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甲狀腺腫瘤診治理念的提升和規范化診治進程的推進,我國甲狀腺腫瘤的5年生存率由2003年的67.5%上升至2015年的84.3%。隨著我國近些年對于晚期甲狀腺癌治療手段的不斷豐富,中早期甲狀腺癌規范治療體系的逐步完善,多學科協作手段和理念的不斷增強,科學統計的正規化,甲狀腺腫瘤的生存率持續提升。我們仍需思考:未來中國甲狀腺學科發展的出路和核心動力?需正確看待國內甲狀腺學科發展的“繁華”階段,積極審視我國甲狀腺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
引用本文: 高明, 李大鵬. 關注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以研究促進中國甲狀腺學科高質量發展.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11): 1286-1288. doi: 10.7507/1007-9424.20240411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中國甲狀腺腫瘤學科在近20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國甲狀腺腫瘤診治理念的提升和規范化診治的進程實現了大幅度跨越。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甲狀腺腫瘤診治水平也切實得到了有效提高:我國甲狀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顯著提高,5年生存率由2003年的67.5%上升至2015年的84.3%[1]。盡管與國外發達國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隨著我國近些年對于晚期甲狀腺癌治療手段的不斷豐富,中早期甲狀腺癌規范治療體系的逐步完善,多學科協作手段和理念的不斷增強,科學統計的正規化,甲狀腺腫瘤的生存率持續提升。另外,甲狀腺外科干預手段的多樣性也得到了豐富,內科及核醫學科腫瘤治療手段亦不斷細化,突出業績有目共睹。過去的20年,是我國甲狀腺學科專業迅速提升、快速拉進與世界高水平診療距離的關鍵20年。中國甲狀腺癌診治的體量和規范化程度在國際化舞臺上初步嶄露頭角。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仍需思考:未來中國甲狀腺學科發展的出路和核心動力?思考未來10年中國甲狀腺學者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是否仍然與前20年相同,還是需要另辟蹊徑?需正確看待國內甲狀腺學科發展的“繁華”階段,積極審視我國甲狀腺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
1 注重學科整體發展,全面打造醫、教、研、防的閉環學科建設
中國甲狀腺學者經過20余年不懈努力,在甲狀腺癌的外科指征與手術范圍、規范化治療、晚期甲狀腺癌治療手段、術后疾病監測與隨訪等方面有了質的飛躍。我國相關領域專家和學組牽頭制定并發布20余篇共識或指南,體系化總結、規范了常見甲狀腺診療過程中的思路和細節,大大提升了甲狀腺專業醫生的從業規范性。在臨床工作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當規范化進程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應更加推崇學術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學科發展并非只靠臨床體系建設,也需要基礎醫學和基礎研究、預防醫學和流行病學統計、優秀人才建設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和提升,豐富甲狀腺學科的體系厚度。應當承認的是,我國基礎醫學研究與國外相比仍然較弱,重大原創性研究仍然相對較少,這也限制了中國知識產權成果的轉化和輸出,大多數先進技術和治療原研藥仍然是西方主導。因此,加強對學科整體提升的必要性的認知,從多維度打造學科相關基礎建設,是我們學科體系建立的重要基石。
2 鼓勵以創新技術與創新研究為核心動力,推動學科精準診療
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認知過程,旨在將甲狀腺腫瘤生物學行為認知得更加清晰、精準,探索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模式,并形成更加完備的學科體系。甲狀腺學科發展離不開新的研究成果的支撐。只有不斷以研究促新發現,才能實現豐富學科體系和基礎的目的。如何將這些研究做好,努力方向至關重要。筆者認為以下方面的創新性研究將是學科重要的研究方向。
2.1 優于現有診療模式的臨床探索研究及治療的階段性科學把控研究
類似于乳腺癌NSABP協作組在乳腺癌領域設計的幾個里程碑式的臨床研究,甲狀腺腫瘤學科同樣需要能夠改變現有或優化提升現有診療方式的突破性研究。例如對于接受單側腺葉切除及預防性中央區淋巴結清掃的極低危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促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的必要性和程度;晚期甲狀腺癌靶向治療何時用藥,何時停藥,維持劑量應當如何確定;局部晚期甲狀腺癌新輔助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多手段聯合應用的可行性研究;碘治療在低危復發風險患者中的治療意義及劑量問題;甲狀腺癌患者復發風險分層體系中更多判斷指標等等。
2.2 基于新檢測和診療技術的創新研究
目前基礎醫學的發展尤為迅速,這得益于新的檢測手段、檢測技術和治療技術的不斷更迭。例如免疫學的進步衍生出的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的出現,使得難治性白血病的治療進入了全新的時代;PD-1/PD-L1的免疫治療思路也就此打開;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出現,將細胞內微觀變化以高通量測序方式呈現,甲狀腺癌常見基因突變與生物學行為的關聯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如何將甲狀腺腫瘤特點與時俱進地與最新的技術手段聯系并開展研究十分重要。
2.3 源于臨床實踐的基礎醫學研究及轉化研究
甲狀腺癌基礎醫學研究目前在國內相對薄弱,盡管文章數量在逐年遞增,但高水平、原創性的基礎研究較少。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基礎醫學研究及可向臨床轉化的基礎研究亦較少。呼吁臨床醫生可以與高水平基礎醫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甲狀腺癌未知領域多多打造“中國發現”。
2.4 基于隊列的循證醫學研究
由于參與人群數目較大,這部分研究往往以高分文章形式發表于國際著名雜志,提供給讀者更多的切實的臨床證據。我國腫瘤學者目前正在逐步縮小此方面的差距,但國內甲狀腺學科多中心隊列研究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5 基于大數據驅動的探索研究
目前各種數據庫資源越來越多,生物信息學研究成為尋找研究方向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國內一些腫瘤中心的數據挖掘研究已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研究結果提供了一系列后續可挖掘的研究契機。希望國內學者不止步于發表文章、拔得頭籌,更希望在日后能夠在此基礎上開展更多的原創性實驗研究。
3 讓世界看到更多國人高水平的研究,唱響中國聲音
我國病例數在全球占相當大的比重[2],但國際學者在綜述或撰寫指南時援引中國的數據卻不多。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國內學者的英文論文撰寫意識稍弱,未能及時向國際公開我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沒有開展非常嚴格的前瞻性臨床研究項目。例如,在我國制定的指南和共識中,大多醫學證據援引自國外的文獻或數據,這些數據產生于國外的報道,一些重要概念的首次提出也并非中國學者的首創。2023年Lancet雜志主刊再次以“thyroid cancer”為題刊文,綜述了近10年甲狀腺癌的進展和目前發展問題[3]。文章綜述提到各個國家提出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彩超分辨辦法以減少不必要的手術。文中提到的結果確切的研究來自:哥倫比亞、意大利、日本、韓國和美國。就彩超術前的診斷主題,國內學者其實早已經紛紛推出了適合國人的TI-RADS(甲狀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分級,做出了很多工作,但大多是中文文獻。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2022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甲狀腺癌位列全球癌癥發病率第7位,全球范圍內共821 173例甲狀腺癌患者,其中新發病例466 000余例,而中國就占了一半以上;甲狀腺癌發病率在女性癌癥患者中排名第5,且女性患者的發病率是男性的4倍[4]。我國女性甲狀腺癌發病人數占世界女性人口發病人數的37.2%,男性甲狀腺癌發病人數占世界男性人口發病人數的38.9%[5]。然而我國學者在甲狀腺癌領域發表論文的數量和引用率卻不能與我國患病人數占國際比重相匹配。在醫學網站“Citexs”以“thyroid cancer”為關鍵詞搜索,進行不完全統計發現,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間的文獻有 34 898 篇,文獻年均發文量3 173篇;2021年達到年發文量頂峰4 267篇,2020增長率最高,為16.8%,提示該領域的研究處于快速上升階段。其中美國10 194篇,占29.2%;中國 6 591篇,占18.9%;意大利2 506篇,占7.2%。盡管我國學者發表文章數量較多,但在2014至2024年間,全球在甲狀腺癌研究領域發文量前20的國家研究機構,前3名均為美國機構;發文量前20名中:美國占大多數,韓國有5家,而中國只有2家。以作者計算,來自美國13人,意大利 6人,韓國有4人;但遺憾的是,發文量前30名的學者中,并無我國學者。這些數據說明,我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聲不僅需要數量,更需要高質量的臨床數據與研究報道。欲同步下一個10年甲狀腺腫瘤學科發展的先進國家,應拿出更多詳實、科學、可靠且巧妙設計的研究數據及結果,推動甲狀腺腫瘤學科的發展。
4 小結
中國甲狀腺學科經歷了高速發展的20年,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拉進與國外總體診治水平距離并部分領先的同時,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未來10年甲狀腺學科的發展模式。以高水平、高質量的扎實醫學研究,為學科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珍貴依據,讓中國數據和中國學者的研究在國際上發出更強的學科和學術聲音。我們應堅定以科研提升作為學科發展宗旨,為健康中國貢獻應有的學科力量。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高明,提供文章寫作思路;李大鵬,文章撰寫與修改。
中國甲狀腺腫瘤學科在近20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國甲狀腺腫瘤診治理念的提升和規范化診治的進程實現了大幅度跨越。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甲狀腺腫瘤診治水平也切實得到了有效提高:我國甲狀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顯著提高,5年生存率由2003年的67.5%上升至2015年的84.3%[1]。盡管與國外發達國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隨著我國近些年對于晚期甲狀腺癌治療手段的不斷豐富,中早期甲狀腺癌規范治療體系的逐步完善,多學科協作手段和理念的不斷增強,科學統計的正規化,甲狀腺腫瘤的生存率持續提升。另外,甲狀腺外科干預手段的多樣性也得到了豐富,內科及核醫學科腫瘤治療手段亦不斷細化,突出業績有目共睹。過去的20年,是我國甲狀腺學科專業迅速提升、快速拉進與世界高水平診療距離的關鍵20年。中國甲狀腺癌診治的體量和規范化程度在國際化舞臺上初步嶄露頭角。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仍需思考:未來中國甲狀腺學科發展的出路和核心動力?思考未來10年中國甲狀腺學者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是否仍然與前20年相同,還是需要另辟蹊徑?需正確看待國內甲狀腺學科發展的“繁華”階段,積極審視我國甲狀腺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
1 注重學科整體發展,全面打造醫、教、研、防的閉環學科建設
中國甲狀腺學者經過20余年不懈努力,在甲狀腺癌的外科指征與手術范圍、規范化治療、晚期甲狀腺癌治療手段、術后疾病監測與隨訪等方面有了質的飛躍。我國相關領域專家和學組牽頭制定并發布20余篇共識或指南,體系化總結、規范了常見甲狀腺診療過程中的思路和細節,大大提升了甲狀腺專業醫生的從業規范性。在臨床工作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當規范化進程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應更加推崇學術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學科發展并非只靠臨床體系建設,也需要基礎醫學和基礎研究、預防醫學和流行病學統計、優秀人才建設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和提升,豐富甲狀腺學科的體系厚度。應當承認的是,我國基礎醫學研究與國外相比仍然較弱,重大原創性研究仍然相對較少,這也限制了中國知識產權成果的轉化和輸出,大多數先進技術和治療原研藥仍然是西方主導。因此,加強對學科整體提升的必要性的認知,從多維度打造學科相關基礎建設,是我們學科體系建立的重要基石。
2 鼓勵以創新技術與創新研究為核心動力,推動學科精準診療
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認知過程,旨在將甲狀腺腫瘤生物學行為認知得更加清晰、精準,探索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模式,并形成更加完備的學科體系。甲狀腺學科發展離不開新的研究成果的支撐。只有不斷以研究促新發現,才能實現豐富學科體系和基礎的目的。如何將這些研究做好,努力方向至關重要。筆者認為以下方面的創新性研究將是學科重要的研究方向。
2.1 優于現有診療模式的臨床探索研究及治療的階段性科學把控研究
類似于乳腺癌NSABP協作組在乳腺癌領域設計的幾個里程碑式的臨床研究,甲狀腺腫瘤學科同樣需要能夠改變現有或優化提升現有診療方式的突破性研究。例如對于接受單側腺葉切除及預防性中央區淋巴結清掃的極低危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促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的必要性和程度;晚期甲狀腺癌靶向治療何時用藥,何時停藥,維持劑量應當如何確定;局部晚期甲狀腺癌新輔助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多手段聯合應用的可行性研究;碘治療在低危復發風險患者中的治療意義及劑量問題;甲狀腺癌患者復發風險分層體系中更多判斷指標等等。
2.2 基于新檢測和診療技術的創新研究
目前基礎醫學的發展尤為迅速,這得益于新的檢測手段、檢測技術和治療技術的不斷更迭。例如免疫學的進步衍生出的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的出現,使得難治性白血病的治療進入了全新的時代;PD-1/PD-L1的免疫治療思路也就此打開;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出現,將細胞內微觀變化以高通量測序方式呈現,甲狀腺癌常見基因突變與生物學行為的關聯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如何將甲狀腺腫瘤特點與時俱進地與最新的技術手段聯系并開展研究十分重要。
2.3 源于臨床實踐的基礎醫學研究及轉化研究
甲狀腺癌基礎醫學研究目前在國內相對薄弱,盡管文章數量在逐年遞增,但高水平、原創性的基礎研究較少。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基礎醫學研究及可向臨床轉化的基礎研究亦較少。呼吁臨床醫生可以與高水平基礎醫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甲狀腺癌未知領域多多打造“中國發現”。
2.4 基于隊列的循證醫學研究
由于參與人群數目較大,這部分研究往往以高分文章形式發表于國際著名雜志,提供給讀者更多的切實的臨床證據。我國腫瘤學者目前正在逐步縮小此方面的差距,但國內甲狀腺學科多中心隊列研究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5 基于大數據驅動的探索研究
目前各種數據庫資源越來越多,生物信息學研究成為尋找研究方向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國內一些腫瘤中心的數據挖掘研究已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研究結果提供了一系列后續可挖掘的研究契機。希望國內學者不止步于發表文章、拔得頭籌,更希望在日后能夠在此基礎上開展更多的原創性實驗研究。
3 讓世界看到更多國人高水平的研究,唱響中國聲音
我國病例數在全球占相當大的比重[2],但國際學者在綜述或撰寫指南時援引中國的數據卻不多。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國內學者的英文論文撰寫意識稍弱,未能及時向國際公開我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沒有開展非常嚴格的前瞻性臨床研究項目。例如,在我國制定的指南和共識中,大多醫學證據援引自國外的文獻或數據,這些數據產生于國外的報道,一些重要概念的首次提出也并非中國學者的首創。2023年Lancet雜志主刊再次以“thyroid cancer”為題刊文,綜述了近10年甲狀腺癌的進展和目前發展問題[3]。文章綜述提到各個國家提出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彩超分辨辦法以減少不必要的手術。文中提到的結果確切的研究來自:哥倫比亞、意大利、日本、韓國和美國。就彩超術前的診斷主題,國內學者其實早已經紛紛推出了適合國人的TI-RADS(甲狀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分級,做出了很多工作,但大多是中文文獻。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2022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甲狀腺癌位列全球癌癥發病率第7位,全球范圍內共821 173例甲狀腺癌患者,其中新發病例466 000余例,而中國就占了一半以上;甲狀腺癌發病率在女性癌癥患者中排名第5,且女性患者的發病率是男性的4倍[4]。我國女性甲狀腺癌發病人數占世界女性人口發病人數的37.2%,男性甲狀腺癌發病人數占世界男性人口發病人數的38.9%[5]。然而我國學者在甲狀腺癌領域發表論文的數量和引用率卻不能與我國患病人數占國際比重相匹配。在醫學網站“Citexs”以“thyroid cancer”為關鍵詞搜索,進行不完全統計發現,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間的文獻有 34 898 篇,文獻年均發文量3 173篇;2021年達到年發文量頂峰4 267篇,2020增長率最高,為16.8%,提示該領域的研究處于快速上升階段。其中美國10 194篇,占29.2%;中國 6 591篇,占18.9%;意大利2 506篇,占7.2%。盡管我國學者發表文章數量較多,但在2014至2024年間,全球在甲狀腺癌研究領域發文量前20的國家研究機構,前3名均為美國機構;發文量前20名中:美國占大多數,韓國有5家,而中國只有2家。以作者計算,來自美國13人,意大利 6人,韓國有4人;但遺憾的是,發文量前30名的學者中,并無我國學者。這些數據說明,我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聲不僅需要數量,更需要高質量的臨床數據與研究報道。欲同步下一個10年甲狀腺腫瘤學科發展的先進國家,應拿出更多詳實、科學、可靠且巧妙設計的研究數據及結果,推動甲狀腺腫瘤學科的發展。
4 小結
中國甲狀腺學科經歷了高速發展的20年,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拉進與國外總體診治水平距離并部分領先的同時,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未來10年甲狀腺學科的發展模式。以高水平、高質量的扎實醫學研究,為學科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珍貴依據,讓中國數據和中國學者的研究在國際上發出更強的學科和學術聲音。我們應堅定以科研提升作為學科發展宗旨,為健康中國貢獻應有的學科力量。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高明,提供文章寫作思路;李大鵬,文章撰寫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