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徐立人, 熊敏, 邵志博, 修秉虬, 吳炅, 楊犇龍. 腔鏡輔助下良性乳腺腫塊切除和乳腺癌保乳手術的應用與進展.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7): 776-780.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05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根據全球癌癥統計報道,乳腺癌發病率居全球女性惡性腫瘤首位[1]。外科手術是乳腺癌綜合治療的核心方式,乳腺原發灶治療經歷了從根治術及擴大根治術到改良根治術,再到保乳手術和多樣化重建方式的過程,腋窩淋巴結的處理經歷了從腋窩清掃到前哨淋巴結活檢的轉變,手術方式的發展在保證患者生存率的同時,在乳房美觀性及患者滿意率方面也獲得了極大提升[2]。保乳手術合并前哨淋巴結活檢聯合放療已成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標準療法之一,其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減少了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創傷,標志著乳腺疾病治療邁入了美觀性與安全性雙管齊下的新階段[3-5]。
隨著患者對術后生活質量和美觀度要求的提高,乳腺微創手術如腔鏡輔助下保乳手術開始受到關注[6-8]。目前,腔鏡技術廣泛應用于空腔臟器相關疾病的治療[9],而乳房作為缺乏天然腔隙的實質性器官,腔鏡技術在乳腺疾病的應用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1992年Kompatscher教授通過腔鏡技術取出攣縮假體,是首次將腔鏡技術應用于乳腺外科領域的壯舉[10]。此后,各國逐漸開始嘗試通過腔鏡技術完成乳腺癌患者乳腺及腋窩病灶的治療。直至1997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鄭民華教授首次報道了腔鏡下腋窩淋巴結清掃術[11],乳腺微創手術才逐漸在國內引起重視并持續發展。
近年來,腔鏡技術已廣泛應用于乳腺癌手術治療和重建中。腔鏡輔助手術具有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美觀效果好等優勢。然而,腔鏡輔助下乳腺癌手術也存在諸多弊端,例如長期腫瘤安全性和手術入路等關鍵問題亟待解決[12]。其中,在乳腺良性腫塊或符合保乳指征的患者中,采用腔鏡輔助技術完成手術治療面臨著極大的爭議與挑戰。此外,腔鏡技術在國內發展尚不成熟,可導致手術難度增加、時間延長、器械成本升高等問題[13-16]。腔鏡輔助下乳腺手術優劣性仍待新的臨床試驗結果的驗證。本文旨在對我國乳腺腔鏡技術的發展現狀進行全面闡述,尤其是腔鏡輔助下乳腺良性腫塊切除和腔鏡下乳腺癌保乳手術的優劣性比較,進而為臨床運用提供參考意見。
1 我國乳腺外科腔鏡技術的發展現狀
1997年,鄭民華教授團隊首次報道了采用溶脂法進行腔鏡輔助下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這是我國乳腺外科腔鏡手術的開端[17]。2003年起,首都醫科大學駱成玉教授團隊率先開展多種腔鏡下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及乳腺手術,首次命名了“乳腔鏡”,提出“生理微創”概念[18-24]。同期,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姜軍教授團隊也開始開展腔鏡乳腺手術及其安全性評價[25-27]。時至今日,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開展腔鏡輔助下腋窩淋巴結清掃、皮下乳腺切除術是乳腺外科的潮流之一。在針對病灶和轉移灶的手術方式精進的同時,腹腔鏡的設備也由單孔PORT逐漸發展至三維腔鏡和達芬奇機器人。
與腹腔、胸腔等自然腔隙不同,乳房無法直接利用氣體維持操作空間,《治療乳腺疾病腔鏡手術技術操作指南(2008版)》指出了溶脂法可作為腔鏡輔助下乳腺癌手術初學者的主要建腔方式,其是通過溶脂或吸脂去除脂肪組織后,在腔鏡下清晰顯露乳房解剖層次,對于初學者而言操作簡單、易掌握;然而溶脂法也存在可能促使淋巴結損傷或腫瘤細胞種植風險增大的弊端。《乳腺癌腔鏡治療專家共識與操作指導意見(2019版)》也明確指出非溶脂法,例如懸吊法、充氣法,可作為腔鏡輔助下乳腺手術建立操作腔隙的重要方法,非溶脂法避免了腫瘤種植風險增大,但同時也存在學習曲線較長的缺點。此外,一些創新技術也為乳腺腔隙暴露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杜正貴教授提出了從胸大肌深面進行充氣的“逆序法”乳腺腔鏡技術。
目前,經腋窩切口單孔非溶脂法腔鏡乳腺癌外科手術在我國乳腺腔鏡領域成為主流術式。隨著乳腺重建術式的多樣化發展,腔鏡輔助手段也逐漸運用于乳腺癌的整形重建領域[28-31]。腔鏡在視覺傳送和操作器械上完全超越了傳統直視方式,其可通過視野放大和穩定操作為乳房精細手術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本團隊嘗試將達芬奇機器人運用于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得益于機器人的精確性及穩定性,其能較好地滿足此術式對精細解剖和吻合的需求。
鑒于乳房并非空腔器官的事實,腔鏡在乳房手術中的運用一直是臨床難題。但我國乳腺外科醫生仍具有挑戰精神,也具有不斷發展新技術的魄力,持續推動著腔鏡在乳腺切除術、腋窩淋巴結清掃術乃至乳房重建手術中的運用。
2 腔鏡下乳腺良性腫塊切除
乳腺外科使用腔鏡技術最早見于乳腺良性疾病,包括纖維腺瘤、葉狀腫瘤、非典型增生、男性乳腺發育等,傳統開放手術如乳腺全切術、乳腺腫塊活檢等可能導致乳房外觀瘢痕和乳頭功能障礙等。2003年駱成玉教授團隊采用經乳暈或腋下入路腔鏡技術,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乳腺良性腫塊切除,切口隱蔽,極大提升了術后美容效果與患者滿意度[32]。之后,腔鏡下乳腺良性腫塊切除術在國內逐漸開展[33]。
然而目前國內外腔鏡輔助下乳房良性腫塊切除術的運用仍然有限[34]。在我國,臨床上仍多采用傳統手術方式切除乳腺良性腫塊,以微創無痕為代表的麥默通旋切術則是在B超引導下采用真空旋切方式切除良性病變[35],而腔鏡輔助下良性腫塊切除術則實施較少。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① 患者對術后美觀度的追求尚未廣泛普及,且腔鏡技術會明顯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對術式選擇有顯著影響;② 臨床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時,相較于改善美觀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往往更注重對疾病的治療和控制;③ 腔鏡器械設備較昂貴,術者需經歷較長學習曲線,導致醫院開展該技術時面臨經濟和時間成本增加的問題,進一步限制了該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
3 我國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手術的術式發展
我國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手術術式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關鍵階段。2003年駱成玉教授團隊首次報道腔鏡輔助下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可取得良好手術效果[36-37]。雖然姜軍教授團隊于2010年報道了通過腋下溶脂法對臨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腔鏡下3孔保乳手術聯合腋窩淋巴結清掃的可操作性和手術安全性[38],但溶脂法因其可能導致腫瘤播散、增加術后復發風險,因此在腔鏡輔助下保乳手術中不推薦使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王子函教授于2016年首次報道了非溶脂法單孔懸吊法腔鏡保乳手術,這一創新為腔鏡輔助下保乳手術提供了另一種選擇[39-42]。2020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屈翔教授、王子函教授、徐威教授團隊報道了乳腺癌單孔充氣法腔鏡皮下腺體切除術[43-44],首次嘗試在保乳手術中采用充氣法建立手術空間[45]。兩種方法相比,單孔充氣法能夠獲得更充分的手術空間和視野暴露效果,使得手術更順利,可減少乳房表面皮膚創傷,降低手術成本;而單孔懸吊法具有穩定性好、避免術后氣體殘留的優點。
2022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陳潔教授團隊建立了非溶脂法單孔腔鏡保乳聯合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并在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雜志中報道了其前瞻性隊列研究,通過環乳暈切口進而建立皮下隧道與牽引裝置獲得工作空間[46]。呂青教授、杜正貴教授帶領的腔鏡團隊原創“逆序法”、“華西1、2、3號”接力孔等操作范式,開辟了腋窩單入路非溶脂自制低價單孔操作平臺的乳腺(癌)腔鏡手術路徑,打破了腔鏡手術瓶頸,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47-50]。2023年,杜正貴教授團隊報道了基于華西3號孔的腋窩入路腔鏡乳腺良性腫塊切除及惡性腫瘤保乳手術的技巧與療效分析,結果提示該術式在保證手術安全性基礎上,有效改善了術后美容效果和患者滿意度[31]。乳腺腔鏡技術創立了獨特的中國模式,并不斷發展[51]。
4 當前我國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手術的適應證、術式及優缺點
腫瘤安全性是腔鏡下乳腺癌手術的首要原則,掌握手術適應證及規范無瘤操作是成功的關鍵。根據《乳腺疾病腔鏡手術專家共識及操作指南(2021版)》,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手術的適應證為:① TNM分期為Ⅰ、Ⅱ期浸潤性導管癌;② 經MRI等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單側病灶;③ 病灶距乳頭位置>3 cm;④ 有充足的腺體容量,確保術后能夠維持一定乳房外形;⑤ 無嚴重內科合并疾病。在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基礎上,采用術中冰凍切片病理學檢查對切除標本進行切緣評價,是保證腔鏡下乳腺癌手術腫瘤安全性的關鍵,需確保腫塊淺層皮瓣無癌細胞殘留,如存在癌細胞殘留則需進行局部擴大切除[52]。
國內已有多個醫院及團隊開展腔鏡輔助下保乳手術,當前我國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手術的主流術式包括通過懸吊法建立腔隙的環乳暈切口腔鏡輔助法,以及通過前哨淋巴結活檢的腋窩切口置入裝置,利用充氣法建立腔隙的腋下單孔腔鏡法。環乳暈切口腔鏡輔助法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可保留盡可能多的正常乳腺組織和乳房外形,該切口位置較隱蔽,沿乳暈邊緣懸吊法牽開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顯,術后乳房外觀良好。腋下單孔腔鏡法將乳房和腋窩切口合二為一,僅在腋窩作一切口,在保證腫瘤安全性的同時實現了美容效果最大化[43,52]。
與傳統保乳手術相比,腔鏡輔助下保乳手術缺點在于手術區域和視野有限,難以獲得開放手術的直接手感,手術時間和學習曲線長,并且有與設備相關的附加費用;但其優點在于術中出血量少,可有效減少術后不適癥狀(如切口感染、積液)發生,上肢水腫和前臂麻木發生風險更低,美觀度更好,患者術后1年的社會心理健康滿意度、性生活滿意度及胸部功能和乳房外形滿意度均較高[29,43,53-58]。然而目前仍缺乏腔鏡輔助下保乳術后遠期隨訪結果,未來需要更長時間隨訪研究來評估該術式的腫瘤學和美學結局。
5 小結與展望
在展望腔鏡輔助下乳腺手術的發展方向前,我們應認識到乳腺癌治療策略的演變。20世紀70年代,Bernard Fisher提出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一味地追求擴大手術切除的范圍不僅無法獲得生存獲益,反而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兼顧腫瘤安全性和乳房美觀性成為乳腺癌手術治療的方向。隨著器械的發展,乳腺這一無腔隙實質性器官也迎來了腔鏡微創時代。我國乳腺腔鏡技術發展參差不齊,因此在推動乳腺微創手術理念普及大眾的同時,保證乳腺腔鏡手術同質化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59]。腔鏡輔助下手術視野與器械的精細度和隱蔽切口方面較傳統開放手術具有極大優勢,但由于專科建設、治療理念及技術推廣的限制,我國腔鏡輔助下乳腺良性腫塊切除與乳腺癌保乳手術仍處在探索階段。在這個術式不斷更迭和技術推陳出新的高速時代,乳腺外科醫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與推動腔鏡輔助乳腺手術的進程。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楊犇龍、吳炅:綜述構思及設計;王徐立人:觀點形成;邵志博、修秉虬:資料收集;王徐立人、熊敏:文章撰寫
根據全球癌癥統計報道,乳腺癌發病率居全球女性惡性腫瘤首位[1]。外科手術是乳腺癌綜合治療的核心方式,乳腺原發灶治療經歷了從根治術及擴大根治術到改良根治術,再到保乳手術和多樣化重建方式的過程,腋窩淋巴結的處理經歷了從腋窩清掃到前哨淋巴結活檢的轉變,手術方式的發展在保證患者生存率的同時,在乳房美觀性及患者滿意率方面也獲得了極大提升[2]。保乳手術合并前哨淋巴結活檢聯合放療已成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標準療法之一,其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減少了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創傷,標志著乳腺疾病治療邁入了美觀性與安全性雙管齊下的新階段[3-5]。
隨著患者對術后生活質量和美觀度要求的提高,乳腺微創手術如腔鏡輔助下保乳手術開始受到關注[6-8]。目前,腔鏡技術廣泛應用于空腔臟器相關疾病的治療[9],而乳房作為缺乏天然腔隙的實質性器官,腔鏡技術在乳腺疾病的應用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1992年Kompatscher教授通過腔鏡技術取出攣縮假體,是首次將腔鏡技術應用于乳腺外科領域的壯舉[10]。此后,各國逐漸開始嘗試通過腔鏡技術完成乳腺癌患者乳腺及腋窩病灶的治療。直至1997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鄭民華教授首次報道了腔鏡下腋窩淋巴結清掃術[11],乳腺微創手術才逐漸在國內引起重視并持續發展。
近年來,腔鏡技術已廣泛應用于乳腺癌手術治療和重建中。腔鏡輔助手術具有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美觀效果好等優勢。然而,腔鏡輔助下乳腺癌手術也存在諸多弊端,例如長期腫瘤安全性和手術入路等關鍵問題亟待解決[12]。其中,在乳腺良性腫塊或符合保乳指征的患者中,采用腔鏡輔助技術完成手術治療面臨著極大的爭議與挑戰。此外,腔鏡技術在國內發展尚不成熟,可導致手術難度增加、時間延長、器械成本升高等問題[13-16]。腔鏡輔助下乳腺手術優劣性仍待新的臨床試驗結果的驗證。本文旨在對我國乳腺腔鏡技術的發展現狀進行全面闡述,尤其是腔鏡輔助下乳腺良性腫塊切除和腔鏡下乳腺癌保乳手術的優劣性比較,進而為臨床運用提供參考意見。
1 我國乳腺外科腔鏡技術的發展現狀
1997年,鄭民華教授團隊首次報道了采用溶脂法進行腔鏡輔助下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這是我國乳腺外科腔鏡手術的開端[17]。2003年起,首都醫科大學駱成玉教授團隊率先開展多種腔鏡下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及乳腺手術,首次命名了“乳腔鏡”,提出“生理微創”概念[18-24]。同期,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姜軍教授團隊也開始開展腔鏡乳腺手術及其安全性評價[25-27]。時至今日,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開展腔鏡輔助下腋窩淋巴結清掃、皮下乳腺切除術是乳腺外科的潮流之一。在針對病灶和轉移灶的手術方式精進的同時,腹腔鏡的設備也由單孔PORT逐漸發展至三維腔鏡和達芬奇機器人。
與腹腔、胸腔等自然腔隙不同,乳房無法直接利用氣體維持操作空間,《治療乳腺疾病腔鏡手術技術操作指南(2008版)》指出了溶脂法可作為腔鏡輔助下乳腺癌手術初學者的主要建腔方式,其是通過溶脂或吸脂去除脂肪組織后,在腔鏡下清晰顯露乳房解剖層次,對于初學者而言操作簡單、易掌握;然而溶脂法也存在可能促使淋巴結損傷或腫瘤細胞種植風險增大的弊端。《乳腺癌腔鏡治療專家共識與操作指導意見(2019版)》也明確指出非溶脂法,例如懸吊法、充氣法,可作為腔鏡輔助下乳腺手術建立操作腔隙的重要方法,非溶脂法避免了腫瘤種植風險增大,但同時也存在學習曲線較長的缺點。此外,一些創新技術也為乳腺腔隙暴露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杜正貴教授提出了從胸大肌深面進行充氣的“逆序法”乳腺腔鏡技術。
目前,經腋窩切口單孔非溶脂法腔鏡乳腺癌外科手術在我國乳腺腔鏡領域成為主流術式。隨著乳腺重建術式的多樣化發展,腔鏡輔助手段也逐漸運用于乳腺癌的整形重建領域[28-31]。腔鏡在視覺傳送和操作器械上完全超越了傳統直視方式,其可通過視野放大和穩定操作為乳房精細手術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本團隊嘗試將達芬奇機器人運用于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得益于機器人的精確性及穩定性,其能較好地滿足此術式對精細解剖和吻合的需求。
鑒于乳房并非空腔器官的事實,腔鏡在乳房手術中的運用一直是臨床難題。但我國乳腺外科醫生仍具有挑戰精神,也具有不斷發展新技術的魄力,持續推動著腔鏡在乳腺切除術、腋窩淋巴結清掃術乃至乳房重建手術中的運用。
2 腔鏡下乳腺良性腫塊切除
乳腺外科使用腔鏡技術最早見于乳腺良性疾病,包括纖維腺瘤、葉狀腫瘤、非典型增生、男性乳腺發育等,傳統開放手術如乳腺全切術、乳腺腫塊活檢等可能導致乳房外觀瘢痕和乳頭功能障礙等。2003年駱成玉教授團隊采用經乳暈或腋下入路腔鏡技術,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乳腺良性腫塊切除,切口隱蔽,極大提升了術后美容效果與患者滿意度[32]。之后,腔鏡下乳腺良性腫塊切除術在國內逐漸開展[33]。
然而目前國內外腔鏡輔助下乳房良性腫塊切除術的運用仍然有限[34]。在我國,臨床上仍多采用傳統手術方式切除乳腺良性腫塊,以微創無痕為代表的麥默通旋切術則是在B超引導下采用真空旋切方式切除良性病變[35],而腔鏡輔助下良性腫塊切除術則實施較少。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① 患者對術后美觀度的追求尚未廣泛普及,且腔鏡技術會明顯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對術式選擇有顯著影響;② 臨床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時,相較于改善美觀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往往更注重對疾病的治療和控制;③ 腔鏡器械設備較昂貴,術者需經歷較長學習曲線,導致醫院開展該技術時面臨經濟和時間成本增加的問題,進一步限制了該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
3 我國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手術的術式發展
我國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手術術式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關鍵階段。2003年駱成玉教授團隊首次報道腔鏡輔助下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可取得良好手術效果[36-37]。雖然姜軍教授團隊于2010年報道了通過腋下溶脂法對臨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腔鏡下3孔保乳手術聯合腋窩淋巴結清掃的可操作性和手術安全性[38],但溶脂法因其可能導致腫瘤播散、增加術后復發風險,因此在腔鏡輔助下保乳手術中不推薦使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王子函教授于2016年首次報道了非溶脂法單孔懸吊法腔鏡保乳手術,這一創新為腔鏡輔助下保乳手術提供了另一種選擇[39-42]。2020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屈翔教授、王子函教授、徐威教授團隊報道了乳腺癌單孔充氣法腔鏡皮下腺體切除術[43-44],首次嘗試在保乳手術中采用充氣法建立手術空間[45]。兩種方法相比,單孔充氣法能夠獲得更充分的手術空間和視野暴露效果,使得手術更順利,可減少乳房表面皮膚創傷,降低手術成本;而單孔懸吊法具有穩定性好、避免術后氣體殘留的優點。
2022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陳潔教授團隊建立了非溶脂法單孔腔鏡保乳聯合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并在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雜志中報道了其前瞻性隊列研究,通過環乳暈切口進而建立皮下隧道與牽引裝置獲得工作空間[46]。呂青教授、杜正貴教授帶領的腔鏡團隊原創“逆序法”、“華西1、2、3號”接力孔等操作范式,開辟了腋窩單入路非溶脂自制低價單孔操作平臺的乳腺(癌)腔鏡手術路徑,打破了腔鏡手術瓶頸,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47-50]。2023年,杜正貴教授團隊報道了基于華西3號孔的腋窩入路腔鏡乳腺良性腫塊切除及惡性腫瘤保乳手術的技巧與療效分析,結果提示該術式在保證手術安全性基礎上,有效改善了術后美容效果和患者滿意度[31]。乳腺腔鏡技術創立了獨特的中國模式,并不斷發展[51]。
4 當前我國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手術的適應證、術式及優缺點
腫瘤安全性是腔鏡下乳腺癌手術的首要原則,掌握手術適應證及規范無瘤操作是成功的關鍵。根據《乳腺疾病腔鏡手術專家共識及操作指南(2021版)》,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手術的適應證為:① TNM分期為Ⅰ、Ⅱ期浸潤性導管癌;② 經MRI等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單側病灶;③ 病灶距乳頭位置>3 cm;④ 有充足的腺體容量,確保術后能夠維持一定乳房外形;⑤ 無嚴重內科合并疾病。在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基礎上,采用術中冰凍切片病理學檢查對切除標本進行切緣評價,是保證腔鏡下乳腺癌手術腫瘤安全性的關鍵,需確保腫塊淺層皮瓣無癌細胞殘留,如存在癌細胞殘留則需進行局部擴大切除[52]。
國內已有多個醫院及團隊開展腔鏡輔助下保乳手術,當前我國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手術的主流術式包括通過懸吊法建立腔隙的環乳暈切口腔鏡輔助法,以及通過前哨淋巴結活檢的腋窩切口置入裝置,利用充氣法建立腔隙的腋下單孔腔鏡法。環乳暈切口腔鏡輔助法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可保留盡可能多的正常乳腺組織和乳房外形,該切口位置較隱蔽,沿乳暈邊緣懸吊法牽開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顯,術后乳房外觀良好。腋下單孔腔鏡法將乳房和腋窩切口合二為一,僅在腋窩作一切口,在保證腫瘤安全性的同時實現了美容效果最大化[43,52]。
與傳統保乳手術相比,腔鏡輔助下保乳手術缺點在于手術區域和視野有限,難以獲得開放手術的直接手感,手術時間和學習曲線長,并且有與設備相關的附加費用;但其優點在于術中出血量少,可有效減少術后不適癥狀(如切口感染、積液)發生,上肢水腫和前臂麻木發生風險更低,美觀度更好,患者術后1年的社會心理健康滿意度、性生活滿意度及胸部功能和乳房外形滿意度均較高[29,43,53-58]。然而目前仍缺乏腔鏡輔助下保乳術后遠期隨訪結果,未來需要更長時間隨訪研究來評估該術式的腫瘤學和美學結局。
5 小結與展望
在展望腔鏡輔助下乳腺手術的發展方向前,我們應認識到乳腺癌治療策略的演變。20世紀70年代,Bernard Fisher提出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一味地追求擴大手術切除的范圍不僅無法獲得生存獲益,反而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兼顧腫瘤安全性和乳房美觀性成為乳腺癌手術治療的方向。隨著器械的發展,乳腺這一無腔隙實質性器官也迎來了腔鏡微創時代。我國乳腺腔鏡技術發展參差不齊,因此在推動乳腺微創手術理念普及大眾的同時,保證乳腺腔鏡手術同質化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59]。腔鏡輔助下手術視野與器械的精細度和隱蔽切口方面較傳統開放手術具有極大優勢,但由于專科建設、治療理念及技術推廣的限制,我國腔鏡輔助下乳腺良性腫塊切除與乳腺癌保乳手術仍處在探索階段。在這個術式不斷更迭和技術推陳出新的高速時代,乳腺外科醫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與推動腔鏡輔助乳腺手術的進程。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楊犇龍、吳炅:綜述構思及設計;王徐立人:觀點形成;邵志博、修秉虬:資料收集;王徐立人、熊敏:文章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