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蘇州大學附屬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骨科(江蘇無錫 214062);
  • 2. 蘇州大學附屬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骨科研究所(江蘇無錫 21406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討Masquelet技術誘導膜自發成骨的原因。方法  取42只7~9周齡雄性SD大鼠,制備右后肢股骨中段臨界骨缺損(長度10 mm)模型后,隨機分為4組,其中A~C組各12只、D組6 只。A~C組骨缺損部位填塞負載萬古霉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間隔;其中A、B組以克氏針貫穿骨水泥間隔固定于髓腔內,且B組骨水泥間隔與截骨端連接處以骨水泥包裹;C組以捆綁于骨水泥間隔的鋼板固定;D組骨缺損曠置,僅鋼板固定兩截骨端。術后觀察各組大鼠一般情況;術后5周A~C組各取6只大鼠誘導膜行STRO-1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測誘導膜中MSCs含量;術后12周,取各組剩余大鼠行X線片觀察、大體觀察、組織學觀察(HE、番紅O-固綠染色),評價誘導膜自發成骨效果。結果 4組大鼠均存活至實驗完成。術后5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B組呈陰性,A、C組MSCs含量分別為14.20%±1.92%和5.00%±0.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周,A組見截骨端有新骨形成并向骨缺損中央方向生長,一側新骨平均長度達3.1 mm,組織學觀察示誘導膜中含有骨、軟骨、纖維組織和少量新生血管;C組僅截骨端有少許新骨形成,誘導膜中僅含纖維和少量新生血管;B、D組均未見新骨形成且截骨端骨吸收或骨萎縮。結論  盡管Masquelet技術的誘導膜具有成骨活性,但截骨端髓腔內骨髓提供的MSCs才是誘導膜自發成骨的關鍵,誘導膜自發成骨方式為軟骨內成骨。

引用本文: 殷渠東, 毛棟, 芮永軍. Masquelet技術誘導膜自發成骨原因實驗研究.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10): 1254-1260.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02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老年男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圍術期血清IL-6水平變化研究
  • 下一篇

    殼聚糖水凝膠/聚丙烯網片復合材料修復大鼠腹壁缺損的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