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島大學青島醫學院(山東青島 266073);
  • 2. 青島市中心醫院骨科(山東青島 266042);
  • 3.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科(山東青島 26610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比較計算機導航輔助與單純關節鏡下重建后交叉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脛骨骨道的術中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73例PCL撕裂患者臨床資料,其中34例采用導航輔助關節鏡下行PCL脛骨骨道重建(導航組),39例采用單純關節鏡下行PCL脛骨骨道重建(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損傷側別、受傷至手術時間及術前后抽屜試驗、膝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Tegner評分、Lysholm評分、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圍術期指標(手術時間及導針鉆孔次數);于術后1 d MRI上測量移植物與脛骨骨道間角度及冠狀位、矢狀位、橫斷位上脛骨骨道出口位置;術前及末次隨訪時采用膝關節ROM、Tegner評分、Lysholm評分及IKDC評分評價臨床療效。 結果 導航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術中導針鉆孔次數較對照組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7個月,平均12.8個月。均未見血管神經損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感染等圍術期并發癥。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均無再損傷,無需進行翻修手術。兩組脛骨骨道出口位置測量數據顯示,冠狀位、矢狀位及橫斷位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導航組移植物與脛骨骨道間角度大于對照組(P<0.05)。末次隨訪時,導航組后抽屜試驗陰性、1+、2+、3+ 分別為30、3、1、0例,對照組分別為33、5、1、0例,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膝關節ROM、Tegner評分、Lysholm評分及IKDC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但兩組間各指標手術前后差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計算機導航輔助關節鏡下PCL脛骨骨道重建可快速且準確地制備具有良好位點及方向的骨道,術后功能評分與單純關節鏡下行PCL脛骨骨道重建效果相當。

引用本文: 曲迪, 張靜, 李利平, 付海濤, 張東芳, 唐新宇, 韓新坤, 戚超. 計算機導航輔助與單純關節鏡下重建后交叉韌帶脛骨骨道術中應用效果比較.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2): 155-161. doi: 10.7507/1002-1892.20231101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鎖骨雙極脫位四例
  • 下一篇

    成人腓骨切除術后下肢功能評價與步態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