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普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壽命延長,肝臟疾病成為其重要致死因素之一。肝臟移植是終末期肝臟疾病的有效治療手段,但是HIV/AIDS肝臟移植在國內仍處于發展初期,尚缺乏相關的臨床診療規范,因此制定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肝臟移植圍術期管理的多中心專家共識”。本專家共識旨在規范和優化HIV/AIDS肝臟移植的診療流程,為國內HIV/AIDS肝臟移植提供了系統指導,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和多學科協作。在此共識中,明確了HIV/AIDS肝臟移植患者的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強調了術前供者和受者的全面評估,包括感染控制、免疫功能監測以及合并癥管理;術中方面,提出了術中操作規范及防范職業暴露的策略;術后方面,強調抗病毒治療、免疫抑制個體化管理及并發癥監測,確保患者順利恢復和長期生存;遠期隨訪管理重點,包括定期檢查肝功能、免疫狀態及HIV相關指標,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隨著臨床經驗的不斷豐富及臨床研究的進展,本共識將不斷更新。
引用本文: 趙東, 唐建信, 王普森, 闕偉濤, 方泰石, 黃一鳴, 張毅, 何云, 吳強, 張桂梅, 鄭虹, 高偉, 郭文治, 傅志仁, 栗光明, 汪守平, 孔凌祥, 楊家印, 鐘林.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肝臟移植圍術期管理的多中心專家共識.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5, 32(1): 9-14. doi: 10.7507/1007-9424.20250106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全球呈廣泛流行態勢,成為一種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1-2]。肝臟疾病(簡稱“肝病”)已成為HIV感染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隨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普及,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預期壽命顯著延長[3-4],肝臟相關并發癥問題愈發凸顯。雖然肝臟移植是治療終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5],但是HIV/AIDS肝臟移植目前在國內開展仍較少,尚無診療規范,不少移植中心仍將此列為移植禁忌證,甚至談“艾”色變,對于HIV/AIDS患者的肝臟移植手術及圍術期管理經驗較為缺乏。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在HIV/AIDS肝臟移植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6-8]。為了規范和優化 HIV/AIDS肝臟移植的診斷與治療流程、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生存率以及促進多學科團隊協作,我們組織了國內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經充分討論與論證后制定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肝臟移植圍術期管理的多中心專家共識”(以下簡稱“本共識”),為國內各大移植中心開展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及圍術期管理提供參考。
1 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1.1 適應證
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受者的適應證包括:① 終末期良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失代償期,急性或慢性或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謝性肝病等;② 肝臟惡性腫瘤,主要包括原發性肝癌,符合米蘭標準、UCSF(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標準或杭州標準[9-10]。
1.2 禁忌證
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受者的禁忌證包括:① 合并嚴重感染伴循環不穩定者;② HIV 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者;③ 合并嚴重精神障礙者(排除肝性腦病);④ 惡性腫瘤伴大血管侵犯或遠處轉移者[11-12]。⑤ 由于移植術后感染風險高,國外部分移植中心將術前CD4+ T淋巴細胞計數<100個/μL列入手術禁忌證,但本共識團隊的醫療中心發現術前CD4+ T淋巴細胞計數<100個/μL的肝臟移植受者術后恢復良好,圍術期并無重癥感染,因此認為此點尚需更多的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對此進行驗證[6]。
2 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供者的評估及選擇
2.1 供者的評估
術前應對供者進行詳細評估。評估的項目主要包括:供者的死亡原因、循環是否穩定(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類型及劑量)、入住重癥監護病房的時間、病原學篩查結果(包括外周血、肺泡灌洗液、尿液等標本的病原學培養及宏基因組二代測序檢查結果)、肝臟超聲造影或增強CT檢查結果等。
2.2 供者的選擇
① 對于合并全身嚴重感染(尤其是肺部或血流感染)的供者,及時依據病原學結果給予針對性抗感染治療,以降低術后受者感染發生率。但對于無法控制的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藥菌感染者及活動性肺結核供者,建議及時放棄捐獻[13-14]。② 對于合并HIV感染的潛在供者,在器官捐獻倫理委員會的指導下,可以將器官捐獻給HIV感染/AIDS受者[15],但拒絕捐獻給非HIV感染受者。此類捐獻與移植在歐美國家開展較普遍,國內開展較少,國內大部分移植中心仍然將HIV感染供者列為器官捐獻禁忌。本共識團隊認為,國內需要加強此領域工作,推動政策或法規落地。此類器官捐獻標準可參考非HIV感染的供者,但要通過倫理審查,并做好知情同意。
3 HIV/AIDS肝臟移植受者的術前評估及治療
3.1 受者的術前評估
在肝臟移植手術前,需要對HIV/AIDS受者進行詳細評估。包括:① 詳細了解HIV感染病史,包括感染途徑、確診時間、ART情況(藥物種類、劑量、治療時間、療效、不良反應等)。② 檢測HIV載量、CD4+ T 淋巴細胞計數、CD4+/CD8+ T 淋巴細胞計數比值等免疫學指標,評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狀態。③ 篩查HIV/AIDS相關并發癥,包括各種機會性感染(肺部感染、結核桿菌感染、真菌感染等)、惡性腫瘤(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等,確保患者在肝臟移植手術前HIV/AIDS病情能得到最佳控制。
3.2 受者的術前治療
3.2.1 術前藥物干預
對于合并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受者,盡早給予抗病毒治療,使病毒能夠及時得到控制。對于HIV感染受者在確診后,建議盡快啟用ART方案以控制病毒復制,使機體免疫系統盡早得到重建,減少移植術后的感染發生風險及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風險[16-17]。
3.2.2 術前心理建設
術前需要對受者本人及其家屬進行心理健康教育[18-19],使他們正確認識HIV感染或AIDS疾病或此類患者群體,并且需要向他們詳細介紹肝臟移植手術的過程、風險、預后及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以減輕他們對手術的恐懼和焦慮情緒,提高他們對手術的認知度和依從性。
4 HIV/AIDS肝臟移植的手術方式選擇及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防范策略
4.1 肝臟移植手術方式選擇
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方式與普通肝臟移植手術方式類似,可以采用經典原位肝臟移植,也可以選擇(改良)背馱式肝臟移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20]。
4.2 職業暴露的防范策略
4.2.1 避免針刺傷的發生
在吻合血管時,要求盡可能做到邊距、間距均一,確保開放血流后吻合口不滲血,這樣就會減少在深部進行過多的縫合操作,以避免針刺傷發生。
4.2.2 供肝修整至關重要
對于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對供肝的修整至關重要,尤其肝臟背面的修整。對于下腔靜脈后壁及左或右肝靜脈的分支斷端建議逐一縫扎處理,盡量避免單一絲線結扎,因為一旦絲線結脫落,縫扎位置較深,容易發生職業暴露。
4.2.3 手術醫師及器械護士的自我保護措施
① 對于上臺的手術醫師及器械護士的著裝要求:穿防水腳套、防水手術衣、雙層手套和防護面罩或眼罩。② 銳利器械傳遞要求:護士在傳遞縫針和刀片時,首先要將此放置在器械盤里,隨后手術醫生自己伸手去取;手術醫生操作結束后,要將縫針、刀片等銳器放回器械盤里,最后由護士收回。③ 手術中使用密閉吸引裝置,盡量減少體液的濺出風險。④ 若一旦發生職業暴露,應立即按照各醫療機構院感防控要求進行處理,包括局部處理、上報、檢測、預防性用藥、健康隨訪、心理疏導等。⑤ 關于醫護人員在術前是否需要提前口服ART藥物進行預防阻斷,目前尚無指南推薦;筆者團隊不推薦術前進行ART藥物預防阻斷處理,關鍵在于術中注意職業暴露防范。
5 HIV/AIDS肝臟移植術后的管理
5.1 一般監護治療
① 肝臟移植術后患者需要入住重癥監護病房,待病情穩定后及時撤除呼吸機,以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撤除呼吸機后,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協助患者咳痰;鼓勵患者盡早進行深呼吸和咳嗽訓練,預防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癥。② 術后準確記錄患者的出入量,包括尿液量、胃液量、腹腔引流液量、輸液量等,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根據患者的出入量情況和生化指標檢查結果,合理調整輸液速度和補液成分[21-22]。
5.2 抗病毒及抗感染治療
肝臟移植術后應盡快啟動高效ART方案和抗肝炎病毒治療,同時建議選擇具有強效抗病毒活性、良好耐受性和低耐藥性的口服藥物組合[23-24]。HIV/AIDS患者肝臟移植術后感染風險高,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具體措施:① 根據所在醫療單位病原學流行病學特點、手術情況、受者的病史、免疫狀態和供者感染情況,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② 加強對受者感染癥狀的監測,如發熱、寒戰、切口紅腫疼痛、咳嗽咳痰、腹痛腹瀉等,若一旦發現則應及時進行病原學檢測并及早處理。
5.3 抗排斥反應治療
肝臟移植手術中使用巴利昔單抗和甲潑尼龍進行免疫誘導治療,術后第3天即開始使用免疫抑制劑,常用的免疫抑制劑包括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甲潑尼龍等[6]。具體措施:①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免疫抑制治療方案,密切監測免疫抑制劑的血藥濃度,使它維持在有效治療范圍內,同時避免藥物濃度過高導致的不良反應[25]。② 注意免疫抑制劑與ART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26-27],定期監測患者的HIV載量和CD4+ T淋巴細胞計數,根據監測結果調整ART方案,確保抗病毒治療的效果不受影響,同時維持受者的免疫功能穩定。
5.4 營養支持治療
① 對于消化道無明顯病變且神志清楚的受者,肝臟移植術后鼓勵患者盡早經口進食流質食物,少食多餐,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腸道細菌移位[28]。② 對于術后合并精神神經癥狀者,可留置鼻腸管以便盡早進行腸內營養支持。③ 對于合并消化道病變或接受膽腸吻合的受者,術后早期可通過腸外營養途徑為受者提供足夠的營養支持。
5.5 并發癥監測及處理措施
5.5.1 排斥反應
密切觀察患者有無排斥反應的癥狀和體征,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必要時進行肝臟穿刺活檢,早期診斷排斥反應。一旦確診為排斥反應,應及時調整免疫抑制治療方案。
5.5.2 血管并發癥
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影像學檢查方式定期監測肝動脈、門靜脈和肝靜脈的血流情況,觀察有無血管狹窄、血栓形成等血管相關并發癥,若一旦發現,則應根據受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血管介入治療、再次手術等[29]。
5.5.3 膽管并發癥
若患者留有膽道T管,可通過T管觀察受者的膽汁引流情況,包括膽汁的顏色、量和性狀。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密切關注有無膽紅素水平升高、谷氨酰轉肽酶升高等膽管并發癥的表現。若懷疑有膽管狹窄、膽漏等并發癥,則可通過膽道磁共振水成像、膽管造影等檢查明確診斷,同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內鏡下治療、手術修復等。
5.5.4 其他并發癥
注意觀察患者有無消化道出血、急性腎損傷、精神神經癥狀等其他并發癥發生,若有發生則及時采取相應的診斷和治療措施[30-31]。
6 HIV/AIDS肝臟移植術后的隨訪管理
HIV/AIDS肝臟移植受者與普通肝臟移植受者一樣均可以獲得長期生存,但是HIV/AIDS肝臟移植受者仍然有發生排斥反應的可能,因此需要制定詳細的長期隨訪計劃,平衡免疫,降低感染與排斥反應發生的風險。隨診復查內容主要包括:肝功能檢查、HIV相關指標檢查、免疫抑制劑血藥濃度監測、腹部超聲或CT檢查等。
通過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早期發現并處理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可以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隨訪時間一般為肝臟移植術后 1~3個月內每周復查1次,3~6個月內每2周復查1次,6個月后每個月復查1次,以后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延長復查的間隔時間[32-33]。
7 HIV/AIDS肝臟移植患者的隱私保護
由于HIV/AIDS患者是社會關注度很高的特殊群體,他們對自身信息的保護要求極高。因此,建議從門診到住院的每一個環節必須做好保護措施,比如:門診一人一診室看診、住院部床頭卡不顯示HIV/AIDS相關信息、查房時不在家屬面前討論有關HIV/AIDS病情等;患者出院后,其所有住院信息由專人專管。
8 總結
盡管HIV/AIDS肝臟移植目前在國內開展仍較少,但前期研究結果提示HIV/AIDS肝臟移植受者與普通肝臟移植受者一樣均可以獲得長期生存。此共識明確了HIV/AIDS肝臟移植患者的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強調術前供者和受者的全面評估,重點提出了圍術期管理策略,旨在規范和優化HIV/AIDS肝臟移植的診療流程,推動該領域的發展和多學科協作。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肝臟移植圍術期管理的多中心專家共識》編審委員會成員名單
主審專家
嚴律南 盧洪洲 楊家印 鐘 林
編委會成員
鐘 林 楊家印 高 偉 栗光明 郭文治 傅志仁 鄭 虹 何 云 孔凌祥 趙 東 唐建信 王普森 闕偉濤 方泰石 黃一鳴 張 毅 吳 強 張桂梅
執筆專家
鐘 林 趙 東 唐建信 楊家印 栗光明 高 偉 孔凌祥 汪守平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全球呈廣泛流行態勢,成為一種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1-2]。肝臟疾病(簡稱“肝病”)已成為HIV感染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隨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普及,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預期壽命顯著延長[3-4],肝臟相關并發癥問題愈發凸顯。雖然肝臟移植是治療終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5],但是HIV/AIDS肝臟移植目前在國內開展仍較少,尚無診療規范,不少移植中心仍將此列為移植禁忌證,甚至談“艾”色變,對于HIV/AIDS患者的肝臟移植手術及圍術期管理經驗較為缺乏。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在HIV/AIDS肝臟移植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6-8]。為了規范和優化 HIV/AIDS肝臟移植的診斷與治療流程、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生存率以及促進多學科團隊協作,我們組織了國內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經充分討論與論證后制定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肝臟移植圍術期管理的多中心專家共識”(以下簡稱“本共識”),為國內各大移植中心開展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及圍術期管理提供參考。
1 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1.1 適應證
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受者的適應證包括:① 終末期良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失代償期,急性或慢性或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謝性肝病等;② 肝臟惡性腫瘤,主要包括原發性肝癌,符合米蘭標準、UCSF(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標準或杭州標準[9-10]。
1.2 禁忌證
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受者的禁忌證包括:① 合并嚴重感染伴循環不穩定者;② HIV 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者;③ 合并嚴重精神障礙者(排除肝性腦病);④ 惡性腫瘤伴大血管侵犯或遠處轉移者[11-12]。⑤ 由于移植術后感染風險高,國外部分移植中心將術前CD4+ T淋巴細胞計數<100個/μL列入手術禁忌證,但本共識團隊的醫療中心發現術前CD4+ T淋巴細胞計數<100個/μL的肝臟移植受者術后恢復良好,圍術期并無重癥感染,因此認為此點尚需更多的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對此進行驗證[6]。
2 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供者的評估及選擇
2.1 供者的評估
術前應對供者進行詳細評估。評估的項目主要包括:供者的死亡原因、循環是否穩定(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類型及劑量)、入住重癥監護病房的時間、病原學篩查結果(包括外周血、肺泡灌洗液、尿液等標本的病原學培養及宏基因組二代測序檢查結果)、肝臟超聲造影或增強CT檢查結果等。
2.2 供者的選擇
① 對于合并全身嚴重感染(尤其是肺部或血流感染)的供者,及時依據病原學結果給予針對性抗感染治療,以降低術后受者感染發生率。但對于無法控制的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藥菌感染者及活動性肺結核供者,建議及時放棄捐獻[13-14]。② 對于合并HIV感染的潛在供者,在器官捐獻倫理委員會的指導下,可以將器官捐獻給HIV感染/AIDS受者[15],但拒絕捐獻給非HIV感染受者。此類捐獻與移植在歐美國家開展較普遍,國內開展較少,國內大部分移植中心仍然將HIV感染供者列為器官捐獻禁忌。本共識團隊認為,國內需要加強此領域工作,推動政策或法規落地。此類器官捐獻標準可參考非HIV感染的供者,但要通過倫理審查,并做好知情同意。
3 HIV/AIDS肝臟移植受者的術前評估及治療
3.1 受者的術前評估
在肝臟移植手術前,需要對HIV/AIDS受者進行詳細評估。包括:① 詳細了解HIV感染病史,包括感染途徑、確診時間、ART情況(藥物種類、劑量、治療時間、療效、不良反應等)。② 檢測HIV載量、CD4+ T 淋巴細胞計數、CD4+/CD8+ T 淋巴細胞計數比值等免疫學指標,評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狀態。③ 篩查HIV/AIDS相關并發癥,包括各種機會性感染(肺部感染、結核桿菌感染、真菌感染等)、惡性腫瘤(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等,確保患者在肝臟移植手術前HIV/AIDS病情能得到最佳控制。
3.2 受者的術前治療
3.2.1 術前藥物干預
對于合并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受者,盡早給予抗病毒治療,使病毒能夠及時得到控制。對于HIV感染受者在確診后,建議盡快啟用ART方案以控制病毒復制,使機體免疫系統盡早得到重建,減少移植術后的感染發生風險及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風險[16-17]。
3.2.2 術前心理建設
術前需要對受者本人及其家屬進行心理健康教育[18-19],使他們正確認識HIV感染或AIDS疾病或此類患者群體,并且需要向他們詳細介紹肝臟移植手術的過程、風險、預后及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以減輕他們對手術的恐懼和焦慮情緒,提高他們對手術的認知度和依從性。
4 HIV/AIDS肝臟移植的手術方式選擇及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防范策略
4.1 肝臟移植手術方式選擇
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方式與普通肝臟移植手術方式類似,可以采用經典原位肝臟移植,也可以選擇(改良)背馱式肝臟移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20]。
4.2 職業暴露的防范策略
4.2.1 避免針刺傷的發生
在吻合血管時,要求盡可能做到邊距、間距均一,確保開放血流后吻合口不滲血,這樣就會減少在深部進行過多的縫合操作,以避免針刺傷發生。
4.2.2 供肝修整至關重要
對于HIV/AIDS肝臟移植手術,對供肝的修整至關重要,尤其肝臟背面的修整。對于下腔靜脈后壁及左或右肝靜脈的分支斷端建議逐一縫扎處理,盡量避免單一絲線結扎,因為一旦絲線結脫落,縫扎位置較深,容易發生職業暴露。
4.2.3 手術醫師及器械護士的自我保護措施
① 對于上臺的手術醫師及器械護士的著裝要求:穿防水腳套、防水手術衣、雙層手套和防護面罩或眼罩。② 銳利器械傳遞要求:護士在傳遞縫針和刀片時,首先要將此放置在器械盤里,隨后手術醫生自己伸手去取;手術醫生操作結束后,要將縫針、刀片等銳器放回器械盤里,最后由護士收回。③ 手術中使用密閉吸引裝置,盡量減少體液的濺出風險。④ 若一旦發生職業暴露,應立即按照各醫療機構院感防控要求進行處理,包括局部處理、上報、檢測、預防性用藥、健康隨訪、心理疏導等。⑤ 關于醫護人員在術前是否需要提前口服ART藥物進行預防阻斷,目前尚無指南推薦;筆者團隊不推薦術前進行ART藥物預防阻斷處理,關鍵在于術中注意職業暴露防范。
5 HIV/AIDS肝臟移植術后的管理
5.1 一般監護治療
① 肝臟移植術后患者需要入住重癥監護病房,待病情穩定后及時撤除呼吸機,以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撤除呼吸機后,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協助患者咳痰;鼓勵患者盡早進行深呼吸和咳嗽訓練,預防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癥。② 術后準確記錄患者的出入量,包括尿液量、胃液量、腹腔引流液量、輸液量等,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根據患者的出入量情況和生化指標檢查結果,合理調整輸液速度和補液成分[21-22]。
5.2 抗病毒及抗感染治療
肝臟移植術后應盡快啟動高效ART方案和抗肝炎病毒治療,同時建議選擇具有強效抗病毒活性、良好耐受性和低耐藥性的口服藥物組合[23-24]。HIV/AIDS患者肝臟移植術后感染風險高,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具體措施:① 根據所在醫療單位病原學流行病學特點、手術情況、受者的病史、免疫狀態和供者感染情況,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② 加強對受者感染癥狀的監測,如發熱、寒戰、切口紅腫疼痛、咳嗽咳痰、腹痛腹瀉等,若一旦發現則應及時進行病原學檢測并及早處理。
5.3 抗排斥反應治療
肝臟移植手術中使用巴利昔單抗和甲潑尼龍進行免疫誘導治療,術后第3天即開始使用免疫抑制劑,常用的免疫抑制劑包括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甲潑尼龍等[6]。具體措施:①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免疫抑制治療方案,密切監測免疫抑制劑的血藥濃度,使它維持在有效治療范圍內,同時避免藥物濃度過高導致的不良反應[25]。② 注意免疫抑制劑與ART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26-27],定期監測患者的HIV載量和CD4+ T淋巴細胞計數,根據監測結果調整ART方案,確保抗病毒治療的效果不受影響,同時維持受者的免疫功能穩定。
5.4 營養支持治療
① 對于消化道無明顯病變且神志清楚的受者,肝臟移植術后鼓勵患者盡早經口進食流質食物,少食多餐,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腸道細菌移位[28]。② 對于術后合并精神神經癥狀者,可留置鼻腸管以便盡早進行腸內營養支持。③ 對于合并消化道病變或接受膽腸吻合的受者,術后早期可通過腸外營養途徑為受者提供足夠的營養支持。
5.5 并發癥監測及處理措施
5.5.1 排斥反應
密切觀察患者有無排斥反應的癥狀和體征,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必要時進行肝臟穿刺活檢,早期診斷排斥反應。一旦確診為排斥反應,應及時調整免疫抑制治療方案。
5.5.2 血管并發癥
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影像學檢查方式定期監測肝動脈、門靜脈和肝靜脈的血流情況,觀察有無血管狹窄、血栓形成等血管相關并發癥,若一旦發現,則應根據受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血管介入治療、再次手術等[29]。
5.5.3 膽管并發癥
若患者留有膽道T管,可通過T管觀察受者的膽汁引流情況,包括膽汁的顏色、量和性狀。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密切關注有無膽紅素水平升高、谷氨酰轉肽酶升高等膽管并發癥的表現。若懷疑有膽管狹窄、膽漏等并發癥,則可通過膽道磁共振水成像、膽管造影等檢查明確診斷,同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內鏡下治療、手術修復等。
5.5.4 其他并發癥
注意觀察患者有無消化道出血、急性腎損傷、精神神經癥狀等其他并發癥發生,若有發生則及時采取相應的診斷和治療措施[30-31]。
6 HIV/AIDS肝臟移植術后的隨訪管理
HIV/AIDS肝臟移植受者與普通肝臟移植受者一樣均可以獲得長期生存,但是HIV/AIDS肝臟移植受者仍然有發生排斥反應的可能,因此需要制定詳細的長期隨訪計劃,平衡免疫,降低感染與排斥反應發生的風險。隨診復查內容主要包括:肝功能檢查、HIV相關指標檢查、免疫抑制劑血藥濃度監測、腹部超聲或CT檢查等。
通過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早期發現并處理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可以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隨訪時間一般為肝臟移植術后 1~3個月內每周復查1次,3~6個月內每2周復查1次,6個月后每個月復查1次,以后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延長復查的間隔時間[32-33]。
7 HIV/AIDS肝臟移植患者的隱私保護
由于HIV/AIDS患者是社會關注度很高的特殊群體,他們對自身信息的保護要求極高。因此,建議從門診到住院的每一個環節必須做好保護措施,比如:門診一人一診室看診、住院部床頭卡不顯示HIV/AIDS相關信息、查房時不在家屬面前討論有關HIV/AIDS病情等;患者出院后,其所有住院信息由專人專管。
8 總結
盡管HIV/AIDS肝臟移植目前在國內開展仍較少,但前期研究結果提示HIV/AIDS肝臟移植受者與普通肝臟移植受者一樣均可以獲得長期生存。此共識明確了HIV/AIDS肝臟移植患者的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強調術前供者和受者的全面評估,重點提出了圍術期管理策略,旨在規范和優化HIV/AIDS肝臟移植的診療流程,推動該領域的發展和多學科協作。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肝臟移植圍術期管理的多中心專家共識》編審委員會成員名單
主審專家
嚴律南 盧洪洲 楊家印 鐘 林
編委會成員
鐘 林 楊家印 高 偉 栗光明 郭文治 傅志仁 鄭 虹 何 云 孔凌祥 趙 東 唐建信 王普森 闕偉濤 方泰石 黃一鳴 張 毅 吳 強 張桂梅
執筆專家
鐘 林 趙 東 唐建信 楊家印 栗光明 高 偉 孔凌祥 汪守平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