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張靖媛, 李佳玉. 微創心臟外科的突破與創新——2023歐洲心臟外科腔鏡年會紀要.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4, 31(1): Ⅰ-Ⅰ. doi: 10.7507/1007-4848.20231200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米蘭時間2023年11月16—18日,由Endoscopic Cardiac Surgeons Club主辦的歐洲心臟外科腔鏡年會在意大利米蘭IRCCS Ospedale Galeazzi - Sant' Ambrogio醫院盛大召開。本次年會由Group Sant' Donato集團Sant' Ambrogio醫院Mattia Glauber教授擔任大會主席。開幕式由Mattia Glauber教授與歐洲心胸外科學會(EACTS)第96任主席Patrick Perier教授共同主持。Group Sant' Donato集團Sant' Ambrogio醫院院長Francesco Galli教授、Group Sant' Donato集團Sant' Ambrogio醫院CEO Roberto Crugnola教授、意大利心臟外科學會主席Alessandro Parolari教授進行大會致辭。
1 會議學術亮點
右前外側小切口的主動脈瓣置換術在歐洲已經是首選的微創方案,而在國內也正在各大中心逐步開展。雖然每個中心對不同的術前評估準備、切口位置選擇、腔鏡運用與否、瓣膜選擇,乃至引流管位置等都各有差異,但大家越來越認同右前外側肋間切口的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方案可以為患者帶來最優的治療效果。那么通過這個切口行升主動脈手術效果如何呢?Loris Salvador教授介紹了Veneto的San Bortolo醫院的經驗,雖然在過去的10余年間,升主動脈置換在腔鏡手術中仍占比不高(33/4 000),但對于適合的患者仍是一種可考慮的選擇。
如何讓目前的右前外側切口主動脈瓣置換術更安全、簡單易行。來自德國波恩心臟中心的Farhad Bakhtiary教授演示了一臺腔鏡主動脈瓣置換+左心耳結扎手術。他在術中應用了一款自動縫合裝置(用于主動脈瓣瓣環掛線),可以模擬持針器瓣環縫合掛線,簡化了腔鏡下操作。配合Cor-Kont打結器,使得該切口下的主動脈瓣置換術更加可靠易行。
提高微創腔鏡手術安全性還體現在如何更好地進行術前評估和準備。來自德國柏林心臟中心的Joerg Kempfert教授詳細介紹了如何對腔鏡房間隔缺損手術進行術前的評估和準備。利用CT血管造影重建和可視化的分析計劃手術方案,可以給外科醫生提供更詳細精確的準備。
Group Sant' Donato集團San Raffaele醫院的Ottavio Alfieri教授作了“The Mitral Journey”的專題報告,從1923年Elliot Cutler教授成功施行了1例交界切開開始,二尖瓣手術自體外循環問世以來,經歷了人工瓣膜、瓣膜修復、介入球囊擴張、微創、機器人直至現在的介入二尖瓣修復/置換。每個階段都更新提升了二尖瓣疾病治療理念,直至目前的介入時代。Ottavio Alfieri教授作為二尖瓣修復“緣對緣”技術的開創者,間接影響了Mitralclip技術[1]。雖然學界對二尖瓣修復“緣對緣”技術仍存有爭議,但是2023年美國胸外科協會(AATS)對其授予了終身成就獎,足以證明其對二尖瓣治療的貢獻。
在二尖瓣修復環節,仍是由經典的“Respect or Resect”作為爭議話題。比利時阿爾斯特OLV心血管中心的Frank Van Praet教授介紹了腔鏡下二尖瓣瓣葉切除修復手術的效果,作為Carpentier提出了經典的處理二尖瓣后葉脫垂(尤其是P2脫垂)的方式,無論是矩形切除、三角形切除,還是Folding、Sliding、Butterfly等技術,都是易重復、安全有效的成形方式。但是,切除帶來的問題是無法規范化切除的部分和大小,往往帶來切除后無足夠對合面積等問題。因此,植入人工腱索這種方式也被推崇。
不同于以往的人工腱索植入技巧,Patrick Perier教授介紹了一種“Snail”技術,即針對單純的P2脫垂,利用GORE-TEX縫線分別縫置在前后乳頭肌上,然后從對應P2脫垂部分的瓣葉游離緣左房面穿出,隨后GORE-TEX縫線在后瓣葉上縱向再縫合1~2次,最后從距離瓣環15 mm處左房穿出。打水后調整兩組縫線的松緊,而無需測量腱索的長度。
新加坡國立心血管病中心的Theodor Kofidis教授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理念——“羅馬拱”技術[2]。所謂的羅馬拱,也同樣是應用一組人工腱索,縫置于前乳頭肌,從脫垂部位后瓣葉開始行連續縫合,然后從后乳頭肌穿出,通過打水確定長度后固定。雖然“Respect or Resect”一直存在爭議,但其實這并不是兩種對立的技術,對于二尖瓣成形來說,保留瓣葉的活動性、獲得足夠的瓣葉對合以及固定限制瓣環,一直都是準則(Carpentier二尖瓣成形原則)。
在“腔鏡下處理三尖瓣和房顫”專題中,San Raffaele醫院的Francesco Maisano教授介紹了三尖瓣的緣對緣技術——Clover成形術。而對于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三尖瓣關閉不全,如何評估手術時機?
英國曼徹斯特Alexandra醫院Joseph Zacharias教授介紹了術前基于年齡、心功能、右心衰癥狀、利尿劑依賴、肝腎功能等指標的TRI評分,相較于傳統的Euroscore、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STS)評分,TRI評分則更適用于評估右心功能損害的患者。
對合并房顫的處理,目前共識認為無論是否合并瓣膜病,房顫的外科消融都有價值,并且不會增加風險和死亡率。馬里蘭醫學中心的Niv Ad教授介紹了腔鏡下孤立性房顫的消融治療,相較于導管消融,腔鏡下消融在不額外增加創傷和風險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房顫治療后的竇性心律維持的比例。
2 3D/4K技術現場手術演示轉播
本次大會引入了3D/4K技術進行現場手術演示轉播,使得會場觀眾得以身臨其境地觀看手術過程。通過這項先進技術,觀眾們得以更加直觀地體驗和感受手術的細節與技巧。同時,3D/4K技術所提供的手術視頻也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真實、生動的體驗,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在心臟外科手術演示中,這種技術的應用也算得上是一種創新和突破。
大會收官的手術演示由東道主Mattia Glauber教授主刀,選擇的病例是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關閉不全的患者。Mattia Glauber教授選擇了腔鏡下主動脈瓣置換+二尖瓣成形的手術方式。主動脈瓣置換使用的是免縫合瓣膜,相較于傳統主動脈瓣置換,免縫合瓣大大降低了手術操作難度、縮短了手術操作時間。而對于二尖瓣成形環的測量和選擇,Mattia Glauber教授團隊的Antonio教授也分享了他們獨到的經驗。在測量瓣環前后交界距離和前瓣葉長度來選擇成形環型號時,會根據術前測量的前后瓣葉長度,減去計劃的成形后對合高度(7~9 mm),再根據測量器實測的前后徑,來選擇適合的成形環型號。這種獨特的經驗也被與會專家認可,并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經驗分享。
3 外科手術視頻競賽獎
本次年會特別設立了外科手術視頻競賽獎,眾多參賽者中,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劉健教授憑借其精湛的手術技巧和獨特的手術方案,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七名的好成績,展現了中國醫生的卓越實力。
4 頒發終身成就獎
本次大會的一項重要議程是由Patrick Perier教授和Mattia Glauber教授為德國萊比錫大學的Frederich Mohr教授頒發終身成就獎。比利時魯汶大學的Hugo Vanermen教授進行了介紹。Frederich Mohr教授由于身體原因,未能參會演講,由Patrick Perier教授介紹了Frederich Mohr教授的貢獻和成就。
5 中國微創心臟外科聲音
腔鏡心臟手術在瓣膜病治療中已經成為越來越流行的手術方式,但是否還有治療邊界需要拓寬?其中一大類就是復雜心臟手術,比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外科治療。Morrow手術是目前治療HOCM的標準手術方式,如何通過腔鏡進行Morrow手術是討論熱點。
廣東省人民醫院郭惠明教授在大會介紹了單中心腔鏡下經二尖瓣行HOCM室間隔切除、流出道疏通的手術經驗(圖1)。郭教授介紹了腔鏡經二尖瓣,切除前瓣葉后顯露室間隔,切除室間隔異常肌束流出道疏通,然后根據二尖瓣前葉的長度選擇是否行心包片加寬。該組患者證實了腔鏡經二尖瓣的HOCM手術是安全的,并且術后心臟超聲數據也支持可以完美改善流出道壓差。與會者都對郭教授的此種手術方案及治療結果進行了贊賞,只有郭教授報道了大樣本病例的治療效果,證實了腔鏡經二尖瓣的HOCM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方靜教授代表魏翔教授團隊,報道了經心尖室間隔旋切手術的手術方式和治療效果(圖2)。在2023年JACC雜志上[3],魏翔教授團隊報道了經心尖跳動下室間隔旋切術的臨床經驗,47例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左室流出道的最大壓差從術前的86 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至術后的19 mm Hg,顯著改善了患者癥狀、二尖瓣反流和左室流出道梗阻。而方靜教授在大會上又報道了2023年單中心200例患者的治療經驗,證實了經心尖室間隔旋切手術安全有效;并得到國外專家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贊賞。

6 小結
2023歐洲心臟外科腔鏡年會已圓滿落幕,這場盛會以其注重實操和實戰的特點而顯得與眾不同。參會專家深入探討了許多實用性話題,使參會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2024歐洲心臟外科腔鏡年會將于2024年11月1—3日在希臘古城塞薩洛尼基召開。
米蘭時間2023年11月16—18日,由Endoscopic Cardiac Surgeons Club主辦的歐洲心臟外科腔鏡年會在意大利米蘭IRCCS Ospedale Galeazzi - Sant' Ambrogio醫院盛大召開。本次年會由Group Sant' Donato集團Sant' Ambrogio醫院Mattia Glauber教授擔任大會主席。開幕式由Mattia Glauber教授與歐洲心胸外科學會(EACTS)第96任主席Patrick Perier教授共同主持。Group Sant' Donato集團Sant' Ambrogio醫院院長Francesco Galli教授、Group Sant' Donato集團Sant' Ambrogio醫院CEO Roberto Crugnola教授、意大利心臟外科學會主席Alessandro Parolari教授進行大會致辭。
1 會議學術亮點
右前外側小切口的主動脈瓣置換術在歐洲已經是首選的微創方案,而在國內也正在各大中心逐步開展。雖然每個中心對不同的術前評估準備、切口位置選擇、腔鏡運用與否、瓣膜選擇,乃至引流管位置等都各有差異,但大家越來越認同右前外側肋間切口的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方案可以為患者帶來最優的治療效果。那么通過這個切口行升主動脈手術效果如何呢?Loris Salvador教授介紹了Veneto的San Bortolo醫院的經驗,雖然在過去的10余年間,升主動脈置換在腔鏡手術中仍占比不高(33/4 000),但對于適合的患者仍是一種可考慮的選擇。
如何讓目前的右前外側切口主動脈瓣置換術更安全、簡單易行。來自德國波恩心臟中心的Farhad Bakhtiary教授演示了一臺腔鏡主動脈瓣置換+左心耳結扎手術。他在術中應用了一款自動縫合裝置(用于主動脈瓣瓣環掛線),可以模擬持針器瓣環縫合掛線,簡化了腔鏡下操作。配合Cor-Kont打結器,使得該切口下的主動脈瓣置換術更加可靠易行。
提高微創腔鏡手術安全性還體現在如何更好地進行術前評估和準備。來自德國柏林心臟中心的Joerg Kempfert教授詳細介紹了如何對腔鏡房間隔缺損手術進行術前的評估和準備。利用CT血管造影重建和可視化的分析計劃手術方案,可以給外科醫生提供更詳細精確的準備。
Group Sant' Donato集團San Raffaele醫院的Ottavio Alfieri教授作了“The Mitral Journey”的專題報告,從1923年Elliot Cutler教授成功施行了1例交界切開開始,二尖瓣手術自體外循環問世以來,經歷了人工瓣膜、瓣膜修復、介入球囊擴張、微創、機器人直至現在的介入二尖瓣修復/置換。每個階段都更新提升了二尖瓣疾病治療理念,直至目前的介入時代。Ottavio Alfieri教授作為二尖瓣修復“緣對緣”技術的開創者,間接影響了Mitralclip技術[1]。雖然學界對二尖瓣修復“緣對緣”技術仍存有爭議,但是2023年美國胸外科協會(AATS)對其授予了終身成就獎,足以證明其對二尖瓣治療的貢獻。
在二尖瓣修復環節,仍是由經典的“Respect or Resect”作為爭議話題。比利時阿爾斯特OLV心血管中心的Frank Van Praet教授介紹了腔鏡下二尖瓣瓣葉切除修復手術的效果,作為Carpentier提出了經典的處理二尖瓣后葉脫垂(尤其是P2脫垂)的方式,無論是矩形切除、三角形切除,還是Folding、Sliding、Butterfly等技術,都是易重復、安全有效的成形方式。但是,切除帶來的問題是無法規范化切除的部分和大小,往往帶來切除后無足夠對合面積等問題。因此,植入人工腱索這種方式也被推崇。
不同于以往的人工腱索植入技巧,Patrick Perier教授介紹了一種“Snail”技術,即針對單純的P2脫垂,利用GORE-TEX縫線分別縫置在前后乳頭肌上,然后從對應P2脫垂部分的瓣葉游離緣左房面穿出,隨后GORE-TEX縫線在后瓣葉上縱向再縫合1~2次,最后從距離瓣環15 mm處左房穿出。打水后調整兩組縫線的松緊,而無需測量腱索的長度。
新加坡國立心血管病中心的Theodor Kofidis教授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理念——“羅馬拱”技術[2]。所謂的羅馬拱,也同樣是應用一組人工腱索,縫置于前乳頭肌,從脫垂部位后瓣葉開始行連續縫合,然后從后乳頭肌穿出,通過打水確定長度后固定。雖然“Respect or Resect”一直存在爭議,但其實這并不是兩種對立的技術,對于二尖瓣成形來說,保留瓣葉的活動性、獲得足夠的瓣葉對合以及固定限制瓣環,一直都是準則(Carpentier二尖瓣成形原則)。
在“腔鏡下處理三尖瓣和房顫”專題中,San Raffaele醫院的Francesco Maisano教授介紹了三尖瓣的緣對緣技術——Clover成形術。而對于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三尖瓣關閉不全,如何評估手術時機?
英國曼徹斯特Alexandra醫院Joseph Zacharias教授介紹了術前基于年齡、心功能、右心衰癥狀、利尿劑依賴、肝腎功能等指標的TRI評分,相較于傳統的Euroscore、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STS)評分,TRI評分則更適用于評估右心功能損害的患者。
對合并房顫的處理,目前共識認為無論是否合并瓣膜病,房顫的外科消融都有價值,并且不會增加風險和死亡率。馬里蘭醫學中心的Niv Ad教授介紹了腔鏡下孤立性房顫的消融治療,相較于導管消融,腔鏡下消融在不額外增加創傷和風險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房顫治療后的竇性心律維持的比例。
2 3D/4K技術現場手術演示轉播
本次大會引入了3D/4K技術進行現場手術演示轉播,使得會場觀眾得以身臨其境地觀看手術過程。通過這項先進技術,觀眾們得以更加直觀地體驗和感受手術的細節與技巧。同時,3D/4K技術所提供的手術視頻也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真實、生動的體驗,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在心臟外科手術演示中,這種技術的應用也算得上是一種創新和突破。
大會收官的手術演示由東道主Mattia Glauber教授主刀,選擇的病例是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關閉不全的患者。Mattia Glauber教授選擇了腔鏡下主動脈瓣置換+二尖瓣成形的手術方式。主動脈瓣置換使用的是免縫合瓣膜,相較于傳統主動脈瓣置換,免縫合瓣大大降低了手術操作難度、縮短了手術操作時間。而對于二尖瓣成形環的測量和選擇,Mattia Glauber教授團隊的Antonio教授也分享了他們獨到的經驗。在測量瓣環前后交界距離和前瓣葉長度來選擇成形環型號時,會根據術前測量的前后瓣葉長度,減去計劃的成形后對合高度(7~9 mm),再根據測量器實測的前后徑,來選擇適合的成形環型號。這種獨特的經驗也被與會專家認可,并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經驗分享。
3 外科手術視頻競賽獎
本次年會特別設立了外科手術視頻競賽獎,眾多參賽者中,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劉健教授憑借其精湛的手術技巧和獨特的手術方案,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七名的好成績,展現了中國醫生的卓越實力。
4 頒發終身成就獎
本次大會的一項重要議程是由Patrick Perier教授和Mattia Glauber教授為德國萊比錫大學的Frederich Mohr教授頒發終身成就獎。比利時魯汶大學的Hugo Vanermen教授進行了介紹。Frederich Mohr教授由于身體原因,未能參會演講,由Patrick Perier教授介紹了Frederich Mohr教授的貢獻和成就。
5 中國微創心臟外科聲音
腔鏡心臟手術在瓣膜病治療中已經成為越來越流行的手術方式,但是否還有治療邊界需要拓寬?其中一大類就是復雜心臟手術,比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外科治療。Morrow手術是目前治療HOCM的標準手術方式,如何通過腔鏡進行Morrow手術是討論熱點。
廣東省人民醫院郭惠明教授在大會介紹了單中心腔鏡下經二尖瓣行HOCM室間隔切除、流出道疏通的手術經驗(圖1)。郭教授介紹了腔鏡經二尖瓣,切除前瓣葉后顯露室間隔,切除室間隔異常肌束流出道疏通,然后根據二尖瓣前葉的長度選擇是否行心包片加寬。該組患者證實了腔鏡經二尖瓣的HOCM手術是安全的,并且術后心臟超聲數據也支持可以完美改善流出道壓差。與會者都對郭教授的此種手術方案及治療結果進行了贊賞,只有郭教授報道了大樣本病例的治療效果,證實了腔鏡經二尖瓣的HOCM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方靜教授代表魏翔教授團隊,報道了經心尖室間隔旋切手術的手術方式和治療效果(圖2)。在2023年JACC雜志上[3],魏翔教授團隊報道了經心尖跳動下室間隔旋切術的臨床經驗,47例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左室流出道的最大壓差從術前的86 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至術后的19 mm Hg,顯著改善了患者癥狀、二尖瓣反流和左室流出道梗阻。而方靜教授在大會上又報道了2023年單中心200例患者的治療經驗,證實了經心尖室間隔旋切手術安全有效;并得到國外專家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贊賞。

6 小結
2023歐洲心臟外科腔鏡年會已圓滿落幕,這場盛會以其注重實操和實戰的特點而顯得與眾不同。參會專家深入探討了許多實用性話題,使參會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2024歐洲心臟外科腔鏡年會將于2024年11月1—3日在希臘古城塞薩洛尼基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