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祁菲, 馮宏響, 朱偉杰, 石玉慧, 劉德若, 梁朝陽, 張真榕. 術前三維重建應用于跨段肺結節切除的單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4, 31(10): 1407-1412. doi: 10.7507/1007-4848.20231205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肺癌是世界上發病率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995年以來,肺葉切除聯合縱隔淋巴結清掃是早期肺癌的標準手術方式[1]。隨著低劑量螺旋CT在篩查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的CT表現為磨玻璃結節的早期肺癌被發現[2-3],更多胸外科醫生探索更小體積的肺切除術式。近年來JCOG0804、JCOG0802以及GALGB140503的研究[4-6]結果給傳統手術方式帶來了巨大挑戰。對于CT表現直徑≤2 cm的周圍型肺癌,肺段切除可以在獲得和肺葉切除相似的效果和生存率的同時,更為有效地保護肺功能[7-8]。
由于不同患者(亞)段血管及支氣管變異較大,術前三維重建可以明確靶段支氣管及血管的三維結構,有效避免誤判手術[9] 。我們在術前三維重建過程中發現不同結節所生長位置不同,即使是位于CT外1/3的肺結節,如果肺結節生長于跨段位置,不能通過標準的肺段切除完成,需要行肺段切除聯合相鄰肺段部分肺切除或者楔形切除等手術方式。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術前行三維重建患者的影像學及臨床資料,對不同位置生長的肺結節手術方式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和分組
回顧性納入2023年1—11月我院胸外科術前應用三維重建技術患者。納入標準:(1)胸部高分辨率CT提示早期肺癌可能;(2)心肺功能可耐受全身麻醉手術;(3)術前檢查無遠處轉移;(4)有潛在肺段切除可能性;(5)術前進行三維重建;(6)于我科行胸腔鏡下手術切除。排除標準:(1)胸外科手術禁忌;(2)新輔助治療后;(3)有遠處轉移;(4)術前病理確診為小細胞肺癌。
將CT影像上外1/3結節中行楔形切除患者納入組1,行肺段切除或肺段聯合相鄰肺組織切除患者納入組2。
1.2 術前三維重建
將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患者應用MIMICS軟件(Materialise Mimics Innovation Suite 25.0)進行三維重建。MIMICS 軟件使用創新的軟件算法幫助用戶高效、精確地分割肺氣管、肺及肺葉。使用國際通用的肺氣管標記法自動標記肺氣管的解剖學結構,可以自動匹配吸氣及呼氣時兩組肺氣管的光固化立體造型術(stereo lithography,STL)文件,并可以分析呼吸前后的體積變化。
手術醫生觀察術前三維重建圖像,制定手術方案并完成手術。術前規劃的主要內容:(1)觀察結節的具體位置:結節靶段,結節本身是否跨段、結節直徑切緣是否跨段等;(2)觀察肺支氣管及血管的解剖變異;(3)根據結節位置大小、切緣范圍確定需要切除的肺組織。
1.3 手術方法
(1)氣管內插管并單側肺通氣。根據病變位置確定左或右側臥位,手術野常規消毒鋪巾。(2)手術切口及入路選擇:手術采用單孔或單操作孔胸腔鏡完成,單孔胸腔鏡選擇第4或者5肋間;單操作孔胸腔鏡選擇腋中線第7/8肋間為觀察孔,腋前線第4/5肋間為操作孔。(3)選擇肺段切除患者術前應用三維重建圖像輔助術中病變定位:術者依據三維重建圖像顯示的肺部病變所在的空間位置初步確定病變位置范圍,并擬定實際切除的肺段。(4)在三維重建圖像引導下選擇性動脈、靜脈及支氣管離斷:從選定入路依照三維圖像逐步分離解剖出需離斷動脈、靜脈、支氣管并離斷。(5)肺段間平面的確定及靶段切除:在完成選擇性血管支氣管離斷后,使用改良“膨脹-萎陷法”[10]或靜脈注射吲哚菁綠[11]顯示段間平面,用直線型切割閉合器沿段間平面行肺段切除。(6)楔形切除患者術前均應用“錨鉤”進行定位,如結節靠近臟層胸膜,術前判斷能夠在術中直視則不進行術前定位。術中結節離體解剖:切緣需大于結節直徑或者>2 cm。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特征:年齡、性別、既往腫瘤史、肺部基礎疾病。(2)影像學特征:高分辨率CT上結節直徑、磨玻璃或者實性結節、結節距胸膜距離。(3)三維重建觀察指標:結節所在肺葉、肺段,結節是否跨段生長、結節切緣是否跨段(跨段是指結節或結節切緣不僅僅局限于一個肺段內,而是位于兩個或兩個以上肺段交界)。為保證手術切緣,三維重建時我們設計了2個切緣,一個切緣為腫瘤直徑;另一個切緣為距離結節邊緣2 cm切緣球。(4)手術情況: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5)圍術期結果: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術后病理以及肺癌病理分期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7.0(IBM SPSS Statistics 27)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將所有患者的人口統計學信息和基線特征制成表格并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連續變量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上下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6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通過中日友好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批,倫理審查編號為2023-KY-151。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研究共納入115例患者,其中男45例(39.1%)、女70例(60.9%),年齡25~84(58.29±11.36)歲。實性結節4例(3.5%),純磨玻璃結節57例(49.5%),混合磨玻璃結節54例(47.0%)。腫瘤位于左側50例(43.5%),右側65例(56.5%)。CT影像上位于外1/3者63例(54.8%),中內1/3者52例(45.2%)。115例患者在術前三維重建規劃和引導下完成胸腔鏡下肺部分切除術,無轉為開胸。術前有肺部基礎疾病者12例,其中肺結核7例,哮喘2例,支氣管擴張1例,慢性支氣管炎1例,肺大泡1例。術前有腫瘤史2例(1.7%),術前有吸煙史16例(13.9%)。術后并發癥肺漏氣1例(0.9%);見表1。63例外1/3結節中有21例行楔形切除(組1),39例行肺段切除或肺段聯合相鄰肺組織切除(組2)。與組2相比較,組1手術時間更短(P<0.001),術中出血量更少(P=0.019),花費更少(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 影像及三維重建特征
115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其中行楔形切除27例,肺段或聯合相鄰肺組織(包括單純肺段、聯合肺段、肺段聯合相鄰肺組織)切除78例,肺葉切除10例。CT示平均腫瘤直徑(14.45±5.33)mm,結節距臟層胸膜平均最短距離(18.22±14.33)mm,平均最大距離(31.63±14.53)mm;見圖1~2。平均花費(6.85±1.31)萬元。

a:肺段支氣管三維重建圖;b:結節所在肺段三維重建圖;c:肺段動靜脈三維重建圖;d:結節安全切緣

a:肺段支氣管三維重建圖;b:結節所在肺段三維重建圖;c:肺段動靜脈三維重建圖;d:結節安全切緣
結節最大直徑切緣(后文稱切緣)跨段55例(47.8%),其中結節跨段25例(21.7%),結節不跨段但切緣跨段30例(26.1%)。切緣跨段的結節跨段位置及手術方式見表3。切緣不跨段的結節位置分布見表4。



術后病理證實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8例(7.0%),微浸潤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45例(39.1%),浸潤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55例(47.8%),良性病變6例(5.2%),甲狀腺乳頭狀癌轉移1例(0.9%)。肺癌術后病理T分期Tis 9例(7.9%),T1a期44例(38.3%),T1b期49例(42.6%),T1c期7例(6.1%)。所有患者均未發現淋巴結轉移。
3 討論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2],上世紀90年代起肺葉切除聯合系統性淋巴結清掃成為早期肺癌的首選治療方式[1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14]結果顯示,腫瘤直徑≤2 cm時,亞肺葉切除組患者的總生存期與肺葉切除相比并無顯著差異。JCOG0802研究[15]結果顯示肺段切除的圍術期安全性及遠期預后與肺葉切除相類似,肺功能保護效果更好;美國的CALGB140503研究[16]結果與JCOG0802的結果類似,亞肺葉切除可以獲得與肺葉切除相類似的遠期療效。
常見的亞肺葉切除方式包括(聯合)肺段切除術和肺楔形切除術。近年來有學者開始探索亞段、聯合亞段切除等較為復雜的手術方式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由于肺(亞)段支氣管變異較多,分支類型復雜,單一的高分辨率CT很難為患者提供準確的支氣管及血管解剖。三維重建通過識別段間靜脈,根據結節與支氣管、血管的空間關系,明確結節所在肺段,依據段間靜脈確定段間平面[17],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肺段切除的精準程度。同時可以應用三維重建技術設計手術切除范圍,進行精準的術前規劃[18]。
JCOG0802以及CALGB140503研究中入組了CT外周1/3的周圍型肺癌。我們通過三維重建之后發現有63例肺結節位于CT外1/3。腫瘤直徑切緣跨段結節27例,其中包括跨段生長的結節11例。結節不跨段及兩種切緣均不跨段33例,即僅有33例外1/3結節適合常規肺段切除。其余患者需接受聯合肺段切除、肺段聯合相鄰肺亞段切除或者行肺段切除聯合楔形切除部分相鄰肺組織以保證足夠的切緣,而肺段聯合相鄰肺組織的楔形切除相對于肺段切除操作更為簡單,安全性更高。而JCOG0804的研究[5]顯示位于CT外1/3的磨玻璃肺結節大部分可以通過肺楔形切除達到外科切除的目的。與肺段切除相比,楔形切除在可以獲得相類似腫瘤切緣的同時,手術時間更短、創傷更小。目前對于位于CT中內1/3的肺結節研究較少,當結節位于CT中內1/3時,僅少數患者可以通過楔形切除實現根治性切除,大部分患者需要通過肺段切除或者更大范圍的切除實現根治性切除。為保證足夠切緣,部分患者需要行聯合肺段切除、肺段聯合相鄰亞段切除或者行肺段切除聯合楔形切除部分相鄰肺組織。如果結節生長位置或者切緣累及三段交界,聯合肺段切除仍不能保證足夠的切緣,需要直接行肺葉切除以保證足夠的腫瘤治療效果。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52例患者結節位于中內1/3,其中跨段生長或結節切緣跨段共有29例,手術方式行單純肺段切除6例,肺段聯合亞段切除8例,聯合肺段切除7例,肺葉切除5例,楔形切除3例。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未觀察到的混雜和選擇偏倚,比如不能確定某個因素是否會影響手術方式的選擇。肺葉切除例數較少,不能保證肺段切除一定與肺葉切除取得了相同的臨床效果。此外本研究行胸腔鏡下肺部分切除術的患者解剖結構存在明顯個體差異,較難分辨解剖結構差異對研究結果產生的影響。今后還需開展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探索。
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發現:術前三維重建可以精準定位結節位置,術前合理規劃手術切除范圍,從而有效提高手術安全性及保證手術切除范圍。跨段肺結節比例較高,對于CT上外1/3結節來說,與肺段切除聯合毗鄰肺組織切除相比,楔形切除同樣可以保證足夠的外科切緣。CT上中內1/3結節則需要通過肺段切除聯合毗鄰肺組織切除的手術方式保證手術切緣。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祁菲負責研究設計、實施研究、撰寫論文;馮宏響、劉德若、梁朝陽負責實施研究;祁菲、朱偉杰、石玉慧負責數據收集與整理;祁菲負責數據統計分析;張真榕輔助研究設計及論文修改。
肺癌是世界上發病率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995年以來,肺葉切除聯合縱隔淋巴結清掃是早期肺癌的標準手術方式[1]。隨著低劑量螺旋CT在篩查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的CT表現為磨玻璃結節的早期肺癌被發現[2-3],更多胸外科醫生探索更小體積的肺切除術式。近年來JCOG0804、JCOG0802以及GALGB140503的研究[4-6]結果給傳統手術方式帶來了巨大挑戰。對于CT表現直徑≤2 cm的周圍型肺癌,肺段切除可以在獲得和肺葉切除相似的效果和生存率的同時,更為有效地保護肺功能[7-8]。
由于不同患者(亞)段血管及支氣管變異較大,術前三維重建可以明確靶段支氣管及血管的三維結構,有效避免誤判手術[9] 。我們在術前三維重建過程中發現不同結節所生長位置不同,即使是位于CT外1/3的肺結節,如果肺結節生長于跨段位置,不能通過標準的肺段切除完成,需要行肺段切除聯合相鄰肺段部分肺切除或者楔形切除等手術方式。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術前行三維重建患者的影像學及臨床資料,對不同位置生長的肺結節手術方式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和分組
回顧性納入2023年1—11月我院胸外科術前應用三維重建技術患者。納入標準:(1)胸部高分辨率CT提示早期肺癌可能;(2)心肺功能可耐受全身麻醉手術;(3)術前檢查無遠處轉移;(4)有潛在肺段切除可能性;(5)術前進行三維重建;(6)于我科行胸腔鏡下手術切除。排除標準:(1)胸外科手術禁忌;(2)新輔助治療后;(3)有遠處轉移;(4)術前病理確診為小細胞肺癌。
將CT影像上外1/3結節中行楔形切除患者納入組1,行肺段切除或肺段聯合相鄰肺組織切除患者納入組2。
1.2 術前三維重建
將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患者應用MIMICS軟件(Materialise Mimics Innovation Suite 25.0)進行三維重建。MIMICS 軟件使用創新的軟件算法幫助用戶高效、精確地分割肺氣管、肺及肺葉。使用國際通用的肺氣管標記法自動標記肺氣管的解剖學結構,可以自動匹配吸氣及呼氣時兩組肺氣管的光固化立體造型術(stereo lithography,STL)文件,并可以分析呼吸前后的體積變化。
手術醫生觀察術前三維重建圖像,制定手術方案并完成手術。術前規劃的主要內容:(1)觀察結節的具體位置:結節靶段,結節本身是否跨段、結節直徑切緣是否跨段等;(2)觀察肺支氣管及血管的解剖變異;(3)根據結節位置大小、切緣范圍確定需要切除的肺組織。
1.3 手術方法
(1)氣管內插管并單側肺通氣。根據病變位置確定左或右側臥位,手術野常規消毒鋪巾。(2)手術切口及入路選擇:手術采用單孔或單操作孔胸腔鏡完成,單孔胸腔鏡選擇第4或者5肋間;單操作孔胸腔鏡選擇腋中線第7/8肋間為觀察孔,腋前線第4/5肋間為操作孔。(3)選擇肺段切除患者術前應用三維重建圖像輔助術中病變定位:術者依據三維重建圖像顯示的肺部病變所在的空間位置初步確定病變位置范圍,并擬定實際切除的肺段。(4)在三維重建圖像引導下選擇性動脈、靜脈及支氣管離斷:從選定入路依照三維圖像逐步分離解剖出需離斷動脈、靜脈、支氣管并離斷。(5)肺段間平面的確定及靶段切除:在完成選擇性血管支氣管離斷后,使用改良“膨脹-萎陷法”[10]或靜脈注射吲哚菁綠[11]顯示段間平面,用直線型切割閉合器沿段間平面行肺段切除。(6)楔形切除患者術前均應用“錨鉤”進行定位,如結節靠近臟層胸膜,術前判斷能夠在術中直視則不進行術前定位。術中結節離體解剖:切緣需大于結節直徑或者>2 cm。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特征:年齡、性別、既往腫瘤史、肺部基礎疾病。(2)影像學特征:高分辨率CT上結節直徑、磨玻璃或者實性結節、結節距胸膜距離。(3)三維重建觀察指標:結節所在肺葉、肺段,結節是否跨段生長、結節切緣是否跨段(跨段是指結節或結節切緣不僅僅局限于一個肺段內,而是位于兩個或兩個以上肺段交界)。為保證手術切緣,三維重建時我們設計了2個切緣,一個切緣為腫瘤直徑;另一個切緣為距離結節邊緣2 cm切緣球。(4)手術情況: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5)圍術期結果: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術后病理以及肺癌病理分期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7.0(IBM SPSS Statistics 27)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將所有患者的人口統計學信息和基線特征制成表格并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連續變量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上下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6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通過中日友好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批,倫理審查編號為2023-KY-151。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研究共納入115例患者,其中男45例(39.1%)、女70例(60.9%),年齡25~84(58.29±11.36)歲。實性結節4例(3.5%),純磨玻璃結節57例(49.5%),混合磨玻璃結節54例(47.0%)。腫瘤位于左側50例(43.5%),右側65例(56.5%)。CT影像上位于外1/3者63例(54.8%),中內1/3者52例(45.2%)。115例患者在術前三維重建規劃和引導下完成胸腔鏡下肺部分切除術,無轉為開胸。術前有肺部基礎疾病者12例,其中肺結核7例,哮喘2例,支氣管擴張1例,慢性支氣管炎1例,肺大泡1例。術前有腫瘤史2例(1.7%),術前有吸煙史16例(13.9%)。術后并發癥肺漏氣1例(0.9%);見表1。63例外1/3結節中有21例行楔形切除(組1),39例行肺段切除或肺段聯合相鄰肺組織切除(組2)。與組2相比較,組1手術時間更短(P<0.001),術中出血量更少(P=0.019),花費更少(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 影像及三維重建特征
115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其中行楔形切除27例,肺段或聯合相鄰肺組織(包括單純肺段、聯合肺段、肺段聯合相鄰肺組織)切除78例,肺葉切除10例。CT示平均腫瘤直徑(14.45±5.33)mm,結節距臟層胸膜平均最短距離(18.22±14.33)mm,平均最大距離(31.63±14.53)mm;見圖1~2。平均花費(6.85±1.31)萬元。

a:肺段支氣管三維重建圖;b:結節所在肺段三維重建圖;c:肺段動靜脈三維重建圖;d:結節安全切緣

a:肺段支氣管三維重建圖;b:結節所在肺段三維重建圖;c:肺段動靜脈三維重建圖;d:結節安全切緣
結節最大直徑切緣(后文稱切緣)跨段55例(47.8%),其中結節跨段25例(21.7%),結節不跨段但切緣跨段30例(26.1%)。切緣跨段的結節跨段位置及手術方式見表3。切緣不跨段的結節位置分布見表4。



術后病理證實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8例(7.0%),微浸潤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45例(39.1%),浸潤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55例(47.8%),良性病變6例(5.2%),甲狀腺乳頭狀癌轉移1例(0.9%)。肺癌術后病理T分期Tis 9例(7.9%),T1a期44例(38.3%),T1b期49例(42.6%),T1c期7例(6.1%)。所有患者均未發現淋巴結轉移。
3 討論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2],上世紀90年代起肺葉切除聯合系統性淋巴結清掃成為早期肺癌的首選治療方式[1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14]結果顯示,腫瘤直徑≤2 cm時,亞肺葉切除組患者的總生存期與肺葉切除相比并無顯著差異。JCOG0802研究[15]結果顯示肺段切除的圍術期安全性及遠期預后與肺葉切除相類似,肺功能保護效果更好;美國的CALGB140503研究[16]結果與JCOG0802的結果類似,亞肺葉切除可以獲得與肺葉切除相類似的遠期療效。
常見的亞肺葉切除方式包括(聯合)肺段切除術和肺楔形切除術。近年來有學者開始探索亞段、聯合亞段切除等較為復雜的手術方式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由于肺(亞)段支氣管變異較多,分支類型復雜,單一的高分辨率CT很難為患者提供準確的支氣管及血管解剖。三維重建通過識別段間靜脈,根據結節與支氣管、血管的空間關系,明確結節所在肺段,依據段間靜脈確定段間平面[17],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肺段切除的精準程度。同時可以應用三維重建技術設計手術切除范圍,進行精準的術前規劃[18]。
JCOG0802以及CALGB140503研究中入組了CT外周1/3的周圍型肺癌。我們通過三維重建之后發現有63例肺結節位于CT外1/3。腫瘤直徑切緣跨段結節27例,其中包括跨段生長的結節11例。結節不跨段及兩種切緣均不跨段33例,即僅有33例外1/3結節適合常規肺段切除。其余患者需接受聯合肺段切除、肺段聯合相鄰肺亞段切除或者行肺段切除聯合楔形切除部分相鄰肺組織以保證足夠的切緣,而肺段聯合相鄰肺組織的楔形切除相對于肺段切除操作更為簡單,安全性更高。而JCOG0804的研究[5]顯示位于CT外1/3的磨玻璃肺結節大部分可以通過肺楔形切除達到外科切除的目的。與肺段切除相比,楔形切除在可以獲得相類似腫瘤切緣的同時,手術時間更短、創傷更小。目前對于位于CT中內1/3的肺結節研究較少,當結節位于CT中內1/3時,僅少數患者可以通過楔形切除實現根治性切除,大部分患者需要通過肺段切除或者更大范圍的切除實現根治性切除。為保證足夠切緣,部分患者需要行聯合肺段切除、肺段聯合相鄰亞段切除或者行肺段切除聯合楔形切除部分相鄰肺組織。如果結節生長位置或者切緣累及三段交界,聯合肺段切除仍不能保證足夠的切緣,需要直接行肺葉切除以保證足夠的腫瘤治療效果。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52例患者結節位于中內1/3,其中跨段生長或結節切緣跨段共有29例,手術方式行單純肺段切除6例,肺段聯合亞段切除8例,聯合肺段切除7例,肺葉切除5例,楔形切除3例。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未觀察到的混雜和選擇偏倚,比如不能確定某個因素是否會影響手術方式的選擇。肺葉切除例數較少,不能保證肺段切除一定與肺葉切除取得了相同的臨床效果。此外本研究行胸腔鏡下肺部分切除術的患者解剖結構存在明顯個體差異,較難分辨解剖結構差異對研究結果產生的影響。今后還需開展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探索。
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發現:術前三維重建可以精準定位結節位置,術前合理規劃手術切除范圍,從而有效提高手術安全性及保證手術切除范圍。跨段肺結節比例較高,對于CT上外1/3結節來說,與肺段切除聯合毗鄰肺組織切除相比,楔形切除同樣可以保證足夠的外科切緣。CT上中內1/3結節則需要通過肺段切除聯合毗鄰肺組織切除的手術方式保證手術切緣。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祁菲負責研究設計、實施研究、撰寫論文;馮宏響、劉德若、梁朝陽負責實施研究;祁菲、朱偉杰、石玉慧負責數據收集與整理;祁菲負責數據統計分析;張真榕輔助研究設計及論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