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張金龍, 林兆昊, 閔衛潤, 曹煒, 李浩篪, 柏啟州, 董信春, 茍云久. 肺亞段與肺段切除術治療肺部小結節近期療效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4, 31(10): 1496-1504. doi: 10.7507/1007-4848.20240504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據《2022年全球癌癥統計報告》[1]顯示,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首位。近年來,肺磨玻璃影結節(ground-glass nodule,GGN)的檢出率隨著低劑量螺旋CT的普及而不斷提高。雖然其檢出率大多為假陽性,但仍有不少肺結節為惡性或具有惡變危險因素[2]。因此,外科手術干預尤為重要。肺葉切除術加淋巴結清掃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早期肺癌的標準術式[3]。但JCOG0802/WJOG4607L的試驗結果表明肺段切除術具有與肺葉切除術相似的療效[4]。依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臨床指南,肺段切除術適用于結節直徑≤2 cm且CT顯示磨玻璃成分≥50%或不能耐受肺葉切除術患者[5]。與肺葉切除術相比,肺段切除術保留了較多的肺組織,這對于肺功能較差的老年患者和需要保留較多肺組織的多發肺結節患者來說是較好的治療手段[6]。隨著三維CT支氣管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及電視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等技術的逐漸成熟,臨床上可以更精確地識別肺亞段的解剖結構,并且還能認識到肺結節與節間靜脈的位置關系,這使肺亞段切除得以實現[7]。但由于肺亞段解剖結構復雜,對術者的要求較高,且缺乏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支持,因此,肺亞段切除術的療效與安全性是否能達到甚至優于肺段切除術仍有爭論。本研究旨在通過系統評價的方法,探究肺亞段切除術與肺段切除術在早期肺結節患者中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檢索策略
采用主題詞加自由詞的方式檢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國萬方、維普和中國知網數據庫,搜集建庫至2024年4月公開發表的關于肺亞段切除術和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或肺部小結節近期療效與安全性的相關文獻。主要英文檢索詞為:subsegmentectomy、segmentectomy、segmentectomies、pulmonary nodule、lung nodule、pulmonary neoplasm、lung cancer、cancer of lung、pulmonary cancer、lung neoplasm、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主要中文檢索詞為:肺亞段切除術、肺段切除術、肺結節、肺癌、肺部腫瘤、非小細胞肺癌。
1.2 文獻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 涉及有關肺亞段切除術和肺段切除術的所有RCT及回顧性研究;② 納入對象:經病理確診為直徑≤2 cm且磨玻璃成分≥50%的肺部小結節或Ⅰa期非小細胞肺癌并行肺亞段切除術或肺段切除術患者;③ 干預措施:試驗組患者行肺亞段切除術,對照組患者行肺段切除術,并詳細描述兩種手術方法;④ 結局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引流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術中切緣寬度、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⑤ 英文或中文文獻。
1.2.2 排除標準
① 系統綜述或 Meta 分析、會議摘要、信件或評論、病例報告等文獻;② 患者或干預措施不符合的臨床研究以及單臂試驗;③ 不符合或較少提及研究結局指標的文獻;④ 重復發表的研究。
1.3 文獻篩選與數據提取
由兩名研究者(張金龍和林兆昊)獨立按照已設定檢索策略檢索文獻,逐一閱讀文獻的標題和摘要,排除明顯不滿足納入標準條件的文獻,最后通過閱讀全文篩選符合標準的文獻。然后,兩名研究者仔細交叉核對納入資料,若遇分歧,通過討論或與參加本研究的中高年資醫師協商解決。提取文獻資料主要包括:① 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第一作者、發表時間、研究類型、分組、患者總數、性別、平均年齡、病理類型、手術方式、腫瘤大小;② 結局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引流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術中切緣寬度、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
1.4 納入文獻質量評價
隊列研究的質量評價均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進行評估,該量表由8個條目組成,總分為9分。其中,≥7分為高質量文獻,5~6分為中等質量文獻,<5分為低質量文獻。文獻質量評估由兩名研究者獨立完成,若有分歧,則通過討論或與第三方協商解決。
1.5 統計學分析
利用RevMan 5.4軟件對所納入文獻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二分類變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連續性變量采用平均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CI表示。在進行異質性檢驗后對效應量進行合并。若各研究之間異質性較小(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反之,則表明研究間異質性較大,采用以下方法進行異質性來源分析:① 嚴格按照PICO原則納入文獻;② 利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③ 采用敏感性分析將異質性較高的文獻剔除。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流程及結果
本Meta分析根據預先設計的檢索策略從各數據庫檢索共獲得文獻210篇,通過EndNote 9.0剔除重復文獻后,保留79篇,再通過閱讀題目及摘要后獲得文獻26篇。最終通過仔細閱讀全文,納入15篇回顧性隊列研究[8-22]。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文獻質量評價
所納入的15篇文獻[8-22]共包含

2.3 Meta 分析結果
2.3.1 手術時間
納入15項研究[8-22],共計

2.3.2 術中出血量
納入15項研究[8-22],共計
2.3.3 術后住院時間
納入10項研究[9-10,13,16-22],共計
2.3.4 術后引流時間
納入13項研究[8-14,16-20,22],共計
2.3.5 淋巴結清掃個數
納入11項研究[9-14,16-19,21],共計
2.3.6 術中切緣寬度
納入10項研究[8,10-12,14-18,21],共計
2.3.7 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
納入15項研究[8-22],共計
2.3.8 復發率
納入8項研究[8,10,13,16,19-22],共計
2.3.9 亞組分析
在使用單孔VATS手術方案中,肺亞段切除術與肺段切除術相比,具有更少的術中出血量、更短的術后住院時間和術后引流時間,以及更低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P<0.05);但兩種手術方式的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術中腫瘤的切緣寬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在使用三孔VATS手術方案中,肺亞段切除術僅在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較肺段切除術有明顯優勢(P=0.02),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敏感性分析
我們對研究的結局指標進行了逐一排除單個研究并進行合并,其結果無明顯變化,表明此研究Meta分析結果穩定;見表4。

2.5 發表偏倚分析
采用RevMan 5.4軟件對各個結局指標進行漏斗圖繪制,發現各研究均分布在漏斗圖兩側,表明本研究的發表偏倚較小,以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為例繪制漏斗圖見圖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低劑量螺旋CT的不斷普及和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肺部GGN在體檢時被檢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肺葉切除術加淋巴結清掃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早期肺癌的標準術式[3]。然而隨著外科微創理念的發展,亞肺葉切除術逐漸受到外科醫生的重視。在亞肺葉切除術中以肺段甚至肺亞段為基本單元的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更是現代精準外科微創理念發展的趨勢。JCOG0802/WJOG4607L試驗[4]結果證明了肺段切除具有與肺葉切除相似的療效。隨著3D-CTBA技術的逐漸成熟,臨床醫師可更精準地把握肺部支氣管、動靜脈血管之間的關系,明確肺結節所屬的肺段結構,從而更精確地規劃手術路徑,做到精準切除[23-24]。與肺葉切除術相比,肺段及肺亞段切除可以更多地保留肺功能,從而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25]。肺楔形切除術適用于周圍實質較小的肺結節,而肺段切除術可以切除位置更深的肺部小結節[26]。此外,肺楔形切除術由于不能保證足夠的切緣,所以其復發率較高[27]。而肺段切除術可以更好地規避這一點。段間平面的識別方法主要包括“膨脹萎陷法”和“染色法”兩大類[28]。由于肺段解剖結構復雜,血管以及支氣管變異程度大,因此肺亞段切除術要求術者對解剖結構把握更為精細,操作水平更為精準。這就導致其在臨床上的開發和應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所以有關肺亞段切除術的療效與安全性尚未得到統一結果。
由于肺亞段解剖結構復雜,需要辨認和分離的肺亞段小支氣管及細小動靜脈分支多,因此需要更長的手術時間。但本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手術時間方面肺段切除術組與肺亞段切除術組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因為所納入的研究中,隨著部分外科醫生對肺亞段解剖結構認識逐漸深入以及學習曲線的縮短,肺亞段切除術的手術時間也隨之縮短[29]。這也可能是納入的研究異質性較大的原因。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單孔與三孔VATS的手術時間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在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和術后引流時間方面肺段切除術組與肺亞段切除術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單孔VATS操作時肺亞段切除術組比肺段切除術組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引流時間更短。這可能是因為肺亞段切除肺內創面更小且由于其所處理的氣管和血管屬于段分支,因此在發生損傷時更易止血,使引流時間縮短。在處理亞段靜脈時,只需切除對應結構的部分靜脈,對回流產生的影響較小,促使肺組織的結構和功能更接近生理狀態,這使患者更容易康復,術后住院時間縮短。但由于肺亞段的小支氣管和動靜脈繁多細小且容易發生解剖變異,因此在操作時也容易出現損傷。這是我們所納入研究異質性大的原因之一[30]。在淋巴結清掃個數方面,肺亞段切除術組比肺段切除術組淋巴結清掃個數略少,原因可能在于肺亞段組患者臨床分期較早,在術中快速冰凍病理診斷條件下,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淋巴結進行清掃,從而減少淋巴瘺等并發癥的發生。研究結果表明,肺亞段切除術組可獲得與肺段切除術組相同的切緣寬度。目前臨床的普遍觀點認為,肺段手術的切緣寬度應大于腫瘤直徑或腫瘤邊緣2 cm[31],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肺亞段組獲得了與肺段組同樣的安全手術切緣。切緣寬度是預防局部復發的重要因素,在納入的研究中,兩組手術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肺亞段切除可達到與肺段切除相同的安全性,該結果與Song等[32]的研究結果相似。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是反映短期療效的重要指標,所納入研究的并發癥主要包括漏氣、肺炎、肺不張、呼吸困難、乳糜胸、咯血、心律失常等。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存在明顯差異,肺亞段組的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肺段組。通過亞組分析我們發現,無論采用單孔還是三孔VATS,肺亞段切除都可以明顯降低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筆者認為,這可能與肺亞段切除創傷小、操作精細,并保留了更多肺組織等因素有關。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1)所納入的研究均為回顧性隊列研究,會產生不可避免的選擇性偏倚,缺乏大樣本的高質量RCT驗證;(2)納入研究間異質性較大;(3)所納入的文獻均是對兩種術式近期療效的比較,肺亞段切除術的長期生存獲益目前尚不明確;(4)納入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可能會引起結果的偏倚。
綜上所述,通過對納入文獻進行Meta分析,我們發現:肺亞段切除術可達到與肺段切除術相似的療效,且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低。在安全性方面,肺亞段切除可達到與肺段切除相近的切緣范圍。VATS亞組分析結果提示,單孔VATS肺亞段切除在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引流時間方面更具優勢。本研究旨在為肺亞段切除提供一定的臨床循證依據,為胸外科醫生提供可能的手術思路。然而,目前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更高質量的RCT證實本研究結果。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張金龍負責論文設計,實施研究,數據整理與分析,論文撰寫與修改;林兆昊、閔衛潤負責論文審核與修改;曹煒、李浩篪、柏啟州負責數據整理與分析;董信春、茍云久負責論文設計。
據《2022年全球癌癥統計報告》[1]顯示,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首位。近年來,肺磨玻璃影結節(ground-glass nodule,GGN)的檢出率隨著低劑量螺旋CT的普及而不斷提高。雖然其檢出率大多為假陽性,但仍有不少肺結節為惡性或具有惡變危險因素[2]。因此,外科手術干預尤為重要。肺葉切除術加淋巴結清掃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早期肺癌的標準術式[3]。但JCOG0802/WJOG4607L的試驗結果表明肺段切除術具有與肺葉切除術相似的療效[4]。依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臨床指南,肺段切除術適用于結節直徑≤2 cm且CT顯示磨玻璃成分≥50%或不能耐受肺葉切除術患者[5]。與肺葉切除術相比,肺段切除術保留了較多的肺組織,這對于肺功能較差的老年患者和需要保留較多肺組織的多發肺結節患者來說是較好的治療手段[6]。隨著三維CT支氣管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及電視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等技術的逐漸成熟,臨床上可以更精確地識別肺亞段的解剖結構,并且還能認識到肺結節與節間靜脈的位置關系,這使肺亞段切除得以實現[7]。但由于肺亞段解剖結構復雜,對術者的要求較高,且缺乏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支持,因此,肺亞段切除術的療效與安全性是否能達到甚至優于肺段切除術仍有爭論。本研究旨在通過系統評價的方法,探究肺亞段切除術與肺段切除術在早期肺結節患者中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檢索策略
采用主題詞加自由詞的方式檢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國萬方、維普和中國知網數據庫,搜集建庫至2024年4月公開發表的關于肺亞段切除術和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或肺部小結節近期療效與安全性的相關文獻。主要英文檢索詞為:subsegmentectomy、segmentectomy、segmentectomies、pulmonary nodule、lung nodule、pulmonary neoplasm、lung cancer、cancer of lung、pulmonary cancer、lung neoplasm、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主要中文檢索詞為:肺亞段切除術、肺段切除術、肺結節、肺癌、肺部腫瘤、非小細胞肺癌。
1.2 文獻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 涉及有關肺亞段切除術和肺段切除術的所有RCT及回顧性研究;② 納入對象:經病理確診為直徑≤2 cm且磨玻璃成分≥50%的肺部小結節或Ⅰa期非小細胞肺癌并行肺亞段切除術或肺段切除術患者;③ 干預措施:試驗組患者行肺亞段切除術,對照組患者行肺段切除術,并詳細描述兩種手術方法;④ 結局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引流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術中切緣寬度、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⑤ 英文或中文文獻。
1.2.2 排除標準
① 系統綜述或 Meta 分析、會議摘要、信件或評論、病例報告等文獻;② 患者或干預措施不符合的臨床研究以及單臂試驗;③ 不符合或較少提及研究結局指標的文獻;④ 重復發表的研究。
1.3 文獻篩選與數據提取
由兩名研究者(張金龍和林兆昊)獨立按照已設定檢索策略檢索文獻,逐一閱讀文獻的標題和摘要,排除明顯不滿足納入標準條件的文獻,最后通過閱讀全文篩選符合標準的文獻。然后,兩名研究者仔細交叉核對納入資料,若遇分歧,通過討論或與參加本研究的中高年資醫師協商解決。提取文獻資料主要包括:① 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第一作者、發表時間、研究類型、分組、患者總數、性別、平均年齡、病理類型、手術方式、腫瘤大小;② 結局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引流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術中切緣寬度、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
1.4 納入文獻質量評價
隊列研究的質量評價均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進行評估,該量表由8個條目組成,總分為9分。其中,≥7分為高質量文獻,5~6分為中等質量文獻,<5分為低質量文獻。文獻質量評估由兩名研究者獨立完成,若有分歧,則通過討論或與第三方協商解決。
1.5 統計學分析
利用RevMan 5.4軟件對所納入文獻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二分類變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連續性變量采用平均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CI表示。在進行異質性檢驗后對效應量進行合并。若各研究之間異質性較小(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反之,則表明研究間異質性較大,采用以下方法進行異質性來源分析:① 嚴格按照PICO原則納入文獻;② 利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③ 采用敏感性分析將異質性較高的文獻剔除。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流程及結果
本Meta分析根據預先設計的檢索策略從各數據庫檢索共獲得文獻210篇,通過EndNote 9.0剔除重復文獻后,保留79篇,再通過閱讀題目及摘要后獲得文獻26篇。最終通過仔細閱讀全文,納入15篇回顧性隊列研究[8-22]。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文獻質量評價
所納入的15篇文獻[8-22]共包含

2.3 Meta 分析結果
2.3.1 手術時間
納入15項研究[8-22],共計

2.3.2 術中出血量
納入15項研究[8-22],共計
2.3.3 術后住院時間
納入10項研究[9-10,13,16-22],共計
2.3.4 術后引流時間
納入13項研究[8-14,16-20,22],共計
2.3.5 淋巴結清掃個數
納入11項研究[9-14,16-19,21],共計
2.3.6 術中切緣寬度
納入10項研究[8,10-12,14-18,21],共計
2.3.7 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
納入15項研究[8-22],共計
2.3.8 復發率
納入8項研究[8,10,13,16,19-22],共計
2.3.9 亞組分析
在使用單孔VATS手術方案中,肺亞段切除術與肺段切除術相比,具有更少的術中出血量、更短的術后住院時間和術后引流時間,以及更低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P<0.05);但兩種手術方式的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術中腫瘤的切緣寬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在使用三孔VATS手術方案中,肺亞段切除術僅在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較肺段切除術有明顯優勢(P=0.02),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敏感性分析
我們對研究的結局指標進行了逐一排除單個研究并進行合并,其結果無明顯變化,表明此研究Meta分析結果穩定;見表4。

2.5 發表偏倚分析
采用RevMan 5.4軟件對各個結局指標進行漏斗圖繪制,發現各研究均分布在漏斗圖兩側,表明本研究的發表偏倚較小,以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為例繪制漏斗圖見圖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低劑量螺旋CT的不斷普及和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肺部GGN在體檢時被檢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肺葉切除術加淋巴結清掃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早期肺癌的標準術式[3]。然而隨著外科微創理念的發展,亞肺葉切除術逐漸受到外科醫生的重視。在亞肺葉切除術中以肺段甚至肺亞段為基本單元的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更是現代精準外科微創理念發展的趨勢。JCOG0802/WJOG4607L試驗[4]結果證明了肺段切除具有與肺葉切除相似的療效。隨著3D-CTBA技術的逐漸成熟,臨床醫師可更精準地把握肺部支氣管、動靜脈血管之間的關系,明確肺結節所屬的肺段結構,從而更精確地規劃手術路徑,做到精準切除[23-24]。與肺葉切除術相比,肺段及肺亞段切除可以更多地保留肺功能,從而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25]。肺楔形切除術適用于周圍實質較小的肺結節,而肺段切除術可以切除位置更深的肺部小結節[26]。此外,肺楔形切除術由于不能保證足夠的切緣,所以其復發率較高[27]。而肺段切除術可以更好地規避這一點。段間平面的識別方法主要包括“膨脹萎陷法”和“染色法”兩大類[28]。由于肺段解剖結構復雜,血管以及支氣管變異程度大,因此肺亞段切除術要求術者對解剖結構把握更為精細,操作水平更為精準。這就導致其在臨床上的開發和應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所以有關肺亞段切除術的療效與安全性尚未得到統一結果。
由于肺亞段解剖結構復雜,需要辨認和分離的肺亞段小支氣管及細小動靜脈分支多,因此需要更長的手術時間。但本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手術時間方面肺段切除術組與肺亞段切除術組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因為所納入的研究中,隨著部分外科醫生對肺亞段解剖結構認識逐漸深入以及學習曲線的縮短,肺亞段切除術的手術時間也隨之縮短[29]。這也可能是納入的研究異質性較大的原因。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單孔與三孔VATS的手術時間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在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和術后引流時間方面肺段切除術組與肺亞段切除術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單孔VATS操作時肺亞段切除術組比肺段切除術組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引流時間更短。這可能是因為肺亞段切除肺內創面更小且由于其所處理的氣管和血管屬于段分支,因此在發生損傷時更易止血,使引流時間縮短。在處理亞段靜脈時,只需切除對應結構的部分靜脈,對回流產生的影響較小,促使肺組織的結構和功能更接近生理狀態,這使患者更容易康復,術后住院時間縮短。但由于肺亞段的小支氣管和動靜脈繁多細小且容易發生解剖變異,因此在操作時也容易出現損傷。這是我們所納入研究異質性大的原因之一[30]。在淋巴結清掃個數方面,肺亞段切除術組比肺段切除術組淋巴結清掃個數略少,原因可能在于肺亞段組患者臨床分期較早,在術中快速冰凍病理診斷條件下,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淋巴結進行清掃,從而減少淋巴瘺等并發癥的發生。研究結果表明,肺亞段切除術組可獲得與肺段切除術組相同的切緣寬度。目前臨床的普遍觀點認為,肺段手術的切緣寬度應大于腫瘤直徑或腫瘤邊緣2 cm[31],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肺亞段組獲得了與肺段組同樣的安全手術切緣。切緣寬度是預防局部復發的重要因素,在納入的研究中,兩組手術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肺亞段切除可達到與肺段切除相同的安全性,該結果與Song等[32]的研究結果相似。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是反映短期療效的重要指標,所納入研究的并發癥主要包括漏氣、肺炎、肺不張、呼吸困難、乳糜胸、咯血、心律失常等。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存在明顯差異,肺亞段組的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肺段組。通過亞組分析我們發現,無論采用單孔還是三孔VATS,肺亞段切除都可以明顯降低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筆者認為,這可能與肺亞段切除創傷小、操作精細,并保留了更多肺組織等因素有關。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1)所納入的研究均為回顧性隊列研究,會產生不可避免的選擇性偏倚,缺乏大樣本的高質量RCT驗證;(2)納入研究間異質性較大;(3)所納入的文獻均是對兩種術式近期療效的比較,肺亞段切除術的長期生存獲益目前尚不明確;(4)納入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可能會引起結果的偏倚。
綜上所述,通過對納入文獻進行Meta分析,我們發現:肺亞段切除術可達到與肺段切除術相似的療效,且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低。在安全性方面,肺亞段切除可達到與肺段切除相近的切緣范圍。VATS亞組分析結果提示,單孔VATS肺亞段切除在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引流時間方面更具優勢。本研究旨在為肺亞段切除提供一定的臨床循證依據,為胸外科醫生提供可能的手術思路。然而,目前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更高質量的RCT證實本研究結果。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張金龍負責論文設計,實施研究,數據整理與分析,論文撰寫與修改;林兆昊、閔衛潤負責論文審核與修改;曹煒、李浩篪、柏啟州負責數據整理與分析;董信春、茍云久負責論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