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廣泛應用于心源性休克、體外循環后低心排血量綜合征以及高危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等治療,其應用場景涵蓋重癥監護室、手術室、急診科及導管室等各類復雜環境。快速、準確地植入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并實時監測其位置至關重要。本文報道2例男性高危PCI患者,年齡分別為47歲、45歲,均為冠狀動脈三支病變及左心室射血分數降低(<35%)。采用全超聲引導技術體系完成國產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植入,并于介入泵輔助下行PCI治療,手術過程順利,2例患者介入泵輔助時間1 h,順利撤除輔助泵。患者術后無明顯介入泵及PCI相關并發癥,順利出院。
引用本文: 朱達, 王首正, 歐陽文斌, 邱洪, 潘湘斌. 單純超聲引導下國產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植入及定位兩例.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4, 31(11): 1690-1693. doi: 10.7507/1007-4848.20240204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是一款通過外周血管植入左心室,將左心室血液泵入升主動脈的心臟人工機械輔助產品。與臨床常用的體外膜肺氧合及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相比,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更符合循環生理,能夠有效降低心臟前負荷,明顯改善外周灌注,且更加微創[1-3]。目前其已被廣泛應用于心源性休克、體外循環后低心排血量綜合征以及高危經皮冠狀動脈(冠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等治療,其應用場景涵蓋重癥監護室、手術室、急診科、導管室等各類復雜環境[2]。準確植入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并實時評估監測泵位置,對避免并發癥至關重要,超聲心動圖在其整個應用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6]。目前進口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價格昂貴且尚未進入我國市場,面對巨大的臨床需求[7],我國自主研發的同類產品問世。本文以此為基礎,介紹采用單純超聲引導下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的植入及定位監測經驗。
臨床資料 患者1,男,47歲,身高166 cm,體重75 kg。9年前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冠脈三支病變,分別于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植入3枚支架。1個月前突發胸悶,診斷急性心梗,急性左心衰竭,當地醫院治療后轉診我院,術前評估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數(ejection fraction,EF)34%,冠脈造影提示前降支支架輕度狹窄,遠端斑塊狹窄60%,回旋支及右冠支架閉塞。
患者2,男,45歲,身高170 cm,體重64 kg。1+個月前急性心梗,當地醫院造影提示冠脈三支病變合并急性左心衰竭,轉入我院。術前評估提示患者左冠脈優勢型,前降支及回旋支重度狹窄(90%),右冠起源異常合并彌漫性鈣化閉塞,EF 34%。
2例患者均為冠脈三支病變,EF<35%且合并左心功能不全表現,經心臟團隊評估符合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輔助下高危PCI介入治療指征。術前外周血管CT血管造影評價血管入路可,無明顯鈣化迂曲。此次手術選擇國產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Renata 5.0,炫脈醫療,上海),其能提供高達5 L/min的全流量左心室輔助,外徑21F,采用22F血管鞘輸送(圖1)。

手術采用局部麻醉+鎮靜模式,模擬重癥監護室及非導管室環境,均采用單純超聲引導植入Renata 5.0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使用飛利浦CVX超聲系統配合S5-1及L12-3血管超聲探頭)。首先采用血管超聲引導股動脈穿刺,穿刺點為股動脈分叉上方腹腔以下血管段管壁正上方,避免穿刺斑塊及鈣化(圖2a~b)。穿刺成功后植入10F血管鞘,預埋2根Proglide血管縫合器,測算穿刺點距胸骨柄工作距離。采用6F豬尾巴導管及超滑導絲將豬尾導管送入腹主動脈,更換超聲引導導絲,在超聲引導下將豬尾巴導管送入主動脈弓(圖2c),采用胸骨上窩聲窗確認。移除超聲引導導絲,送入Lunderquist超硬導絲至降主動脈,超聲輔助下植入22F Gore輸送鞘。再次送入豬尾巴導管,在超滑導絲/超聲引導導絲輔助及經胸超聲引導下,將豬尾巴導管送入左心室,位于心尖部(圖2d~e)。更換0.018支撐導絲(波士頓科學,美國)作為介入泵輸送導絲,通過22F輸送系統植入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采用胸骨旁長軸切面引導,沿導絲經過主動脈送入左心室。患者1主動脈瓣與二尖瓣環平面角度<110°,首次送入介入泵位置出現不良旋轉并指向左心室后壁,經過回撤及旋轉調整,準確植入左心室(圖2f~g)。患者2主動脈瓣與二尖瓣環平面角度可,左心室輔助泵輕松植入左心室,超聲引導下顯示植入位置過深,回撤調整至主動脈瓣下3.5 cm理想位置(圖2h~i)。2例患者PCI手術順利,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開機后血壓及循環平穩(估測平均輔助流量為3~4 L/min),術中使用超聲每半小時確認泵的位置,病變靶血管成功開通。2例患者介入泵輔助時間均為1 h,PCI術后撤出輔助泵,關閉血管通路。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無明顯并發癥,術后6 h游離血紅蛋白<40 mg/L,均順利出院。

a~b:超聲引導血管穿刺植入22F血管鞘;c:超聲引導導絲引導下豬尾巴導管準確進入主動脈弓;d~e:引導導絲及豬尾巴導管進入左心室;f~g:患者1介入泵植入,由于主動脈瓣二尖瓣瓣環角度偏小,介入泵初始位置不佳,經過調整后達到合理位置;h~i:患者2介入泵植入,初始位置較深,超聲判定后回撤介入泵達到理想位置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3-076-01),納入器械上市前FIM(first-in-man)臨床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討論 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介入輔助泵(強生醫療,美國)目前具備半流量輔助的Impella CP型號(2~3 L/min)及全流量輔助的5.0型號(5 L/min)。準確植入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是保證其平穩工作、減少并發癥(如溶血、主動脈瓣/二尖瓣損傷、泵失效等)的關鍵。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植入理想位置為:(1)泵體深入主動脈瓣下方3.5 cm左右;(2)位于左心室心腔內與心室壁及二尖瓣解剖結構無接觸。由于心臟為跳動器官,植入及運行過程需要避免過深(可能導致左心室肌肉損傷、二尖瓣損傷、泵失效)或過淺(主動脈瓣損傷、泵失效),且需要考慮心臟波動對泵位置的影響,目前主要通過介入泵自帶的壓力監測泵及影像學手段對泵位置及功能進行判定。在諸多臨床使用場景中,不同于放射線,床旁超聲是最容易獲取也是能夠提供從血管入路至心室全程引導的影像學手段,配合本團隊獨創的介入手術超聲引導技術體系及器械(包括體外工作距離測量、全程超聲圖像監測、超聲引導導絲等)[8-9],臨床醫生可在無放射線引導的各類復雜醫療環境下快速準確植入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本研究采用的國產Renata 5.0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對標Impella 5.0,其可提供高達5 L/min的心臟全流量輔助,采用經皮外周血管入路植入的情況下(血管入路條件允許),基本可以滿足幾乎所有臨床場景左心室輔助的治療需求。研究[10]顯示,左心室及主動脈根部解剖差異可導致植入介入式輔助泵位置出現異常,尤其是主動脈瓣及二尖瓣環夾角過小(<126°)或室間隔明顯肥厚可導致泵位置不佳,泵體出現旋轉并貼靠二尖瓣瓣葉及左心室后壁,此時需要及時調整泵的植入深度并進行適當旋轉,避免損傷瓣葉及心室肌肉。對于本研究中患者1,超聲及時發現介入泵位置不佳,通過旋轉及回撤,準確調整到正確位置。同時如前所述,介入式輔助泵植入的深淺也尤為關鍵,患者2中,精確的超聲圖像引導下,術者可對泵的位置進行精確調整,從而確保泵的正常運行。
需要指出的是,本病例雖然實際應用場景為擁有導管室X線的高危PCI患者,由于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相關產品極少,無同類進口產品可用,相關技術開展極為有限。研究團隊在充分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證實了單純超聲引導下全臨床場景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植入及定位的可行性,為未來該類技術的普及提供了臨床經驗。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朱達、王首正、潘湘斌參與論文設計,數據整理與分析;朱達撰寫論文初稿;歐陽文斌、王首正、邱洪參與臨床治療全過程;潘湘斌進行論文審閱與修改。
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是一款通過外周血管植入左心室,將左心室血液泵入升主動脈的心臟人工機械輔助產品。與臨床常用的體外膜肺氧合及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相比,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更符合循環生理,能夠有效降低心臟前負荷,明顯改善外周灌注,且更加微創[1-3]。目前其已被廣泛應用于心源性休克、體外循環后低心排血量綜合征以及高危經皮冠狀動脈(冠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等治療,其應用場景涵蓋重癥監護室、手術室、急診科、導管室等各類復雜環境[2]。準確植入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并實時評估監測泵位置,對避免并發癥至關重要,超聲心動圖在其整個應用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6]。目前進口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價格昂貴且尚未進入我國市場,面對巨大的臨床需求[7],我國自主研發的同類產品問世。本文以此為基礎,介紹采用單純超聲引導下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的植入及定位監測經驗。
臨床資料 患者1,男,47歲,身高166 cm,體重75 kg。9年前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冠脈三支病變,分別于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植入3枚支架。1個月前突發胸悶,診斷急性心梗,急性左心衰竭,當地醫院治療后轉診我院,術前評估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數(ejection fraction,EF)34%,冠脈造影提示前降支支架輕度狹窄,遠端斑塊狹窄60%,回旋支及右冠支架閉塞。
患者2,男,45歲,身高170 cm,體重64 kg。1+個月前急性心梗,當地醫院造影提示冠脈三支病變合并急性左心衰竭,轉入我院。術前評估提示患者左冠脈優勢型,前降支及回旋支重度狹窄(90%),右冠起源異常合并彌漫性鈣化閉塞,EF 34%。
2例患者均為冠脈三支病變,EF<35%且合并左心功能不全表現,經心臟團隊評估符合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輔助下高危PCI介入治療指征。術前外周血管CT血管造影評價血管入路可,無明顯鈣化迂曲。此次手術選擇國產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Renata 5.0,炫脈醫療,上海),其能提供高達5 L/min的全流量左心室輔助,外徑21F,采用22F血管鞘輸送(圖1)。

手術采用局部麻醉+鎮靜模式,模擬重癥監護室及非導管室環境,均采用單純超聲引導植入Renata 5.0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使用飛利浦CVX超聲系統配合S5-1及L12-3血管超聲探頭)。首先采用血管超聲引導股動脈穿刺,穿刺點為股動脈分叉上方腹腔以下血管段管壁正上方,避免穿刺斑塊及鈣化(圖2a~b)。穿刺成功后植入10F血管鞘,預埋2根Proglide血管縫合器,測算穿刺點距胸骨柄工作距離。采用6F豬尾巴導管及超滑導絲將豬尾導管送入腹主動脈,更換超聲引導導絲,在超聲引導下將豬尾巴導管送入主動脈弓(圖2c),采用胸骨上窩聲窗確認。移除超聲引導導絲,送入Lunderquist超硬導絲至降主動脈,超聲輔助下植入22F Gore輸送鞘。再次送入豬尾巴導管,在超滑導絲/超聲引導導絲輔助及經胸超聲引導下,將豬尾巴導管送入左心室,位于心尖部(圖2d~e)。更換0.018支撐導絲(波士頓科學,美國)作為介入泵輸送導絲,通過22F輸送系統植入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采用胸骨旁長軸切面引導,沿導絲經過主動脈送入左心室。患者1主動脈瓣與二尖瓣環平面角度<110°,首次送入介入泵位置出現不良旋轉并指向左心室后壁,經過回撤及旋轉調整,準確植入左心室(圖2f~g)。患者2主動脈瓣與二尖瓣環平面角度可,左心室輔助泵輕松植入左心室,超聲引導下顯示植入位置過深,回撤調整至主動脈瓣下3.5 cm理想位置(圖2h~i)。2例患者PCI手術順利,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開機后血壓及循環平穩(估測平均輔助流量為3~4 L/min),術中使用超聲每半小時確認泵的位置,病變靶血管成功開通。2例患者介入泵輔助時間均為1 h,PCI術后撤出輔助泵,關閉血管通路。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無明顯并發癥,術后6 h游離血紅蛋白<40 mg/L,均順利出院。

a~b:超聲引導血管穿刺植入22F血管鞘;c:超聲引導導絲引導下豬尾巴導管準確進入主動脈弓;d~e:引導導絲及豬尾巴導管進入左心室;f~g:患者1介入泵植入,由于主動脈瓣二尖瓣瓣環角度偏小,介入泵初始位置不佳,經過調整后達到合理位置;h~i:患者2介入泵植入,初始位置較深,超聲判定后回撤介入泵達到理想位置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3-076-01),納入器械上市前FIM(first-in-man)臨床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討論 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介入輔助泵(強生醫療,美國)目前具備半流量輔助的Impella CP型號(2~3 L/min)及全流量輔助的5.0型號(5 L/min)。準確植入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是保證其平穩工作、減少并發癥(如溶血、主動脈瓣/二尖瓣損傷、泵失效等)的關鍵。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植入理想位置為:(1)泵體深入主動脈瓣下方3.5 cm左右;(2)位于左心室心腔內與心室壁及二尖瓣解剖結構無接觸。由于心臟為跳動器官,植入及運行過程需要避免過深(可能導致左心室肌肉損傷、二尖瓣損傷、泵失效)或過淺(主動脈瓣損傷、泵失效),且需要考慮心臟波動對泵位置的影響,目前主要通過介入泵自帶的壓力監測泵及影像學手段對泵位置及功能進行判定。在諸多臨床使用場景中,不同于放射線,床旁超聲是最容易獲取也是能夠提供從血管入路至心室全程引導的影像學手段,配合本團隊獨創的介入手術超聲引導技術體系及器械(包括體外工作距離測量、全程超聲圖像監測、超聲引導導絲等)[8-9],臨床醫生可在無放射線引導的各類復雜醫療環境下快速準確植入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本研究采用的國產Renata 5.0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對標Impella 5.0,其可提供高達5 L/min的心臟全流量輔助,采用經皮外周血管入路植入的情況下(血管入路條件允許),基本可以滿足幾乎所有臨床場景左心室輔助的治療需求。研究[10]顯示,左心室及主動脈根部解剖差異可導致植入介入式輔助泵位置出現異常,尤其是主動脈瓣及二尖瓣環夾角過小(<126°)或室間隔明顯肥厚可導致泵位置不佳,泵體出現旋轉并貼靠二尖瓣瓣葉及左心室后壁,此時需要及時調整泵的植入深度并進行適當旋轉,避免損傷瓣葉及心室肌肉。對于本研究中患者1,超聲及時發現介入泵位置不佳,通過旋轉及回撤,準確調整到正確位置。同時如前所述,介入式輔助泵植入的深淺也尤為關鍵,患者2中,精確的超聲圖像引導下,術者可對泵的位置進行精確調整,從而確保泵的正常運行。
需要指出的是,本病例雖然實際應用場景為擁有導管室X線的高危PCI患者,由于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相關產品極少,無同類進口產品可用,相關技術開展極為有限。研究團隊在充分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證實了單純超聲引導下全臨床場景介入式左心室輔助泵植入及定位的可行性,為未來該類技術的普及提供了臨床經驗。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朱達、王首正、潘湘斌參與論文設計,數據整理與分析;朱達撰寫論文初稿;歐陽文斌、王首正、邱洪參與臨床治療全過程;潘湘斌進行論文審閱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