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潤 1 , 謝少華 1 , 廖瓊 2 , 李強 1 , 邵偉康 3 , 李娟 4
  • 1. 四川省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四川省腫瘤醫院·研究所 四川省癌癥防治中心 電子科技大學附屬醫院 胸外科(成都 610041);
  • 2. 四川省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四川省腫瘤醫院·研究所 四川省癌癥防治中心 電子科技大學附屬醫院 病理科(成都 610041);
  • 3. 無錫臻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無錫 214000);
  • 4. 四川省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四川省腫瘤醫院·研究所 四川省癌癥防治中心 電子科技大學附屬醫院 腫瘤內科(成都 61004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檢測胸腺癌(thymic carcinoma,TC)患者基因突變情況,以探索預后相關因素和治療的潛在靶點。方法 回顧性納入四川省腫瘤醫院2015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TC患者。對TC患者腫瘤組織及其對照外周血樣本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并對原始數據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和統計學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24例TC患者,其中男16例、女8例,中位年齡55(42~74)歲。TC患者單核苷酸突變頻率最高的為TTN基因(42%)、HSPG2(29%)和OBSCN(29%)。發生染色體拷貝數變異頻率較高的是ZNF276基因(54%,loss),BEND3(50%,loss),DHODH(50%,loss)和VAC14(50%,loss)。其中25%TC患者為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型,平均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為9.86。結論 此研究是迄今為止第一個關于中國TC患者基因突變情況的全面分析。TTN、OBSCN和ZNF276基因的突變頻率較高,通過MSI、TMB等生物標志物分析,表明TC患者有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的潛能。

引用本文: 向潤, 謝少華, 廖瓊, 李強, 邵偉康, 李娟. 基于全外顯子組測序的胸腺癌基因組分析和生物標志物探索的回顧性隊列研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4, 31(2): 288-303. doi: 10.7507/1007-4848.20231001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改良Bentall手術中應用殘余瘤壁根部包裹技術的近期療效
  • 下一篇

    全動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臨床應用現狀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