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馬海龍, 吳青杰, 劉方, 華中托, 張思成. 兩種術式治療兒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療效比較.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5, 39(1): 64-69. doi: 10.7507/1002-1892.20241004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肱骨外髁骨折(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HLCF)是兒童常見肘關節骨折類型,發生率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占所有肘關節骨折的12%~20%[1-4]。HLCF屬于關節內骨折,骨折線累及關節,導致關節面不平整,如治療不當可能引起骨不連、肘內翻或外翻畸形等[5],因此骨折復位標準要求較高,且大多需手術內固定治療。手術方式主要基于骨折Jakob分型[6]選擇,其中Ⅱ、Ⅲ型以切開復位內固定為主,但術中需剝離軟組織,增加了肱骨遠端骨、軟骨損傷可能性,致骨折不愈合和肱骨小頭壞死風險較高,還會遺留切口瘢痕影響外觀[7]。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學者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以期達到微創手術治療,減少損傷。
近年來,超聲在兒童骨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在其輔助下手術有利于骨折復位以及增加骨折閉合復位成功率、減少創傷[8-10]。超聲輔助診斷治療HLCF的研究也逐漸增多,結果顯示其能多維度評估HLCF軟骨鉸鏈完整性,可以用于診斷及輔助術中精準輔助復位[11],但其輔助下閉合復位治療兒童HLCF的報道較少。為此,我們回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HLCF患兒臨床資料,通過與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比較,探討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HLCF的可行性及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① 影像學檢查診斷為JakobⅡ、Ⅲ型HLCF;② 年齡≤14歲;③ 采用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或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④ 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 開放性骨折;② 病理性骨折;③ 合并肘部或全身多發骨折;④ 合并成骨不全等慢性疾病。
2020年5月—2023年4月,共53例患兒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其中,采用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25例(閉合組),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28例(開放組)。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側別及分型、受傷至手術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手術方法
兩組手術均由同一治療組高年資醫師主刀完成。患兒取仰臥位,靜吸復合全身麻醉后,將移動式C臂X線機接收器緊靠手術床邊緣,用鉛衣、圍脖充分覆蓋患兒甲狀腺、腹部、骨盆部位,接收器充當手術操作臺。患肢常規消毒、鋪巾。
閉合組:本組采用超聲設備為深圳華聲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便攜可移動超聲儀,配備7.0~11.5 MHz探頭,肌骨模式。將耦合劑涂于超聲探頭表面后,無菌保護套包裹探頭,無菌橡膠圈捆扎固定,以防止保護套滑動及耦合劑流失。超聲探頭蘸取無菌生理鹽水在皮膚表面操作。術者與助手分別牽引肘關節遠、近端,術者將患肢肘關節內翻,拇指按壓骨折塊,屈伸肘關節,將翻轉骨折塊按壓進入關節腔內;此時應用超聲動態監測肘前矢狀位、肘前橫斷位、肘橈側冠狀位圖像,了解骨折塊情況。明確手法復位滿意后,自肘橫紋平面外側植入1枚直徑1.5 mm克氏針固定肱骨滑車軟骨塊,進一步超聲動態監測明確骨折對位滿意后,再次使用2枚克氏針斜向固定骨折塊。標準正位、內旋斜位透視下明確骨折復位情況及克氏針固定方向,克氏針扇形穿過對側骨皮質。將克氏針折彎并剪斷后,釘尾留于皮外并無菌紗布覆蓋,釘尾與皮膚間纏繞聚維酮碘溶液紗條。
開放組:取肘前外側Kocher手術入路,切口長3~5 cm,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血管鉗鈍性分離,顯露骨折斷端,打開肘關節關節囊,顯露關節面軟骨;清理骨折斷端血凝塊,沖洗術區;將骨折塊復位,使關節面充分對齊,達到關節面解剖復位;采用2~3枚直徑1.5 mm克氏針扇形分布固定骨折塊至對側骨皮質。標準正位、內旋斜位透視明確骨折復位及克氏針分布合適后,同閉合組方法處理克氏針。沖洗切口并逐層縫合。
1.3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兩組術后處理方法一致。術后患側肘關節以屈曲90° 位長臂石膏托外固定。密切觀察患肢腫脹程度、手指感覺及活動等情況。肘關節正側位X線片復查,術后1 d觀察骨折及克氏針是否移位,6周后明確骨折達臨床愈合,拆除石膏外固定,無鎮靜或麻醉下拔除克氏針,指導患兒肘關節主動活動。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骨折愈合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如感染、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骨塊缺血性壞死及肱骨外側骨突形成等)。末次隨訪時,根據Flynn評分標準[12]評定肘關節功能,分為優、良、可、差4個等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Kolmogorov-Smirnov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檢驗水準取雙側α=0.05。
2 結果
閉合組均在超聲引導下成功復位骨折,兩組術中均未發生神經損傷。閉合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均低于開放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閉合組術后發生感染1例(釘眼激惹反應)、開放組3例(釘眼激惹反應2例、切口感染1例),兩組感染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釘眼激惹反應予以定期換藥處理、切口感染予以換藥及口服抗生素治療后愈合。
術后兩組患兒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8個月,平均10.2個月。X線片復查示兩組骨折均愈合,且愈合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閉合組、開放組分別有5、12例發生肱骨外側骨突形成,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根據Flynn評分標準評價肘關節功能,閉合組優良率達96.0%(24/25)、開放組為92.9%(26/28),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均無骨化性肌炎及肘內、外翻畸形發生。見圖1。


a、b. 術前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翻轉移位明顯; c、d. 術中手法矯正翻轉移位后肘前矢狀位、橫斷位超聲圖像 紅色箭頭示肱骨小頭骨化中心,白色箭頭示肱骨遠端干部,藍色箭頭示肱骨遠端關節面,白色虛線示骨折間隙;e、f. 術中超聲輔助下復位植釘后肘前矢狀位、橫斷位超聲圖像 紅色箭頭示肱骨小頭骨化中心,白色箭頭示肱骨遠端干部,藍色箭頭示肱骨遠端關節面,黃色箭頭示克氏針回聲,白色虛線示骨折間隙; g、h. 術后即刻正側位X線片示克氏針位置滿意、骨折位置良好;i、j. 術后6周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愈合;k~n. 術后6個月正側位X線片及肘關節功能
Figure1. A 5-year-old boy with a left HLCF (Jakob type Ⅲ) in the closed groupa, b.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showed significant fracture inversion and displacement; c, d. Intraoperative anterior sagittal and transverse ultrasound images of the elbow after corrected manually by flipping and shifting the fracture fragment Red arrow for the ossification center of the humeral head, white arrow for the distal humeral shaft, blue arrow for the distal humeral articular surface, white dashed line for the fracture gap; e, f. Intraoperative anterior sagittal and transverse ultrasound images of the elbow after ultrasound-guided reduction and Kirschner wire implantation Red arrow for the ossification center of the humeral head, white arrow for the distal humeral shaft, blue arrow for the distal humeral articular surface, yellow arrow for the echo of the Kirschner wire, white dashed line for the fracture gap; g, h.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e satisfactory placement of the Kirschner wire and good fracture reduction; i, j.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6 week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e fracture healing; k-n.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nd elbow joint functio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討論
兒童HLCF治療具有挑戰性,治療目的是盡可能達到解剖復位及恢復關節面完整性。既往多采用關節造影、MRI評估軟骨鉸鏈完整性,均存在一定不足[13-14]。其中,關節造影屬于侵襲性操作,存在肘關節感染風險,且造影前需對患兒進行碘過敏試驗。而MRI檢查費用較高,兒童檢查時需采取鎮靜措施。研究提示使用肘前橫斷位超聲檢查可以確定輕度移位HLCF的軟骨鉸鏈完整性[15],其輔助下能達到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目的[16]。但移位明顯的HLCF閉合復位治療研究較少,大多主張直接切開復位。為此,我們對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與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效果進行了比較研究。
本研究結果提示超聲輔助下治療兒童HLCF具有兩方面優勢。① 顯著縮短手術時間:Liu等[17]研究顯示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HLCF,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本研究閉合組在超聲輔助下均順利閉合復位,與開放組相比因無需切開復位骨折塊,減少了切口縫合時間,手術時間明顯縮短。② 減少術中透視次數:超聲檢查具有無輻射優勢,在其輔助下骨折閉合復位后僅需透視了解植釘方向,從而降低透視次數,而開放組術中則需在透視下完成植釘。本研究閉合組術中透視次數明顯少于開放組。
我們總結了超聲輔助下治療兒童HLCF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項。① 對于Jakob Ⅲ型HLCF,術中通過手法復位將其變為Ⅱ型是手術成功關鍵,拇指按壓翻轉骨折塊同時使肘關節內翻,屈伸肘關節、旋轉前臂使骨折塊解除翻轉,進入肘關節位置;如果反復操作失敗,可使用1枚直徑2.0 mm克氏針推頂骨折塊中心,內翻肘關節,解除骨折塊翻轉狀態。② 通過肘前橫斷位(超聲探頭垂直于上臂軸線放置于肘關節前方中心,上下滑動)、肘前矢狀位(超聲探頭平行于上臂軸線放置于肘關節前方中心,左右滑動)、肘橈側冠狀位(超聲探頭平行于上臂軸線放置于肘關節外側正中,前后滑動)超聲圖像,判斷骨折塊移位方向,拇指按壓骨折塊屈伸肘關節微調復位,保持肘關節伸直狀態,再通過上述3個層面超聲圖像判斷骨折塊復位情況,必要時保持肘關節伸直旋前位或伸直旋后位。③ 超聲圖像確定骨折塊復位滿意后,自骨折塊遠端平行關節面或斜向內上髁方向鉆入第1枚克氏針固定滑車是關鍵。 ④ 如超聲檢查顯示骨折塊位置欠佳,可根據第1枚克氏針方向擠壓骨折塊,減小骨折間隙。⑤ 根據患兒年齡及骨折塊大小選擇2枚或3枚克氏針固定,盡可能保持克氏針呈扇形分布。
關于內固定術相關并發癥,閉合組僅1例出現釘眼激惹反應,經定期門診換藥處理,未出現深部感染跡象,待骨折愈合拔出克氏針后釘眼處愈合良好。開放組除發生2例釘眼激惹反應外,還出現1例切口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療、定期換藥后愈合,分析感染可能與手術時間較長及術后護理不當有關。閉合組5例、開放組12例出現肱骨外側骨突形成,但發生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ribaz等[18]研究也提示骨折初始移位較大者出現外側骨突概率較大,而骨折治療方式與骨突形成無明顯相關性。本研究結果與該研究相似。
綜上述,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HLCF能達到微創治療效果,縮短手術時間,獲得與切開復位相似臨床療效。但超聲學習曲線較長,需要專業的人員及培訓,且目前超聲輔助復位無統一標準超聲影像參照;此外本研究病例數及隨訪時間均有限、觀察指標較少,因此我們將繼續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開展多中心合作隨訪及進行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明該技術的有效性。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安徽省兒童醫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EYLL-2022-037)
作者貢獻聲明 馬海龍:研究設計及實施、起草文章;吳青杰、劉方、華中托:數據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張思成:行政支持、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
肱骨外髁骨折(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HLCF)是兒童常見肘關節骨折類型,發生率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占所有肘關節骨折的12%~20%[1-4]。HLCF屬于關節內骨折,骨折線累及關節,導致關節面不平整,如治療不當可能引起骨不連、肘內翻或外翻畸形等[5],因此骨折復位標準要求較高,且大多需手術內固定治療。手術方式主要基于骨折Jakob分型[6]選擇,其中Ⅱ、Ⅲ型以切開復位內固定為主,但術中需剝離軟組織,增加了肱骨遠端骨、軟骨損傷可能性,致骨折不愈合和肱骨小頭壞死風險較高,還會遺留切口瘢痕影響外觀[7]。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學者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以期達到微創手術治療,減少損傷。
近年來,超聲在兒童骨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在其輔助下手術有利于骨折復位以及增加骨折閉合復位成功率、減少創傷[8-10]。超聲輔助診斷治療HLCF的研究也逐漸增多,結果顯示其能多維度評估HLCF軟骨鉸鏈完整性,可以用于診斷及輔助術中精準輔助復位[11],但其輔助下閉合復位治療兒童HLCF的報道較少。為此,我們回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HLCF患兒臨床資料,通過與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比較,探討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HLCF的可行性及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① 影像學檢查診斷為JakobⅡ、Ⅲ型HLCF;② 年齡≤14歲;③ 采用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或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④ 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 開放性骨折;② 病理性骨折;③ 合并肘部或全身多發骨折;④ 合并成骨不全等慢性疾病。
2020年5月—2023年4月,共53例患兒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其中,采用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25例(閉合組),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28例(開放組)。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側別及分型、受傷至手術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手術方法
兩組手術均由同一治療組高年資醫師主刀完成。患兒取仰臥位,靜吸復合全身麻醉后,將移動式C臂X線機接收器緊靠手術床邊緣,用鉛衣、圍脖充分覆蓋患兒甲狀腺、腹部、骨盆部位,接收器充當手術操作臺。患肢常規消毒、鋪巾。
閉合組:本組采用超聲設備為深圳華聲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便攜可移動超聲儀,配備7.0~11.5 MHz探頭,肌骨模式。將耦合劑涂于超聲探頭表面后,無菌保護套包裹探頭,無菌橡膠圈捆扎固定,以防止保護套滑動及耦合劑流失。超聲探頭蘸取無菌生理鹽水在皮膚表面操作。術者與助手分別牽引肘關節遠、近端,術者將患肢肘關節內翻,拇指按壓骨折塊,屈伸肘關節,將翻轉骨折塊按壓進入關節腔內;此時應用超聲動態監測肘前矢狀位、肘前橫斷位、肘橈側冠狀位圖像,了解骨折塊情況。明確手法復位滿意后,自肘橫紋平面外側植入1枚直徑1.5 mm克氏針固定肱骨滑車軟骨塊,進一步超聲動態監測明確骨折對位滿意后,再次使用2枚克氏針斜向固定骨折塊。標準正位、內旋斜位透視下明確骨折復位情況及克氏針固定方向,克氏針扇形穿過對側骨皮質。將克氏針折彎并剪斷后,釘尾留于皮外并無菌紗布覆蓋,釘尾與皮膚間纏繞聚維酮碘溶液紗條。
開放組:取肘前外側Kocher手術入路,切口長3~5 cm,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血管鉗鈍性分離,顯露骨折斷端,打開肘關節關節囊,顯露關節面軟骨;清理骨折斷端血凝塊,沖洗術區;將骨折塊復位,使關節面充分對齊,達到關節面解剖復位;采用2~3枚直徑1.5 mm克氏針扇形分布固定骨折塊至對側骨皮質。標準正位、內旋斜位透視明確骨折復位及克氏針分布合適后,同閉合組方法處理克氏針。沖洗切口并逐層縫合。
1.3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兩組術后處理方法一致。術后患側肘關節以屈曲90° 位長臂石膏托外固定。密切觀察患肢腫脹程度、手指感覺及活動等情況。肘關節正側位X線片復查,術后1 d觀察骨折及克氏針是否移位,6周后明確骨折達臨床愈合,拆除石膏外固定,無鎮靜或麻醉下拔除克氏針,指導患兒肘關節主動活動。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骨折愈合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如感染、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骨塊缺血性壞死及肱骨外側骨突形成等)。末次隨訪時,根據Flynn評分標準[12]評定肘關節功能,分為優、良、可、差4個等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Kolmogorov-Smirnov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檢驗水準取雙側α=0.05。
2 結果
閉合組均在超聲引導下成功復位骨折,兩組術中均未發生神經損傷。閉合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均低于開放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閉合組術后發生感染1例(釘眼激惹反應)、開放組3例(釘眼激惹反應2例、切口感染1例),兩組感染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釘眼激惹反應予以定期換藥處理、切口感染予以換藥及口服抗生素治療后愈合。
術后兩組患兒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8個月,平均10.2個月。X線片復查示兩組骨折均愈合,且愈合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閉合組、開放組分別有5、12例發生肱骨外側骨突形成,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根據Flynn評分標準評價肘關節功能,閉合組優良率達96.0%(24/25)、開放組為92.9%(26/28),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均無骨化性肌炎及肘內、外翻畸形發生。見圖1。


a、b. 術前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翻轉移位明顯; c、d. 術中手法矯正翻轉移位后肘前矢狀位、橫斷位超聲圖像 紅色箭頭示肱骨小頭骨化中心,白色箭頭示肱骨遠端干部,藍色箭頭示肱骨遠端關節面,白色虛線示骨折間隙;e、f. 術中超聲輔助下復位植釘后肘前矢狀位、橫斷位超聲圖像 紅色箭頭示肱骨小頭骨化中心,白色箭頭示肱骨遠端干部,藍色箭頭示肱骨遠端關節面,黃色箭頭示克氏針回聲,白色虛線示骨折間隙; g、h. 術后即刻正側位X線片示克氏針位置滿意、骨折位置良好;i、j. 術后6周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愈合;k~n. 術后6個月正側位X線片及肘關節功能
Figure1. A 5-year-old boy with a left HLCF (Jakob type Ⅲ) in the closed groupa, b.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showed significant fracture inversion and displacement; c, d. Intraoperative anterior sagittal and transverse ultrasound images of the elbow after corrected manually by flipping and shifting the fracture fragment Red arrow for the ossification center of the humeral head, white arrow for the distal humeral shaft, blue arrow for the distal humeral articular surface, white dashed line for the fracture gap; e, f. Intraoperative anterior sagittal and transverse ultrasound images of the elbow after ultrasound-guided reduction and Kirschner wire implantation Red arrow for the ossification center of the humeral head, white arrow for the distal humeral shaft, blue arrow for the distal humeral articular surface, yellow arrow for the echo of the Kirschner wire, white dashed line for the fracture gap; g, h.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e satisfactory placement of the Kirschner wire and good fracture reduction; i, j.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6 week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e fracture healing; k-n.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nd elbow joint functio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討論
兒童HLCF治療具有挑戰性,治療目的是盡可能達到解剖復位及恢復關節面完整性。既往多采用關節造影、MRI評估軟骨鉸鏈完整性,均存在一定不足[13-14]。其中,關節造影屬于侵襲性操作,存在肘關節感染風險,且造影前需對患兒進行碘過敏試驗。而MRI檢查費用較高,兒童檢查時需采取鎮靜措施。研究提示使用肘前橫斷位超聲檢查可以確定輕度移位HLCF的軟骨鉸鏈完整性[15],其輔助下能達到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目的[16]。但移位明顯的HLCF閉合復位治療研究較少,大多主張直接切開復位。為此,我們對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與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效果進行了比較研究。
本研究結果提示超聲輔助下治療兒童HLCF具有兩方面優勢。① 顯著縮短手術時間:Liu等[17]研究顯示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HLCF,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本研究閉合組在超聲輔助下均順利閉合復位,與開放組相比因無需切開復位骨折塊,減少了切口縫合時間,手術時間明顯縮短。② 減少術中透視次數:超聲檢查具有無輻射優勢,在其輔助下骨折閉合復位后僅需透視了解植釘方向,從而降低透視次數,而開放組術中則需在透視下完成植釘。本研究閉合組術中透視次數明顯少于開放組。
我們總結了超聲輔助下治療兒童HLCF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項。① 對于Jakob Ⅲ型HLCF,術中通過手法復位將其變為Ⅱ型是手術成功關鍵,拇指按壓翻轉骨折塊同時使肘關節內翻,屈伸肘關節、旋轉前臂使骨折塊解除翻轉,進入肘關節位置;如果反復操作失敗,可使用1枚直徑2.0 mm克氏針推頂骨折塊中心,內翻肘關節,解除骨折塊翻轉狀態。② 通過肘前橫斷位(超聲探頭垂直于上臂軸線放置于肘關節前方中心,上下滑動)、肘前矢狀位(超聲探頭平行于上臂軸線放置于肘關節前方中心,左右滑動)、肘橈側冠狀位(超聲探頭平行于上臂軸線放置于肘關節外側正中,前后滑動)超聲圖像,判斷骨折塊移位方向,拇指按壓骨折塊屈伸肘關節微調復位,保持肘關節伸直狀態,再通過上述3個層面超聲圖像判斷骨折塊復位情況,必要時保持肘關節伸直旋前位或伸直旋后位。③ 超聲圖像確定骨折塊復位滿意后,自骨折塊遠端平行關節面或斜向內上髁方向鉆入第1枚克氏針固定滑車是關鍵。 ④ 如超聲檢查顯示骨折塊位置欠佳,可根據第1枚克氏針方向擠壓骨折塊,減小骨折間隙。⑤ 根據患兒年齡及骨折塊大小選擇2枚或3枚克氏針固定,盡可能保持克氏針呈扇形分布。
關于內固定術相關并發癥,閉合組僅1例出現釘眼激惹反應,經定期門診換藥處理,未出現深部感染跡象,待骨折愈合拔出克氏針后釘眼處愈合良好。開放組除發生2例釘眼激惹反應外,還出現1例切口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療、定期換藥后愈合,分析感染可能與手術時間較長及術后護理不當有關。閉合組5例、開放組12例出現肱骨外側骨突形成,但發生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ribaz等[18]研究也提示骨折初始移位較大者出現外側骨突概率較大,而骨折治療方式與骨突形成無明顯相關性。本研究結果與該研究相似。
綜上述,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HLCF能達到微創治療效果,縮短手術時間,獲得與切開復位相似臨床療效。但超聲學習曲線較長,需要專業的人員及培訓,且目前超聲輔助復位無統一標準超聲影像參照;此外本研究病例數及隨訪時間均有限、觀察指標較少,因此我們將繼續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開展多中心合作隨訪及進行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明該技術的有效性。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安徽省兒童醫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EYLL-2022-037)
作者貢獻聲明 馬海龍:研究設計及實施、起草文章;吳青杰、劉方、華中托:數據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張思成:行政支持、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