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趙文韜, 趙民. 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與閉合間接復位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治療骨性錘狀指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8): 981-986.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08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在手指末節指骨伸直且有縱向軸性應力的情況下,遠側指間關節(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過度背伸會造成骨性錘狀指[1-2]。骨性錘狀指側位X線片上撕脫骨折塊大于關節面1/3時,DIP常伴有半脫位,關節穩定性降低,是手術治療的適應證[3-5]。手術治療包括骨折閉合、切開復位兩種方法。閉合復位經典方法是以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的Ishiguro法[6],其優點是手術技術相對簡單,創傷小;但需在手指DIP伸直位以1枚克氏針貫穿DIP固定,限制了術后手指早期活動,背側的阻擋克氏針容易壓迫手指背側皮膚造成皮膚壞死或感染,且術中需多次透視。切開復位則以單孔鉤狀鋼板固定最為牢靠,手指可早期活動,患者依從性高,但缺點是創傷大,容易造成指甲畸形[4,7-9]。對于Wehbé-Schneider B、C型骨性錘狀指[10]的治療,既往多采用Ishiguro法或切開復位單孔鉤狀鋼板固定法,但目前國內尚未見兩種方法臨床療效比較的相關報道。現回顧分析2019年5月—2022年6月采用上述兩種方法治療的Wehbé-Schneider B、C型骨性錘狀指患者臨床資料,為臨床治療方法選擇提供依據。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骨性錘狀指,側位X線片示撕脫骨折塊大于關節面1/3,不伴有(Wehbé-Schneider B型)或伴有(Wehbé-Schneider C型)DIP半脫位;② 采用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或閉合間接復位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治療;③ 隨訪時間≥12個月;④ 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 開放性骨性錘狀指;② 傷前已有明顯DIP關節炎;③ 傷前已有DIP外傷畸形。
2019年5月—2022年6月共68例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其中切開組33例(采用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閉合組35例(采用閉合間接復位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患側側別、傷指指別、致傷原因、受傷至手術時間及Wehbé-Schneider分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手術方法
閉合組:指神經阻滯麻醉,不上止血帶。屈曲DIP,透視下緊貼末節指骨撕脫骨塊向中節指骨頭背側最高點成45° 角穿入1枚1.0 mm克氏針,克氏針尖端平齊中節指骨對側皮質;然后盡量伸直DIP,穿入克氏針自背側阻擋錘狀指末節指骨撕脫骨塊,術者左手示、中指自掌背側擠壓DIP及克氏針,間接閉合復位骨折;透視骨折復位滿意后,自指尖末節指骨粗隆部或稍下方向DIP穿入第2枚1.0 mm克氏針,貫穿末節指骨并使針尖進入中節指骨1 cm左右;術中需正側位透視手指確認骨折對位好、無分離,剪短克氏針針尾,皮膚外留置0.5 cm長。
切開組:指神經阻滯麻醉,指根部扎橡皮止血帶;于手指末節背側作雙縱形切口[11],始于甲上皮與側甲襞交點,向近端平行指側甲襞至DIP。2.5倍手術放大鏡下,銳性分離甲上皮與指甲甲根間的連接,向近端分離,形成一以近端為蒂的矩形皮瓣,向近端翻開,絲線懸吊,充分顯露甲根、甲基質、末節指骨基底部背側、伸肌腱終腱等結構。沖洗切口,翻開撕脫的末節指骨骨折塊,清理末節指骨撕脫骨塊及末節指骨背側基底部間肉芽血腫等組織,復位骨折,維持復位,用單孔鉤狀鋼板(Stryker公司,美國)固定骨折。術中囑患者主動活動DIP,觀察并透視確認骨折固定牢靠無分離后,將剝離的甲基質及甲根回納平鋪覆蓋鋼板遠端。透視確保骨折解剖復位及鋼板、螺釘位置合適。仔細放回矩形皮瓣,間斷全層縫合閉合切口。
1.3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兩組術后傷指中末節無菌敷料包扎,防止感染,術后常規更換敷料觀察有無切口感染、克氏針松動及皮膚壞死等發生;鼓勵患者進行近側指間關節及掌指關節活動,防止手指僵硬。切開組患者術后2周拆線后開始進行手指DIP主、被動活動及物理康復治療2周。術后4、6周攝手指正側位X線片,了解骨折是否達臨床愈合(無異常活動、局部無壓痛)及影像學愈合(骨折線模糊、有連續骨痂);閉合組骨折愈合后予以拔除克氏針,隨后在康復科進行手指DIP主、被動活動及物理康復治療2周。
術后4、8、12、24個月定期隨訪,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骨折愈合時間、返崗工作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觀察有無指甲凹陷畸形,若有則于術后4個月拆除內固定物。術后12個月,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定傷指疼痛情況;采用量角器測量手指DIP主動屈曲活動度及伸直欠缺度。采用Crawford標準[12]評定臨床療效:優,DIP能完全伸直、屈曲,無疼痛;良,DIP 0°~10° 伸直欠缺,能完全屈曲,無疼痛;可,DIP 10°~25° 伸直欠缺,不能完全屈曲,無疼痛;差,DIP>25° 伸直欠缺,持續疼痛。隨訪期間攝手指正側位X線片,記錄有無骨關節炎及末節指骨背側骨贅等關節退行性改變。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列聯表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6個月,平均15個月;閉合組和切開組隨訪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閉合組手術時間短于切開組,術中透視次數、骨折愈合時間及返崗工作時間均多于切開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閉合組發生針道感染5例、末節指背側皮膚小面積壓瘡壞死3例,經加強護理換藥后痊愈;切開組發生7例指甲局部凹陷畸形,拆除內固定鋼板后畸形消失;其余患者切口均順利愈合,無感染、皮膚壞死、內固定物外露、指甲畸形等并發癥發生。兩組患者皮膚壞死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和指甲畸形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兩組VAS評分、DIP主動屈曲活動度、DIP伸直欠缺度及Crawford標準評價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均無DIP骨關節炎及關節退行性改變發生。見圖1。


a. 術前X線片;b. 術中指背側雙縱形切口及顯露;c. 術中單孔鉤狀鋼板固定后X線片;d. 術中切口閉合后外觀;e. 術后3個月手指DIP伸直無欠缺;f. 術后3個月手指DIP充分屈曲
Figure1. A 35-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bony mallet finger of the left middle finger (Wehbé-Schneider type C) caused by impact injury in open groupa. Preoperative X-ray film; b. Double longitudinal incisions and exposure on the dorsal side of the finger during operation; c. X-ray film after single-hole hook plate fixation during operation; d. Appearance of incision after closed; e. Finger DIP without extension lag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f. Finger DIP fully flexed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討論
骨性錘狀指是手外科一種常見損傷,占所有錘狀指的1/3,如未及時處理,可導致DIP半脫位、骨關節炎、DIP屈曲畸形及鵝頸畸形等[4]。手指側位X線片上骨折塊大于關節面1/3的Wehbé-Schneider B、C型骨性錘狀指需手術治療[13]。手術包括骨折閉合、切開復位兩種方法,閉合復位方法以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的Ishiguro法最為經典,切開復位固定方法則以單孔鉤狀鋼板固定最為牢靠;其他如外固定架、螺釘、鋼絲固定等方法并發癥較多,需長期術后護理,患者依從性較差[14-17]。
閉合間接復位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法具有操作簡單、損傷小、手術時間短等優點。其缺點是固定不牢靠、不能直視獲得骨折解剖對位,從而導致骨折愈合時間較長;由于克氏針需暴露于皮外約6周且貫穿DIP,易造成關節僵硬、活動度降低、針道感染及末節指背皮膚受壓部分壞死感染等并發癥,常導致患者返崗工作時間延長。本研究閉合組術后DIP主動屈曲活動度、DIP伸直欠缺度、VAS評分與文獻 [18] 報道相似。與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相比,按Crawford標準評價臨床療效,雖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閉合組骨折愈合時間、術后返崗工作時間、術中透視次數明顯多于開放組;且術后出現針道感染5例、皮膚壞死3例,而切開組無1例感染及壞死發生。本研究結果表明,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可提供精確直視解剖對位、骨折固定牢靠、DIP不固定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返崗工作時間短、術中透視次數少等優點,與Acar等[19]報道相似;其缺點是手術創傷大,內固定鋼板遠端需部分埋于甲根下方,容易造成指甲凹陷畸形并發癥。Wang等[20]認為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內固定術后指甲畸形是由于術中醫源性損傷甲基質及鋼板遠端壓迫甲基質造成的,因此術中需仔細骨膜下剝離部分甲基質并保持甲基質完整,將鋼板安置在甲基質下方避免壓迫甲基質;其應用鉤狀鋼板治療骨性錘狀指16例,最初有2例出現術后指甲畸形,但經上述骨膜下剝離處理甲基質后余14例未出現指甲畸形。結合文獻我們認為,為避免出現術后指甲畸形,可采用以下措施:① 使用更低切跡的薄鉤狀鋼板;② 甲基質的處理必須在骨膜下銳性剝離,固定完成后需保持甲基質近端的完整性及平坦;③ 一旦出現指甲畸形,可盡早在3~4個月內拆除內固定鋼板,以促進指甲畸形的改善及消除;④ 必須充分顯露甲根及末節甲基質。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切開組骨折愈合時間及返崗工作時間短于閉合組的原因可能是:① 鉤狀鋼板安置在末節指骨背側固定符合張力帶原則,在DIP屈曲時可將張力轉化成骨折塊間壓應力,從而促進骨折愈合;② 術后早期活動可促進骨折局部血液循環,減輕水腫、廢用性骨萎縮及DIP關節僵硬;③ 鋼板提供了堅強固定及解剖復位,骨折臨床愈合后即可返崗。
本研究對切開組患者的背側切口進行改良,采用末節指骨背側雙縱形切口,向近側游離翻開皮瓣顯露骨折周圍組織。我們認為該切口較傳統切口有以下優點:① 可充分顯露手指伸肌腱終腱止點周圍組織結構,特別是對甲根、甲基質、末節指骨基底部背側的顯露,是傳統Y、H、S、U形切口無法比擬的;② 指骨背側雙縱形切口內的矩形皮瓣為順行血供,有利于切口愈合;③ 避免了傳統Y、H、S、U形切口需在DIP背側橫形切開,有利于術后早期指間關節主被動活動,防止因關節早期活動造成的切口橫形裂開及不愈合。通過切口改良,切開組無1例發生術后切口裂開、感染及內固定物外露等并發癥,充分保證了術后早期DIP關節屈伸活動的需要。
綜上述,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與閉合間接復位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法治療骨性錘狀指的臨床療效無顯著差異,均可獲得較好治療結果。但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具有固定牢靠、術中透視次數少、可較早進行術后功能康復、骨折愈合快、返崗工作時間短、無針道感染及皮膚壞死等優點,對于需早期回歸工作及運動的年輕骨性錘狀指患者,建議采用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但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且樣本量較小,兩組患者術后開始康復鍛煉時間起點不同,存在數據并不完全對等匹配問題,有待更為嚴格的大樣本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明確兩種方法治療骨性錘狀指的療效差異。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北京市順義區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AF/SW-11/01.0)
作者貢獻聲明 趙文韜:查閱文獻,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圖片采集整理,文章撰寫;趙民:研究指導及實施、文章修改
在手指末節指骨伸直且有縱向軸性應力的情況下,遠側指間關節(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過度背伸會造成骨性錘狀指[1-2]。骨性錘狀指側位X線片上撕脫骨折塊大于關節面1/3時,DIP常伴有半脫位,關節穩定性降低,是手術治療的適應證[3-5]。手術治療包括骨折閉合、切開復位兩種方法。閉合復位經典方法是以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的Ishiguro法[6],其優點是手術技術相對簡單,創傷小;但需在手指DIP伸直位以1枚克氏針貫穿DIP固定,限制了術后手指早期活動,背側的阻擋克氏針容易壓迫手指背側皮膚造成皮膚壞死或感染,且術中需多次透視。切開復位則以單孔鉤狀鋼板固定最為牢靠,手指可早期活動,患者依從性高,但缺點是創傷大,容易造成指甲畸形[4,7-9]。對于Wehbé-Schneider B、C型骨性錘狀指[10]的治療,既往多采用Ishiguro法或切開復位單孔鉤狀鋼板固定法,但目前國內尚未見兩種方法臨床療效比較的相關報道。現回顧分析2019年5月—2022年6月采用上述兩種方法治療的Wehbé-Schneider B、C型骨性錘狀指患者臨床資料,為臨床治療方法選擇提供依據。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骨性錘狀指,側位X線片示撕脫骨折塊大于關節面1/3,不伴有(Wehbé-Schneider B型)或伴有(Wehbé-Schneider C型)DIP半脫位;② 采用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或閉合間接復位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治療;③ 隨訪時間≥12個月;④ 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 開放性骨性錘狀指;② 傷前已有明顯DIP關節炎;③ 傷前已有DIP外傷畸形。
2019年5月—2022年6月共68例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其中切開組33例(采用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閉合組35例(采用閉合間接復位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患側側別、傷指指別、致傷原因、受傷至手術時間及Wehbé-Schneider分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手術方法
閉合組:指神經阻滯麻醉,不上止血帶。屈曲DIP,透視下緊貼末節指骨撕脫骨塊向中節指骨頭背側最高點成45° 角穿入1枚1.0 mm克氏針,克氏針尖端平齊中節指骨對側皮質;然后盡量伸直DIP,穿入克氏針自背側阻擋錘狀指末節指骨撕脫骨塊,術者左手示、中指自掌背側擠壓DIP及克氏針,間接閉合復位骨折;透視骨折復位滿意后,自指尖末節指骨粗隆部或稍下方向DIP穿入第2枚1.0 mm克氏針,貫穿末節指骨并使針尖進入中節指骨1 cm左右;術中需正側位透視手指確認骨折對位好、無分離,剪短克氏針針尾,皮膚外留置0.5 cm長。
切開組:指神經阻滯麻醉,指根部扎橡皮止血帶;于手指末節背側作雙縱形切口[11],始于甲上皮與側甲襞交點,向近端平行指側甲襞至DIP。2.5倍手術放大鏡下,銳性分離甲上皮與指甲甲根間的連接,向近端分離,形成一以近端為蒂的矩形皮瓣,向近端翻開,絲線懸吊,充分顯露甲根、甲基質、末節指骨基底部背側、伸肌腱終腱等結構。沖洗切口,翻開撕脫的末節指骨骨折塊,清理末節指骨撕脫骨塊及末節指骨背側基底部間肉芽血腫等組織,復位骨折,維持復位,用單孔鉤狀鋼板(Stryker公司,美國)固定骨折。術中囑患者主動活動DIP,觀察并透視確認骨折固定牢靠無分離后,將剝離的甲基質及甲根回納平鋪覆蓋鋼板遠端。透視確保骨折解剖復位及鋼板、螺釘位置合適。仔細放回矩形皮瓣,間斷全層縫合閉合切口。
1.3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兩組術后傷指中末節無菌敷料包扎,防止感染,術后常規更換敷料觀察有無切口感染、克氏針松動及皮膚壞死等發生;鼓勵患者進行近側指間關節及掌指關節活動,防止手指僵硬。切開組患者術后2周拆線后開始進行手指DIP主、被動活動及物理康復治療2周。術后4、6周攝手指正側位X線片,了解骨折是否達臨床愈合(無異常活動、局部無壓痛)及影像學愈合(骨折線模糊、有連續骨痂);閉合組骨折愈合后予以拔除克氏針,隨后在康復科進行手指DIP主、被動活動及物理康復治療2周。
術后4、8、12、24個月定期隨訪,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骨折愈合時間、返崗工作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觀察有無指甲凹陷畸形,若有則于術后4個月拆除內固定物。術后12個月,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定傷指疼痛情況;采用量角器測量手指DIP主動屈曲活動度及伸直欠缺度。采用Crawford標準[12]評定臨床療效:優,DIP能完全伸直、屈曲,無疼痛;良,DIP 0°~10° 伸直欠缺,能完全屈曲,無疼痛;可,DIP 10°~25° 伸直欠缺,不能完全屈曲,無疼痛;差,DIP>25° 伸直欠缺,持續疼痛。隨訪期間攝手指正側位X線片,記錄有無骨關節炎及末節指骨背側骨贅等關節退行性改變。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列聯表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6個月,平均15個月;閉合組和切開組隨訪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閉合組手術時間短于切開組,術中透視次數、骨折愈合時間及返崗工作時間均多于切開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閉合組發生針道感染5例、末節指背側皮膚小面積壓瘡壞死3例,經加強護理換藥后痊愈;切開組發生7例指甲局部凹陷畸形,拆除內固定鋼板后畸形消失;其余患者切口均順利愈合,無感染、皮膚壞死、內固定物外露、指甲畸形等并發癥發生。兩組患者皮膚壞死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和指甲畸形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兩組VAS評分、DIP主動屈曲活動度、DIP伸直欠缺度及Crawford標準評價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均無DIP骨關節炎及關節退行性改變發生。見圖1。


a. 術前X線片;b. 術中指背側雙縱形切口及顯露;c. 術中單孔鉤狀鋼板固定后X線片;d. 術中切口閉合后外觀;e. 術后3個月手指DIP伸直無欠缺;f. 術后3個月手指DIP充分屈曲
Figure1. A 35-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bony mallet finger of the left middle finger (Wehbé-Schneider type C) caused by impact injury in open groupa. Preoperative X-ray film; b. Double longitudinal incisions and exposure on the dorsal side of the finger during operation; c. X-ray film after single-hole hook plate fixation during operation; d. Appearance of incision after closed; e. Finger DIP without extension lag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f. Finger DIP fully flexed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討論
骨性錘狀指是手外科一種常見損傷,占所有錘狀指的1/3,如未及時處理,可導致DIP半脫位、骨關節炎、DIP屈曲畸形及鵝頸畸形等[4]。手指側位X線片上骨折塊大于關節面1/3的Wehbé-Schneider B、C型骨性錘狀指需手術治療[13]。手術包括骨折閉合、切開復位兩種方法,閉合復位方法以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的Ishiguro法最為經典,切開復位固定方法則以單孔鉤狀鋼板固定最為牢靠;其他如外固定架、螺釘、鋼絲固定等方法并發癥較多,需長期術后護理,患者依從性較差[14-17]。
閉合間接復位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法具有操作簡單、損傷小、手術時間短等優點。其缺點是固定不牢靠、不能直視獲得骨折解剖對位,從而導致骨折愈合時間較長;由于克氏針需暴露于皮外約6周且貫穿DIP,易造成關節僵硬、活動度降低、針道感染及末節指背皮膚受壓部分壞死感染等并發癥,常導致患者返崗工作時間延長。本研究閉合組術后DIP主動屈曲活動度、DIP伸直欠缺度、VAS評分與文獻 [18] 報道相似。與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相比,按Crawford標準評價臨床療效,雖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閉合組骨折愈合時間、術后返崗工作時間、術中透視次數明顯多于開放組;且術后出現針道感染5例、皮膚壞死3例,而切開組無1例感染及壞死發生。本研究結果表明,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可提供精確直視解剖對位、骨折固定牢靠、DIP不固定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返崗工作時間短、術中透視次數少等優點,與Acar等[19]報道相似;其缺點是手術創傷大,內固定鋼板遠端需部分埋于甲根下方,容易造成指甲凹陷畸形并發癥。Wang等[20]認為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內固定術后指甲畸形是由于術中醫源性損傷甲基質及鋼板遠端壓迫甲基質造成的,因此術中需仔細骨膜下剝離部分甲基質并保持甲基質完整,將鋼板安置在甲基質下方避免壓迫甲基質;其應用鉤狀鋼板治療骨性錘狀指16例,最初有2例出現術后指甲畸形,但經上述骨膜下剝離處理甲基質后余14例未出現指甲畸形。結合文獻我們認為,為避免出現術后指甲畸形,可采用以下措施:① 使用更低切跡的薄鉤狀鋼板;② 甲基質的處理必須在骨膜下銳性剝離,固定完成后需保持甲基質近端的完整性及平坦;③ 一旦出現指甲畸形,可盡早在3~4個月內拆除內固定鋼板,以促進指甲畸形的改善及消除;④ 必須充分顯露甲根及末節甲基質。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切開組骨折愈合時間及返崗工作時間短于閉合組的原因可能是:① 鉤狀鋼板安置在末節指骨背側固定符合張力帶原則,在DIP屈曲時可將張力轉化成骨折塊間壓應力,從而促進骨折愈合;② 術后早期活動可促進骨折局部血液循環,減輕水腫、廢用性骨萎縮及DIP關節僵硬;③ 鋼板提供了堅強固定及解剖復位,骨折臨床愈合后即可返崗。
本研究對切開組患者的背側切口進行改良,采用末節指骨背側雙縱形切口,向近側游離翻開皮瓣顯露骨折周圍組織。我們認為該切口較傳統切口有以下優點:① 可充分顯露手指伸肌腱終腱止點周圍組織結構,特別是對甲根、甲基質、末節指骨基底部背側的顯露,是傳統Y、H、S、U形切口無法比擬的;② 指骨背側雙縱形切口內的矩形皮瓣為順行血供,有利于切口愈合;③ 避免了傳統Y、H、S、U形切口需在DIP背側橫形切開,有利于術后早期指間關節主被動活動,防止因關節早期活動造成的切口橫形裂開及不愈合。通過切口改良,切開組無1例發生術后切口裂開、感染及內固定物外露等并發癥,充分保證了術后早期DIP關節屈伸活動的需要。
綜上述,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與閉合間接復位背側伸直阻擋克氏針固定法治療骨性錘狀指的臨床療效無顯著差異,均可獲得較好治療結果。但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具有固定牢靠、術中透視次數少、可較早進行術后功能康復、骨折愈合快、返崗工作時間短、無針道感染及皮膚壞死等優點,對于需早期回歸工作及運動的年輕骨性錘狀指患者,建議采用切開復位鉤狀鋼板固定。但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且樣本量較小,兩組患者術后開始康復鍛煉時間起點不同,存在數據并不完全對等匹配問題,有待更為嚴格的大樣本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明確兩種方法治療骨性錘狀指的療效差異。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北京市順義區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AF/SW-11/01.0)
作者貢獻聲明 趙文韜:查閱文獻,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圖片采集整理,文章撰寫;趙民:研究指導及實施、文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