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嵇光年, 朱傳榮, 王紹闖, 周玲玲, 吳金聲. 減重手術后身體成分變化及有效體重減輕的預測因素分析.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4): 414-420. doi: 10.7507/1007-9424.20231104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在世界范圍內肥胖已成為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2]顯示,中國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比例超過50%。肥胖往往與健康問題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異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和多囊卵巢綜合征,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和病死率增加[3]。目前治療重度肥胖最有效的方法是減重手術,其中最常采用的是胃袖狀切除術(sleeve gastrectomy,SG)和Roux-en-Y胃旁路術(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4],均可實現持續的體重減輕,肥胖相關并發癥也能得到相應改善[5-6]。體重減輕是減重手術的主要目標,然而并不是每例患者都能獲得預期的體重減輕。因此,若能在術前預測減重手術的成功對于患者選擇及圍術期管理均很重要,可以達到更好預期。減重手術后的體重減輕指標如脂體重和去脂體重,它們在減重手術后的前3個月變化最為明顯[7-8]。其中,去脂體重是一種重要的活性代謝組織,包括肌肉、骨骼、其他非脂肪組織等身體成分,若這些組織損失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和體重反彈[9-10]。因此,對減重手術后身體成分變化的監測有一定意義。另外,有多項研究[11-13]報道,身體成分指標骨骼肌質量、去脂體重百分比等與體重下降有關,甚至有一定的預測體重下降的價值。目前關于減重手術后體重減輕的身體成分預測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YGB后的高加索人群。基于此,本研究中旨在評估中國肥胖患者SG術后短期體重減輕的身體成分預測因素,尤其是肢體成分。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的納入和排除標準
本研究納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間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簡稱“我院”)接受SG手術治療的肥胖患者。納入標準:① 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② 年齡18~65歲;③ 首次行SG手術。排除標準:① 接受其他減重手術或其他復雜腹部手術的患者;② 有嚴重合并癥,如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風、惡性腫瘤或其他嚴重胃腸道疾病;③ 酒精或藥物依賴;④ 不穩定的精神疾病;⑤ 依從性差,未配合術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同時獲得每例患者的書面知情同意。
1.2 手術方法
所有手術均由同一醫生團隊進行,按照標準程序[14]操作。手術采用4孔法,主要步驟如下:將胃大彎與胃底完全游離,置入36 Fr胃內支撐管,使用直線切割閉合器在距幽門2~4 cm處向上切割,直至距離His角1.5 cm處,完全切除胃底和胃大彎,最終形成一約60~80 mL的管狀胃,退出胃內支撐管,胃切緣行連續加固縫合。
1.3 數據收集
在術前1 d(簡稱“術前”)及術后第1、3、6、12個月時收集每例患者的人體體格測量學指標、實驗室檢查及身體成分數據并記錄在數據庫中。① 人體體格測量學指標包括:體重、BMI、腰圍、臀圍、腰臀比,總體重減少百分比(percentage total weight loss,%TWL)和多余體重減少百分比(percentage excess weight loss,%EWL)。② 代謝指標包括: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尿酸。③ 身體成分指標包括:總水分、蛋白質、礦物質、(全身、軀干及四肢)脂體重、脂體重百分比、(全身、軀干及四肢)去脂體重和去脂體重百分比、骨骼肌質量、內臟脂肪面積、肥胖度及基礎代謝率。其中身體成分指標檢測采用生物電阻抗法(InBody 720,拜斯倍斯有限公司,首爾,韓國), 要求患者遵守以下標準化條件[15]:晨起空腹,測量前12 h不運動,24 h不飲酒,保持水分平衡和安靜狀態,穿輕薄衣服,光腳站在儀器上,雙手握住電極進行測量各身體成分指標;%TWL及%EWL計算方法分別是“%TWL =(基線體重–術后體重)/初始體重×100%”和“%EWL =(基線體重–術后體重)/(基線體重–理想體重)×100%”。BMI=25 kg/m2為理想體重,%EWL≥50%為有效減重。脂體重百分比=脂體重/體重×100%,去脂體重百分比=去脂體重/體重×100%,肥胖度=體重/標準體重×100%,其標準體重=身高(m)2×標準BMI(男22 kg/m2,女21 kg/m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連續變量用均值±標準差(x±s)描述并用配對t檢驗,分類變量用頻數和百分比描述并使用卡方(χ2)檢驗、Fisher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對有統計學意義或臨床專業角度認為有意義的指標納入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符合研究條件的肥胖患者170例,女131例、男39例;年齡18~56歲、(31.2±7.3)歲;術前體重74.3~194.0 kg、(109.0±23.5 )kg;BMI 30.2~59.4 kg/m2、(39.3±6.8)kg/m2。由于部分患者未能參加所有時間點的隨訪,因而存在一定的隨訪缺失。術后第1個月時隨訪157例(92.4%),第3個月時隨訪145例(85.3%),第6個月時隨訪126例(74.1%),第12個月時隨訪107例(62.9%)。
2.1 肥胖患者SG術后人體體格測量學指標及代謝指標變化情況
肥胖患者SG術后人體體格測量學指標及代謝指標變化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① 術后各時間點時的人體體格測量學指標,如體重、BMI、腰圍、臀圍、腰臀比均較基線(術前)值明顯降低(P<0.05)且呈持續降低趨勢(P<0.05),同時%TWL和%EWL指標呈持續升高趨勢(P<0.05);② 術后各個時間點時的脂質代謝指標如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及尿酸,除了第6和12個月時的總膽固醇指標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第1個月時尿酸較術前呈現一過性升高(P<0.05)之外,其他指標在術后各時間點均較基線(術前)值明顯降低(P<0.05)且呈降低趨勢。

2.2 SG術后肥胖患者身體成分變化情況
肥胖患者SG術后身體成分變化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術后各時間點時 [除了術后第3、6、12個月時左和右下肢去脂體重百分比(P>0.05)外]的所有身體成分參數均較基線(術前)值明顯降低(P<0.05)且部分身體成分指標如(左和右上肢、左和右下肢及軀干)脂體重、脂體重百分比、內臟脂肪面積和肥胖度在術后1年內呈持續下降趨勢(P<0.05),而總水分、礦物質、總體去脂體重、(右上肢、左上肢、軀干)去脂體重百分比和基礎代謝率在術后各時間點變化不明顯且保持穩定(P>0.05)。蛋白質、(左上肢和左下肢)去脂體重、(左下肢)去脂體重百分比術后第3個月較術后第1個月明顯下降(P<0.05)以后趨于穩定(P>0.05)。然而,由于脂體重和去脂體重的減少程度不同,雙下肢去脂體重百分比在第1個月時較術前明顯下降(P<0.05),第3個月時較術前第1個月上升(P<0.05),隨后又保持穩定(P>0.05)。

2.3 影響有效減重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結果
本研究隨訪結果發現,至術后第3個月時有93例患者達到有效減重標準(平均%EWL≥50%),52例患者尚未達有效減重標準。分析了達有效減重和未達有效減重患者在各因素方面比較的差異,結果發現,二者在術前體重、BMI、腰圍、臀圍、總水分、蛋白質、(總體、右上肢、右下肢、左上肢、左下肢、軀干)脂體重、總體脂體重百分比、(總體和右上肢、右下肢、左上肢、左下肢、軀干)去脂體重、骨骼肌質量、內臟脂肪面積、肥胖度及基礎代謝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右下肢的脂體重越小,達到有效減重的概率更高 [回歸系數為–0.794,標準誤為0.225,Wald χ2值為12.424,OR(95%CI)=0.452(0.290,0.703),P<0.001],繪制右下肢脂體重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圖1),其曲線下面積(95%CI)為0.782(0.672,0.893),其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為0.679和0.792,最佳截斷值為7.35 kg。


3 討論
隨著減重手術的發展,SG已成為最常用的手術方式[16]。與RYGB相比,SG不僅具有良好的減重效果,能緩解代謝相關疾病,而且并發癥相對較少,病死率較低[17]。本研究結果發現,人體體格測量參數和脂質代謝指標在SG術后均得到改善,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術后總體呈下降趨勢,與身體成分變化趨勢比較一致。有研究者[18]指出,體脂、體內水分、肌肉量、蛋白質水平與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關。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發現,與基線(術前)值相比,SG術后第1個月時的尿酸水平呈現一過性升高。有文獻[19]也報道,SG術后第1個月時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發生率分別為18.8%和7.1%,在本身無高尿酸血癥的患者中術后第1個月時分別有6.8%和5.1%出現高尿酸血癥和痛風,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蛋白質飲食中嘌呤含量高、飲水量少及代謝物排泄減少所致。
減輕體質量是減重手術最重要的目標及結果之一,在術后早期即可觀察到減重效果。在Barzin等[20]的研究中發現,去脂體重和脂體重的損失大多發生在術后前3個月。本研究中也發現,在SG術后第3個月時%EWL均值為58.9%,即達到了有效減重的標準,達到有效減重標準患者超過60%(達64%),而蛋白質、去脂體重、骨骼肌質量等指標僅在術后的前3個月下降明顯(P<0.05),此后保持穩定;其他脂肪相關指標如脂體重、脂體重百分比、內臟脂肪面積、肥胖度等在術后12個月內均呈持續下降趨勢(P<0.05)。同樣,Ma?moun等[21]報道,體重減輕是由于早期去脂體重和脂體重的等效減少,而長期的脂體重損失是減重的主要原因;此外,有研究者[12, 22-23]指出,去脂體重在術后第1個月時的損失量相當于隨后11個月內損失的總量,提示早期干預措施對減少去脂體重的損失至關重要。去脂體重的減少可能是由于飲食限制和蛋白質攝入不足,從而導致代謝不良,這在術后的3~6個月是不可避免的。去脂體重對于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攝取、維持基礎代謝率、肌肉力量以及身體的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減重手術后的前3個月要多注意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營養補充以及身體活動,以限制去脂體重的損失[24]。根據指南[4],患者每日應攝入足夠蛋白量(60~80 g/d),而且針對性地補充蛋白質(最多1.5 g/kg理想體質量)。本研究中患者可能存在蛋白質補充不足、缺乏鍛煉等情況,個體差異也應被考慮其中。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術前右下肢的脂體重是有效體重減輕的重要影響因素,其最佳截斷值為7.35 kg。早期減重效果與基線時右下肢的脂體重密切相關,術前脂體重越低,早期減重效果越好;左下肢脂體重影響早期減重效果不明顯,可能與雙下肢肢體成分的細微差異有關。有研究[25]結果顯示,運動員和普通大學生在四肢的身體成分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且2組內均觀察到形體不對稱,即左右腿在肢體成分上存在不對稱。此外,Bahadori等[11]報道基線骨骼肌質量、頸圍以及RYGB術后第1個月多余BMI的減少可以預測手術后6個月時的%EWL;Gerken等[26]發現,術前握力可預測術后身體成分,而術前相位角可預測減重手術后的體重減輕情況。然而本研究團隊是第1次發現局部身體成分對減重效果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總之,從本研究結果提示,減重手術能顯著改善肥胖患者體格測量學指標、脂質代謝指標,并在短期內達到有效的體重減輕。減重術后,從全身到四肢和軀干的身體成份發生了變化,且發現右下肢脂體重與術后短期有效體重減輕密切相關。但是對本研究中結論需客觀看待,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回顧性研究,樣本來源于單中心且樣本量相對較小;其次,體質量減輕的預測指標來源于短期療效,而且隨訪不完全,對長期療效的預測存在一定局限性。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嵇光年負責設計文章,實施研究,收集數據,統計分析,文章撰寫及修改;朱傳榮負責文獻查詢,構建框架,參與手術及患者管理;王紹闖參與手術并對文章內容進行審閱;周玲玲對患者進行隨訪,并記錄隨訪資料;吳金聲設計文章,手術指導并實施,對文章給予指導性意見并對最終文稿進行審閱。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文編號:JS-2022-002-01)。
在世界范圍內肥胖已成為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2]顯示,中國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比例超過50%。肥胖往往與健康問題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異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和多囊卵巢綜合征,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和病死率增加[3]。目前治療重度肥胖最有效的方法是減重手術,其中最常采用的是胃袖狀切除術(sleeve gastrectomy,SG)和Roux-en-Y胃旁路術(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4],均可實現持續的體重減輕,肥胖相關并發癥也能得到相應改善[5-6]。體重減輕是減重手術的主要目標,然而并不是每例患者都能獲得預期的體重減輕。因此,若能在術前預測減重手術的成功對于患者選擇及圍術期管理均很重要,可以達到更好預期。減重手術后的體重減輕指標如脂體重和去脂體重,它們在減重手術后的前3個月變化最為明顯[7-8]。其中,去脂體重是一種重要的活性代謝組織,包括肌肉、骨骼、其他非脂肪組織等身體成分,若這些組織損失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和體重反彈[9-10]。因此,對減重手術后身體成分變化的監測有一定意義。另外,有多項研究[11-13]報道,身體成分指標骨骼肌質量、去脂體重百分比等與體重下降有關,甚至有一定的預測體重下降的價值。目前關于減重手術后體重減輕的身體成分預測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YGB后的高加索人群。基于此,本研究中旨在評估中國肥胖患者SG術后短期體重減輕的身體成分預測因素,尤其是肢體成分。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的納入和排除標準
本研究納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間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簡稱“我院”)接受SG手術治療的肥胖患者。納入標準:① 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② 年齡18~65歲;③ 首次行SG手術。排除標準:① 接受其他減重手術或其他復雜腹部手術的患者;② 有嚴重合并癥,如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風、惡性腫瘤或其他嚴重胃腸道疾病;③ 酒精或藥物依賴;④ 不穩定的精神疾病;⑤ 依從性差,未配合術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同時獲得每例患者的書面知情同意。
1.2 手術方法
所有手術均由同一醫生團隊進行,按照標準程序[14]操作。手術采用4孔法,主要步驟如下:將胃大彎與胃底完全游離,置入36 Fr胃內支撐管,使用直線切割閉合器在距幽門2~4 cm處向上切割,直至距離His角1.5 cm處,完全切除胃底和胃大彎,最終形成一約60~80 mL的管狀胃,退出胃內支撐管,胃切緣行連續加固縫合。
1.3 數據收集
在術前1 d(簡稱“術前”)及術后第1、3、6、12個月時收集每例患者的人體體格測量學指標、實驗室檢查及身體成分數據并記錄在數據庫中。① 人體體格測量學指標包括:體重、BMI、腰圍、臀圍、腰臀比,總體重減少百分比(percentage total weight loss,%TWL)和多余體重減少百分比(percentage excess weight loss,%EWL)。② 代謝指標包括: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尿酸。③ 身體成分指標包括:總水分、蛋白質、礦物質、(全身、軀干及四肢)脂體重、脂體重百分比、(全身、軀干及四肢)去脂體重和去脂體重百分比、骨骼肌質量、內臟脂肪面積、肥胖度及基礎代謝率。其中身體成分指標檢測采用生物電阻抗法(InBody 720,拜斯倍斯有限公司,首爾,韓國), 要求患者遵守以下標準化條件[15]:晨起空腹,測量前12 h不運動,24 h不飲酒,保持水分平衡和安靜狀態,穿輕薄衣服,光腳站在儀器上,雙手握住電極進行測量各身體成分指標;%TWL及%EWL計算方法分別是“%TWL =(基線體重–術后體重)/初始體重×100%”和“%EWL =(基線體重–術后體重)/(基線體重–理想體重)×100%”。BMI=25 kg/m2為理想體重,%EWL≥50%為有效減重。脂體重百分比=脂體重/體重×100%,去脂體重百分比=去脂體重/體重×100%,肥胖度=體重/標準體重×100%,其標準體重=身高(m)2×標準BMI(男22 kg/m2,女21 kg/m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連續變量用均值±標準差(x±s)描述并用配對t檢驗,分類變量用頻數和百分比描述并使用卡方(χ2)檢驗、Fisher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對有統計學意義或臨床專業角度認為有意義的指標納入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符合研究條件的肥胖患者170例,女131例、男39例;年齡18~56歲、(31.2±7.3)歲;術前體重74.3~194.0 kg、(109.0±23.5 )kg;BMI 30.2~59.4 kg/m2、(39.3±6.8)kg/m2。由于部分患者未能參加所有時間點的隨訪,因而存在一定的隨訪缺失。術后第1個月時隨訪157例(92.4%),第3個月時隨訪145例(85.3%),第6個月時隨訪126例(74.1%),第12個月時隨訪107例(62.9%)。
2.1 肥胖患者SG術后人體體格測量學指標及代謝指標變化情況
肥胖患者SG術后人體體格測量學指標及代謝指標變化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① 術后各時間點時的人體體格測量學指標,如體重、BMI、腰圍、臀圍、腰臀比均較基線(術前)值明顯降低(P<0.05)且呈持續降低趨勢(P<0.05),同時%TWL和%EWL指標呈持續升高趨勢(P<0.05);② 術后各個時間點時的脂質代謝指標如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及尿酸,除了第6和12個月時的總膽固醇指標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第1個月時尿酸較術前呈現一過性升高(P<0.05)之外,其他指標在術后各時間點均較基線(術前)值明顯降低(P<0.05)且呈降低趨勢。

2.2 SG術后肥胖患者身體成分變化情況
肥胖患者SG術后身體成分變化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術后各時間點時 [除了術后第3、6、12個月時左和右下肢去脂體重百分比(P>0.05)外]的所有身體成分參數均較基線(術前)值明顯降低(P<0.05)且部分身體成分指標如(左和右上肢、左和右下肢及軀干)脂體重、脂體重百分比、內臟脂肪面積和肥胖度在術后1年內呈持續下降趨勢(P<0.05),而總水分、礦物質、總體去脂體重、(右上肢、左上肢、軀干)去脂體重百分比和基礎代謝率在術后各時間點變化不明顯且保持穩定(P>0.05)。蛋白質、(左上肢和左下肢)去脂體重、(左下肢)去脂體重百分比術后第3個月較術后第1個月明顯下降(P<0.05)以后趨于穩定(P>0.05)。然而,由于脂體重和去脂體重的減少程度不同,雙下肢去脂體重百分比在第1個月時較術前明顯下降(P<0.05),第3個月時較術前第1個月上升(P<0.05),隨后又保持穩定(P>0.05)。

2.3 影響有效減重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結果
本研究隨訪結果發現,至術后第3個月時有93例患者達到有效減重標準(平均%EWL≥50%),52例患者尚未達有效減重標準。分析了達有效減重和未達有效減重患者在各因素方面比較的差異,結果發現,二者在術前體重、BMI、腰圍、臀圍、總水分、蛋白質、(總體、右上肢、右下肢、左上肢、左下肢、軀干)脂體重、總體脂體重百分比、(總體和右上肢、右下肢、左上肢、左下肢、軀干)去脂體重、骨骼肌質量、內臟脂肪面積、肥胖度及基礎代謝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右下肢的脂體重越小,達到有效減重的概率更高 [回歸系數為–0.794,標準誤為0.225,Wald χ2值為12.424,OR(95%CI)=0.452(0.290,0.703),P<0.001],繪制右下肢脂體重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圖1),其曲線下面積(95%CI)為0.782(0.672,0.893),其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為0.679和0.792,最佳截斷值為7.35 kg。


3 討論
隨著減重手術的發展,SG已成為最常用的手術方式[16]。與RYGB相比,SG不僅具有良好的減重效果,能緩解代謝相關疾病,而且并發癥相對較少,病死率較低[17]。本研究結果發現,人體體格測量參數和脂質代謝指標在SG術后均得到改善,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術后總體呈下降趨勢,與身體成分變化趨勢比較一致。有研究者[18]指出,體脂、體內水分、肌肉量、蛋白質水平與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關。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發現,與基線(術前)值相比,SG術后第1個月時的尿酸水平呈現一過性升高。有文獻[19]也報道,SG術后第1個月時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發生率分別為18.8%和7.1%,在本身無高尿酸血癥的患者中術后第1個月時分別有6.8%和5.1%出現高尿酸血癥和痛風,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蛋白質飲食中嘌呤含量高、飲水量少及代謝物排泄減少所致。
減輕體質量是減重手術最重要的目標及結果之一,在術后早期即可觀察到減重效果。在Barzin等[20]的研究中發現,去脂體重和脂體重的損失大多發生在術后前3個月。本研究中也發現,在SG術后第3個月時%EWL均值為58.9%,即達到了有效減重的標準,達到有效減重標準患者超過60%(達64%),而蛋白質、去脂體重、骨骼肌質量等指標僅在術后的前3個月下降明顯(P<0.05),此后保持穩定;其他脂肪相關指標如脂體重、脂體重百分比、內臟脂肪面積、肥胖度等在術后12個月內均呈持續下降趨勢(P<0.05)。同樣,Ma?moun等[21]報道,體重減輕是由于早期去脂體重和脂體重的等效減少,而長期的脂體重損失是減重的主要原因;此外,有研究者[12, 22-23]指出,去脂體重在術后第1個月時的損失量相當于隨后11個月內損失的總量,提示早期干預措施對減少去脂體重的損失至關重要。去脂體重的減少可能是由于飲食限制和蛋白質攝入不足,從而導致代謝不良,這在術后的3~6個月是不可避免的。去脂體重對于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攝取、維持基礎代謝率、肌肉力量以及身體的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減重手術后的前3個月要多注意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營養補充以及身體活動,以限制去脂體重的損失[24]。根據指南[4],患者每日應攝入足夠蛋白量(60~80 g/d),而且針對性地補充蛋白質(最多1.5 g/kg理想體質量)。本研究中患者可能存在蛋白質補充不足、缺乏鍛煉等情況,個體差異也應被考慮其中。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術前右下肢的脂體重是有效體重減輕的重要影響因素,其最佳截斷值為7.35 kg。早期減重效果與基線時右下肢的脂體重密切相關,術前脂體重越低,早期減重效果越好;左下肢脂體重影響早期減重效果不明顯,可能與雙下肢肢體成分的細微差異有關。有研究[25]結果顯示,運動員和普通大學生在四肢的身體成分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且2組內均觀察到形體不對稱,即左右腿在肢體成分上存在不對稱。此外,Bahadori等[11]報道基線骨骼肌質量、頸圍以及RYGB術后第1個月多余BMI的減少可以預測手術后6個月時的%EWL;Gerken等[26]發現,術前握力可預測術后身體成分,而術前相位角可預測減重手術后的體重減輕情況。然而本研究團隊是第1次發現局部身體成分對減重效果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總之,從本研究結果提示,減重手術能顯著改善肥胖患者體格測量學指標、脂質代謝指標,并在短期內達到有效的體重減輕。減重術后,從全身到四肢和軀干的身體成份發生了變化,且發現右下肢脂體重與術后短期有效體重減輕密切相關。但是對本研究中結論需客觀看待,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回顧性研究,樣本來源于單中心且樣本量相對較小;其次,體質量減輕的預測指標來源于短期療效,而且隨訪不完全,對長期療效的預測存在一定局限性。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嵇光年負責設計文章,實施研究,收集數據,統計分析,文章撰寫及修改;朱傳榮負責文獻查詢,構建框架,參與手術及患者管理;王紹闖參與手術并對文章內容進行審閱;周玲玲對患者進行隨訪,并記錄隨訪資料;吳金聲設計文章,手術指導并實施,對文章給予指導性意見并對最終文稿進行審閱。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文編號:JS-202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