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高攀, 李寧, 郭淑芬, 牛凈姿, 崔朝勃, 王金榮. 吸氣努力對下腔靜脈內徑變異度的影響.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4, 23(7): 465-469. doi: 10.7507/1671-6205.20240303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評估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IVC)內徑及其隨呼吸的變異度已經成為評估休克患者容量狀態、預測液體反應性的一種方法,可以預測機械通氣患者是否存在液體反應性[1-2]。然而薈萃分析顯示,IVC內徑變異度預測液體反應性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在自主通氣患者中,陰性結果不能排除存在液體反應性[3],主要是因為用力呼吸時,胸腔內壓與潮氣量很難量化[4]。自主呼吸時IVC內徑變異度用于預測液體反應性的有效性尚未達成共識,也沒有權威研究分析不同吸氣努力與IVC內徑變異度之間的量化關系,僅有一項針對健康志愿者的研究定性分析了膈肌運動與吸氣努力的關系,呼吸越深膈肌運動幅度越大,IVC內徑變異度越明顯,但與容量狀態無關;表淺呼吸可降低IVC預測液體反應性的敏感性,而用力呼吸則降低預測特異性[5]。如果能夠對自主吸氣努力程度進行量化,并據此觀察IVC內徑變異度的變化趨勢,將對今后相關研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本研究以健康志愿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吸氣努力與IVC內徑變異度之間的量化關系并建立生理預測模型,為后期研究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橫斷面調查2022年10月—2023年5月在醫院工作、學習的健康成年志愿者,包括醫務人員、醫學生和后勤人員。入組標準:年齡≥18歲,既往體健;能夠配合平臥位,完成超聲檢查;能夠理解研究過程及操作步驟,配合完成肺功能檢查。排除標準:妊娠;目前有心肺或腹腔臟器疾病者;存在慢性心肺疾病者;近期有咳嗽、喘憋、胸悶、氣促等呼吸系統癥狀者,不能配合肺功能檢測者;不能理解試驗內容,依從性較差者;1個月內胸腔或腹腔手術者;外周血管疾病及狹窄。剔除標準:超聲圖像不清晰;局部解剖結構異常影響測量。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標準,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號2021-1-026),并獲得受試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參考本研究組既往報道方法[6],受試者吸氣量通過肺功能儀獲得,在進行肺功能檢查的同時,超聲測量IVC內徑并實時記錄相關數據。檢查當天受試者避免飲用濃茶、咖啡、碳酸飲料,檢查前2 h避免進食過多,檢查前1 h避免吸煙,安靜休息15 min后開始檢查。肺功能及超聲篩查均由同一受過專業培訓、經驗豐富的高年資研究者完成,實時保存圖像和記錄數據。
1.2.1 肺功能檢查
使用便攜式肺功能儀(日本杰斯特101)測量受試者平靜呼吸、中等力量呼吸和最大用力呼吸時的吸氣量,用于評價吸氣努力。操作者先借助視頻教程交待研究過程及注意事項,囑練習平靜呼吸、最大力量呼吸和中等力量呼吸三種模式,中等力量呼吸要求介于平靜呼吸和最大力量呼吸之間,自由選擇呼吸力量,待達到標準后正式開始檢測。(1)受試者取平臥位,研究者將肺功能儀校準調零后,給受試者夾上鼻夾,含上口套,受試者手握傳感器,開始平靜呼吸,待3~5次平穩呼吸后,囑最大力量吸氣和最大力量呼氣,充分呼氣后回到平靜呼吸,測量結束得到受試者的平靜吸氣量(Vt1)和最大吸氣量(Vt3);(2)受試者休息5 min后,再次將肺功能儀校準調零,經口平靜呼氣末作中等力量吸氣,緩慢呼氣至全部呼出,回到平靜呼吸,得到中等力量吸氣量(Vt2);(3)每種呼吸模式均測量3次,吸氣量取平均值,然后按照理想體重進行標準化處理,如吸氣量600 mL,理想體重60 kg,標準化后吸氣量為10 mL/kg理想體重。
1.2.2 超聲檢查
肺功能檢查同時,使用床旁超聲(美國索諾聲,M-turbo)測量受試者IVC內徑。將相控陣探頭置于受試者劍突下方,探頭標識點朝向受試者左側,清晰顯示四腔心切面,將右心房搖至屏幕中央,逆時針旋轉探頭90。,完整顯示IVC長軸切面,將深度調整為可完整顯示IVC的最淺深度。切面標準:清晰顯示IVC匯入右心房,肝靜脈匯入IVC;完整顯示IVC全長,靜脈前后壁清晰銳利。測量方法:二維模式下,距離IVC匯入右心房入口的遠端2 cm處,分別在吸氣末和呼氣末凍結圖像,垂直于IVC長軸,測量內膜到內膜的距離。呼氣末時內徑最大即IVC呼氣末,吸氣末時內徑最小即IVC吸氣末,IVC內徑變異度=(IVC呼氣末–IVC吸氣末)/IVC呼氣末×100%[7]。
1.3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指標:記錄所有受試者Vt1、Vt2和Vt3,并按照理想體重進行標準化處理;每種呼吸狀態下的IVC吸氣末和IVC呼氣末,并計算IVC內徑變異度。
次要觀察指標:記錄受試者年齡、性別、身高、實際體重,按照公式計算理想體重:男性理想體重(kg)=50 + [身高(cm)–152.4] × 0.91;女性理想體重(kg)=45.5 + [身高(cm)–152.4] × 0.91。
1.4 統計學方法
根據PASS11.0軟件計算樣本量,檢驗水準α取0.05,檢驗效能1–β取0.8,根據預試驗估測相關系數0.40,計算樣本量為46例。考慮到20%的樣本流失率,目標樣本量定為55例。應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不同吸氣狀態下吸氣量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IVC內徑變異度與吸氣量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應用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和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ROC curve,AUC)來分析吸氣量對吸氣努力的預測能力。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受試者的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篩查102名受試者,3例因不能配合肺功能測量,2例IVC超聲影像模糊,2例因既往感染呼吸系統疾病、遺留通氣功能障礙被排除。最后95名受試者的研究數據納入分析,其中男性30名(32%),年齡為(27.13±5.77)歲。與女性相比,盡管男性身高、實際體重、體重指數及理想體重占優勢(均P<0.001),但兩者不同呼吸狀態下的吸氣量(Vt1、Vt2 和Vt3),以及對應的IVC內徑、內徑變異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果見表1。

2.2 不同呼吸模式下受試者占比分析
平靜呼吸時,41.1%的受試者IVC內徑變異度≥50%,中等力量呼吸時這占比為68.4%,最大力量呼吸時超過85%。無論哪種呼吸模式下,不同性別IVC內徑變異度≥50%人數占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果見表2。

2.3 IVC內徑變異度與吸氣量相關性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吸氣量與IVC內徑變異度呈中度正相關,相關系數r為0.45(P<0.001),得到線性回歸方程為:IVC內徑變異度(%)=[47+吸氣量(mL/kg理想體重)×0.50]%。

2.4 吸氣努力對IVC內徑變異度的影響
以IVC內徑變異度≥50%為液體反應性陽性判斷標準,吸氣努力誘發出現液體反應性的AUC為0.73(95%置信區間0.67~0.78,P<0.001),約登指數最大為0.41時,吸氣量閾值為13 mL/kg理想體重,即中等力量呼吸時,即可誘發出現液體反應性,敏感性為79.57%,特異性為61.62%,結果見圖2。

曲線下面積為0.73,敏感性79.57%,特異性61.62%。
3 討論
本研究以健康受試者為研究對象,模擬自主呼吸下不同的吸氣努力程度,結果顯示吸氣量與IVC內徑變異度中等相關,平靜呼吸時,41.1%的受試者IVC內徑變異度≥50%,中等力量和最大力量呼吸時,這一人數占比分別達70%和85%左右,且不存在性別差異;中等力量呼吸(吸氣量≥13 mL/kg理想體重)即可誘發IVC內徑變異度≥50%。因此,吸氣努力對IVC內徑變異度的影響十分明顯。
無論從胸腹腔壓力變化還是血流動力學變化角度來說,自主呼吸與機械通氣所帶來的影響均不同,對于存在自主呼吸的急性循環衰竭而言,IVC內徑變異度看似簡單,實則需要謹慎解讀。早期一項小樣本研究納入40例非機械通氣急性循環衰竭患者,以左心室流出道速度-時間積分(velocity-time integral,VTI)變異度作為液體反應性的判斷標準,結果發現20例(50%)存在液體反應性,盡管得到IVC內徑變異度預測液體反應性的截斷值為≥40%,但低IVC內徑變異度(<40%)仍不能排除容量反應性[8]。另一項研究納入59例非機械通氣的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同樣采用VTI變異度作為評價標準,觀察被動抬腿試驗、快速輸鹽水500 mL后是否存在液體反應性,得到IVC內徑變異度預測液體反應性的最佳截斷值為42%,特異性為97%,但敏感性僅為31%[9]。但這些研究均未報告自主呼吸下吸氣努力程度,不能反映自主呼吸對IVC內徑變異度的影響有多大。
IVC作為下身靜脈回流右心房的最后通道,反映了腹部外部壓力和IVC內部壓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體循環平均充盈壓、右心功能和胸腹腔內壓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將IVC簡單視為一個油量表來評估油箱,其準確性值得高度懷疑,例如血容量正常但血管舒張功能受損的患者,IVC可能非常細;相反,梗阻性疾病中心靜脈壓升高會使IVC增寬,但對總血容量沒有影響[10]。在自主呼吸患者中,吸氣時胸腔內壓降低和腹腔內壓升高會增加靜脈回流。IVC跨壁壓下降(即腔內壓小于腔外壓),IVC直徑可能隨之減小。薈萃分析顯示,超聲評估IVC直徑及其呼吸變異度不是預測液體反應的可靠方法[11]。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正常成人平靜呼吸時,41.1%的受試者IVC內徑變異度≥50%,說明盡管存在液體反應性,但與容量狀態無關;中等力量和最大力量呼吸時,分別有68.4%和86.3%的受試者IVC內徑變異度≥50%,吸氣努力與IVC內徑變異度之間呈正相關,進一步證明IVC內徑變異度極易受到吸氣努力的影響,提示測量IVC內徑變異度時盡量避免吸氣努力,且用IVC內徑變異度的固定“截斷值”來預測容量負荷試驗反應是不可靠的。
IVC內徑變異度除受呼吸努力影響之外,還應考慮其他幾個重要因素。(1)長軸和短軸:大多數情況下,IVC并不表現為圓柱體,從短軸來看實際上是一個橢圓形,只有在中心靜脈壓升高時接近圓形。因此,僅從長軸進行評估存在局限性也可能是導致誤解的一個重要來源[12]。(2)短軸橢圓傾斜度:傳統的IVC前后徑測量方法,通常代表一個跨橢圓的可變角度對角切割線,既不是長徑,也不是短徑。如果橢圓長徑接近前后軸,可能會對臨床醫師單獨使用劍突下長軸造成很大的誤導,表現為“膨脹”的IVC[10]。(3)長軸走向:某些情況下,最靠近膈肌的IVC保持“開放”,而遠心端變得相當狹窄,長軸上呈現楔形外觀。傳統測量膈肌下約2 cm的方法可能會產生誤導,默認為IVC直徑幾乎沒有變化,相當于一個均勻擴張的IVC。因此,從數學和生理學角度來看,最合適的IVC測量方法似乎是對整個肝段短軸進行掃描,類似于“目測”左心室來確定射血分數,同時還要注意胸腔內壓和腹內壓變化[13]。(4)哮喘或慢阻肺加重會引起肺過度膨脹,這類患者自主呼氣末IVC明顯擴張,吸氣時IVC塌陷,導致胸腔內壓波動幅度增加,影響IVC內徑變異度,而與容量、液體反應性無關。(5)用力呼氣(伴腹內壓增高)也影響IVC內徑,相反導致IVC呼氣塌陷,而不是吸氣塌陷[4,14]。此時IVC內徑及變異度受腹腔與胸腔內壓梯度影響。腹內壓增加會壓迫IVC使之變形,內徑變小,進而影響IVC內徑變異度[15]。
本研究存在著一些局限性。(1)由于本研究過程需要受試者有良好的配合度,因此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有一定醫學常識的健康成年人,且青年人居多,而非特定疾病人群,后續需要進一步擴大受試者年齡范圍,結論也需要在臨床環境中進一步驗證。(2)IVC測量部位僅采用了長軸切面,未對短軸切面評估,可能會產生測量偏倚。(3)需要考慮到體位對肺功能的影響,盡管薈萃分析顯示大多數健康受試者或患有肺、心臟、神經肌肉疾病或肥胖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功能殘氣量在直立位中更高,但證據質量不高,多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無臨床意義[16]。本研究重點是觀察呼吸努力與IVC內徑的同步變化趨勢,而非具體的肺功能結果,且由于臨床上危重患者體位受限,無法坐立位,超聲檢查也無法在坐立位進行,因此本研究采用仰臥位,更貼近臨床場景,結果仍然能夠反映呼吸努力對IVC內徑的影響。
綜上所述,自主呼吸狀態下IVC內徑變異度預測液體反應性的能力較弱,且超過平靜呼吸時的吸氣努力,即可明顯影響IVC內徑變異度,導致預測液體反應性假陽性的幾率增加。因此,臨床應用時針對存在自主呼吸的患者,依據IVC內徑變異度評價液體反應性要慎重。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評估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IVC)內徑及其隨呼吸的變異度已經成為評估休克患者容量狀態、預測液體反應性的一種方法,可以預測機械通氣患者是否存在液體反應性[1-2]。然而薈萃分析顯示,IVC內徑變異度預測液體反應性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在自主通氣患者中,陰性結果不能排除存在液體反應性[3],主要是因為用力呼吸時,胸腔內壓與潮氣量很難量化[4]。自主呼吸時IVC內徑變異度用于預測液體反應性的有效性尚未達成共識,也沒有權威研究分析不同吸氣努力與IVC內徑變異度之間的量化關系,僅有一項針對健康志愿者的研究定性分析了膈肌運動與吸氣努力的關系,呼吸越深膈肌運動幅度越大,IVC內徑變異度越明顯,但與容量狀態無關;表淺呼吸可降低IVC預測液體反應性的敏感性,而用力呼吸則降低預測特異性[5]。如果能夠對自主吸氣努力程度進行量化,并據此觀察IVC內徑變異度的變化趨勢,將對今后相關研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本研究以健康志愿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吸氣努力與IVC內徑變異度之間的量化關系并建立生理預測模型,為后期研究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橫斷面調查2022年10月—2023年5月在醫院工作、學習的健康成年志愿者,包括醫務人員、醫學生和后勤人員。入組標準:年齡≥18歲,既往體健;能夠配合平臥位,完成超聲檢查;能夠理解研究過程及操作步驟,配合完成肺功能檢查。排除標準:妊娠;目前有心肺或腹腔臟器疾病者;存在慢性心肺疾病者;近期有咳嗽、喘憋、胸悶、氣促等呼吸系統癥狀者,不能配合肺功能檢測者;不能理解試驗內容,依從性較差者;1個月內胸腔或腹腔手術者;外周血管疾病及狹窄。剔除標準:超聲圖像不清晰;局部解剖結構異常影響測量。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標準,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號2021-1-026),并獲得受試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參考本研究組既往報道方法[6],受試者吸氣量通過肺功能儀獲得,在進行肺功能檢查的同時,超聲測量IVC內徑并實時記錄相關數據。檢查當天受試者避免飲用濃茶、咖啡、碳酸飲料,檢查前2 h避免進食過多,檢查前1 h避免吸煙,安靜休息15 min后開始檢查。肺功能及超聲篩查均由同一受過專業培訓、經驗豐富的高年資研究者完成,實時保存圖像和記錄數據。
1.2.1 肺功能檢查
使用便攜式肺功能儀(日本杰斯特101)測量受試者平靜呼吸、中等力量呼吸和最大用力呼吸時的吸氣量,用于評價吸氣努力。操作者先借助視頻教程交待研究過程及注意事項,囑練習平靜呼吸、最大力量呼吸和中等力量呼吸三種模式,中等力量呼吸要求介于平靜呼吸和最大力量呼吸之間,自由選擇呼吸力量,待達到標準后正式開始檢測。(1)受試者取平臥位,研究者將肺功能儀校準調零后,給受試者夾上鼻夾,含上口套,受試者手握傳感器,開始平靜呼吸,待3~5次平穩呼吸后,囑最大力量吸氣和最大力量呼氣,充分呼氣后回到平靜呼吸,測量結束得到受試者的平靜吸氣量(Vt1)和最大吸氣量(Vt3);(2)受試者休息5 min后,再次將肺功能儀校準調零,經口平靜呼氣末作中等力量吸氣,緩慢呼氣至全部呼出,回到平靜呼吸,得到中等力量吸氣量(Vt2);(3)每種呼吸模式均測量3次,吸氣量取平均值,然后按照理想體重進行標準化處理,如吸氣量600 mL,理想體重60 kg,標準化后吸氣量為10 mL/kg理想體重。
1.2.2 超聲檢查
肺功能檢查同時,使用床旁超聲(美國索諾聲,M-turbo)測量受試者IVC內徑。將相控陣探頭置于受試者劍突下方,探頭標識點朝向受試者左側,清晰顯示四腔心切面,將右心房搖至屏幕中央,逆時針旋轉探頭90。,完整顯示IVC長軸切面,將深度調整為可完整顯示IVC的最淺深度。切面標準:清晰顯示IVC匯入右心房,肝靜脈匯入IVC;完整顯示IVC全長,靜脈前后壁清晰銳利。測量方法:二維模式下,距離IVC匯入右心房入口的遠端2 cm處,分別在吸氣末和呼氣末凍結圖像,垂直于IVC長軸,測量內膜到內膜的距離。呼氣末時內徑最大即IVC呼氣末,吸氣末時內徑最小即IVC吸氣末,IVC內徑變異度=(IVC呼氣末–IVC吸氣末)/IVC呼氣末×100%[7]。
1.3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指標:記錄所有受試者Vt1、Vt2和Vt3,并按照理想體重進行標準化處理;每種呼吸狀態下的IVC吸氣末和IVC呼氣末,并計算IVC內徑變異度。
次要觀察指標:記錄受試者年齡、性別、身高、實際體重,按照公式計算理想體重:男性理想體重(kg)=50 + [身高(cm)–152.4] × 0.91;女性理想體重(kg)=45.5 + [身高(cm)–152.4] × 0.91。
1.4 統計學方法
根據PASS11.0軟件計算樣本量,檢驗水準α取0.05,檢驗效能1–β取0.8,根據預試驗估測相關系數0.40,計算樣本量為46例。考慮到20%的樣本流失率,目標樣本量定為55例。應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不同吸氣狀態下吸氣量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IVC內徑變異度與吸氣量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應用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和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ROC curve,AUC)來分析吸氣量對吸氣努力的預測能力。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受試者的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篩查102名受試者,3例因不能配合肺功能測量,2例IVC超聲影像模糊,2例因既往感染呼吸系統疾病、遺留通氣功能障礙被排除。最后95名受試者的研究數據納入分析,其中男性30名(32%),年齡為(27.13±5.77)歲。與女性相比,盡管男性身高、實際體重、體重指數及理想體重占優勢(均P<0.001),但兩者不同呼吸狀態下的吸氣量(Vt1、Vt2 和Vt3),以及對應的IVC內徑、內徑變異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果見表1。

2.2 不同呼吸模式下受試者占比分析
平靜呼吸時,41.1%的受試者IVC內徑變異度≥50%,中等力量呼吸時這占比為68.4%,最大力量呼吸時超過85%。無論哪種呼吸模式下,不同性別IVC內徑變異度≥50%人數占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果見表2。

2.3 IVC內徑變異度與吸氣量相關性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吸氣量與IVC內徑變異度呈中度正相關,相關系數r為0.45(P<0.001),得到線性回歸方程為:IVC內徑變異度(%)=[47+吸氣量(mL/kg理想體重)×0.50]%。

2.4 吸氣努力對IVC內徑變異度的影響
以IVC內徑變異度≥50%為液體反應性陽性判斷標準,吸氣努力誘發出現液體反應性的AUC為0.73(95%置信區間0.67~0.78,P<0.001),約登指數最大為0.41時,吸氣量閾值為13 mL/kg理想體重,即中等力量呼吸時,即可誘發出現液體反應性,敏感性為79.57%,特異性為61.62%,結果見圖2。

曲線下面積為0.73,敏感性79.57%,特異性61.62%。
3 討論
本研究以健康受試者為研究對象,模擬自主呼吸下不同的吸氣努力程度,結果顯示吸氣量與IVC內徑變異度中等相關,平靜呼吸時,41.1%的受試者IVC內徑變異度≥50%,中等力量和最大力量呼吸時,這一人數占比分別達70%和85%左右,且不存在性別差異;中等力量呼吸(吸氣量≥13 mL/kg理想體重)即可誘發IVC內徑變異度≥50%。因此,吸氣努力對IVC內徑變異度的影響十分明顯。
無論從胸腹腔壓力變化還是血流動力學變化角度來說,自主呼吸與機械通氣所帶來的影響均不同,對于存在自主呼吸的急性循環衰竭而言,IVC內徑變異度看似簡單,實則需要謹慎解讀。早期一項小樣本研究納入40例非機械通氣急性循環衰竭患者,以左心室流出道速度-時間積分(velocity-time integral,VTI)變異度作為液體反應性的判斷標準,結果發現20例(50%)存在液體反應性,盡管得到IVC內徑變異度預測液體反應性的截斷值為≥40%,但低IVC內徑變異度(<40%)仍不能排除容量反應性[8]。另一項研究納入59例非機械通氣的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同樣采用VTI變異度作為評價標準,觀察被動抬腿試驗、快速輸鹽水500 mL后是否存在液體反應性,得到IVC內徑變異度預測液體反應性的最佳截斷值為42%,特異性為97%,但敏感性僅為31%[9]。但這些研究均未報告自主呼吸下吸氣努力程度,不能反映自主呼吸對IVC內徑變異度的影響有多大。
IVC作為下身靜脈回流右心房的最后通道,反映了腹部外部壓力和IVC內部壓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體循環平均充盈壓、右心功能和胸腹腔內壓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將IVC簡單視為一個油量表來評估油箱,其準確性值得高度懷疑,例如血容量正常但血管舒張功能受損的患者,IVC可能非常細;相反,梗阻性疾病中心靜脈壓升高會使IVC增寬,但對總血容量沒有影響[10]。在自主呼吸患者中,吸氣時胸腔內壓降低和腹腔內壓升高會增加靜脈回流。IVC跨壁壓下降(即腔內壓小于腔外壓),IVC直徑可能隨之減小。薈萃分析顯示,超聲評估IVC直徑及其呼吸變異度不是預測液體反應的可靠方法[11]。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正常成人平靜呼吸時,41.1%的受試者IVC內徑變異度≥50%,說明盡管存在液體反應性,但與容量狀態無關;中等力量和最大力量呼吸時,分別有68.4%和86.3%的受試者IVC內徑變異度≥50%,吸氣努力與IVC內徑變異度之間呈正相關,進一步證明IVC內徑變異度極易受到吸氣努力的影響,提示測量IVC內徑變異度時盡量避免吸氣努力,且用IVC內徑變異度的固定“截斷值”來預測容量負荷試驗反應是不可靠的。
IVC內徑變異度除受呼吸努力影響之外,還應考慮其他幾個重要因素。(1)長軸和短軸:大多數情況下,IVC并不表現為圓柱體,從短軸來看實際上是一個橢圓形,只有在中心靜脈壓升高時接近圓形。因此,僅從長軸進行評估存在局限性也可能是導致誤解的一個重要來源[12]。(2)短軸橢圓傾斜度:傳統的IVC前后徑測量方法,通常代表一個跨橢圓的可變角度對角切割線,既不是長徑,也不是短徑。如果橢圓長徑接近前后軸,可能會對臨床醫師單獨使用劍突下長軸造成很大的誤導,表現為“膨脹”的IVC[10]。(3)長軸走向:某些情況下,最靠近膈肌的IVC保持“開放”,而遠心端變得相當狹窄,長軸上呈現楔形外觀。傳統測量膈肌下約2 cm的方法可能會產生誤導,默認為IVC直徑幾乎沒有變化,相當于一個均勻擴張的IVC。因此,從數學和生理學角度來看,最合適的IVC測量方法似乎是對整個肝段短軸進行掃描,類似于“目測”左心室來確定射血分數,同時還要注意胸腔內壓和腹內壓變化[13]。(4)哮喘或慢阻肺加重會引起肺過度膨脹,這類患者自主呼氣末IVC明顯擴張,吸氣時IVC塌陷,導致胸腔內壓波動幅度增加,影響IVC內徑變異度,而與容量、液體反應性無關。(5)用力呼氣(伴腹內壓增高)也影響IVC內徑,相反導致IVC呼氣塌陷,而不是吸氣塌陷[4,14]。此時IVC內徑及變異度受腹腔與胸腔內壓梯度影響。腹內壓增加會壓迫IVC使之變形,內徑變小,進而影響IVC內徑變異度[15]。
本研究存在著一些局限性。(1)由于本研究過程需要受試者有良好的配合度,因此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有一定醫學常識的健康成年人,且青年人居多,而非特定疾病人群,后續需要進一步擴大受試者年齡范圍,結論也需要在臨床環境中進一步驗證。(2)IVC測量部位僅采用了長軸切面,未對短軸切面評估,可能會產生測量偏倚。(3)需要考慮到體位對肺功能的影響,盡管薈萃分析顯示大多數健康受試者或患有肺、心臟、神經肌肉疾病或肥胖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功能殘氣量在直立位中更高,但證據質量不高,多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無臨床意義[16]。本研究重點是觀察呼吸努力與IVC內徑的同步變化趨勢,而非具體的肺功能結果,且由于臨床上危重患者體位受限,無法坐立位,超聲檢查也無法在坐立位進行,因此本研究采用仰臥位,更貼近臨床場景,結果仍然能夠反映呼吸努力對IVC內徑的影響。
綜上所述,自主呼吸狀態下IVC內徑變異度預測液體反應性的能力較弱,且超過平靜呼吸時的吸氣努力,即可明顯影響IVC內徑變異度,導致預測液體反應性假陽性的幾率增加。因此,臨床應用時針對存在自主呼吸的患者,依據IVC內徑變異度評價液體反應性要慎重。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