療聯合體成員[23],承接宜賓市、雅安市網格化醫療聯合體建設的任務,同時均為市級癌癥防治中心、腫瘤診療質控中心的掛靠單位[24]。為構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體系,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為引領,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雅安市人民醫院為依托,市內各級地方醫療機構為基礎,兩地初步建立了由各級政府為主導、輻射網格化全域的華西-地市州-縣(區、城市社區)-鄉(鎮)“一桿子到底”四級分級診療體系[24]。
以宜賓市為例,由四川省癌癥防治中心推動,2018 年宜賓市癌癥防治中心成立并掛靠在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2021 年市癌癥防治中心辦公室設立,2022 年市癌癥防治中心進一步健全機構內多學科組織架構,2023 年積極夯實“省-市-縣(區)”三級網格化癌癥防治體系建設,成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的專科聯盟單位,并在城市醫療聯合體體系內獲立項四川省“國家標準化癌癥篩查推廣與管理中心”AAA 級管理中心試點單位(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珙縣中醫醫院、江安縣中醫醫院)、AA 級管理中心試點單位(宜賓市第三人民醫院、興文縣中醫醫院、長寧縣人民醫院)。
5 地方癌癥防治重點任務
目前四川省癌癥防治中心對地市州癌癥防治中心的評價考核體系包括 4 個板塊:隨訪登記、體系建設、早診早治、健康教育。現行地方癌癥防治體系中宜賓市、雅安市的市級癌癥防治中心依托區域公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探索“醫療+公衛復合體”構建[25],強化公立醫院的公共衛生職能,體現醫防融合、預防為先的發展導向,實踐中具體在 6 個方面推進地方癌癥防治:① 網格化體系建設。全市覆蓋所有區縣的癌癥防治中心設立,區域定點機構推進癌癥防治工作并形成示范效應,形成一級抓一級、逐步到底到邊的地方癌癥防治格局。② 防控關口再前移。聚焦“篩查-預警-監測-診療-隨訪”全過程管理與關鍵環節,強化更廣泛人群的健康體檢與管理,落實體檢發現癌癥高危人群的轉介和高危人群隊列建設與隨訪監測。③ 規范化診療質控。爭創和統籌發揮各級專科專病質控中心、工作委員會、多學科協作團隊的職能和功能,監控相關重點癌種的核心質控指標,指導地方癌癥診療質量提升。④ 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癌癥人群專病隊列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底層理念,在隨訪隨診、康復治療、營養管理、疼痛管理、安寧療護等領域補齊短板。⑤ 培訓與巡講擴面。市癌癥防治中心有組織地、持續性地、系統性地下沉區縣擴大惡性腫瘤規范化診療方案指南的巡講,通過學習走向高質量發展,促進全域癌癥診療同質化。⑥ 健康教育與科普。面向廣大社會群眾,以“走下去、請進來、身邊化、線上化”形式,多元、務實、有效推廣人群癌癥防治健康教育與科學普及,積極組織參與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工作。
6 地方癌癥防治信息化賦能
6.1 互聯互通
根據《關于印發“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的通知》中推進數字健康融合創新發展體系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促進工程內容指導[26-27],宜賓市發展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探索了全市“癌防一張網”的互聯互通信息化建設,開展“區塊鏈+衛生健康”的應用創新試點[28-29],探索“基層歡迎、臨床可及、更低成本、靈活安全”的跨機構間互聯互通實現路徑,成功實現域內 40 余家縣/區醫療機構和鄉鎮/社區衛生院協議試點接入節點單位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無信息安全不良事件發生。
6.2 應用拓展
地市州癌癥防治中心單位需爭取實現的成熟應用轉化場景包括:① 非標化業務:實時遠程終端院間會診;② 標化業務:實時遠程診療智慧質控、實時遠程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實時遠程癌癥防治高危人群管理中心建設。宜賓市將來可探索多家三級甲等醫院多節點接入模式,雅安市將探索輻射川西地區、川藏鐵路建設沿線的互聯互通體系建設,服務于區域大健康事業[30],未來亦可進一步探索在川渝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的應用場景開發。
6.3 助力創新
進一步地市州癌癥防治中心單位可通過全市癌癥防治體系和互聯互通信息化建設相結合,深化醫工結合,按照“互聯互通、數據治理、應用挖掘”路徑,支持建立肺癌、消化系統癌癥、女性兩癌的專病病例隊列,在加強全生命周期服務與管理的同時,加強有組織的隨訪和科學觀察,提出重點癌種的基線生存率,有助于單機構或區域內癌癥防治機構的長周期質控與評價,以及支持相關機構開展創新診療方案的科學研究,以及可參與到更高水平的多中心或基于人群的科學研究中,當好高質量的跟跑者。
7 小結
本文報道了近年來四川省宜賓市和雅安市地方癌癥防治的現狀,肺癌、消化系統癌癥、女性兩癌是高發病率的重點癌種,同時在城市間和城鄉間癌癥的流行病學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性和癌種差異性,其中在農村地區癌癥的病死風險更高。從宜賓市和雅安市來看,地方癌癥防治的專門機構和治理體系尚處于發展早期階段,地方的本底數據如癌種生存率、公眾核心知識知曉率、關鍵技術質控、網底衛生資源要素情況等底數不甚清晰,全域統籌、上下聯動、網底支撐、醫防融合、技術發展、信息協同等方面的機制建設和要素配置存在不足。癌癥防治工作是面向人民群眾重大疾病的重要衛生醫療工作,是“健康中國 2030”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以問題為導向提升地方全域癌癥防治能力。各級應進一步加強地方癌癥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和體系建設,促進上下聯動和均衡發展。同時公立醫院應進一步強化公共衛生職能,以試點先行和信息化賦能形式,促進地方癌癥防治的醫防融合和綜合施策。
志謝:感謝宜賓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宜賓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雅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雅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本項目的支持與指導。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自上世紀 60 年代末我國啟動癌癥防治相關工作至今,我國的癌癥防治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癌癥人群發病率和死亡率始終居高不下[1-2]。據我國 2018 年癌癥登記數據,癌癥粗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 341.75/10 萬和 182.34/10 萬[3]。2020 年我國人口占全球 18.5%,而男女癌癥新發病例分別占全球 24.6% 和 22.7%,新發死亡病例分別占全球 32.9% 和 26.7%[4]。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提高重大疾病癌癥的防治水平有更高的目標與規劃,其中地方癌癥防治的體系建設與能力提升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性任務。如何提高地方癌癥防治水平,包括衛生醫療資源可及性、診療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已是我國地方癌癥防治促進與發展的必答題。四川省地處西部地區,呈現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總體現狀,在地市州地區的地方癌癥防治工作具有一定難度與挑戰,需摸清底數因地制宜地推進地方癌癥防治高質量發展。本文報道了四川省宜賓市(川南地區)和雅安市(川西地區)在地方癌癥防治工作中的探索與實踐,以期為我國高質量推進地方癌癥防治發展提供參考。
1 我國癌癥防治的形勢與任務
癌癥仍是我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的沉重負擔,我國尚需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癌癥防治體系和綜合施策方案[5]。《“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提出強化全民覆蓋的重大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服務,期望到 2030 年總體癌癥 5 年生存率提高 15%[6-7]。《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 年)》提出主要目標為“到 2030 年,癌癥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危險因素綜合防控、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能力顯著增強,規范診療水平穩步提升,癌癥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癥 5 年生存率達到 46.6%,患者疾病負擔得到有效控制”[8]。我國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需要更準確地了解地方癌癥防治的情況和問題,尤其是針對重點癌種制定專項方案[9]。當前,我國地方癌癥防治工作仍面臨預防難、發現晚、治療艱、均質差的挑戰,在系統治理、體系建設、資源整合、上下聯動方面仍需不斷探索和實踐。
2 宜賓和雅安地方癌癥防治現狀
四川省宜賓市 2022 年癌癥登記年報報告,宜賓市癌癥總體粗發病率達 176.57/萬人。當前各級對地方癌癥登記工作越來越重視,質量控制(質控)不斷提高,漏報病例明顯減少。隨著地方癌癥登記質控和癌癥篩查工作的加強,對于發病率的增長應辯證地解讀。一方面,這可能反映了工作的成效,更多的病例得以發現;另一方面,這也提示我們應更加重視癌癥預防工作,以減少癌癥的發生率。對 2022 年宜賓市癌癥登記年報數據中的粗發病率、粗死亡率和人群病死指數[人群病死指數=死亡率/(發病率+死亡率)×100%][1]進行分析,與農村地區相比,城市地區全部位癌癥的粗發病率更高,而農村地區全部位癌癥的粗死亡率更高;農村各縣的全部位癌癥人群病死指數(中位數 41.3%,范圍 35.1%~41.9%)高于城市各區(中位數 39.8%,范圍 39.5%~40.2%);在發病率前 10 位的癌癥中,上消化道系統癌癥(食道癌、肝癌和胃癌)和肺癌的人群病死指數較高(范圍為 44.1%~50.3%)。
根據四川省雅安市腫瘤登記年報,2020 年—2022 年雅安市新發癌癥分別為 3838、3972、4185 例,呈一定上升趨勢。目前,從全市來看,男性發病前 5 位的癌癥為肺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女性發病前 5 位的癌癥為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與宜賓市不同的是,雅安市農村癌癥人群的中國人口標準化發病率和中國人口標準化死亡率無論男女性別均高于城市癌癥人群,因此雅安全市癌癥防治現狀存在較明顯的城鄉差距。但目前各重點癌種的 5 年生存率底數尚不明確,雅安市癌癥防治中心正在開展回顧性隊列研究對重點癌癥進行生存分析。根據醫療保險數據分析,2021 年至 2023 年上半年期間,雅安城鄉居民市外就醫病種排名第一的即為癌癥,共 13514 例,占全部市外就診患者比例的 26.4%,其中消化系統、呼吸道和肺部、乳腺、婦科、肝膽胰相關癌癥市外就診均在 1000 例以上。
3 地方癌癥防治問題剖析
3.1 地方癌癥防治本底存在差異性
以四川省宜賓市、雅安市為例,癌癥防治工作具有屬地化管理要求,是目前地市州醫療衛生領域重點和難點之一,雖然各地市州之間有不同特點,但也有很多共同問題和相似經驗。城市人群的癌癥粗發病率較農村人群更高,可能與城市地區癌癥登記質量更高、環境暴露風險因素多樣、癌癥篩查可及性更高等因素有關。肺癌和消化系統癌癥長期以來是我國疾病致死的沉重負擔[9]。宜賓市胃癌的發病率相對較低(2022 年為 7.54/10 萬人),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1/4 至 1/3 水平,但其人群病死指數卻相對較高(48.3%),即胃癌專病人群的 TNM 分期結構不佳是決定性因素[10-11]。目前我國癌癥規范化診療服務的“量”與“質”在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尚存在一定的異質性,這也成為我國癌癥防治的重要制約因素——醫療資源可及性的不均衡性。城市人群健康體檢意識更強、有組織的篩查更普及,如成都市的城市體檢人群的幽門螺桿菌現患率近年明顯下降,預期能夠降低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癌發病率[12-13]。
3.2 地方癌癥防治在農村地區較薄弱
我國地方癌癥防治具有多樣性和特殊性,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癌癥防治需要持續加強支持,以提高篩查的可及性和醫療質量[14-15]。農村地區人群病死指數較高的原因可分析為早期疾病比例較低、標準化的多學科和手術治療的可及性較低,以及新療法的可及性較低。在農村地區開展有組織的規模性篩查可能是提高早期發現比例的有效途徑,同時應在農村人口中開展健康知識推廣與健康檢查意愿提升工作[16-17]。此外,高發地區出生、少數民族、癌癥特異性家族史均可能增加患癌風險[13, 18-19],目前精準化設計的篩查項目在地方探索和實施尚不多,探索地方人群精準篩查可望提高篩查檢出率和取得更佳的成本效益比。
3.3 地方癌癥防治專業人才短缺
縣域家庭醫生、全科醫生、內科專科醫生、腫瘤科醫生和腫瘤外科醫生的專業教育和培訓在當前和未來都需要持續的組織和支持,特別是針對農村的縣、鎮、村[20-21]。當前癌癥規范化診療全國巡講已開展 10 余年,但一般僅下沉到地市州層面。從近年在宜賓市和雅安市開展地方癌癥防治的經驗來看,有組織地下沉區縣開展癌癥規范化診療巡講非常受基層醫務人員歡迎,且能切實為基層提供癌癥防治能力提升的學習平臺。事實上,在癌癥防治領域,初級保健和公共衛生人員的數量仍然存在很大不足,需要從醫學教育規劃開始謀劃并逐步充實。
3.4 地方癌癥防治新技術需發展
目前,重點癌種的患者外出就醫為數不少,為實現“讓老百姓少跑路”,在體系建設和能力提升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開展,包括提高新技術、新模式、新藥物在地方癌癥防治中應用的可及性[22]。通過省-市醫療聯合體、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等整合性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可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更多癌癥患者留在本地治療,手術占比逐年提高。近年,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大力參與新藥臨床試驗,隨著承接的試驗項目數量逐年明顯增加,該院招募留在宜賓市本地接受試驗新藥治療的癌癥患者數量也明顯增加。雅安市人民醫院也跟隨高質量發展需要建成國家級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服務于提高地方癌癥防治中試驗新藥的本地可及性。
3.5 地方癌癥防治存在底數不清
地方癌癥防治尚存在一些底數不清的情況,包括重點癌種的 5 年生存率、城鄉居民對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的知曉率、市縣(區)兩級重點癌種診療質控核心指標完成率,以及建設市縣(區)癌癥防治聯動體系的核心難點和要素等方面還未形成有效的分析數據。
4 地方癌癥防治體系建設
為探索基于西部地區實際的醫療聯合體建設模式,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雅安市人民醫院作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領辦型醫療聯合體成員[23],承接宜賓市、雅安市網格化醫療聯合體建設的任務,同時均為市級癌癥防治中心、腫瘤診療質控中心的掛靠單位[24]。為構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體系,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為引領,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雅安市人民醫院為依托,市內各級地方醫療機構為基礎,兩地初步建立了由各級政府為主導、輻射網格化全域的華西-地市州-縣(區、城市社區)-鄉(鎮)“一桿子到底”四級分級診療體系[24]。
以宜賓市為例,由四川省癌癥防治中心推動,2018 年宜賓市癌癥防治中心成立并掛靠在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2021 年市癌癥防治中心辦公室設立,2022 年市癌癥防治中心進一步健全機構內多學科組織架構,2023 年積極夯實“省-市-縣(區)”三級網格化癌癥防治體系建設,成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的專科聯盟單位,并在城市醫療聯合體體系內獲立項四川省“國家標準化癌癥篩查推廣與管理中心”AAA 級管理中心試點單位(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珙縣中醫醫院、江安縣中醫醫院)、AA 級管理中心試點單位(宜賓市第三人民醫院、興文縣中醫醫院、長寧縣人民醫院)。
5 地方癌癥防治重點任務
目前四川省癌癥防治中心對地市州癌癥防治中心的評價考核體系包括 4 個板塊:隨訪登記、體系建設、早診早治、健康教育。現行地方癌癥防治體系中宜賓市、雅安市的市級癌癥防治中心依托區域公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探索“醫療+公衛復合體”構建[25],強化公立醫院的公共衛生職能,體現醫防融合、預防為先的發展導向,實踐中具體在 6 個方面推進地方癌癥防治:① 網格化體系建設。全市覆蓋所有區縣的癌癥防治中心設立,區域定點機構推進癌癥防治工作并形成示范效應,形成一級抓一級、逐步到底到邊的地方癌癥防治格局。② 防控關口再前移。聚焦“篩查-預警-監測-診療-隨訪”全過程管理與關鍵環節,強化更廣泛人群的健康體檢與管理,落實體檢發現癌癥高危人群的轉介和高危人群隊列建設與隨訪監測。③ 規范化診療質控。爭創和統籌發揮各級專科專病質控中心、工作委員會、多學科協作團隊的職能和功能,監控相關重點癌種的核心質控指標,指導地方癌癥診療質量提升。④ 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癌癥人群專病隊列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底層理念,在隨訪隨診、康復治療、營養管理、疼痛管理、安寧療護等領域補齊短板。⑤ 培訓與巡講擴面。市癌癥防治中心有組織地、持續性地、系統性地下沉區縣擴大惡性腫瘤規范化診療方案指南的巡講,通過學習走向高質量發展,促進全域癌癥診療同質化。⑥ 健康教育與科普。面向廣大社會群眾,以“走下去、請進來、身邊化、線上化”形式,多元、務實、有效推廣人群癌癥防治健康教育與科學普及,積極組織參與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工作。
6 地方癌癥防治信息化賦能
6.1 互聯互通
根據《關于印發“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的通知》中推進數字健康融合創新發展體系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促進工程內容指導[26-27],宜賓市發展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探索了全市“癌防一張網”的互聯互通信息化建設,開展“區塊鏈+衛生健康”的應用創新試點[28-29],探索“基層歡迎、臨床可及、更低成本、靈活安全”的跨機構間互聯互通實現路徑,成功實現域內 40 余家縣/區醫療機構和鄉鎮/社區衛生院協議試點接入節點單位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無信息安全不良事件發生。
6.2 應用拓展
地市州癌癥防治中心單位需爭取實現的成熟應用轉化場景包括:① 非標化業務:實時遠程終端院間會診;② 標化業務:實時遠程診療智慧質控、實時遠程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實時遠程癌癥防治高危人群管理中心建設。宜賓市將來可探索多家三級甲等醫院多節點接入模式,雅安市將探索輻射川西地區、川藏鐵路建設沿線的互聯互通體系建設,服務于區域大健康事業[30],未來亦可進一步探索在川渝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的應用場景開發。
6.3 助力創新
進一步地市州癌癥防治中心單位可通過全市癌癥防治體系和互聯互通信息化建設相結合,深化醫工結合,按照“互聯互通、數據治理、應用挖掘”路徑,支持建立肺癌、消化系統癌癥、女性兩癌的專病病例隊列,在加強全生命周期服務與管理的同時,加強有組織的隨訪和科學觀察,提出重點癌種的基線生存率,有助于單機構或區域內癌癥防治機構的長周期質控與評價,以及支持相關機構開展創新診療方案的科學研究,以及可參與到更高水平的多中心或基于人群的科學研究中,當好高質量的跟跑者。
7 小結
本文報道了近年來四川省宜賓市和雅安市地方癌癥防治的現狀,肺癌、消化系統癌癥、女性兩癌是高發病率的重點癌種,同時在城市間和城鄉間癌癥的流行病學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性和癌種差異性,其中在農村地區癌癥的病死風險更高。從宜賓市和雅安市來看,地方癌癥防治的專門機構和治理體系尚處于發展早期階段,地方的本底數據如癌種生存率、公眾核心知識知曉率、關鍵技術質控、網底衛生資源要素情況等底數不甚清晰,全域統籌、上下聯動、網底支撐、醫防融合、技術發展、信息協同等方面的機制建設和要素配置存在不足。癌癥防治工作是面向人民群眾重大疾病的重要衛生醫療工作,是“健康中國 2030”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以問題為導向提升地方全域癌癥防治能力。各級應進一步加強地方癌癥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和體系建設,促進上下聯動和均衡發展。同時公立醫院應進一步強化公共衛生職能,以試點先行和信息化賦能形式,促進地方癌癥防治的醫防融合和綜合施策。
志謝:感謝宜賓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宜賓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雅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雅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本項目的支持與指導。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