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枝 1,2,3 , 梁達強 1 , 吳冰 1 , 李錦濤 2,3 , 李皓 1 , 陸偉 1,2 , 謝登輝 2,3 , 柳海峰 1
  • 1. 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廣東深圳 518025);
  • 2.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骨科醫學中心關節外科與運動醫學科(廣州 510630);
  • 3. 廣東省骨科醫院 廣東省骨科研究院 骨與關節退行性疾病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州 51063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討國人盂肱關節(包括關節盂、喙突)形態學特點;通過構造不同程度關節盂骨缺損模型并模擬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明確根據術前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設計喙突截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愿捐贈的6具成年尸體12個肩關節標本,首先解剖觀察喙肩韌帶與聯合腱是否相連,確定兩者交叉點,測量喙突尖端距離喙突折返處的垂直長度、以交叉點為起點允許的最大截骨線長度以及最大截骨角度。然后,隨機構建不同程度關節盂前下方骨缺損模型,測量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并計算缺損面積;根據模型中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設計喙突斜形截骨,測量實際喙突截骨長度及截骨角度;模擬保留喙肩韌帶有限截骨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觀察骨塊中心位置。結果  所有肩關節標本喙肩韌帶與聯合腱之間存在交叉纖維,喙突尖距離喙突折返處垂直長度為24.8~32.2 mm,平均28.5 mm;以交叉點為起點允許的最長截骨線長度為26.7~36.9 mm,平均32.0 mm;最大截骨角度為58.8°~71.9°,平均63.5°。基于關節盂前下方骨缺損模型,測量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為22.6~29.4 mm,平均26.0 mm;關節盂骨缺損比例為20.8%~26.2%,平均23.7%。基于喙突骨塊,測量喙突截骨長度23.5~31.4 mm,平均26.4 mm;截骨角度51.3°~69.2°,平均57.1°。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與喙突截骨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模擬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后,所有模型中喙突截骨骨塊最高點(線袢固定位置)均位于最適圓心下方,骨塊集中于關節盂前下方。結論  喙突大小基本能滿足較大關節盂骨缺損修復需求,保留喙肩韌帶的斜形截骨方式有望替代傳統Latarjet截骨方式。

引用本文: 梁新枝, 梁達強, 吳冰, 李錦濤, 李皓, 陸偉, 謝登輝, 柳海峰. 保留喙肩韌帶有限截骨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解剖學研究.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6): 691-695.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12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彈性固定骨遮擋方法治療肩關節復發脫位的手術意外及術后并發癥
  • 下一篇

    HoloSight創傷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二窗螺釘植入治療髖臼骨折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