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貴陽 550004);
  • 2.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骨科(貴陽 55000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討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對側椎板下入路治療腰椎側隱窩狹窄合并同節段椎間孔狹窄的早期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21年9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15例腰椎側隱窩狹窄合并同節段椎間孔狹窄患者臨床資料。男5例,女10例;年齡46~83歲,平均70.3歲。手術節段:L4、5 12例,L5、S1 3例。病程12~30個月,平均18.7個月。所有患者均接受UBE對側椎板下入路手術治療。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前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腰腿痛程度,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價腰部功能,術后6個月采用 MacNab 標準對患者療效進行評價。術后復查MRI和CT,觀察側隱窩和椎間孔狹窄是否去除,測量椎管橫截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spinal canal,CSA-SC)、椎間孔橫截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CSA-IVF)和小關節橫截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facet joint,CSA-FJ)。結果  手術時間 55~200 min,平均127.5 min;術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27.3 mL;術后住院時間3~12 d,平均6.8 d。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平均8.9個月。術后1 d及1、3、6個月腰、腿痛VAS評分以及ODI均較術前降低,且隨時間延長呈逐漸下降趨勢;JOA評分則呈逐漸增高趨勢;上述指標各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根據MacNab標準評估手術療效:優10例、良4例、可1例,優良率93.33%。影像學復查示側隱窩及椎間孔所受壓迫已明顯解除,最大程度保留患側關節突關節;術后3 d CSA-SC及CSA-IVF較術前增加、CSA-FJ較術前減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UBE對側椎板下入路能在保留雙側關節突關節同時,對側隱窩及同節段椎間孔進行充分減壓,早期療效較好,有望避免腰椎醫源性不穩所致的融合手術,但中、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隨訪明確。

引用本文: 舒濤, 吳帝求, 滕飛, 張一鳴, 姚鋒, 張森焱, 廖子龍, 沈茂. 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對側椎板下入路治療腰椎側隱窩狹窄合并同節段椎間孔狹窄的早期療效.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7): 874-879. doi: 10.7507/1002-1892.20240400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肩關節鏡下關節囊松解聯合肩峰下間隙恢復治療糖尿病繼發性肩關節活動度受限與原發性凍結肩的中期療效比較
  • 下一篇

    健康人椎旁肌退變的影像學參數及其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