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崔程程, 付炳金, 楊偉強, 劉穎, 朱曉東. 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與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治療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療效比較.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4): 438-443. doi: 10.7507/1002-1892.20231202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外踝骨折是踝關節骨折中最常見類型,約占踝關節骨折的50.8%,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3]。根據Danis-Weber分型,外踝骨折分為A、B、C 3型,對于移位明顯的不穩定性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目前臨床主張手術治療[4-5]。
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手術治療方式有多種,包括克氏針張力帶、螺釘和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固定等。克氏針張力帶固定由于操作簡單且價格低廉,是外踝遠端簡單(短斜形、橫形)骨折常用治療方式,但在外踝遠端粉碎性骨折中固定能力有限[6-8];螺釘固定具備微創優勢,但同樣不適用于粉碎性骨折[7-10];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固定效果好,與外踝貼合好,但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在外踝遠端能固定的螺釘個數有限,對外踝尖部或粉碎性骨折無法有效覆蓋[7-8,11-14]。對于外踝遠端粉碎性骨折,需要堅強內固定和早期功能鍛煉以促進患者骨折愈合[15-17]。因此,本團隊在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基礎上研究設計了一種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可有效固定外踝遠端簡單骨折及粉碎性骨折。現回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采用該方法治療的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并與同期采用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治療的患者進行療效比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術前診斷為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② 年齡≥18歲;③ 新鮮閉合性骨折;④ 采用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或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治療。排除標準:① 病理性骨折;② 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無法配合治療者;③ 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情況無法耐受手術者。
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共45例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依據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采用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治療,23例)和對照組(采用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治療,2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Danis-Weber 分型、受傷至手術時間及合并韌帶損傷情況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鉤匙狀解剖鎖定板的設計及應用原理
① 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是在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基礎上進行設計,基于外踝骨折內固定理念,全板采取鎖定系統,對外踝尖部骨折塊有效固定,恢復外踝解剖參數;② 遵循解剖學設計理念,采取扁平化設計,厚度更薄,體積更小,外形上更好地與外踝表面緊密貼合,保證復位效果;③ 鋼板為鈦合金材質,共設計有11枚釘孔,最遠端呈弧形,傾斜角度達42°、最寬處達18.5 mm,外形與“勺子”類似,緊緊鉤繞住外踝尖部,具有傾斜角度大、釘孔多等優點,對于外踝遠端骨塊的固定作用更加全面與牢固。見圖1。

從左至右依次為正位、側位及螺釘方向
Figure1. Appearance of the new hook-shaped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From left to right for anteroposterior position, lateral position, and screw direction
1.3 手術方法
1.3.1 術前準備
患者入院后行患足冷敷、制動并抬高、消腫、止痛、抗凝等對癥處理。行患側踝關節X線片、CT平掃+三維重建檢查明確骨折類型,術前高度懷疑韌帶損傷者需行踝關節MRI檢查,全面評估手術可行性。
1.3.2 手術方法
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完成。患者于持續硬膜外麻醉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下取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取踝關節外側入路,逐層切開分離暴露骨折線,清理局部淤血。牽引復位骨折后選擇合適長度的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觀察組)或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對照組),沿鋼板最遠端普通釘孔打入1枚普通拉力螺釘(最長約26 mm),穿過遠端骨塊及骨折線并擰入近端骨質,堅強固定遠端骨塊。再將鋼板遠端其余螺釘依次沿釘孔打入外踝遠端。最后,在鋼板近端打入數枚鎖定螺釘,堅強鎖定骨折近端。對于伴有內踝、后踝骨折的患者,按照外踝、后踝、內踝的順序依次復位固定[18],恢復關節面平整。若探查發現有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等韌帶受損時,用可吸收縫線拉攏縫合,恢復患者踝關節穩定性。
1.4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術后1~3 d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等被動訓練,4~6 d開始進行踝關節主動訓練,逐漸加強訓練強度,防止出現術后粘連、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合并韌帶損傷者,3周后可帶支具下地活動并做康復功能訓練;影像學檢查骨折達骨性愈合后可完全負重。在醫師指導下,觀察組患者術后7~8周可扶雙拐部分負重,10~11周可完全負重;對照組患者術后9~10周可扶雙拐部分負重,12~13周可完全負重。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部分負重時間、返回工作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術后1、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踝關節背伸、跖屈、內翻、外翻活動度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術后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評分,對患者踝關節功能及疼痛情況進行評估。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術后2個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術后多個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若不滿足球形檢驗,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進行校正,同一組別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同一時間點不同組別間比較差異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18個月,平均15.1個月。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部分負重時間和返回工作時間均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觀察組出現1例關節僵硬,對照組出現1例關節面移位、1例關節僵硬和1例創傷性關節炎;兩組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術后時間延長,兩組患者踝關節跖屈、背伸、內翻、外翻活動度和VAS評分均逐漸改善,各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個月,觀察組上述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兩組間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與術后3個月的AOFAS評分差值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2、3。


a. 踝關節背伸活動度;b. 踝關節跖屈活動度;c. 踝關節內翻活動度;d. 踝關節外翻活動度;e. VAS評分
Figure2. Change trends of clinical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a. Ankle dorsiflexion range of motion; b. Ankle plantarflexion range of motion; c. Ankle varus range of motion; d. Ankle valgus range of motion; e. VAS score

a、b. 術前CT三維重建示外踝骨折;c. 術前MRI示距腓前韌帶損傷;d. 術中見鋼板與外踝貼合緊密;e、f. 術后1個月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復位,鋼板位置良好;g、h. 術后3個月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愈合良好;i、j. 術后10個月正側位X 線片示骨折愈合良好,外踝形態恢復良好;k. 術后10個月MRI示距腓前韌帶恢復良好
Figure3. A 34-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right ankle joint fracture caused by fall (Danis-Weber type A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 b. Preoperative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showed the lateral malleolus fracture; c. Preoperative MRI showed the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injury; d. The plate was closely attached to the lateral malleolus during operation; e, f.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reduction was obtained and the plate was in good position; g, h.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healed well; i, j.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0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healed well and the shape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recovered well; k. MRI at 10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recovered well
3 討論
外踝是踝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維持踝關節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Aiyer等[19]認為明確踝關節穩定性是單純外踝骨折治療的關鍵,對于不穩定的單純外踝骨折應采用手術治療。目前,對于外踝骨折的治療原則已達成共識,即需實現解剖復位、穩固內固定以及早期功能鍛煉[15,20]。因此需要恢復腓骨長度及外傾角度,并增強其抗旋轉性,使患者能夠早期下地活動,盡可能避免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僵硬等并發癥[21]的出現。
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手術治療方式有多種,包括克氏針張力帶、螺釘以及外踝解剖鎖定鋼板等,但均缺乏對外踝遠端小骨塊的牢固固定,特別是伴有骨質疏松及骨折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22-25]。因此,本團隊在原有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基礎上進行改良,研究設計了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通過對二者療效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術后部分負重時間、返回工作時間及術后1、3個月踝關節活動度、VAS評分以及末次隨訪與術后3個月的AOFAS評分差值均優于對照組,表明使用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有利于患者踝關節早期功能鍛煉,使患者更早下地負重、更早返回工作崗位,且手術時間無顯著延長,對于外踝遠端簡單(短斜形、橫形)骨折和伴有骨質疏松及骨折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均適用。
通過臨床應用,我們分析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具有以下特點:① 固定作用更加全面,牢固。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擴大了遠端弧度,使遠端弧形部分傾斜角能夠達42°,弧形更明顯。該弧形角度基于人體外踝結構大數據設計,更符合解剖學理念,且該鋼板具有良好韌性,可以進行一定程度彎折,因此該鋼板整體更符合人體外踝解剖特征,與各個年齡段患者的外踝緊密貼合。在延長鋼板遠端弧度的同時,也增加了鋼板遠端的寬度,使其外形與“勺子”類似,緊緊鉤繞住外踝尖部,有效固定外踝遠端骨塊,有利于患者早期踝關節功能鍛煉,患者更早下地負重及更早返回工作崗位。
② 增加釘孔數量,適用范圍更廣。鉤匙狀解剖鎖定板在最遠端設計了1枚釘孔,該釘孔可打入1枚最長約26 mm的普通螺釘,在遠端弧度大等優點的加持下,該螺釘可深入外踝遠端骨折塊,把旋轉運動轉變為線性運動,將遠端碎骨塊與骨折近端牢固鎖定,對該骨塊形成持續加壓固定作用。對于骨折線較低的外踝遠端橫形或短斜形骨折,均能夠起到堅強固定作用。而對于骨質疏松或者骨折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該鋼板遠端弧形部分針對性地增加了釘孔數量,更多螺釘可通過鋼板深入外踝遠端,從而固定更多碎骨塊,最終在鋼板螺釘整體鎖定加壓作用力下,將外踝遠端碎骨塊牢固連成一體,增強了外踝的抗壓及抗扭轉能力,從而加強了外踝遠端骨折尤其是骨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穩定性[16,26]。因此,對于外踝遠端簡單(短斜形、橫形)骨折和伴有骨質疏松及骨折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均適用。
③ 鋼板更薄,局部刺激更小。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比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更薄,為鈦合金材質,組織相容性好,植入后對局部組織刺激更小,患者痛感更輕。同時,更薄的植入物對縫合后切口產生的張力也更小,更有利于切口愈合。
綜上述,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內固定治療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固定牢靠,患者可早期下地負重及重返工作崗位,適用于外踝遠端骨折,尤其是伴有骨質疏松及骨折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但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隨訪時間較短,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倚。我們將進一步增加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以獲取更準確的研究結果。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科研倫理委員會批準 【[2023]倫審字(LW-180)號】;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作者貢獻聲明 朱曉東:研究設計、實施,文章審核修改;付炳金、楊偉強:提供研究資料及患者隨訪;崔程程:數據收集整理、統計分析及文章撰寫;劉穎:行政支持
外踝骨折是踝關節骨折中最常見類型,約占踝關節骨折的50.8%,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3]。根據Danis-Weber分型,外踝骨折分為A、B、C 3型,對于移位明顯的不穩定性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目前臨床主張手術治療[4-5]。
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手術治療方式有多種,包括克氏針張力帶、螺釘和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固定等。克氏針張力帶固定由于操作簡單且價格低廉,是外踝遠端簡單(短斜形、橫形)骨折常用治療方式,但在外踝遠端粉碎性骨折中固定能力有限[6-8];螺釘固定具備微創優勢,但同樣不適用于粉碎性骨折[7-10];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固定效果好,與外踝貼合好,但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在外踝遠端能固定的螺釘個數有限,對外踝尖部或粉碎性骨折無法有效覆蓋[7-8,11-14]。對于外踝遠端粉碎性骨折,需要堅強內固定和早期功能鍛煉以促進患者骨折愈合[15-17]。因此,本團隊在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基礎上研究設計了一種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可有效固定外踝遠端簡單骨折及粉碎性骨折。現回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采用該方法治療的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并與同期采用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治療的患者進行療效比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術前診斷為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② 年齡≥18歲;③ 新鮮閉合性骨折;④ 采用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或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治療。排除標準:① 病理性骨折;② 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無法配合治療者;③ 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情況無法耐受手術者。
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共45例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依據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采用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治療,23例)和對照組(采用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治療,2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Danis-Weber 分型、受傷至手術時間及合并韌帶損傷情況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鉤匙狀解剖鎖定板的設計及應用原理
① 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是在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基礎上進行設計,基于外踝骨折內固定理念,全板采取鎖定系統,對外踝尖部骨折塊有效固定,恢復外踝解剖參數;② 遵循解剖學設計理念,采取扁平化設計,厚度更薄,體積更小,外形上更好地與外踝表面緊密貼合,保證復位效果;③ 鋼板為鈦合金材質,共設計有11枚釘孔,最遠端呈弧形,傾斜角度達42°、最寬處達18.5 mm,外形與“勺子”類似,緊緊鉤繞住外踝尖部,具有傾斜角度大、釘孔多等優點,對于外踝遠端骨塊的固定作用更加全面與牢固。見圖1。

從左至右依次為正位、側位及螺釘方向
Figure1. Appearance of the new hook-shaped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From left to right for anteroposterior position, lateral position, and screw direction
1.3 手術方法
1.3.1 術前準備
患者入院后行患足冷敷、制動并抬高、消腫、止痛、抗凝等對癥處理。行患側踝關節X線片、CT平掃+三維重建檢查明確骨折類型,術前高度懷疑韌帶損傷者需行踝關節MRI檢查,全面評估手術可行性。
1.3.2 手術方法
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完成。患者于持續硬膜外麻醉聯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下取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取踝關節外側入路,逐層切開分離暴露骨折線,清理局部淤血。牽引復位骨折后選擇合適長度的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觀察組)或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對照組),沿鋼板最遠端普通釘孔打入1枚普通拉力螺釘(最長約26 mm),穿過遠端骨塊及骨折線并擰入近端骨質,堅強固定遠端骨塊。再將鋼板遠端其余螺釘依次沿釘孔打入外踝遠端。最后,在鋼板近端打入數枚鎖定螺釘,堅強鎖定骨折近端。對于伴有內踝、后踝骨折的患者,按照外踝、后踝、內踝的順序依次復位固定[18],恢復關節面平整。若探查發現有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等韌帶受損時,用可吸收縫線拉攏縫合,恢復患者踝關節穩定性。
1.4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術后1~3 d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等被動訓練,4~6 d開始進行踝關節主動訓練,逐漸加強訓練強度,防止出現術后粘連、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合并韌帶損傷者,3周后可帶支具下地活動并做康復功能訓練;影像學檢查骨折達骨性愈合后可完全負重。在醫師指導下,觀察組患者術后7~8周可扶雙拐部分負重,10~11周可完全負重;對照組患者術后9~10周可扶雙拐部分負重,12~13周可完全負重。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部分負重時間、返回工作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術后1、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踝關節背伸、跖屈、內翻、外翻活動度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術后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評分,對患者踝關節功能及疼痛情況進行評估。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術后2個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術后多個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若不滿足球形檢驗,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進行校正,同一組別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同一時間點不同組別間比較差異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18個月,平均15.1個月。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部分負重時間和返回工作時間均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觀察組出現1例關節僵硬,對照組出現1例關節面移位、1例關節僵硬和1例創傷性關節炎;兩組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術后時間延長,兩組患者踝關節跖屈、背伸、內翻、外翻活動度和VAS評分均逐漸改善,各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個月,觀察組上述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兩組間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與術后3個月的AOFAS評分差值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2、3。


a. 踝關節背伸活動度;b. 踝關節跖屈活動度;c. 踝關節內翻活動度;d. 踝關節外翻活動度;e. VAS評分
Figure2. Change trends of clinical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a. Ankle dorsiflexion range of motion; b. Ankle plantarflexion range of motion; c. Ankle varus range of motion; d. Ankle valgus range of motion; e. VAS score

a、b. 術前CT三維重建示外踝骨折;c. 術前MRI示距腓前韌帶損傷;d. 術中見鋼板與外踝貼合緊密;e、f. 術后1個月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復位,鋼板位置良好;g、h. 術后3個月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愈合良好;i、j. 術后10個月正側位X 線片示骨折愈合良好,外踝形態恢復良好;k. 術后10個月MRI示距腓前韌帶恢復良好
Figure3. A 34-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right ankle joint fracture caused by fall (Danis-Weber type A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 b. Preoperative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showed the lateral malleolus fracture; c. Preoperative MRI showed the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injury; d. The plate was closely attached to the lateral malleolus during operation; e, f.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reduction was obtained and the plate was in good position; g, h.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healed well; i, j.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0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healed well and the shape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recovered well; k. MRI at 10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recovered well
3 討論
外踝是踝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維持踝關節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Aiyer等[19]認為明確踝關節穩定性是單純外踝骨折治療的關鍵,對于不穩定的單純外踝骨折應采用手術治療。目前,對于外踝骨折的治療原則已達成共識,即需實現解剖復位、穩固內固定以及早期功能鍛煉[15,20]。因此需要恢復腓骨長度及外傾角度,并增強其抗旋轉性,使患者能夠早期下地活動,盡可能避免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僵硬等并發癥[21]的出現。
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手術治療方式有多種,包括克氏針張力帶、螺釘以及外踝解剖鎖定鋼板等,但均缺乏對外踝遠端小骨塊的牢固固定,特別是伴有骨質疏松及骨折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22-25]。因此,本團隊在原有外踝解剖鎖定鋼板基礎上進行改良,研究設計了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通過對二者療效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術后部分負重時間、返回工作時間及術后1、3個月踝關節活動度、VAS評分以及末次隨訪與術后3個月的AOFAS評分差值均優于對照組,表明使用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有利于患者踝關節早期功能鍛煉,使患者更早下地負重、更早返回工作崗位,且手術時間無顯著延長,對于外踝遠端簡單(短斜形、橫形)骨折和伴有骨質疏松及骨折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均適用。
通過臨床應用,我們分析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具有以下特點:① 固定作用更加全面,牢固。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擴大了遠端弧度,使遠端弧形部分傾斜角能夠達42°,弧形更明顯。該弧形角度基于人體外踝結構大數據設計,更符合解剖學理念,且該鋼板具有良好韌性,可以進行一定程度彎折,因此該鋼板整體更符合人體外踝解剖特征,與各個年齡段患者的外踝緊密貼合。在延長鋼板遠端弧度的同時,也增加了鋼板遠端的寬度,使其外形與“勺子”類似,緊緊鉤繞住外踝尖部,有效固定外踝遠端骨塊,有利于患者早期踝關節功能鍛煉,患者更早下地負重及更早返回工作崗位。
② 增加釘孔數量,適用范圍更廣。鉤匙狀解剖鎖定板在最遠端設計了1枚釘孔,該釘孔可打入1枚最長約26 mm的普通螺釘,在遠端弧度大等優點的加持下,該螺釘可深入外踝遠端骨折塊,把旋轉運動轉變為線性運動,將遠端碎骨塊與骨折近端牢固鎖定,對該骨塊形成持續加壓固定作用。對于骨折線較低的外踝遠端橫形或短斜形骨折,均能夠起到堅強固定作用。而對于骨質疏松或者骨折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該鋼板遠端弧形部分針對性地增加了釘孔數量,更多螺釘可通過鋼板深入外踝遠端,從而固定更多碎骨塊,最終在鋼板螺釘整體鎖定加壓作用力下,將外踝遠端碎骨塊牢固連成一體,增強了外踝的抗壓及抗扭轉能力,從而加強了外踝遠端骨折尤其是骨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穩定性[16,26]。因此,對于外踝遠端簡單(短斜形、橫形)骨折和伴有骨質疏松及骨折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均適用。
③ 鋼板更薄,局部刺激更小。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比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更薄,為鈦合金材質,組織相容性好,植入后對局部組織刺激更小,患者痛感更輕。同時,更薄的植入物對縫合后切口產生的張力也更小,更有利于切口愈合。
綜上述,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內固定治療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固定牢靠,患者可早期下地負重及重返工作崗位,適用于外踝遠端骨折,尤其是伴有骨質疏松及骨折塊較多的粉碎性骨折。但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隨訪時間較短,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倚。我們將進一步增加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以獲取更準確的研究結果。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科研倫理委員會批準 【[2023]倫審字(LW-180)號】;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作者貢獻聲明 朱曉東:研究設計、實施,文章審核修改;付炳金、楊偉強:提供研究資料及患者隨訪;崔程程:數據收集整理、統計分析及文章撰寫;劉穎:行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