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中心顯微修復外科(烏魯木齊 830054);
  • 2.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烏魯木齊 830054);
  • 3. 新疆創傷修復重建重點實驗室(烏魯木齊 83005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比較牽張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礦化期給予牽張區灌注低氧誘導藥物去鐵胺(deferoxamine,DFO)和“手風琴”技術(accordion technique,AT)循環應力,激活缺氧誘導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VEGF信號通路,促進骨再生與重建的效果。方法  取45只SPF級成年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對照組、DFO組及AT組,每組15只。首先,所有大鼠截骨建立右側股骨DO模型,截骨5 d后開始持續牽拉延長10 d;牽張完成后在礦化期內,對照組不作干預,DFO組于礦化第3周開始牽張區局部灌注DFO,AT組于礦化第3周開始給予循環應力刺激。觀察各組大鼠一般情況;于牽張期結束及礦化第2、4、6周攝X線片,觀察牽張區鈣化情況;礦化第4、6周,取外周血行ELISA檢測 HIF-1α、VEGF、CD31及成骨相關轉錄因子(Osterix)表達,取股骨標本行大體觀察以及組織學(HE染色)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HIF-1α、VEGF、骨橋蛋白(osteopontin,OPN)、骨鈣素(osteocalcin,OCN)] 觀測;礦化第6周,取股骨標本行Micro-CT掃描,觀測牽張區新生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體積/組織體積(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疏密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骨小梁數量(trabecular number,Tb.N)及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以及生物力學測試極限載荷、彈性模量、斷裂能量及剛度,檢測牽張區骨再生情況。結果  術后3組大鼠均存活至實驗完成。ELISA檢測示,礦化第4、6周AT組血清中HIF-1α、VEGF、CD31及Osterix含量均高于DFO組和對照組(P<0.05)。大體觀察、X線片、Micro-CT及生物力學試驗示,DFO組和AT組股骨牽張區內骨形成顯著優于對照組,且AT組髓腔實現完全再通,AT組牽張區新生骨BMD、BV/TV、Tb.Sp、Tb.N、Tb.Th以及極限載荷、彈性模量、斷裂能量、剛度均優于DFO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HE染色示AT組牽張區骨小梁形成、成熟程度優于DFO組、對照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礦化第4周AT組牽張區HIF-1α、VEGF、OCN、OPN表達量均高于DFO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礦化第6周時,AT組上述指標均低于DFO組、對照組,但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DO礦化中期于牽張區局部持續灌注DFO或采用AT循環應力刺激均可激活HIF-1α/VEGF信號通路,但后者加速成血管-成骨耦聯作用及骨重建效果優于前者。

引用本文: 劉凱, 史凌云, 王蘇龍, 艾尼孜爾·亞力坤, 伊木讓·哈米提, 艾合買提江·玉素甫. “手風琴”技術與去鐵胺促進牽張成骨區骨再生效果的實驗研究.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8): 1001-1009. doi: 10.7507/1002-1892.20240407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下一篇

    小腿三頭肌肌支超選擇性神經切斷術聯合S2神經根部分切斷緩解痙攣性馬蹄足的應用解剖學研究及初步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