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吳文軍, 丁任重, 陳建明, 袁燁, 宋毅, 嚴曼榕, 胡義杰. 機器人心臟外科術后心律失常危險因素的回顧性隊列研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4, 31(5): 745-750. doi: 10.7507/1007-4848.20220802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隨著外科微創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外科手術技術隨之成熟,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孕育而生,目前已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1-4]。心律失常是心臟手術后的一種常見并發癥,特別是心房顫動(房顫)最為普遍。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由于操作視野局限易造成器械心肌損傷,更低體溫的心肌保護及肺保護,術后不能安置心外膜臨時起搏器,同時不能充分引流心包積液,易發生術后心律失常[5]。心律失常可能與術后短期或長期心血管事件增加有關[6]。本中心以機器人微創心臟外科為特色,近年來手術例數位居國內前列,術后療效顯著,心臟外科的發展朝著微創方向探索。本文旨在探討機器人心臟外科術后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及其危險因素、短期預后,為降低機器人心臟外科術后心律失常發生風險提供臨床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和分組
回顧性分析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2016年7月—2022年6月行機器人體外循環(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臟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年齡≥18歲,性別、種族不限;(2)術前經血管評估檢查判斷適合手術,包括:胸腹部CT、經胸超聲心動圖、經食管超聲心動圖、下肢血管超聲檢查;(3)于我科行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包括單純或聯合行二尖瓣置換術、二尖瓣成形術、主動脈瓣置換術、三尖瓣成形術、三尖瓣置換術、先天性心臟病矯正術、心臟腫物切除術;(4)患者電子病歷信息完整,特別是圍術期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急診手術,術前心律失常;(2)機器人非CPB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心包囊腫切除術等;(3)嚴重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鈣化、胸腔組織粘連、大血管病變、髂股動脈疾病、嚴重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心律失常分為心律失常組和非心律失常組。
1.2 研究方法
1.2.1 監測指標
采用我院電子病例系統、醫囑系統、手術麻醉系統收集患者信息,基本信息:住院號、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表面積、肥胖分級、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飲酒、紐約心臟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級、左室射血分數、左室縮短分數、心臟房室內徑、三尖瓣跨瓣壓差、肺動脈壓;圍術期資料:手術時間、CPB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術中血液制品輸入量、術后第1 d引流量、術后氣管帶管時間、術后監護室停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情況、心臟手術類型、外周體外循環插管情況;實驗室檢驗:術前及術后生化指標及血常規。術后常規進行生命體征監測,持續心電監測,必要時予以床旁心電圖或 24 h 動態心電圖檢查。術后心律失常均根據心電監測及心電圖檢查確定。心律失常診斷標準:根據人民衛生出版社第7版《診斷學》標準診斷心律失常,即24 h早搏次數>100次/min、竇性心動過速持續時間>3 min。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纖顫、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竇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偶發室性早搏、頻發室性早搏、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交界區心律、交界區逸搏,其中房性早搏指頻發房性早搏(發作次數>5次/min)。對同一患者發生多種心律失常,統計心律失常的種類數,不重復計例數;對于每一種類心律失常發生例數,單獨計例數。
1.2.2 麻醉及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氣管插雙腔管成功后,經食管置入食管超聲探頭。患者取平臥位,右側墊高30℃,右上臂外展,頭低腳低。機器人內鏡孔位于右側胸壁第4肋間、腋前線6 cm處,避開乳腺組織,直徑約1 cm;工作孔位于右側胸壁第4肋間、內鏡孔下方3 cm處,直徑約2 cm;左右機械臂分別位于右側胸壁第2肋間隙、腋前線4 cm處和第6肋間隙、腋前線2 cm處,直徑約1 cm;主動脈阻斷孔于腋中線3肋間,直徑約0.5 cm。采用右側頸內靜脈、右下肢股動、靜脈插管建立外周體外循環,主刀醫師于控制臺前完成手術操作,助手臺上協助主刀醫師操作。手術結束徹底止血,于右側操作孔安置胸腔引流管1根。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對單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號:醫研倫審(2022)第266號。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納入患者146例,其中男55例、女91例,年齡18~72(43.03±13.11)歲,平均身高(160.91±7.73)cm,平均體重(58.30±11.39)kg,平均體重指數(22.46±3.67)kg/m2,平均體表面積(1.57±0.17)m2。心律失常組23例,非心律失常組123例。
2.2 手術資料
手術類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69例,二尖瓣置換術23例,左房粘液瘤切除術18例,二尖瓣成形術15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10例,主動脈瓣置換術4例,先天性心內膜墊缺損矯正術3例,左室良性腫瘤切除術2例,三尖瓣置換術2例,肺靜脈異位引流矯正術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術20例。
外周血管插管:股動脈插管型號16~22F,置管深度5~17 cm;股靜脈插管型號16~25F,置管深度25~48 cm;頸內靜脈插管型號15~18F,置管深度10~14 cm。外周插管困難7例:頸內靜脈置管困難5例,3例改為股靜脈雙極靜脈引流管,2例改為中心上腔靜脈引流;股動脈插管困難2例,使用8 mm人工血管端側吻合后接動脈插管。外周血管插管并發癥10例:頸內靜脈穿刺點血腫8例;股動脈假性動脈瘤1例;股動靜脈瘺1例。
心律失常:術后心律失常23例,發生率為15.75%,其中房顫17例、室性早搏3例、室上性心動過速1例、房室傳導阻滯1例、竇性停搏+交界性心律1例,并行內科起搏器治療。
預后及轉歸:術中轉小切口手術4例;術中張力性氣胸1例;術中肝臟出血1例;乳糜胸1例。預后:院內死亡1例;二尖瓣瓣周瘺1例;出血非計劃二次開胸3例;腦梗死1例;心肌梗死1例;術后譫妄5例。
2.3 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術后是否發生心律失常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術前因素:年齡、體重、BMI、糖尿病、心功能(NYHA)分級、左房前后徑、左室前后徑、右室前后徑、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尿酸、紅細胞寬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2。術中因素:手術時間、CPB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手術類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術后因素:氣管帶管時間、監護室停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大劑量輸血患者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為防止混雜因素的干預,對上述單因素分析P<0.1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直接膽紅素[OR=1.334,95%CI(1.003,1.774),P=0.048]、主動脈阻斷時間[OR=1.018,95%CI(1.005,1.031),P=0.008]是機器人心臟外科術后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
3 討論
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具有創傷小、操作精確等優點,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監護室停留時間短、住院時間短,極大提高了醫院工作效率、改善了患者的預后和術后生活質量[1-4],機器人心臟手術目前已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但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同樣存在缺陷,對比小切口、胸腔鏡心臟外科手術,存在操作視野局限、操作器械心臟損傷、學習曲線漫長[7]等,造成對心臟損傷風險更高。
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采用右側胸腔微創小切口入路,主刀醫師臺下操控機器人系統,助手臺上協助主刀醫師完成操作,過程中需要兩者密切配合,存在較長的學習和磨合時間[8]。手術過程中局限性的操作空間,主刀醫師與助手操作器械不協調會損傷心肌組織,從而導致術后并發癥增加,特別對于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操作者需反復牽拉右房壁,使得心律失常的發生事件增加,因此熟練的操作技術會使患者術后受益。機器人操作過程中,會采用CO2建立人工氣胸行單側肺通氣,因此需要將全身溫度冷卻至28~30℃進行心肌保護和右肺保護以避免單側肺水腫[9],更低的體溫會加重缺血-再灌注損傷,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會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對于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由于無法安置心外膜臨時起搏器,自主心律的保護至關重要,術后心律失常的糾正以藥物為主。
心臟外科術后心律失常是常見且嚴重的術后并發癥之一,發生率7.5%~48%[10-12]。心律失常事件大多數發生在術后早期[13]。術后心律失常可能對患者造成各種影響,從無臨床癥狀到血流動力學不穩定,以及心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腦卒中甚至死亡等并發癥。機器人心臟手術能夠降低患者術后房顫、胸腔積液的發生率。本研究術后心律失常發生率為15.75%,為已報道數據低水平,可能與機器人操作系統有關,也可能與本研究對象為術前無心律失常患者且多為房室缺損有關。
心臟外科術后心律失常多為房顫[14],有研究[15]表明心臟手術后心律失常的總發生率為 60.2%,最常見的類型是房顫(35.0%),其次是傳導阻滯(5.3%)。本研究顯示,房顫占總心律失常的73.91%,瓣膜手術后新發房顫發生率為40.90%,1例患者術后出現竇性停搏、交界性心律,通過內科起搏器治療順利出院。
目前許多研究[15-17]表明高齡、種族、性別、心肌梗塞病史、肥胖、代謝綜合征、左房內徑>45 mm被認為是術后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年齡、手術時間、CPB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是術后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13, 18]。本研究表明年齡、體重、BMI、糖尿病、NYHA分級、左房前后徑、左室前后徑、右室前后徑、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尿酸、紅細胞寬度、手術時間、CPB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手術類型與機器人心臟術后心律失常有關,進一步多因素回歸分析表明術前直接膽紅素水平、主動脈阻斷時間是獨立危險因素。心臟患者術前直接膽紅素水平反映肝臟細胞對間接膽紅素的轉化能力,部分心臟病患者術前心功能差,導致肝淤血進一步導致肝細胞損傷,此類患者術前心功能差,可能導致術后心律失常。有研究[19]證實術前直接膽紅素水平是心臟手術后房顫的獨立預測因子,而且膽紅素水平可能與心臟房顫消融術后復發有關[20]。主動脈阻斷時間與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均表明其是術后多種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表明主動脈阻斷時間是機器人心臟術后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既往研究一致,術中精準操作縮短心肌缺血時間,是減少術后心律失常的關鍵因素。
大量研究[21-22]表明,術后心律失常與急性腎功能損傷、心力衰竭、腦卒中、監護室停留時間、住院時間、長期死亡率以及患者治療費用密切相關。Bramer等[23]的研究證實術后房顫是二尖瓣手術后晚期全因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圍手術期新發房顫患者出院后卒中和早期死亡的風險增加,和無術后房顫患者的總體5年生存率為83%和93%(P<0.01)[24]。本研究發現術后心律失常患者術后氣管帶管時間、監護室停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明顯延長,同時術后大劑量輸血事件明顯增加。術后心律失常導致眾多術后并發癥,降低了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術后心律失常科學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一項大型隨機對照研究[5]證實術中左后心包切開術可以預防心臟手術后房顫,對于機器人心臟手術是否能通過減少心包積液的發生從而減少術后房顫發生目前不得而知,期待后續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機器人心臟術后心律失常主要為房顫,與圍術期多種因素有關,本研究表明術前直接膽紅素水平、主動脈阻斷時間是其獨立危險因素。術后心律失常導致術后氣管帶管時間、監護室停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明顯延長,同時術后大劑量輸血事件明顯增加,因此科學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本研究是小樣本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缺乏術后隨訪數據,期待后續研究證實。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吳文軍負責論文初稿撰寫、數據整理與分析、論文修改;胡義杰、陳建明負責論文審閱與修改;丁任重、袁燁、宋毅、嚴曼榕負責數據收集;胡義杰負責論文設計。
隨著外科微創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外科手術技術隨之成熟,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孕育而生,目前已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1-4]。心律失常是心臟手術后的一種常見并發癥,特別是心房顫動(房顫)最為普遍。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由于操作視野局限易造成器械心肌損傷,更低體溫的心肌保護及肺保護,術后不能安置心外膜臨時起搏器,同時不能充分引流心包積液,易發生術后心律失常[5]。心律失常可能與術后短期或長期心血管事件增加有關[6]。本中心以機器人微創心臟外科為特色,近年來手術例數位居國內前列,術后療效顯著,心臟外科的發展朝著微創方向探索。本文旨在探討機器人心臟外科術后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及其危險因素、短期預后,為降低機器人心臟外科術后心律失常發生風險提供臨床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和分組
回顧性分析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2016年7月—2022年6月行機器人體外循環(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臟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年齡≥18歲,性別、種族不限;(2)術前經血管評估檢查判斷適合手術,包括:胸腹部CT、經胸超聲心動圖、經食管超聲心動圖、下肢血管超聲檢查;(3)于我科行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包括單純或聯合行二尖瓣置換術、二尖瓣成形術、主動脈瓣置換術、三尖瓣成形術、三尖瓣置換術、先天性心臟病矯正術、心臟腫物切除術;(4)患者電子病歷信息完整,特別是圍術期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急診手術,術前心律失常;(2)機器人非CPB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心包囊腫切除術等;(3)嚴重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鈣化、胸腔組織粘連、大血管病變、髂股動脈疾病、嚴重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心律失常分為心律失常組和非心律失常組。
1.2 研究方法
1.2.1 監測指標
采用我院電子病例系統、醫囑系統、手術麻醉系統收集患者信息,基本信息:住院號、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表面積、肥胖分級、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飲酒、紐約心臟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級、左室射血分數、左室縮短分數、心臟房室內徑、三尖瓣跨瓣壓差、肺動脈壓;圍術期資料:手術時間、CPB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術中血液制品輸入量、術后第1 d引流量、術后氣管帶管時間、術后監護室停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情況、心臟手術類型、外周體外循環插管情況;實驗室檢驗:術前及術后生化指標及血常規。術后常規進行生命體征監測,持續心電監測,必要時予以床旁心電圖或 24 h 動態心電圖檢查。術后心律失常均根據心電監測及心電圖檢查確定。心律失常診斷標準:根據人民衛生出版社第7版《診斷學》標準診斷心律失常,即24 h早搏次數>100次/min、竇性心動過速持續時間>3 min。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纖顫、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竇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偶發室性早搏、頻發室性早搏、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交界區心律、交界區逸搏,其中房性早搏指頻發房性早搏(發作次數>5次/min)。對同一患者發生多種心律失常,統計心律失常的種類數,不重復計例數;對于每一種類心律失常發生例數,單獨計例數。
1.2.2 麻醉及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氣管插雙腔管成功后,經食管置入食管超聲探頭。患者取平臥位,右側墊高30℃,右上臂外展,頭低腳低。機器人內鏡孔位于右側胸壁第4肋間、腋前線6 cm處,避開乳腺組織,直徑約1 cm;工作孔位于右側胸壁第4肋間、內鏡孔下方3 cm處,直徑約2 cm;左右機械臂分別位于右側胸壁第2肋間隙、腋前線4 cm處和第6肋間隙、腋前線2 cm處,直徑約1 cm;主動脈阻斷孔于腋中線3肋間,直徑約0.5 cm。采用右側頸內靜脈、右下肢股動、靜脈插管建立外周體外循環,主刀醫師于控制臺前完成手術操作,助手臺上協助主刀醫師操作。手術結束徹底止血,于右側操作孔安置胸腔引流管1根。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對單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號:醫研倫審(2022)第266號。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納入患者146例,其中男55例、女91例,年齡18~72(43.03±13.11)歲,平均身高(160.91±7.73)cm,平均體重(58.30±11.39)kg,平均體重指數(22.46±3.67)kg/m2,平均體表面積(1.57±0.17)m2。心律失常組23例,非心律失常組123例。
2.2 手術資料
手術類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69例,二尖瓣置換術23例,左房粘液瘤切除術18例,二尖瓣成形術15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10例,主動脈瓣置換術4例,先天性心內膜墊缺損矯正術3例,左室良性腫瘤切除術2例,三尖瓣置換術2例,肺靜脈異位引流矯正術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術20例。
外周血管插管:股動脈插管型號16~22F,置管深度5~17 cm;股靜脈插管型號16~25F,置管深度25~48 cm;頸內靜脈插管型號15~18F,置管深度10~14 cm。外周插管困難7例:頸內靜脈置管困難5例,3例改為股靜脈雙極靜脈引流管,2例改為中心上腔靜脈引流;股動脈插管困難2例,使用8 mm人工血管端側吻合后接動脈插管。外周血管插管并發癥10例:頸內靜脈穿刺點血腫8例;股動脈假性動脈瘤1例;股動靜脈瘺1例。
心律失常:術后心律失常23例,發生率為15.75%,其中房顫17例、室性早搏3例、室上性心動過速1例、房室傳導阻滯1例、竇性停搏+交界性心律1例,并行內科起搏器治療。
預后及轉歸:術中轉小切口手術4例;術中張力性氣胸1例;術中肝臟出血1例;乳糜胸1例。預后:院內死亡1例;二尖瓣瓣周瘺1例;出血非計劃二次開胸3例;腦梗死1例;心肌梗死1例;術后譫妄5例。
2.3 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術后是否發生心律失常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術前因素:年齡、體重、BMI、糖尿病、心功能(NYHA)分級、左房前后徑、左室前后徑、右室前后徑、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尿酸、紅細胞寬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2。術中因素:手術時間、CPB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手術類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術后因素:氣管帶管時間、監護室停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大劑量輸血患者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為防止混雜因素的干預,對上述單因素分析P<0.1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直接膽紅素[OR=1.334,95%CI(1.003,1.774),P=0.048]、主動脈阻斷時間[OR=1.018,95%CI(1.005,1.031),P=0.008]是機器人心臟外科術后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
3 討論
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具有創傷小、操作精確等優點,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監護室停留時間短、住院時間短,極大提高了醫院工作效率、改善了患者的預后和術后生活質量[1-4],機器人心臟手術目前已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但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同樣存在缺陷,對比小切口、胸腔鏡心臟外科手術,存在操作視野局限、操作器械心臟損傷、學習曲線漫長[7]等,造成對心臟損傷風險更高。
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采用右側胸腔微創小切口入路,主刀醫師臺下操控機器人系統,助手臺上協助主刀醫師完成操作,過程中需要兩者密切配合,存在較長的學習和磨合時間[8]。手術過程中局限性的操作空間,主刀醫師與助手操作器械不協調會損傷心肌組織,從而導致術后并發癥增加,特別對于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操作者需反復牽拉右房壁,使得心律失常的發生事件增加,因此熟練的操作技術會使患者術后受益。機器人操作過程中,會采用CO2建立人工氣胸行單側肺通氣,因此需要將全身溫度冷卻至28~30℃進行心肌保護和右肺保護以避免單側肺水腫[9],更低的體溫會加重缺血-再灌注損傷,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會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對于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由于無法安置心外膜臨時起搏器,自主心律的保護至關重要,術后心律失常的糾正以藥物為主。
心臟外科術后心律失常是常見且嚴重的術后并發癥之一,發生率7.5%~48%[10-12]。心律失常事件大多數發生在術后早期[13]。術后心律失常可能對患者造成各種影響,從無臨床癥狀到血流動力學不穩定,以及心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腦卒中甚至死亡等并發癥。機器人心臟手術能夠降低患者術后房顫、胸腔積液的發生率。本研究術后心律失常發生率為15.75%,為已報道數據低水平,可能與機器人操作系統有關,也可能與本研究對象為術前無心律失常患者且多為房室缺損有關。
心臟外科術后心律失常多為房顫[14],有研究[15]表明心臟手術后心律失常的總發生率為 60.2%,最常見的類型是房顫(35.0%),其次是傳導阻滯(5.3%)。本研究顯示,房顫占總心律失常的73.91%,瓣膜手術后新發房顫發生率為40.90%,1例患者術后出現竇性停搏、交界性心律,通過內科起搏器治療順利出院。
目前許多研究[15-17]表明高齡、種族、性別、心肌梗塞病史、肥胖、代謝綜合征、左房內徑>45 mm被認為是術后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年齡、手術時間、CPB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是術后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13, 18]。本研究表明年齡、體重、BMI、糖尿病、NYHA分級、左房前后徑、左室前后徑、右室前后徑、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尿酸、紅細胞寬度、手術時間、CPB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手術類型與機器人心臟術后心律失常有關,進一步多因素回歸分析表明術前直接膽紅素水平、主動脈阻斷時間是獨立危險因素。心臟患者術前直接膽紅素水平反映肝臟細胞對間接膽紅素的轉化能力,部分心臟病患者術前心功能差,導致肝淤血進一步導致肝細胞損傷,此類患者術前心功能差,可能導致術后心律失常。有研究[19]證實術前直接膽紅素水平是心臟手術后房顫的獨立預測因子,而且膽紅素水平可能與心臟房顫消融術后復發有關[20]。主動脈阻斷時間與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均表明其是術后多種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表明主動脈阻斷時間是機器人心臟術后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既往研究一致,術中精準操作縮短心肌缺血時間,是減少術后心律失常的關鍵因素。
大量研究[21-22]表明,術后心律失常與急性腎功能損傷、心力衰竭、腦卒中、監護室停留時間、住院時間、長期死亡率以及患者治療費用密切相關。Bramer等[23]的研究證實術后房顫是二尖瓣手術后晚期全因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圍手術期新發房顫患者出院后卒中和早期死亡的風險增加,和無術后房顫患者的總體5年生存率為83%和93%(P<0.01)[24]。本研究發現術后心律失常患者術后氣管帶管時間、監護室停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明顯延長,同時術后大劑量輸血事件明顯增加。術后心律失常導致眾多術后并發癥,降低了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術后心律失常科學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一項大型隨機對照研究[5]證實術中左后心包切開術可以預防心臟手術后房顫,對于機器人心臟手術是否能通過減少心包積液的發生從而減少術后房顫發生目前不得而知,期待后續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機器人心臟術后心律失常主要為房顫,與圍術期多種因素有關,本研究表明術前直接膽紅素水平、主動脈阻斷時間是其獨立危險因素。術后心律失常導致術后氣管帶管時間、監護室停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明顯延長,同時術后大劑量輸血事件明顯增加,因此科學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本研究是小樣本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缺乏術后隨訪數據,期待后續研究證實。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吳文軍負責論文初稿撰寫、數據整理與分析、論文修改;胡義杰、陳建明負責論文審閱與修改;丁任重、袁燁、宋毅、嚴曼榕負責數據收集;胡義杰負責論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